12.12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上周日,万众期待的《国家宝藏》

节目终于在央视综艺频道开播了,首期节目好评如潮,豆瓣开盘9.2,已经飙升到了9.4分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这么火的《国家宝藏》有多厉害?小编之前就做过预告,如果你还不了解,先来看看上期介绍传送门:央视巨献《国家宝藏》抢先看

第一期首发

国家宝库故宫博物院

9大博物馆长集结的天团阵容,首发当仁不让就是我们的“国家宝库”:故宫博物院。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随着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老师的浑厚的开场:“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九大博物馆馆长将打开守护多年的宝库大门。”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我们的国家“宝库”故宫博物院隆重登场,一百八十六万余件馆藏,究竟是哪三件宝物被选中与观众见面?

- 1 -

中国官窑瓷器史上工艺最为复杂的

各种釉彩大瓶

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节目中王凯演绎的乾隆与瓷母的故事,可以说是承包了整期节目的笑点,节目组“脑洞大开”,生生把瓷母的“前生”部分拍成了一部《乾隆农家乐审美吐槽大会》

回到两百余年前的乾隆年间,烧制瓷母的工艺可谓是十分复杂, 集17种花色于一身,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故宫讲解员张甡介绍了瓷母的完工难度——17种釉彩脾气各不相同,有高温、有低温,做瓷的方法和上色方法也不一样,大概也就0.23%的成功率吧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其实正如王凯所说,乾隆硬要把17种烧制工艺运用在一只瓷瓶上的做法看着很任性,但从中透露出的单纯,和想要展示国家强盛、工匠伟大的执念却是很珍贵的,而各种釉彩大瓶上的17种烧制工艺所代表的,是一个那么强大的中国。

这种海纳百川,集大成于一身的技艺和精神,正是宝库的精髓:UL认证、掌纹识别、多重门禁、实时监控,人体扫描、金属探测、控温控湿、专业安保、隐私保护、365天服务等等...分分钟都不止17种!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宝库也像乾隆爷一般任性,想把最安全最安心的软硬件全都集中在一起,并且我们做到了。所谓:良工造物,大匠诲人,宝库的匠人精神,可见一斑。

- 2 -

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千里江山图》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千里江山图》的国宝守护人李晨介绍到,这幅画作出自北宋年间一位18岁天才少年王希孟之手,全长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堪称宋朝版的《航拍中国》。试想一下,在航拍技术不存在的北宋年间,我们的先人,凭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观察和理解,就能画出这样气势磅礴、吞吐山河的鸟瞰作品,在西方作品中可就见不到了,对古人的智慧,真的一个大写的服!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更惊人的是,至今已过去千年时间,可它依然璀璨夺目。即便放在今天来看,还是很细腻,颜色还是很纯正,当它被投放在了现场的大屏幕中,所有观众都被震撼了。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据中央美院的冯海涛教授说,这幅画卷需要画五遍方能成就:第一遍水墨粉本,第二遍点染赭石色,第三遍绿色,第四遍叠加绿色,第五遍青色。每一道颜料都是极尽名贵,上等的阿胶、绿松石、孔雀石、千年的贝母化石。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节目专门请到了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仇庆年先生,在现场细致地研磨颜料,把《千里江山图》背后细致的工艺完全呈现了出来。

这种从宝石中提取颜色的工艺,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吗?小编告诉你,在宝库1号,有一块绝美的仿青花水磨石,正是运用了这种工艺。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从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盘中提取的纹饰,使用古法水磨石工艺打造,这绝美的颜色正是自最高档的青金石中提取而来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为了达到完美效果,也是经历了整整5遍打磨上色,最终才得到这块令人赞叹的艺术品。

- 3 -

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

十块刻着718个文字的花岗石(现存327个),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上面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乃篆书之祖,有人说是今天

汉字的「祖宗」

讲真,灰溜溜的几块大石头,外观没有书画璀璨,也没有瓷母夺人眼球,不经过介绍可真是不懂它的珍贵。于是节目组找来了影帝梁家辉,来介绍石鼓的前生故事。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25年前,当他来故宫拍《垂帘听政》时,骑着自行车踏遍了故宫的角落。梁家辉站在故宫逆着阳光电影质感满满,他说自己是真的把故宫当成家的。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影帝说话虽然带着满满的港味,但儒雅的气质可以说是非常适合《国家宝藏》节目了。大家也忽然明白了,节目组为什么请香港人,演绎陕西石鼓故事:语言的差别可以很大,但汉字却能把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汉字可谓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信仰,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根、共同的精神,作为“中国人的人文宝库”,我们深知这个道理。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所以我们建造了这堵生僻字墙,600多个不常用的生僻文字,每个文字都有它的故事,都记载着我们的文化历史,宝库不想它们被忘记,希望每一个来宝库的人,都能睹字思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

传承5千年文化

始于身边的你我他

除了明星,节目组还专门请来了那些默默守候在国宝背后的奉献者

比如《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国画颜料制作技艺,73岁的仇庆年老先生坚持了50多年。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比如石鼓背后的故宫大总管梁金生先生的故事,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他,一家五代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就守护着故宫的宝物。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再比如,有着「陶瓷馆问不倒」之称的故宫讲解员张甡,和一众因为热爱文物而参与到讲解中的故宫志愿者们。

节目中梁家辉的一句话说到了我们的心里:“你别看,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很大。靠的是一个个人,一对对父子,一个个家庭,用身体力行做出来。”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把博物馆开到身边,让物质文化有更好的储存环境,让非物质文化有更多的展示平台。宝库1号在身体力行做着传承文化这件事,而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守护民族文化。

这或许也回归到了节目的初衷:我们总觉得国宝离自己很远,可宝藏为物质,文化为精神,

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发扬者,于千百年前的人是,于今日之你我亦如此。

看国家宝藏

走遍全国宝库

有人说,当我们呼吁什么的时候,就证明什么东西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

当今社会,我们的国家安定和谐,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自由度大大提高,但我们却付出了丢失传统文化的巨大代价(传送门:1000年后,我们的时代会被如何记住?),这也正是为什么,央视开启了2017文化节目元年,拿出了《国家宝藏》这样的巨制,将文化传承,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主持人张国立老师最喜欢强调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无穷无尽,要去切身地感受和融入到文化中,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看看我们国家那么多优秀文化宝库——博物馆了。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9大博物馆联合,《国家宝藏》让我们可以为文物背后的故事叹为观止,可以感慨我们祖先的东西有多么的无与伦比,来惊叹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多么的值得人骄傲。而我们的国家宝库又何止9个!知乎上已经有朋友说:“看完节目,只想把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都去一遍。”宝库小编不能更赞同了!

宝库头条丨宝库还年轻,也就上下5000年

如果你深深爱着中华文化

那你绝对不能错过《国家宝藏》节目

如果你为中华的文化自豪

那你绝对不能让文化只留在电视里

先定个小目标,走进身边的宝库

让民族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本周日晚19:30 CCTV3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国家宝库登场

宝库里的故事都有前世和今生

前世承载的是华夏文明

今生彰显的是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