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孙权为什么后期会变得昏庸了?

汉征西大将军


小说《三国演义》因为“拥刘抑曹”,孙权作为夹在两者中间的人们,小说作者只对前期,尤其联刘抗曹时的孙权加以关注,也费了不少笔墨,对他后期因为小说侧重点的关系而语焉不详。而早期的孙权在创业阶段意气纷发,锐意进取,当然是一代明主形象,这样很容易让人对中后期的孙权认识上产生偏差。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曹操的名言奠定了孙权初期一代英主的形象。孙策临终时遗言“决机于两阵之间你不如我,举贤任能,让人各尽其心,我不如你”。也确实是这样孙权继位后江东人才辈出,孙权“慧眼识周郎,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陈,宠遇之陆逊,识潘濬于系虏”,这些人都由孙权提拔重用,潘濬更是荆州降将出身,能与陆逊同掌荆州,甚至在吴立传,不能不说是孙权识才重用的结果。

而孙权内心性格期间也暴露出一些残忍的本性,为了巩固政权,诛除异已,滥杀无辜。《江表传》里就记载孙权为了杀死叛乱的李术攻破皖城后屠杀全城百姓的事,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记载,是他为巩固政权,肃清异已而采用的高压手段,只不过在前期被他政绩的光辉遮掩了而已。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是他如何统领江东的分水岭,随着三分天下格局的稳定,他逐渐失去了以前锐意进取的雄心。从以前是雄霸一方的军阀变成划地而制的君主,自身性格中的唯我独尊,残忍多忌随着年龄增大暴露愈发严重。初期创业时考虑的是如何团结江东之众,扩大地盘,应对北方临近的威胁,而作为君王之后那些在专制皇帝身上的弊病也显露出来,逐渐蜕变成一个守“财”的富家翁,只不过这个“财”是权力,是时时刻刻怀疑大臣的忠心,天天提防别人觊觎他的权力。从识才,信才,用才变成抑才,妒才,害才,而重用佞人,刚愎自用,不听规劝。

陆逊,张昭,虞翻,暨艳,张温,顾谭等等东吴正直股肱大臣在后期被贬,不受重用,陆逊“愤恚致卒”。


在立嗣问题上,孙权也没有逃脱专制帝王在这方面上的桎梏。起初立长子孙登,孙登早死,次子孙虑也早亡,于是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但偏偏特别喜欢四子鲁王孙霸,“宠爱崇特,与和无殊”,孙霸也有了争位的念头。这样造成孙和孙霸之间矛盾重重,而皇室在继承问题上一旦有嫡庶之争,势必会形成以皇子为首的两帮大臣势力明争暗斗。

比较正直的如陆逊,诸葛恪,顾谭等立主维护太子,而后宫势力裹协另一些投机分子如步骘,全寄,杨竺等为依靠鲁王捞取政治资本的大臣不断向孙权进言废和立霸。孙权这时年老昏聩,对朝政,后宫的缺乏掌控能力,支持太子的大臣多有被贬流放,连坐下狱至死。后来孙权索性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那些依附小人也纷纷被杀不得善终,结果是两败倶伤,人心涣散,朝中无人,国基动摇。

父子怀疑猜忌,兄弟反目成仇,大臣结党成派,相互陷害中伤,最后都一起死在皇权争斗中,牵涉人员之多,时间之长,在历史也属罕见。朝堂之上乌烟瘴气,争权夺利,君臣上下再也没有开疆扩土,守业自强的士气,所有气数都在内耗中殆尽。

最后只能立年仅八岁的孙亮为太子,太元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孙亮继位,仅十岁,只能成为权臣操纵的傀儡,内政在日益恶化,孙吴政权不断陷于衰没之境,等待的也能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结局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豪言壮语,气势恢宏。任何一个伟人,在穿越了时间的迷雾后,才能被历史真正的看清,他所有的一切,也都能一一呈现在面前。

孙权,三国风云人物,被曹操夸赞“生儿当如孙仲谋”,年少时,雄姿英发。其父孙坚通过攻打黄巾军奠定了基业,并取得了一定的势力范围。其兄孙策更上一层楼,巩固并扩大了战果,江东成为了其据点,无人能撼动。孙策在一次征战中受了剑伤,不听医师的嘱咐,百日内脾气依旧,却在临死的时候把江山托付给了孙权,因为他清楚在守江山方面,孙权绝对远高于自己。

就这样,孙权登上了历史舞台。

青年时期的孙权,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著名的诸葛瑾、鲁肃等一直在其麾下献计献策,可谓是人才济济,广博四方。官渡之战,还启用当时并没有知名度,但是文武全才的儒将陆逊,更是用人典范,一举将曹操的势力禁锢在吴国的范围外。同时发展生产,对外不主动征战,对内安定,现在的南京也就是在他的时代开始的。通过不同的政策和努力,孙权已成了吴国的主,三国不可或缺的人物。

有了他,三国的历史也才如此的精彩。

但是,在晚年的时候,与大多数的帝王一样,开始变得猜测多疑,误听小人谗言,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起群下党争,朝局不稳,着或许是他,不,应该是古代大部分帝王的特点。

其实,孙权的晚年算不得昏庸,他只是突破不了历史的局限。

就像现在一样,别说老年,年轻的时候,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做出英明决定的,又有多少?


黑炭头鸭


古藏先生认为孙权不是后期昏庸,而是一直昏庸无能,心胸狭隘且多疑无勇!

孙权能当上东吴的主人,完全是孙策的遗嘱使然。

孙策临终对弟弟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任贤举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策很清楚孙权的能力,适合固守江东,东吴对外的战略政策也发生变化:由进攻变成防御。

孙权确实有识人之才,但胸襟不够宽广,在他任上,东吴大都督属于高危职位,个中缘由细思极恐!

离开了东吴的大都督,孙权想自己大干一场,确定自己东吴的地位和威信。于是建安二十年,孙权轻率东吴全部人马攻打合肥,不料被张辽用八百步卒打败,杀得东吴人仰马翻,孙权本人差点被活捉。此战张辽一共可用人马七千人,而孙权十万大军,14:1的富裕战都不会打,可见孙权的军事才能多么渣!

孙权在晚年做的事那不仅仅昏庸,那叫亲佞远贤,不辨忠奸!诛杀东吴为数不多的才俊,重用拍马屁的庸臣,他临终把自己权利给了9岁的儿子,就注定了东吴灭亡!

所以说孙权从头到尾都是无能之人,鲜有的高光之点不过内有张昭、顾雍政务上勤勉,外有周瑜、鲁肃军事上图强,如若无这几人,孙权能否活到71岁!


古藏书屋


孙权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陷入困境,性情也变得残忍嗜杀。《三国志孙权传》提到了孙权晚年的二大失误。

其一:胤嗣废毙,其二:果于杀戮。陈寿据此将东吴日后覆家亡国的责任推给了吴大帝孙权。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为人谦和,人望颇佳,是一位朝野上下都认同的储君。可惜赤乌四年241年孙登死了,次子孙虑又早亡,孙权遂立三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年十四即拜名士阚泽为师,好文学,善骑射,精识敏锐,爱好人扬。可以说孙和也是一位很好的储君人选。八个月后四子孙霸被封鲁王。照常例皇子封王本不出奇,可孙权对老四是宠爱崇特,与和无殊。作为父亲宠爱儿子无可厚非,但作为帝王这样作可就违背了嫡庶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规则,更何况孙和是太子,与鲁王是君臣关系,鲁王得宠其待遇同太子无二,使得日后鲁王持宠放纵,处处于孙和分庭抗礼,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二大阵营,形成太子党与鲁王党。

孙霸身边的人希望鲁王能起代孙和,好有从龙之功,孙和的人也处心积虑要灭了鲁王这个拦路虎,双方已是水火不容,朝堂之上党争酷烈。

面对如此局面孙权不明晳孙和储君之位的不可侵夺,打压一下鲁王一党的气势,反而叫二子专心求学,禁绝往来,希望二个儿子两耳不闻窗门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低估了权力的能量,也过于乐观的看待人情,面对一步之遥的帝位,那个皇子会不动心?

七八年的时间朝中两派倾轧的厉害,孙权自已也是搞的焦头烂额,叹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

陆逊时为丞相力挺孙和太子之尊不可撼,也被整的郁郁而死。

吴赤乌十三年250两宫之争终于有了了断。孙权废了孙和,赐死孙霸,下旨诛杀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二宫之争落得同归余尽,人心尽失的下场,使得吴国后期朝纲不振,幼主孙亮继位又使得吴国权臣当道,政局混乱。嫡庶不分,使得官闱错乱。这些都是孙权种下的恶果,说他昏也不为过。


賀灏


孙权后期变得昏庸,或许是因为他站得太高了吧。

从孙权掌权开始,他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受到来自荆州大都督的压力,历任大都督都严重制约着孙权的权力,后来孙权在吕蒙死后裁撤了大都督的位置,可是经过实践检验,不行!如果裁撤,根本没人能够抵抗来自刘备和曹魏的压力。



后来陆逊上台,长期在荆州主持防务,虽然后来明升暗降调任陆逊任丞相,直到后来逼死了陆逊,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帝王。


成为了真正的帝王,是孤独的,是充满猜忌的,长期听不到真话后的孙权变得昏庸,变得刚愎自用也就不难理解。

再加上孙登时候,太子、鲁王引起了朝堂纷争,孙权一怒,又杀了两个而已,为了朝廷,为了吴国天下,他没有办法,必须那么做!

或许他的悲痛只有汉武帝误杀刘据能够比拟吧。总之一句话,他所以变得昏庸,完全是因为站得太高了,没有任何因素可以约束他,再加上死了几个而已,太过于悲痛!


七夜解说游戏


这可以说是历史和人性的必然。


1.明君自古无始终。历史上,再明断有为的皇帝,也有昏招的时候。这是因为封建统治制度,产生的高度集中的权力所造成的。李世民一代圣君,老年也是昏庸了。迷信金石,幻想长生,玩弄权术,测试忠臣,废立太子,乱于后宫,为后来的唐朝内乱创造了条件。康熙号称千古一帝,老年也弄出了九子夺嫡的闹剧。孙权比这些人还有不如,长期当政,逐必有所失,这是历史规律。


2.天子老年易猜忌。各个朝代,君臣之间难免有嫌隙。当国家危难之时。自然抱团取暖,一致对外。一旦进入安逸阶段,矛盾必然产生,并随着君主在位时间而增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仅适用于天下大事,也适用于人际关系。加上孙登病死的打击,全公主等一批败家子的挑拔,孙权头都晕了。本来清官难断家务家,何况是帝王家。

3.东吴后期无能人。孙权的长处,就是能够很好地任用人才。之前倚仗周瑜、鲁肃、张昭等人,军政外交都有能人出主意,孙权只须决策一下。但凡孙权自己作主的,常有失策。如征讨合肥被张辽以7000兵马破十万大军。到了后期,人才调零。本有陆逊,但因为立太子之事而疏远,不久陆逊郁闷死了。吴国再无深谋远虑之人,均是鼠目寸光、阿谀谄媚之辈,焉能出什么好主意。没有了左膀右臂,孙权自己只能独断专行了。


无限轮回


其实也不完全是孙权变昏庸了,而是吴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吴国立国有很多开国功臣,比如江东十二虎臣之类的,还有孙坚家的一大帮亲戚。这些人都是掌握兵权的,而且按照传统,他们的官职、军队都是世袭的。

除了这些开国元勋外,吴国还有一大帮本地土豪,比如著名的“四大家族”,即顾陆朱张四家。比如陆家就有陆逊、陆抗、陆绩等人,顾家有丞相顾雍。

这些世袭功臣、本地豪强家族,都控制了朝政,是孙吴的中坚力量。

在孙权前期,他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威胁,比如曹操、刘备等人。所以孙权能够和这些豪族合作、共赢。这时候的孙权表现的任贤用能,是个贤君。

到了后期,孙吴政权稳定了,孙权与这些豪族的矛盾就展现出来了。任何有作为的皇帝,都是不能容忍朝政被少数几个家族控制的。所以后来四大家族都被打击,陆逊被逼自杀,顾谭(顾雍之孙)被流放而死。

后期孙权虽然表现的比较暴虐,但他所做的事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国家被少数家族控制,并非好事。


国史拾遗


这和封建社会的帝王制度有关。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的制度,皇帝是家长,是国家的最高统治,国家统治的好不好,完全在皇帝这个家长是不是衣蛾明君。如果是明君,能知人善任,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反之,如果是昏君,任用小人,为所欲为,国家就会一团糟。

当然,人是复杂的,会变,有的君王前期是明君,后期可能就会成为昏君,如三国时期的孙权。



孙权前期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在曹操和刘备两个枭雄的夹缝中求生存,做的相当好,以至于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不过,后期的孙权逐渐变得昏庸,不但使东吴走下坡路,也为东吴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孙权的昏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他执政后期变得日益骄奢,独断专行。这是由于封建制度家天下造成的。皇帝是家长,没人管得了。刚开始的时候,皇帝会自我约束,但慢慢的,在家长的位置上时间久了,听到的都是拍马屁的话,人难免会飘飘欲仙,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更听不进别人的劝谏。这就有了骄奢淫逸和独断专行。



二是继承人问题。太子孙登英年早逝,这给东吴的王位继承留下了深深的隐患。孙权先是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反复无常,不仅导致东吴官僚集团内部产生党争,还动摇了整个吴国的统治基础,为东吴以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孙权后期的昏庸导致的结果非常严重,尽管后来又在夹缝中多存在了几年,但东吴的灭亡从孙权后期已经注定。


读史坊


三国的实际掌权人物,曹操没当过皇帝,公元220年去世,活了65岁;刘备当了不到两年皇帝,公元223年去世,活了62岁;孙权当了23年皇帝,公元252年去世,活了71岁。也就是说,老一辈革命家中,刘备去世30年后孙权才去世。

孙权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在赤壁击败曹操,为江东立下基础;夷陵击败刘备,保国家安全;此后面临与魏国的多年战争,很多次战争打得非常艰苦。

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能怪孙权太长寿了。孙权的老战友中,周瑜、鲁肃、黄盖、张昭等人早已去世;后来连新生代的吕蒙等人都去世了,孙权还活得好好的。人年纪到了就容易疑神疑鬼,在立储问题上,他反复无常,以至于因此闹了很多事,群臣也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史载“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

孙权先是立太子孙登,比他早死,然后太子孙和被他废了。最后不得已传位给孙亮,孙亮才九岁,必须有可以托付的大臣,这跟刘备托付诸葛亮不一样,孙权竟然找不到可以托付之人。诸葛恪成了顾命大臣,此人爱耍小聪明、刚愎自用、人缘不好,孙权并不满意。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一个开国皇帝,如果在位时间过长、能力太强,往往不是什么好事,秦始皇、杨坚、梁武帝都是如此。


九州历史


《三国志》里陈寿说孙权的好话不多,"(孙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意思是孙吴政权的最终倾覆,也是因为孙权的猜忌、滥杀造成的。可是陈寿毕竟只是一个史官,他看到的只是历史事件的脉络,却因当局者迷,却没有发现这些脉络下的政治和利益斗争的暗流。因此对孙权的评价,有失偏颇。

说起孙权,就绕不开孙策。

孙策以玉玺为质,因兵于袁术,在短短的四五年间打下来江东六郡,奠定了孙氏的基业,但是孙策的心里很清楚,他们都是淮泗集团的外来军阀集团,并没有得到江东当地的大族势力的支持。

(孙策十年间纵横江东建功立业)

这里还有前仇,孙策来江东前,曾经接受袁术的命令攻打庐江郡。郡守陆康是江东大族,也是当时名士。孙策年轻时号称孙郎,也希望能够获得评论家评议,一次去拜访陆康,陆康却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孙策少失父亲,一生要强,被陆康伤了自尊后,一直耿耿于怀。这次出兵庐江郡,孙策轻松得手,陆康宗族因为此战宗族百人死伤过半,他本人也又急又气,城池陷落后不久就病死了。

江东四大家族,陆、朱、张、顾,还有一些其他的望族,如魏、虞等,彼此都是同气连枝,休戚相关的。孙策攻庐江,陆康死难,其他家族难免会产生兔死狐悲之感。但是孙策有雄才,要以吴越之众图谋中原,就必然要依靠江东地方提供财富、人力,因此不可避免就要与之合作。

可是,从江东士族的立场来看,他们本来过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无偿给你提供军械粮草,还要损伤子弟去图谋中原?项羽当年也带了8000江东子弟出去过,可是不管项羽成败,江东得到什么好处了吗?没有。如今孙策又号称“小霸王”,江东既然没有好处,那为什么还要支持孙策呢?

(孙策遗命孙权统领江东之众)

对于江东士族的非暴力不合作,年轻气盛的孙策选择了血腥镇压。可是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如果与本地人杀来杀去,根本形不成合力,孙策也断然在江东待不了多久的。所以,孙策临去世时就交代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策的意思是,如果江东待不住,你张昭就领着大家伙往西撤。

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所杀,其原因也是孙策的激进政策,损害了江东士族的利益,孙策没有招抚而选择镇压,双方是结了仇了。实际上,在孙策和孙权时期,江东地区时不时就爆发出来叛乱,这与孙家是外来军阀势力,与本地人的利益天然存在冲突有关。

孙策弥留之际,把国家内外权力分别交给了周瑜、张昭。在内廷,吴国太也有极大的话语权。因此,虽然孙策立孙权为江东之主,但孙策毕竟是开创者,周瑜、张昭都有孙策的遗命作为自身在江东地位的法理基础。而孙权十八岁即位,无尺寸之功,只能延续孙策遗命的合法性来确保自身的地位。也因此,在208年赤壁之战前,孙权在江东集团内的存在感非常弱,事迹不显。孙氏一家荣辱,都不得不倚靠周瑜、张昭这些人,吴国太让孙权以兄事周瑜,其意在拉拢周瑜。

(对于周瑜,孙权应是敬畏的)

周瑜和张昭等人是孙氏集团核心利益阶层,他们都是江左寒族士人,在江东没有根基,因此他们理应与孙氏休戚与共。孙权以孙策遗命统领部众,却无军事所长,只好倚赖更多的能人,把自己当成了“虚君”,不得不低头,任由这些拥有“创业原始股”的重臣打理国政。

孙权要是想夺回话语权,就必须否定孙策的创业功劳,重新建立起创业班底。所以,孙权一辈子打了几场大仗,赤壁之战、白衣渡江、夷陵之战,最终奠定天下三分基础,成就帝业。因此,可以说孙权在称帝前一直在进行着抹除孙策影响,树立自己话语权的努力。

可是孙权不会打仗,军事才能很弱。鲁肃就曾建议他,“坐领”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孙权也带过几次兵,战绩不是很好,张辽几百骑兵就差点在战场上结果了他。在208年的那场论战中,虽然是孙权最后拍板抵抗决心,但是不管是鹰派还是鸽派,他们都在第一时间拜会了周瑜。因此,周瑜实际上才是决策中心。所以周瑜在两年后因病去世,孙权的内心虽然很悲恸,但也应有一些轻松。

这些还只是孙氏集团内部话语权的争夺,孙权还要应对江东士族的抵制。对他们而言们不希望打仗。因为江东地方不大,打赢了,他们的得利没有多少;打输了,可能连宗族都保全不了。所以,资本家天生的革命妥协性就体现出来了。江东文官几乎个个主降,孙权气的说不出话,只好借上厕所出去透透气。

鲁肃追出来,告诉孙权,不能听这帮鸟人的,他们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站在孙氏的利益考虑的。孙权认为非常有道理,回来后拔剑砍了桌子一角,说:我意已决,敢再言降曹者,如同此案。意思是,我要为孙氏的富贵安危打仗,谁敢挡我,我就杀他全家。

(孙权、周瑜、鲁肃)

孙吴军阀在赤壁之战赢的并不轻松,损失比较大,还把周瑜折进去了(周瑜是中了箭伤,久治不愈而死),但是江东地区毕竟得保太平,对于饱经战火的荆州,已经好太多了。江东士族这才发现,孙氏集团能够提供军事上的保护,因此这才愿意上缴“保护费”,并派遣子弟进入了孙权的幕府,江东地区的士族和孙氏军阀集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孙氏政权在赤壁之战后才开始稳固起来,而孙权的话语权,则是在周瑜去世之后,才开始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孙权军事短板,所以,终孙权一生,都不得不倚靠军事人才的支持。为了保证大权不旁落,孙权对于用人特别讲究权谋心术。

赤壁之战后,江东地区看起来精诚团结,但实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与蜀汉政权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外来政权,不代表本土利益。所以诸葛亮一心北伐,透支国力,让蜀汉本地人感到生活质量下降了,心里很不爽。如果你每月能挣5000元,却因为要北伐中原,所以每个月要扣税4000元,当地人怎么会乐意呢?所以,孙权几次出击失败后,采取了保守策略,从武昌迁都回到建邺,就意味着向江东士族妥协——咱们不打仗了,好好过日子吧。

(孙权迁都回建邺意味着向江东士族妥协)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孙权晚年,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孙权对陆逊的任命。陆逊是孙权仅有的两次任命为大将军的人选,授予他全权指挥全部军队的大权。可是这个陆逊,他积极投入到江东对外的反击战,但只要完成战略反击就达成既定目标,对战略进攻缺乏兴趣。所以,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不管是有没有正大光明的理由(比如士卒操练,军械粮草等客观原因),陆逊的行为背后,都是江东士族利益的纠葛。他们对孙权政府的支持是有限度的。

对于蜀汉延续汉祚,魏国受汉禅让,吴国的自立为帝毕竟合法性不足。这让孙权对公孙渊的主动投诚,非常重视。当公孙渊首鼠两端欺骗了孙权时,孙权着意要攻打辽东。张昭劝谏孙权,因此闹了好几场,最后还是孙权低声下气地给张昭赔不是。张昭对孙权说:“孙策临终前,是把你托付给我,而不是让我归属于你。”孙权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这些孙策的元从功臣的老资格依然不可撼动。怪就怪孙权没有在孙策创业时一起跟着去沙场征战了。孙权可以与这些老家伙们虚与委蛇,那么孙权的后辈怎么跟他们打交道呢?孙权当时也已经人到中年了,他也不知道他能活71岁长寿,他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张昭是老资格,孙权也没法子)

江东内部不和的根本原因是孙权个人军事指挥能力的短板,使得他必须依托孙策时代的大将,还有是孙策的开创事业太突出,这影响了孙权的个人威信和历史定位。为了彻底确立孙家在江东政权的绝对决策权,孙权晚年就开始了屠杀功臣的暴虐。

太子与鲁王之争,表面上看是孙权处事不当,使得东吴的官僚体系遭受了一次血洗,这也可能是孙权在外部环境缓和的情况下(蜀汉、曹魏都不打仗了,大家都开始发展经济)为维护孙氏绝对统治地位,进行的一次内部清洗,也有一点“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反正不打仗了。

尤其让孙权很不爽的是,这些江东士族如此积极参与孙氏立储,必然会在未来形成对孙氏家族利益的掣肘,乃至威胁,而且这种选边站队的情形,也在事实上动摇了孙权的皇帝权威。大家都逢迎找太子和鲁王了,一旦成势,谁还会听这个老皇帝的旨意?

(陆逊代表的江东士族对孙权的支持很有限)

因此,晚年的孙权,昏庸暴虐的原因是:

其一,除去孙策时代的旧臣,完成政治话语权的统一,这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其二,除去江东士族的代表,形成对江东士族的压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需要。

江东的事业,是江东地方利益集团的事业。

孙氏皇族的基本国策如果符合江东地方利益的时候,孙吴就稳定发展。一旦孙权对外扩张,地方利益集团就会和皇帝发生激烈冲突。孙皓谋求统一中国,除掉了极多的地方集团,等到司马炎大军南下的时候,除了张悌,竟然都是望风而逃。200年,江东地方集团谋杀了孙策,280年,背叛了孙皓,你可以横行,我可以不支持:这就是江东地方集团。

(孙氏立国并不是那么容易)

因此,世家大族政治上并不热心大一统,因为大一统意味着战争和徭役,意味着世家大族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更倾向于联盟政治。不管是魏国、蜀汉、吴国,他们国内的世家大族对战争从来都是抵制的。

皇权借发动战争,依靠军人力量,完成对地方世家大族的压制,才会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军人势力是附属于政治的,因为他们通过军功,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当他们也转变成了世家大族后,也会与皇权发生分歧,这也造成了历史上多次的“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