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許多父母潛在教育觀:只要孩子頭上還有一個人,這人生就是很失敗


許多父母潛在教育觀:只要孩子頭上還有一個人,這人生就是很失敗

最近有朋友心急火燎地與我討論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說不明白為什麼他費了老大的勁,自己的孩子不僅收效甚微,反而感覺孩子越來越抑鬱。

我問他,你覺得現在的社會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他搖頭。

我告訴他,我認為是急功近利,其中最鮮明的表現之一就是追求完美。

比如,

某次考試,孩子明明考了99分,做父母的不依不饒,一直在追問為什麼不考100?

孩子考了第二名,做父母的還是很不滿意,逼著孩子要成為第一。

彷彿只要孩子的頭上還有一個人,這人生就是很失敗似的。

於是,孩子的休息時間一再壓縮,除了學校的作業,家長還額外找了很多練習。就連週末,家長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班,有條件的週一至週五還會請家教老師上門執教。當然寒暑假也沒了,全部是各種學習班。

在成為第一,或者變得更加優秀的追求下,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更具有比較優勢。

但是結果呢?

從很多孩子身上反應出來的問題看,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下,在一切為了孩子明天更好的藉口下,父母們揠苗助長狠命催肥的結果卻往往弄巧成拙,費力不討好。父母很累,孩子們也很累還很苦。

父母們逼著一個個孩子們更完美,尤其在孩子心智尚弱,還很不成熟的時候,往往就像一場賭局,為了賭孩子一個未來,父母們賠上了所有的時間精力,孩子們則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


許多父母潛在教育觀:只要孩子頭上還有一個人,這人生就是很失敗


很多孩子父母,還會抓住時機直接恐嚇孩子,學習就是要超越別人,否則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找不到好老婆……一輩子就毀了。這句話骨子裡的邏輯:一個人,有且只有什麼都超過別人,成為人上人,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也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換句話說才像個人。否則,就要被動挨打,就要忍凍捱餓,這樣的人生就啥也不是。

在這種教育理念裡,暗含著不超越別人,不成為人上人就是一種失敗人生。

事實上,我認為完美是逼不出來的,也不是恐嚇比較出來的。

尤其是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

每個年齡階段有每個年齡階段的任務,而我始終認為孩子們其實是不能承擔遠超過自己年齡太多的負荷的,很多東西必須等到孩子逐漸懂事了才會真正有效果。尤其是事業,是需要他們自己真的想要什麼了,至少歷練了一番,有了內心衝動明確了想要的,甚至找到夢寐以求的方向了,就會自發地去追求去努力去堅持不懈的奮鬥了。

而且父母們理解的成功和孩子的幸福其實是有距離的,甚至完全是兩回事。

被逼著奔向父母眼中完美標準的孩子,或許也能走向別人眼裡的人生巔峰,但是內心幸福與否,就很難說清楚了。近年來,很多這樣的案例,那些成功個人卻並不幸福,相反還遭受內心割裂度日如年。而別人看不到,因為即使他們身邊的人,也從未走進他們的另一個內心,自然不會了解他有多痛苦,有多迷惘,有多備受煎熬。

更絕望的是,一旦問題積聚到了一定程度,超過了一定閾值,就一切都晚了。這樣的崩潰往往一觸即潰,然後瞬間冰消瓦解。

事實上,我還認為,功利的教育往往也是叢林的。因而凡是在這種教育體系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某種缺陷,性格的或者情感的,或者心理的缺陷等等。

此外今天功利圈裡很多孩子的教育,還附帶有另一個問題,就是教育圈什麼都是分等級的。

一個很功利教育圈子的根源,其實是在於不可掩飾的社會各行各業事實中存在的,人與人之間尊卑貴賤高低等級等各種劃分,且對應著各種社會資源分配和佔有的現實。畢竟不同的等級,社會能量社會反響是很不同的,而學校不是孤島,很多學校還首當其衝。

於是,作為某種等級的表現。教育資源中,學校也是分等級的,老師是分等級的,甚至連教材參考資料也是分了不同層級內部供應的。於是極少數最好的學校集中了數量最多的好老師,自然也就有著最好的資源,成為香餑餑。上述種種,又加大力度向大城市傾斜,向大城市極少數好學校傾斜。乃至形成了某種有形無形的層層加碼的教育資源的核心圈層。

正是這種資源分配的嚴重傾斜,教育就形成了事實上的不同等級。而且最常見的,即使在同一個學校裡,有的學校也是有

快班慢班,重點班或者實驗、普通班的。而在同一個班級,學生們也是事實上分為尖子生,優等生,中等生,後進生(差生),極差生不同類別的。等等。

這個問題,我認為已經成為急功近利下追求完美問題後,附帶的另一種日趨表現嚴重的問題,正日益錘擊著每一位接受考驗的父母的心。

朋友聽了之後,思考良久,說道,

今天做父母的,真的太難了。

我回去會好好跟我的孩子談談。

許多父母潛在教育觀:只要孩子頭上還有一個人,這人生就是很失敗




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