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農村參加完喪事酒席後,孝衣孝布該怎樣處理才好?可直接帶回家嗎?

忽而今秋


農村參加家葬禮,主家給的孝衣孝布如何處理?

俗話說隔理不同風,但是為死者送殯時近親晚輩要披麻戴孝,這一點幾乎全國各地一樣,起碼漢族的風俗基本一致。所謂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長衫和帽子。近親的晚輩,一般是長衫和帽子都有,歲數小的晚輩,和關係略遠點的晚輩,一般只有一個白布帽子,因為只是一塊白布一挽綰在頭上,兩邊耷拉著,所以也稱拉達角兒。

那麼,這些孝衣孝布,參加完葬禮後如何處置呢?有的地方是脫孝後統一收回焚燒,而我們膠東地區則不是,孝衣孝布分給誰,那就是誰的,參加完葬禮後,自然就由誰帶回家。一般是在殯葬後在墳地即將孝帽拆開,脫下孝服,直接帶走就行了。近親的晚輩,各人收拾好個人的孝衣,在以後重大祭祀時還要再穿。有的先放在主人家,有的直接帶回家。過去是一直到燒完三年脫教,現在一般到燒五七即脫孝。其實現在也有好多人只在送殯時穿一次,以後燒七就不再穿了。脫孝後,這孝衣孝布就由個人處置了。

在過去,人們非常看重這塊孝布,所有經常有親屬因為主家沒有分給孝衣孝布而存意見鬧彆扭。這個晏子小時候確實親見過,有的甚至因為這點小事兒斷了親,不再交往。那時候人們貧窮,買點布必須有布票,自然很看重這孝衫孝布,一個孝衫,完全可以給孩子做件衣服。那時候的孝衫都是棉布,穿起來也舒服,容易著色。經常有染匠串街走巷地搖著貨郎鼓兒收布染色,喜歡什麼色就染成什麼色。晏子記得那貨郎鼓的鼓點是這樣的:“布隆咚,布隆咚,齊不隆咚布隆咚”,我們一幫小孩子就跟著喊,“誰染布?誰染布?梁匠噹噹來染布!”而巧手的老孃們,有時候也會買來染料自行染布,晏子就見過母親在大鍋裡煮染料染布。那時候,哪管掙個孝帽子戴著,也就明主人家看重,這個孝帽子這點布,拿回家主要用來做衣服的口袋。

所以說,在我們這兒,孝衫孝帽子的白布,都是由戴孝者自己拿回家使用的。不過現在農村沒有染布的了,也很少有自己做衣服的了,所以這些孝衫孝帽子的布沒人看重了,爭相戴孝的現象也沒有了,不過太親近的晚輩不戴不好罷了。現在的孝布都是化纖的,其實派不上用場,人們一般是回家就扔掉了。我記得我的車後備箱裡曾經放著好幾塊大白布,後來老婆都給我扔掉了。現在隨著移風易俗,我們這裡送殯一般是戴個小白花,近親的戴個黑色的袖箍就是了。


齊東晏子


一地一俗,孝布是與喪事有關的物品,確實不好處理,可帶回家利用,也可直接燒掉、丟棄。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奇聞趣事。

農村吃酒席,在刺楸這邊叫作「吃酒」或者「吃香碗」,而喪事酒席則叫作「吃死人酒」。吃死人酒雖然聽起來帶有一點晦氣,但去吃酒的人卻只把它當成普通的酒席。當然,喪事酒席上忌諱多,孝家(即事主)有忌諱,多為喪事葬禮的一些繁文縟節,而賓客也同樣有忌諱,一般是讓自己「見棺發財,大吉大利」。



和亡故之人沾親帶故,平輩的要在手臂上戴青紗或別朵白花在胸前,而未出五服的小輩們則要穿戴孝衣孝布,近些年則簡化為一張戴頭上的孝布。

那吃完了酒席,孝布該如何處理呢?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刺楸就結合我們這邊的習俗來簡單談談吧。


一、在墳地燒掉

發喪出殯後,孝子賢孫、親朋好友會攜帶著花圈和靈房隨同抬棺材的「金剛」一道前往墳地,在下葬壘好墳塋後,花圈擺放在墳前或者墳頭上,之後就要燒靈房。靈房是紙和竹片糊成的房子,是燒給亡故者的。

在燒靈房時,可以把孝布扔進去燒掉,這樣也不會對亡故者和孝家不敬。當然,亡故者後人的孝衣孝布除外。

二、留在孝家

在下葬後,送葬隊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應取下孝布,要麼在墳地燒掉,要麼取下來疊好帶回去,反正不能戴在頭上回到孝家。

回去後,孝家備有酒席,這餐在刺楸這邊屬於喪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稱為「發喪酒」。

吃完這餐後,喪事酒席基本上就結束了,孝家也會挽留眾人,但賓客們就開始回家了,在離開孝家時,可把孝布留在孝家,也可以帶回家去。當然,有些地方很忌諱,不能帶喪事酒席上的東西回去。


三、帶回家後當成白布利用

帶回自家後,要拆掉孝布上的線頭使之變成一張普通的白布,洗乾淨後留用。在以前缺少物資的農村,刺楸這邊很珍惜這樣的白布,因為它的用處多著呢。


1、做布鞋。現在一雙手工布鞋值兩三百元,而以前大家都穿布鞋時卻羨慕別人穿運動鞋。好的布鞋都說有千層底,雖顯得誇張,但足見其用心。孝布的白布就是做鞋底的好材料,一張孝布可以粘二三十層鞋底。

2、做布袋。在農村,布袋作用大,可以用來裝糧食、做豆腐濾豆渣、磨豬兒粑和灰水粑、裝蛇等。

3、蒸食物。農村蒸米飯、美食粑粑時可以用芭蕉葉,也可以直接把孝布裁剪成合適的大小後使用。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喪事酒席上孝布該如何處理的介紹,要是你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謝謝。

刺楸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有時候,同一場喪禮,因為親戚朋友們來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習慣,他們對於孝子孝布的處理,都是不同的。當然了,這個也是要看過世的人,是如何過世的,是喜喪還是別的。

2014年,我爺爺去世,享年94,在農村裡這是高壽,屬於喜喪。爺爺的孃家那邊的親戚們,都以來參加喪禮為榮。用他們當地的話說就是,這麼高齡的喪禮,能來參加,就是來沾點壽運。

父親給爺爺的親戚們通報時,不同的親戚,會根據他們村子裡的習慣,來提出一些要求。

爺爺的孃家,那邊的風俗是,去參加90歲以上的喪禮時,會要求東家備好孝衣孝布,不鏽鋼百歲碗等,他們參加完喪禮回去時,會把這些孝衣孝布,百歲碗等帶回去的。


孝衣,會給家裡年長的老者穿,希望家裡年長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歲碗,也是給家裡年長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這碗吃到90歲以上。孝布,是用來給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沒有適齡小孩,就會給家裡老人做個枕頭布啥的。

總之,在爺爺孃家那邊的風俗就是,90歲以上的喪禮,是一種喜喪。他們會提前通報東家,喪禮當天來多少人,也會提出東家準備這些壽衣壽布和百歲碗時,儘量質量好點,耐穿耐用的。

爺爺有兩個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們的夫家那邊的風俗就是,認為參加喪禮,本身就是一個晦氣的東西,不管往生者年齡多大。所以最後來的是姑姑們,而那兩個姑父沒來。他們對於喪衣和喪布的處理,是按照他們夫家的習俗來做的,就是直接在爺爺下葬入土時,直接把喪衣喪布,草鞋,喪棍等放在墳前了。記得,那兩個姑姑,回去時,只帶了發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發的糖和其他的東西,他們都沒帶。


其他的姑姑們,爺爺的女兒女婿們,他們夫家那邊的風俗,對於喪禮上的喪衣,喪布等,沒有那麼忌諱,也沒有明確要帶走的說法。基本上都是隨東家安排。

而我們本家的風俗,對於壽衣壽布的處理是,喪禮當天穿著用,直到喪禮結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師的安排下,每個穿著壽衣帶著壽布的人,都會垮過一個火堆,這叫跨火河。陰陽相隔,跨過火河後,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別了。

這時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壽衣和壽布的,那麼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話,會等所有人垮過火河後,連同爺爺生前用的東西,一併燒掉,算是燒給他吧。


由於,爺爺孃家親戚,侄女等比較多,父親提前規劃,買了一部分質量比較好的壽衣和壽布,還有一部分是質量比較差的壽衣壽布。主要是因為要買的比較多,全部買質量好的,會花不少錢。記得,那些質量比較差的壽衣,喪禮當天就壞了不少。

總得來說,不同的習俗,對於壽衣壽布的處理,會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會帶回家去,當寶貝一樣。有的地方卻特別忌諱,要不是風俗要穿,可能他們都不會碰一下。有的地方,會在喪禮後,燒往生者東西時,會一併燒掉。

當然了,不同往生者的喪禮,大家對於喪禮上的壽衣處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別高齡的往生者,大家都覺得這是喜喪,來參加喪禮就是一種沾壽氣。所以,有些人會提出帶走壽衣壽布,百歲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車禍等。大家就不會覺得那是喜喪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齡的。在這樣的喪禮裡,我們那邊的人,是不會提出帶走壽衣壽布的。一般都是最後燒給往生者。

大家的風俗習慣,是如何的呢?歡迎留言。


村哥小凡


從小長這麼大,我一共經歷過三次農村舉辦的喪事,每次都去參加了。第一次9歲時姥爺去世,那時候傻乎乎的只想著偷吃桌子上的上供的喪葬麩子饅頭。媽媽讓我哭姥爺,我不哭,要饅頭吃,穿一身孝服的媽媽在我屁股上很擰了一把,這才哭了出來。

第二次是我上班了,奶奶去世,我趕回來,人已經包好預備出發去火葬場火化,天太熱了,不能久擱。孝服都沒來得及穿,就急匆匆磕了三個頭。前年89歲大姨夫去世,我們已經不在穿孝服。只是象徵性的每人發了兩米白布。用別針在胳膊上帶了一圈黑布表示哀悼。喪事辦完,白布就由母親拿回家了。



孝布用途一,做鞋底,縫補被裡,做籠布用。

至於孝服和這些白布的處理我是知道一些的。小時候在農村,布票緊張,白布都是純棉老粗布,哪捨得扔,窮人家也顧不得那莫多忌諱,都是物盡其用,小塊的孝帽子,縫補了當了棉被被裡,納了鞋底。稍微大一點的衣服褲子拆開在縫起來,做成蓋饅頭的籠布。做豆腐的替布。

孝布用途二做面袋子,藥袋子。

有次我看到舅媽還根據尺寸大小,把它做成面袋子。農村人都是自己家推磨磨面吃。裝白麵的面袋子都是純棉布做的。袋子口用布頭縫上兩根白繩子。寫上當家人的大名。大家在排隊去磨坊推磨的時候主家就不會給裝錯了袋子和麵。

結婚後,我有次去給九十八歲的老婆婆抓中藥。婆婆拿出十幾個一尺多的白布袋子。說上次抓藥老中醫少要錢了,讓我捎給村裡老中醫答謝。我納悶這是幹啥?去了才知道,老中醫是那這些透氣性好的白布袋子裝一些名貴草藥。懸掛在梁頂,通風乾燥用。這些白布袋子就是用她以前集讚的零散孝布做的。

還有鄰居大嬸說大方的本家給的孝布一塊兩米多。攢多了好幾塊可以拼成棉被套子,當棉被裡用,她閨女出嫁說多做幾床棉被當嫁妝,我總覺得彆扭,這當孃的心真大,你說閨女出嫁用這種布做棉被裡,真的好嗎?


你們那裡的農村,參加完喪事酒席後,孝衣孝服是怎麼處理的?有和我說的一樣的嗎?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豔陽之美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莊晉州人,在我們這裡,孝衣孝布都是直接帶回家的,只不過帶回家後,怎麼處理,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了。

以前我們這裡的孝衣孝布,都是用的純棉線的白布,那時人們都會把孝衣孝布帶回來。做被裡,做衣服時當做口袋,或是做鞋墊的材料。

記得以前我叔叔伯伯去世的時候,我把孝布帶回來做被裡,做了幾個被子。後來被子改做成有內膽的了,所以把被裡也都放著沒用了。因此再有了孝布也就沒有用了。後來我把積攢的孝布,送給了我大姐。因為她翻蓋了新房,需要添置很多被子。

現在的孝衣孝布是用纖維做的,扯的時候,都白色粉末滿天飛。這種孝衣孝布,我帶回來後當做抹布用了。

帶孝衣孝布回家,是對逝者及其家屬的尊重。如果直接扔掉,會讓人覺得對逝者不尊敬,也讓逝者的家屬面子上不好看,因此建議最好還是帶回家。

在我們這裡,帶孝衣孝布回家,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因為畢竟是自己的親屬去世了,自己的家人不會覺得帶孝衣孝布回家晦氣。以前做媳婦的孃家人去世了,穿白戴孝了,回到婆家後,還要給公婆磕頭。現在這老規矩沒有了,因為男方女方的老人都是老人的。你們說是嗎?

以上就是我們這裡的對於這個事情的觀點,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容姐花語


孝衣孝布穿戴的規矩很多,能不能帶回家,該怎麼處理,也應該是有地域風俗的差異。

就我們當地來說,穿(戴)孝分三種:“海孝”、長孝、孝衣。

“海孝”是葬禮上,各路來的鄉鄰、朋友,上罷“份子錢”,由管事的分給一頂孝帽。只發給比死者輩份小的、或是同輩而年齡小的,當即佩戴。吃罷酒席,一出大門,便要摘下來,沿縫口撕開,成一布樣。都帶回家,因其只是一小塊布,有的做手工鞋幫、鞋底墊布,有的做小孩枕頭內膽,大多的人只是做了抹布,也有少數人嫌“晦氣”,還是撕開扔了。

著長孝、孝衣者都是與亡者有“親近”關係的,“處理”方法也不同:

【1】與亡者是舅甥關係的,穿的是孝服,也叫孝衫。孝服要帶回家保留到百天之日,又來祭拜時與紙錢一同燒在墳前;因故未來祭拜的,當晚在十字路口必須燒掉。

【2】與亡者是叔侄關係的,戴的是長孝,須帶回家保留到三週年之日祭拜時佩戴後燒在墳前。如果因故未祭拜者,也是當晚焚燒在某一十字路口。

【3】與亡者父母關係的(也包括女婿),穿的是孝衫。在父母滿三年祭日之後,方可洗淨包裹,壓在箱底保存起來。若是老年人,那麼這個孝布可以給小孩做成衣物,綴點紅布,以示積福。

孝布是後人盡孝之意,也是人文倫理綱常,有親屬關係是不會和戴“海孝”者那樣性“處理”的。


為生活而提神


大家好!我是一株吊蘭。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問題問,在農村參加完喪事酒席後,孝衣孝布該怎樣處理才好?可直接帶回家嗎?我的回答是,可以,而且是必須。首先,孝衣孝布只給家門,外人不給。按照民間風俗,人死了以後,每逢七天都要做一次祭奠。剛死的時候叫頭七,然後從死的那天開始,每逢七天做一次祭奠,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也就是四十九天。七七祭奠過完就是百天,然後是週年,十年,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哀傷也就逐漸淡去。至於說為什麼?這個確實已經說不清了。明人張暄在《疑曜.七七》中記載,俚俗死人,每逢七日,輒設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情況下,人們注重五七祭奠,其他七日,都是由逝者家人自己祭奠。因為傳說,五七這天逝者要來家看看。為此,喪家一般在這天邀請親朋好友來燒紙錢,以作祭奠,不準上賬。大家都是帶點紙錢、食品前來,一是表示哀思,祭奠逝者;二是安慰逝者健在的一方。

這就回到問題所在。在五七祭奠時,參加祭奠的人仍然要著當時的孝衣孝布,顯得隆重。因為不可能再發孝衣孝布,那樣的話,等於事主家又辦了一回喪事,犯忌諱。

所以,應該帶回家,以備五七祭奠時使用。五七祭奠過後,孝衣孝布你想怎樣處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至於有人說,把孝衣孝布帶回家晦氣,其實大家想想,逝者是自己家的親人,有何晦氣?


一株吊蘭


各自帶走回家當抹布,以前做布鞋可以做鞋裡子,也可以做鞋當填充料,農民都是這樣捨不得扔,即使今天大家都會拿家裡去,在老百姓眼裡這些東西都是吉祥物,農村老人去世兒子們都會分留下的被子,女兒要衣服,老人的被子就是子孫窩,以後人丁興旺。

我們老人去世,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去弔唁,每人都會給一頂孝帽子,現在是每人發一塊白布,代表對逝者的尊敬,走的時候帶走,出殯的時候在帶來,一般都是裝在兜裡,上面漏出白布頭,必須能讓別人看得到,這是一種禮節,更是對逝者的尊重。

農民就是這樣,即使有些東西沒有用,他們依然捨不得扔掉,我們始終認和逝者沾點邊就是一種福氣,這是大家的美好向往,在我老家特別忌諱這些,很多人會拿點饅頭叫孩子吃,他們說這樣可以成人,還有的弄點貢品拿回家,說是沾點福氣,農民其實真的不太在意這些,他們始終認為什麼都是美好的。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出殯結束都會把孝衣孝布帶回家,沒有一個人隨便丟棄的,這些確實不好,這就是樸實的農民,農民會過日子啊,他們特別在意財務。


大海傳媒


十里不同俗,且看我們閩西農村是如何處理孝衣孝布的:

我們的村子位於閩贛邊區,雖說各地的喪葬習俗不同,但同一個地區的喪葬文化大抵還是差不離的。題主是參加完喪事白席,可以確定的是題主是作為客人的身份參與白事的。根據我們當地的習俗,可以分為以下2種情況:

1、直系親屬披麻戴孝,送殯後孝衣歸還主家

舉個實例:當年我奶奶去世,姑姑前來弔孝。姑姑是奶奶(逝者)的女兒,自然需要披麻戴孝,扶棺送殯的。當然,孝衣都是由我們家準備的。當喪事結束後,這些孝衣由我們家收回(往往由亡者老婆、兒媳、女兒等女眷洗乾淨晾乾後收起來)。

2、旁系親屬、鄰居及朋友只領孝布,送殯後自行處理

作為逝者的普通親朋好友,是沒有必要披麻戴孝的。這種情況一般由主家送一塊孝布(以前是白色麻布,現在多數用毛巾代替),送殯的時候系在手臂上就好了。送殯結束後,孝布就歸送殯的客人所有,至於怎麼處理,自然看自己的心情了。總結前人的幾種做法:

(1)送殯後把孝布帶回自己家。這種情況多是喜喪,覺得逝者福緣深厚,有託福的意思。當然,帶回家後也分兩種,一種是帶回家就當做普通毛巾用;一種是帶回家存起來,以後家裡老人仙逝後可以發給客人(以前這種做法很普遍,現在大家都富裕了,這種做法越來越罕見)

(2)送殯後把孝布扔了。我想這種情況我不說大家也想得多,肯定是因為逝者不是高齡自然死亡,例如意外、病故等。不過,扔孝布的時候一定不能當著逝者家人的面,不然會被認為是挑釁、以後不想來往的意思。

綜上,如果依據我們當地的喪葬習俗的話,題主是完全可以把孝布帶回家的。


以上是一點根據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給出的答案,僅供參考。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期待您的關注。

一點三農


各地風俗不一樣,比如親戚關係一般的,這些孝布會被統一焚燒,關係更進一步的,有的會保留一段時間再焚燒,有的直系關係的,會把孝衣孝布永久保存起來,所以處理方式多樣。

統一燒掉

關於白布的處理也有一定的講究,前段時間我岳父去世,參加喪事的親人,在頭上都會戴一塊孝布,一般在守靈的時候才會戴,別的時間都會取下來,因為不懂當地的風俗,在送葬回來的時候被我老婆罵了一頓,那時差不多吃午飯了,午飯是在村裡的一個食堂,平時都在那吃,因為跟隊伍走散,看到村民都往食堂走,我也跟著去了,當時在路上,我差點就把孝布給直接扔了,誰知到了食堂,我老婆打電話問我到哪裡了,喊我立刻趕回家。

然後迅速趕了回去,在屋裡所有的親人都跪拜完後,還要統一把孝布收回去,至於最後怎麼處理,我沒看到,估計肯定是統一燒掉了,畢竟孝布不吉利,統一收上去統一燒掉,可能是當地的風俗吧。

可以直接扔掉,也可以帶回家

其實參加完喪事,如果沒有別的事情了,是可以直接將孝布扔掉的,至少我在回去的路上,看到很多村民都將孝布扔在路上。

當然如果不放心,帶回家也不是不可以,因為孝布僅僅是一塊白布而已,沒有太多的講究,不要擔心帶快白布回去就相當於把晦氣帶了回去,如果不懂,可以問下別人,別人怎麼做你跟著如何做就行。

不過孝布的質量一般比較差,只有一層線條,而且白布縫隙較寬,除了充當孝布,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參加完喪事後的孝布要就是扔掉,要就是統一燒掉,當然有的地方習俗不一樣,有的孝布會保存100天,在參加百日祭的時候統一燒掉,有的孝布會永久保留下來,如果丟了會不吉利,所以孝布的處理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