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許先文化藝術教育 2020-01-22 09:22:00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馬海方

北京人。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系。師從盧沉、姚有多、劉渤舒諸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榮寶齋畫院教授,榮寶齋簽約畫家,北京文史館館員,人民美術出版社畫家。幾十年如一日,一直致力於京味藝術的收集、整理、發掘。他大量寫生,勤奮創作,繪畫題材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不間斷地充實、發展、提高,作品涵蓋老北京風情習俗之方方面面,筆精墨妙,引人入勝,風格獨特,影響廣泛。以沒骨入畫,適度勾線,在強調造型準確的基礎上對人物作適度誇張,且設色巧拙明亮,不拘一格,在繼承傳統水墨的同時巧妙融入西畫的一些技法、民俗的諸多成就,使之極具觀賞性與時代審美,形成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1990年獲首屆中國風俗大賽金獎,世界華人美術大展銀獎,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等,入選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美展,出版各種畫集多部。


從在美院學習的時候,我就養成了速寫本不離手的習慣,大量的街頭速寫讓我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一定的把握;藝術來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人物畫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衣著、神態、生活小景,每個時代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作為一個寫實的人物畫畫家,表達的是我所處時代的人物的特徵,我需要如實的描繪他們的生活狀態,但如果把現實中的人物分毫不差的搬到畫面上來,卻又失去了繪畫的本來意義,這種寫實的人物畫,在似與不似之間把握好一個尺度,讓畫面更有生命力,更有生活情趣,則卻為不易之事。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傳統中國畫向來是“重墨輕色”,一些文人畫家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往往把重彩與“俗氣”和“匠氣”相關聯。但要表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僅僅以水墨為主的傳統畫法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表現濃郁的民間風俗,熱鬧的集市廟會,節日的喜慶歡樂、民間的婚喪嫁娶的場景等等,如果沒有鮮豔的色彩,就缺少那種特有的氣氛與活力,而且脫不開前人畫法的陳舊感。通過反覆的實踐、不斷的摸索,我漸漸形成了水墨與重彩相結合的重彩沒骨人物寫意畫,色墨混融,設色時不僅僅孤立的用色,而是色當墨用,融墨於色,線條隱於色中而不失其骨,在人物的動態和形態方面進行提煉與誇張,重點刻畫人物面部表情和手與腳的結構。衣飾則用石青、石綠、硃砂、大紅,闊筆重彩,漸次形成色足墨飽、色墨結合的風格特徵。但要在“沒骨”中“見骨”,無線條而顯示人物輪廓和內在結構,於色彩中見沉厚去淤滯,重彩而不見燥氣。清代畫家惲壽平以“沒骨”寫花鳥得神采,近現代畫家石魯、關良以“沒骨”寫人物得情趣,都是很好的範例。初學者應多看、多讀、多做大量的速寫或默寫。只有具備準確的造型能力,才能伸張有度的於沒骨中見有骨,摒棄匠氣,於大俗中見大雅!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我說“沒骨”人物畫——著名畫家馬海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