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

老福来了


在笔者看来,想要写出《沁园春•雪》这样大气磅礴的诗词,首先要有毛主席那样的胸襟和胆略。



这首诗是毛主席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红军刚刚结束长征,达到陕甘革命根据地。

虽然在陕北地区胜利会师,但是红军依然面对着严峻的革命形势。

在外部有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内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更好地继续革命事业,红军在陕北地区召开了会议。

这次会议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继续扩张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队伍。


与此同时,蒋介石调集重兵,意欲卷土重来,在陕甘地区再次“围剿”红军。

蒋介石电令张学良,抽调5个军的兵力对根据地展开进攻,他的中央军第57,67军分东西两个方向合围。

面对敌人重兵的进攻,毛主席提出了在鄜县的直罗镇设下口袋阵,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1935年11月20日,战斗正式打响,张学良的东北军一路高歌猛进,脱离蒋介石的部署,落入包围圈,经过激战东北军一个师的兵力被全歼,其余部队落荒而逃。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和包围。


在蒋介石专心于内战的同时,华北地区局势日益危急,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地区扶植亲日代理人,建立日伪政权,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

鉴于此,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会议,商议组建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

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命令,要求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

毛主席在行军途中经过陕北清涧县,登上大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有感而发,写出了那首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能够写出这首诗词,是因为在亲身经历千难万险后,所产生的灵感。

我们想要写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诗词,唯有像毛主席那样,亲身经历挫折,笑看风云,才能有如此的感悟,才能有《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流传千古。



冷月钩沉


北师大康震:详解《沁园春•雪》

虽然词风雄壮,可是是在一个小山沟里写出的。



康震说他是小山沟里诞生的伟大诗篇。



能写出这样雄伟的诗词,

首先是因为毛主席当时的思想思维高度。他的思想高度不同常人,比一般人高了很多,这是建立在他读诗书、富有诗书气自华,胸怀天下诗书的前提下完成的。

他有感而发,与当时的境界、与中国当时的状态有关。当时的中国,就如同我在这个问答下发布的视频中提到的那样,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写出了长城和中国的一种名胜古迹,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暗中点写出中国当时所处的困难境地,他被这个困难境地激发自己的内心的激愤,所以写出了流传的名篇。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我在视频中也有提到。他运用了互文,比喻等等一系列的手法,让他的整个文章进行了再次升华。

所以毛主席能写出这样伟大的诗篇,是与以上这三点为主要的主观激发造成的。

可以在评论区里继续讨论哦~先看看我在这个问题上发布的视频~详细的讲解了这首词的形成。


四方国学


题主问: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这种问法还不够严谨,应该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沁园春”是词牌名,写“雪”的也大有人在!只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压倒了众“鸟”之声。

提问有点幼雅!如何能写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样的好诗词?恐怕这样的人还没出生!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只有毛泽东才有如此的绝世佳作。

当年在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发表了这首词,力压群芳,世人震惊,大气磅礴,喻义深刻……。蒋介石召集了一帮文人墨客,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无人能比。也只能甘拜下风。

诗人的眼界有多远,诗的意境就有多宽!没有阅历,没有思想,没有超人的眼力,没有惊人的气慨,绝对写不出如此精品!

鸿浩之声,划破长空。

燕雀之声,岂有洪钟?任你闭门造车一百年,没有真情实感,想写如此佳作,最终为空!世上只有一个毛泽东!

所以有些人舞点文,弄点墨,就想写出如此佳作,只是妄想!因为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才有如此境界!因为我们孤陋寡闻,身在谷底,却想写山巅之景,闻所未闻,见非所见,凭空设想,更不可能!

最后,向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致敬!毛泽东千古!


老张9844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依我之见,就一般人而言,或者算上学富五车的文人在内,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这样的诗词。

你看这词是多牛,多超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 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的词堪与古今任何一个词人相比,词中的王者气象,是他们所欠缺和不具备的,而词中高远的意境,气势磅礴的文采,更是他们所不及。

这文字惊天地泣鬼神,让无数喜欢诗词者折腰。

怪不得柳亚子先生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东坡是何等人?幼安是何等人?

他们皆怀有盖世才华,曾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千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等豪迈词句的大词人,是宋词豪放派的开拓者与领航者。

在大诗人柳亚子眼里,他们在整个宋词里无疑是翅楚,但与毛词比较起来,还不是一个等级。

毛主席写《沁园春.雪》时,是一九三六冬。

时隔九年后,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发表,当时在国统区就引起一番震动。

传言蒋中正看了诗醋意大发,曾令身边舞文弄墨者写诗与毛主席搭擂台,但无人能写出一首可出手的东西来。

蒋先生也是搞笑,不懂风骚,以为好诗文只要协力来搞就能写出来,以至留下了盖世笑柄。

那么,毛主席这首闻名天下的词,是怎么诞生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

1936年2月初,毛主席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准备对日军作战。

红军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休整了半个月。毛主席当时住在农民自治民家中。

其时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黄土高原冰封雪盖。往月奔腾咆哮的黄河结了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

见此情景,毛主席感触颇深,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又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这词气势阔大,意象万千,超越古今,无人能出其左右。

这首词,让我们想起毛主席的另一首《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 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比《沁园春.雪》早十多年,我们同可以看到风华正茂的毛主席非同寻常的政治抱负与王者气概。

所以说,如何能写出毛主席《沁园春.雪》,这样的词,无异于痴人说梦。

诗言志,是一个人的气质反应,毛主席的王者风范,是普通不人具有和模仿的,你怎么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词来呢?

即便是文采差很多的刘邦能写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样的句子;

还有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还有朱元璋的“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这些人虽然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指点江山的帝王,但他们的文字虽与毛主席不能相比,但冲天的帝王气质,还是可以拙稚文字中溢出。

毛主席的词有一种壮美在里面,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平庸如我辈的众生不必期望写出这样的作品,而且最主要的是你也根本写不出。

人生的要义是懂得自己,能够欣赏这样的文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嘛!


骚客文化


一言以蔽之,真不容易,这首诗词堪称千古绝唱,无人能及;说个笑话,笔者年轻时,凭一腔热血,曾经处心积虑,摹状描貌多次,想作出类似诗词;尽管苦心孤诣吟诵了很多篇,但手法、意境、情怀、文彩无一沾边,暗自羞愧后又不敢拿出来见人,最后自己焚毁了!



毛泽东同志有特殊的生活经历,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担当,有拯救民众于水火、驱赶外来侵略的气概与决心,有包容千古、预示未来的睿智,有无畏革命者的乐观与豪迈精神,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彩,才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壮丽诗篇,不服不行!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窖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作了著名的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出台了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被称为党中央的政治宣言:让当时国内各党各派精神为之一振,于朦胧的雾霾中看到了抗日战争必胜的希望曙光。

1936年早春2月,毛泽东以深邃的革命家的思想深度和集现实与浪漫主义为一身的诗人身份,挥笔而就,写成了《沁园春.雪》!


当时冰天雪地,给红军长征带来了困难与伤亡,但,智慧卓越的毛泽东无丝毫抱怨之意,而是以欣赏的目光 ,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了赞美!似乎匪夷所思,但你反复阅读,设身处地后又在情理之中!正是祖国英雄辈出,河山壮美!毛泽东才发出“还看今朝”,发出了要建立独立、民生、富强新中国的强烈愿望!


1945年8月,毛泽东为了民族利益,飞赴重庆与将介石谈判,10月7日,毛泽东以此词赠予民主党派人土柳亚子先生,对毛而言,也许根本不知道此词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据说,此词传开后,立即在当时文人荟萃的重庆引起了轰动,不单文笔简洁凝练、出神入化,而且陈述的场景独特瑰丽,很多所谓文学泰斗、墨客骚人从未经历过这种境界!但我们的英明领袖毛泽东身临其境了,并以非凡的勇气,坚定地回答了中国未来“谁主沉浮”的问题!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陕北的瓦窑堡会议上的决议一样,这首词用"空前绝后"来总结,是有根据的。我试说明如下:

据我所知,毛泽东长征途中写下了二首关于雪和雪山的诗词,一首是《七律.长征》,诗中有著名的句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十月,毛泽东又写了一首巜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与红军并没有翻越昆仑山脉,昆仑山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大山系,西起帕米尔高原,而最东端与四川的岷山山脉北端相接。

毛泽东在岷山一定能眺望到西侧那些白雪皑皑的雪山。

联想到一路上的风雨兼程、九死一生,毛泽东虽然处于冰天雪地中,却以广阔的心胸和豪迈的气概写下了这首词。

由于毛泽东的特殊革命经历,他和红军进入了我国的雪山、冰川地区,这里李白、杜甫等传统文人根本无法涉足,而以豪放、雄浑的边塞派诗人如高适、王昌龄、岑参。以及稍后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无缘这种经历。

所以我用"空前绝后"作结论。

1935年十二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窖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如果说瓦窑堡会议是党中央的政治宣言的话,那么,随后于写于1936年初春二月的《沁园春.雪》则是以空前绝后的艺术形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艺术上说,西部凯凯雪山给红军长征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牺牲,但他并没有对雪山冰川进行负面的描绘,而是把革命家的思想深度和诗人眼中的美相结合,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对雪山冰川的诗歌。

正是由于在川西北翻越雪山的经历,他也接受了雪山冰川美的洗礼,所以几个月后,如康震先生评论:在一个小山村(填了这阙词)。
细读这首词,可以明显感觉到毛泽东已经与雪山、冰川结下难以释怀的情结。

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7日,毛泽东以此词回赠柳亚子。

一时文人聚集的重庆文化界轰動了,这首词的境界他们从未经历过,虽然大晴天在成都可以看到神奇的四姑娘山,他们却从未体验

而毛泽东去了,体验了。

长征之路的川西北雪山冰川的翻越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发生怎样的影响可能没有明确体现,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站在岷山眺望昆仑山的壮举,毛泽东对山的审美观肯定发生了巨大变化。

朋友们可以把毛泽东其它写山的诗作个对比,你会回味无穷。

这是个人的看法,至于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词,敝人连想都不敢想,因为我的思想境界和经历,只是红尘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良人执戟2


《沁园春·雪》这首词可谓达到中国词学一个高度。有人说这是代笔之作,其实,从该词意境来看,不可能是别人代笔的作品。因为,这种恢弘的大气磅礴的气势,绝不是别人所能够代笔的。这种气势不是凭空而来的,只能够是一个经过多次人生低谷甚至是生死考验之后依然心系国家民族之人才能够有的,这种眼界也必须站在全局高度才能够具备,当然,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诗词水平。综合来看,确实很少有几首词能够在如此高度与之相媲美。


金山玉月8668


能填沁园春的人可能多,但能写出像毛主席《沁园春·雪》这等豪迈意境的恐怕要等几千年。

因为毛主席为我们国家的做出了伟大成绩,我们一提到他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他的这些功绩,往往容易忽视他主席同时也是近代无人能极的豪壮派诗人,至今无人能极。

有什么样的胸怀就有什么样的意境,有什么样的意境就有什么样的作品,一个小鸡肚肠的人只能写出小鸡肚肠的文章,再美的词句到他手里也会俗不可极。

毛主席在各方面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成绩,试看天下说能敌啊。

江山如此多骄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莱国索


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 雪》这样的诗词?

写岀 《沁园春 雪》这样的诗词,一般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如果说成经过艰苦努力的学习和实践,并有高度的深刻思想和远大理想,还能具备相应的实践平台,加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样,结合个体特殊的性格特点,是有可能写岀好诗词的。虽然说不一定就能达到《沁园春 雪》这样的高超水平。

写岀《沁园春 雪》这样高水平的词,毛主席他老人家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做到的呢?

第一、毛主席对读书的浓厚兴趣,不是一般人可以比较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军事、政治等等全部的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革命所面对的具体情况,都被毛泽东吸收到大脑,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创新创造的筛选过滤,使自己满脑子都是知识、思想、现实、计谋。在这些知识群里,当然包括诗词格律在内。大脑里有方法、有知识、有思想,当然写起诗词来就会运用自如、岀口成章的了。从主席的某些照片就可以看出来,他对读书是如何孜孜不倦、分秒必争的。案上堆满了书,架上放满了书,床上也有半床是书,手上正捧着一本书,旁边还翻开着两三本书。在战争中运筹帷幄,稍有空闲就又拿起了书。就是就样如饥似渴的吸取知识营养,才使主席他老人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可见,知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才能也不是本来就具备的,需要下苦功夫才能获得。


第二、毛主席对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其他人能比拟的。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征,被毛主席摸得清清楚楚,于是,需要如何面对和对付每一个整体性的或突如其来的情况,都能够采取正确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的话成了名言,不是偶然的。“实事求是”这样的话被邓小平同志运用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更不是偶然的。情况不清楚,战争就不会胜利,工作就不会成功。所以要注重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情况,而且要研究情况。否则,必定要犯官僚主义。“实事求是”四个字,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用四个字就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得多么深透。我们生活中有一句常说的话,叫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你别看,这句话道是有点实事求是的意思嘞!


第三、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心百倍。通过学习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使毛主席学问渊博、满腹经纶。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使毛主席看清了中国革命的光阴前景。通过对几千年来过去统治者到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研究,使毛主席得知中国的革命要依靠谁。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工人农民作为依靠力量,有共产党的组织作为领导集团,革命一定会胜利。在他的心中,一切的一切,都清清楚楚,自然的就会信心百倍,永远都体现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切反动派都不在话下,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只有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相信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的力量,革命必定成功。事实也的确如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格律知识,具备先进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掌握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形势,依靠广大劳苦大众的力量源泉,就坚信革命的成功是有根据的,于是能够信心百倍、信念坚定。加上个人豪壮的性格特点,能够写出《沁园春 雪》就不奇怪了。

如果象李煜那样,虽然谙熟于诗词格律,但是缺乏必胜信念,缺少治国方略,就只能吟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如多少”的悲凉句子了。

如果象刘邦那样,虽然有雄心壮志,但无文化修养,就只能吟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粗糙句子了。

如果象黄巢那样,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不知道防微杜渐、戒骄戒躁,就只能吟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般句子了。


…………

毛主席是全才,加上注重实践,加上相信人民,加上心里乐观,还要加上个人豪壮的性格特征,写岀《沁园春 雪》这样的好词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但是,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我们还是要希望,以后会有领袖人物写岀象《沁园春 雪》这样伟大的诗词来。


用户60397079085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国自古就有“诗如其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境界。

王国维比较重视诗词的境界,他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写诗作词,并非什么难事,诗词的规则,花上一个小时,差不多可以学会了。无非就是对仗音韵等的一点规定。然而要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并不在于文字技巧,以及谐律的合规上,最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思想境界。

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是一篇优秀的词作。它的优秀,并不在于语言的优美,也不在于音韵的合谐。若从这两方面来看,晚清到现代合乎此标准的有很多。毛主席的作品胜在气势宏大之上。我们看看,从“北国风光”到“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的虽然是眼前之景,也是心中之景,没有宽阔的胸怀,心中放不下万里江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更是把大的写小了,把静的写动了,把死的写活了。把大的写小了,是因为作者有包容天地,气吞山河的胸怀。

透过漫天飞雪能看到“红妆素裹”的娇容,更可看出,这多娇的江山,就在作者的心中。“雪”,不过是它此时此刻的一件衣服。因此,毛主席的诗,从头至尾,都体现出一种王者风范。这首词是作者一九三六年写的。当时红军准备东征抗日,部队在子长县休整,其间天降大雪。毛主席有感而填此词。在这首词里,无论是“唯余莽莽”的长城内外,还是“顿失滔滔”的大河上下,既是毛主席的眼中景,也是他的心中景。他写的是自己的胸襟。这种写作的功力,如其说是一种文学功力,还不如说是一种人格魅力。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毛主席一九三六年写了这首《沁园春 雪》,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的时候,好友柳亚子索诗,毛主席抄给柳亚子,后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在山重文坛引起巨大轰动。柳亚子对此词更是推崇备至,评论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据传蒋介石因为此词影响太大。决心另做一首压倒他的气势,虽有许多著名文人词家试做,终无一首可以与之比肩。此事不了了之。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诗篇,是很难仿作的。

崔灏是唐代诗人,曾做《黄鹤楼》一诗,李白以诗仙之才,来此也觉“眼前有景道不得”,更不论其它泛泛之辈了。不但名诗名词很难仿作。就是一般的名家,也很难仿做,更不要说天才人物了。文学史上,有学杜甫的江西诗派,也有学李商隐的。但天才型的作家,很少有人去学的。比如李白、苏东坡等。因为天才是学不来的。

毛主席虽然是流漫主义诗人,但诗词于他来说,只是业余消遣。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他的诗词之所以能够达到至高之境,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毫不逊色,主要胜在气象之上。这种胸怀天下的英雄之气,救国救民的济世情怀,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有有了这样的情怀,才会有这种的宏大气魄。

毛主席的诗词,可以去欣赏,但没有必要去学。做为文学和诗词的技巧,在任何优秀的作品中都可以学到。而毛主席的这种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是学不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格支撑,硬要去学的话,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徒增笑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