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朱元璋的一首經典詠物詩,前兩句笑倒一大片,後兩句卻是神來之筆

歡迎關注我的“文化點心鋪”:詩和遠方並不遙遠,它就在眼前。多數時候,這裡只談文學;偶爾也會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精彩;

朱元璋的一首經典詠物詩,前兩句笑倒一大片,後兩句卻是神來之筆

近日,一部《大明風華》的熱播,讓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一個封建王朝再一次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對於大明王朝,歷代學者專家褒貶不一,可以說譭譽參半。推崇它的人,認為它骨氣極高,是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的朝代。皇帝即使被俘虜了也依舊不肯妥協。

然而,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民間,抨擊它的人也很多。在這些人眼中,明王朝厚養宗室、殺戮過重、虐待百姓、打擊工商業、實行海禁,可以說劣跡斑斑。不過,對於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很多人都有好感。因為他出身貧苦農民,放過牛,討過飯,當過遊方僧人,對底層百姓的疾苦感受最深,是一位很接地氣的帝王

朱元璋的一首經典詠物詩,前兩句笑倒一大片,後兩句卻是神來之筆

這樣一位帝王,歷史上關於他的逸聞自然也很多。今天,筆者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朱元璋的詠物詩《詠雞鳴》,寫於登基日,前兩句令人捧腹,笑倒一大片,後兩句卻堪稱神來之筆,令人大跌眼鏡。全詩如下: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歷史上,朱元璋對知識分子似乎很不友好,動不動就大搞文字獄,將很多有才華的文人士大夫以各種極刑誅殺,例如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高啟就是被朱元璋腰斬而亡。這也成了他最為後人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可奇怪的是,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卻非常愛讀書,發奮學習。久而久之,對於文人墨客們的填詩作詞,朱元璋也發生了濃厚興趣。

朱元璋的一首經典詠物詩,前兩句笑倒一大片,後兩句卻是神來之筆

這首《詠雞鳴》就是他在登基日創作的。據載,那一天,一聲嘹亮的雞鳴響徹皇宮,對於一位準備登基的帝王而言,這當然是大大的吉兆。高興之下的朱元璋便當場賦詩一首。可是,在他念出詩的前兩句“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時,底下朝拜的官員都忍不住相視而笑,紛紛在心裡說道:難道第三句是‘雞叫三聲撅三撅’?

面對朝臣的質疑,朱元璋卻不以為意,十分淡定地吟出了最後兩句“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這兩句一出,眾臣無不大跌眼鏡,再也不敢小瞧這個曾經目不識丁的帝王了。整首詩如果只看前兩句,確實沒有什麼值地說道的,就是一首很普通的打油詩。對此,有網友戲稱為“雞叫詩”。

朱元璋的一首經典詠物詩,前兩句笑倒一大片,後兩句卻是神來之筆

可是,詩作三四句卻話鋒一轉,一掃前兩句的俗氣,霸氣十足,頗有帝王氣派,也展現了新王朝的氣象。雄雞報曉,旭日東昇,將夜空中的殘星與曉月一掃而光,一片光明。與歷史上那些名家名作相比,這首詩確實水平有限。但此詩一半粗俗,一半霸氣,與朱元璋出身寒微卻成為一代開國帝王的經歷十分符合,很有生活氣息。

事實上,朱元璋很有有遠見,雖出身底層,大字不識,但卻開創了一個存世300多年的王朝。他登基後,勤奮好學,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稱得上是一位明君。只可惜,他晚年偏好殺戮,誅殺了很多開國元勳,因此也飽受後人詬病。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