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擔當寫盡“稅”月情——記襄陽市南漳縣稅務局肖堰稅務分局稅管員殷華倫

殷華倫,襄陽市南漳縣稅務局肖堰稅務分局稅管員,妻子口中的“犟精”,納稅人心中的“老哥子”。殷華倫於1962年出生在南漳巡檢一個普通農家,1980年參加工作,收稅35年沒有換過地方,辦稅近一萬個晝夜沒有出過差錯,工作近40年沒走出過南漳縣西南山區。

  一個挎包,一拎就是三十多年

  初見殷華倫是在去年12月13日上午。當記者一行來到南漳縣稅務局肖堰稅務分局,殷華倫靦腆地對記者說:“咋還讓你們跑這麼遠,又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

  在老殷的記憶裡,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上下班是沒有固定時間的,更別提完整的節假日。1984年8月,財稅分家,殷華倫調到巡檢區稅務所工作,任稅管員。當時由於所里人手少,工作量大,在山高路險的板橋、雷坪、巡檢一帶邊遠山區,經常是白天訪農戶、進商鋪,晚上還要加班加點記賬、做報表,工作忙時,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那時候走村入戶,基本上都是拎個包,裡面裝有稅票、複寫紙、圓珠筆、計算器、文件、材料紙等物品。”殷華倫對記者說,收稅全靠兩條腿,走到哪兒,稅辦到哪兒。

  憑著對工作的熱情,殷華倫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也從沒有過任何怨言。有一年農忙時節,殷華倫趁週末在家幫忙收麥子,還沒收完同事跑來說:“所裡有事,趕緊走。”由於妻子一人搶收不及時,麥子被雨淋溼了,發芽爛在了地裡。妻子心疼一年的收成,埋怨他不管家裡,他卻說:“端了國家的碗,就要把事搞好才對得起人。”

  光陰似箭,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看見滿頭白髮的他,有人說:“老殷,你也該挪挪窩了。”局領導關心他,讓他到城裡工作幾年。他說:“我是巡檢的兒子,更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方山水養育了我,給鄉親們搞服務是我的本分。”

  24小時待機,隨叫隨到

  2009年9月14日,年過47歲的殷華倫根據工作需要,來到東鞏納稅服務點辦稅廳報到,從此,他一個人撐起了一個服務站。看起來只是一個崗位調整,對殷華倫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由於年歲已高,對電腦辦公不熟,殷華倫怕影響到全局形象。領導鼓勵他:“人是學而知之,在幹中學,相信你一定能把辦稅廳工作做好!”領導的一席話打消了他的顧慮,堅定了他工作的信心。殷華倫找來新華字典和A4紙,把字典上的拼音用紙張抄寫下來,每天晚上對著電腦上練習打字。徵管軟件上線,為了早日完成數據錄入,殷華倫熬了一個又一個通宵。不久後,他能熟練地利用電腦軟件辦公了。

  雖然辦稅廳只有他一個工作人員,但他要負責稅務登記、申報徵收、政策諮詢、稅收票證、發票發放、社保費徵收和房屋契稅辦理等多項業務。每項業務的操作路徑和要求都不一樣,難度可想而知。面對難題,殷華倫毫不退縮,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地學,東西太多一時記不住,就把每一項業務操作流程記在本子上,要用時拿出來按圖索驥。

  在納稅大廳的窗口上,57歲的殷華倫不僅成為唯一的“白髮開票員”,也成為全鎮執法部門窗口上實現“一窗式”辦結的“第一人”。從事辦稅廳工作10年來,殷華倫開票9000多份,錯票率不到0.1%,徵收稅費4000多萬元,沒有出過一起差錯。

  肖堰分局負責南漳西南山區4個鄉鎮的稅費徵收工作。這一區域,地域遼闊,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離分局幾十公里遠的峽口、板橋的納稅人趕到分局,通常已經過了下班時間,殷華倫就將電話掛在門口,隨叫隨到。很多時候,他剛到食堂坐下,電話響起,他又回到辦稅廳,一忙就是半個多小時,回來時飯菜都涼了。

  有一件事讓板橋餐飲業主王道鵬至今感動不已。2013年底的一天,王道鵬來辦稅廳領票,不想車在半路拋錨,趕到分局已是深夜11點了,他試探著給殷華倫打個電話,原想著這麼冷的寒夜,自己肯定會碰壁,沒想到殷華倫一口答應了。事情辦完了,王道鵬深深地鞠了一躬,說:“你這24小時服務的辦稅廳,給我們山裡人帶來了很大方便,謝謝你!”

  用擔當詮釋“深藍”情懷

  由於長期勞累,殷華倫得了嚴重的腰椎病,疼起來連走路都很困難,但他從來沒有對人說起過。2015年8月,老殷腰椎病發作,痛得無法正常生活,經過多方勸說後,他才去市中醫院做了手術。醫生叮囑像他這種情況需要臥床半年,而老殷提前3個月就主動上崗了。

  那陣子,殷華倫每天上班都帶著支架,從早上進辦稅廳到下班,常常忙得連水也顧不上喝一口。坐久了就站一會兒再坐下,下蹲的時候,一隻手扶著桌子,一隻手按住後背,挺直著腰,慢慢下蹲,顯得異常艱難。插拔電源插頭時,他總是要跪在地上才能做到。前來辦稅的群眾感動地說:“這個老哥子真不簡單!”

  殷華倫兩次住院,前後花去3萬多元。出院後,專治腰疼的藥物不能斷,每月僅藥費就得近千元,這使得原本手頭就不寬裕的他更拮据了。有人建議他向縣局反映困難,他笑著說:“不能因為這點小事給組織添麻煩。”

  2018年7月,國地稅兩個機構正式合併。同事大都進了城,有人對他說,你這把年紀了,也該向組織要求進城工作。他說:“進城人人嚮往,都走了,鄉里的工作誰來做呢?”一席話,讓關心他的人無言以對。

  談起家庭,殷華倫總覺得很愧疚。妻子張茹秀和他是當年的高中同學,高中畢業在那個年代算是知識分子了,有人勸她找個單位工作,但殷華倫不願找關係,她就想租個門面做生意。殷華倫說:“我收稅你經商,影響不好。”就這樣,妻子一直在家務農、照顧家庭,直到2015年殷華倫住院要人照顧,才把農田租給別人種。2014年5月,小兒子騎摩托車不幸摔斷了胳膊,2個孫子和1個兒子都要照顧,妻子實在分身乏術,這才讓遠在廣州打工的大兒子請了7天假回家幫忙。“為什麼老殷就不能請個假?”妻子說:“莫說請假了,就是有病他也總是挨著。”“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殷華倫是千萬“國稅人”中的平凡一個,但他不吝奉獻自己所有的熱量,稅收之路在他“不待揚鞭自奮蹄”的敬業精神下一路延伸,指引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前進……


全媒體記者 楊明陽 通訊員 賈輝 左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