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烈火柔魂ZL


河洛为王里,崤函为帝宅,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阳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

一、商汤王冢

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当地人称为“汤王冢”。有冢,冢前有碑。

二、东周帝陵

(一)、王城陵区

位于东周王城遗址的东北部,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的大部分地区。平王至灵王以前的10个王多葬于王城陵区,分别是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简王。

(二)周山陵区

周山4座周王陵可能分别为灵王、景王、悼王、赧王陵。

(三)成周陵区

成周陵区在成周王城以北20公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侧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故又称为金村陵区。均为从战国早期到晚期的墓,这正是从周敬王迁居新成周到赧王离开新成周时期的墓葬。自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到慎靓王,共11位周天子葬在这里,是东周最大的一个陵区。

三、东汉帝陵

东汉自光武帝刘秀立国至曹丕代汉,历196年,计12帝。除献帝葬于焦作外,其他11帝均葬在洛阳。

东汉帝陵区分南北两个陵区,又称南兆域和北兆域。其中北兆域大致在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那里有5座东汉帝陵,即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洛河以南的南兆域有6座东汉帝陵,分别是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

四、魏晋帝陵

曹魏立国45年,传5帝,陵墓皆在洛阳都城附近。

五、西晋皇陵

西晋5座帝陵位于首阳山西段,东西相连的北邙和乾脯二山两侧。山的南面,自东至西依次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的北面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六、南朝帝陵

南陈后主陈叔宝陵

七、北魏帝陵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北魏都洛阳41年,历经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长广王、节闵帝、安定王、孝武帝8个帝王

八、唐代帝陵

唐恭陵是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又称“太子冢”或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恭陵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九、五代帝陵

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南唐后主李煜等,均葬在洛阳

十、北宋帝陵

北宋帝陵位于洛阳东部的偃师、巩义境内,北依邙山,南对嵩岳。











沙漠孤狼138609229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原陵

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显节陵

汉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敬陵

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慎陵

汉孝殇皇帝刘隆 康陵

汉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恭陵

汉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宪陵

汉孝冲皇帝刘炳 怀陵

汉孝质皇帝刘缵 静陵

汉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宣陵

汉孝灵皇帝刘宏 文陵

曹魏: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首阳陵

魏烈祖明皇帝曹睿 高平陵

西晋:

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 高原陵

晋世宗景皇帝司马师 峻平陵

晋太祖文皇帝司马昭 崇阳陵

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 峻阳陵

晋孝惠皇帝司马衷 太阳陵

北魏:

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长陵

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景陵

魏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定陵

魏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静陵

唐:

唐义宗孝敬皇帝李弘 恭陵

后唐:

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雍陵

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 徽陵


小马爱吃卤蛋


葬在洛阳的帝王:

东周的天子王陵25座

东周陆浑王陵5座

战国韩宣惠王韩康墓

东汉陵区:

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

汉安帝刘祜的恭陵

汉顺帝刘保的宪陵

汉冲帝刘炳的怀陵

汉灵帝刘宏的文陵

汉明帝刘庄显节陵

汉章帝敬陵

汉和帝慎陵

汉殇帝康陵

汉质帝静陵

汉桓帝宣陵

曹魏陵区:

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

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

魏废帝曹髦陵

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墓

东吴末帝孙皓墓

西晋陵区:

晋宣帝司马懿的高原陵

晋景帝司马师的峻平陵

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

晋惠帝司马衷的太阳陵

北魏陵区: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长陵

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

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定陵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静陵

北魏节闵帝元恭陵(广陵王元羽之子)

幼主元钊

唐昭宗李晔和陵

唐孝敬皇帝李弘恭陵

五代十国:

后梁太祖朱温(朱晃)宣陵

后梁末帝朱友贞陵

后唐庄宗李存勖雍陵(伊陵)

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

后唐闵帝李从厚陪葬徽陵

后唐末帝李从珂陪葬徽陵

后晋高祖石敬瑭显陵

南唐后主李煜墓

后蜀后主孟昶墓

南陈后主陈叔宝墓

古朝鲜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墓

吴越国王钱俶墓

北宋翼祖皇帝赵敬翼(赵匡胤祖父)宋西陵

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

明弘光帝朱由崧陵(明第十七位皇帝)


东汉光武大帝


这几位几乎都是朝代的开国皇帝,均在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终化为黄土洒在了洛阳这片土地上。

原陵

刘秀的原陵位于洛阳孟津县,是一座非常令人费解的墓葬,刘秀的墓与其它的墓葬不同,位于邙山之北,与黄河毗邻,且坐北朝南,背靠黄河面向邙山。其它几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均是在邙山的南边,坐北朝南,头枕邙山,刘秀如此特立独行想来也是令人费解,只在传说中据说刘秀五行缺水,所以要靠着黄河而葬。

首阳陵

曹丕的一生饱受争议,影视形象也往往不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他,但他死后的墓葬与曹操生前提倡的节俭相吻合,不封不树,没有地上建筑,非常低调。目前已在安阳发掘的曹操高陵墓也体现了节俭的这一点,在墓中发现大量的石牌用来代替陪葬品。

这几个帝陵在洛阳是比较知名的,另外还有东周的天子驾六王陵遗址,还有徐阳的陆浑戎贵族墓地遗址,还有二里头文化遗址等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生动的体现了洛阳墓葬的繁多。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有句话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被誉为帝陵之乡,这个地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邙山,邙山之所以被誉为帝陵之乡,是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埋葬中国帝王最多的地方,最早在这里安葬的是东周王墓,多达8座,之后又有东汉5座,曹魏墓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这其中如果加上大臣陪葬墓,那可以说是中国墓葬最为集中的地方。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积为756平方公里。数量之多,多到超乎想象。

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

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好。邙山是秦岭余脉,山势平缓,土又厚又密实,水不容易渗进去,是天然的最佳墓葬地。风水很好。古代人下葬是讲风水。首先要寻龙,要有龙脉。这个邙山就是有龙脉的,而且是中国的一条干龙脉。

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共24座帝王墓。大型墓总数上千。邙山陵墓群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东汉5帝葬于邙山,分别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曹魏文帝丕、明帝睿、高贵乡公曹髦。西晋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外加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5帝葬于邙山。北魏现已确认埋葬在洛阳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其陵分别为长陵、景陵、定陵、静陵。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陵、以及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区内。

除了帝王墓葬,其实邙山还有众多名人墓葬群,这里曾有不完全统计的960多座名人墓葬,诸如吕不韦,樊哙,贾谊,班超,狄仁杰等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有名的人物。



红尘参与者


洛阳邙山位于黄河南岸,崤山支脉,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邙山,宛如一条卧龙围绕着洛阳城,伊洛之水静静在它南边淌过。依山傍水,忱山蹬河,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墓葬之地,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却有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印记。

北魏孝文帝长陵洛阳自古是历史纷争的舞台,朝代更替、战争纷繁,特别是改朝换代、国家分裂的时期,四处战火、民不聊生。而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结局更加凄惨,同族甚至同姓之人被灭之以除后患。挖祖坟更是历代常用的手段,无论从政治层面、获取财富或泄个人私愤等各种原因,因此朝代更迭前朝王陵便遇一场浩劫。除此之外,历代的盗墓不仅对皇陵,任何坟冢均不能逃脱一劫,特别是邙山成了盗墓者的天堂,这方面可写成一本历史书。那么,有没有对陵墓保护呢?考古博士张鸿亮搜集以下各代对于圣地明王、贤臣名士陵墓保护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的孝与义的内涵。

东汉末年:《三国志.吴书.孙坚传》“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洛邑。坚乃前入至洛,修诸陵,平塞卓所发掘”。

曹魏时期:文帝黄初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甲戊,校猎至原陵,谴使者以太牢祠汉世祖”。

明帝景初二年,戊子,诏曰:“昔汉高祖创业,光武中兴,谋除残暴,功昭四海,而坟陵崩颓,童儿牧竖践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帝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木樵采”。

东汉灵帝文陵

北魏时期:孝文帝太和二十年,“谴使者以太牢祭汉光武、明、章三帝陵,又诏汉、魏、晋诸帝陵,各禁方百步不得樵苏践踏。”

孝明帝熙平元年,诏曰:“古帝诸陵,多见践籍。可明敕所在,诸有帝王坟陵,四面各五十步勿听耕稼”。

隋唐时期:隋炀帝大业二年,诏曰:“前代帝王,因时创业,君民建国,礼尊南面。自古以来帝王陵墓,可给随近十户,蠲其杂役,以供守视”。

唐太宗贞观四年九月,“壬午,令自古明王圣帝,贤臣烈士坟墓无得刍牧,春秋至祭“。唐中宗,”自古帝王及圣贤之墓并禁樵采”。

玄宗开元十二年十一月幸东都,古帝王陵并精意致祭。玄宗天宝三载十二月,祀九成宫礼毕。“诏:自古圣帝明王陵墓,有颓毁者,宜令管内量事修茸,仍明立标记,禁其樵采”,之后肃宗、代宗、德宗、宪宗、穆宗等亦申令之。

后唐明宗徽陵

五代时期: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天下明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祠庙坟墓,委所在量加修茸”。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前代帝王陵庙及名臣坟墓无后者,所在官吏简较,勿令樵采表情耕犁“。

西汉太傅贾谊墓

清代时期:清顺治元年十月诏:“明国诸陵,春秋致祭,仍用守陵员户,帝王陵寝及名臣贤士坟墓毁者修之,仍禁樵牧”。乾隆九年,洛阳知县龚松林踏察了洛阳邙山等处大冢。“以上二十一陵逐一勘验,并无地户侵垦其中,间有陵顶塌陷及陵前仪从等类倾倒者,现在捐奉,雇觅民夫,填修扶起,并于各陵之前竖立小碣,上书某代某陵,一垂不朽。又饬该管乡地等在于陵旁,遍插榆柳,务使成活,加以保护,毋许民人樵牧,以昭崇敬,再卷查各陵,从前并无详请开垦升科并领种出租事项,合并声明”。

曹休墓,保护发掘中,将建纪念馆

现代:2001年,邙山东汉帝陵纳入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12年,《洛阳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13年,洛南东汉陵纳入国家第七批重点保护文物。

邙山陵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统计有封士堆的700多座,而现今天仅剩下200多座了,几十年消失了大部分,是二千多年来的总和还多。陵墓被盗、被破坏甚至消失有各种原因,缺乏保护是最重要的原因。小编曾在各处实地寻访古建村落和名人墓葬时常听当地人说相同的内容:“我小时候还有,后来就没有了”。南唐后主李煜、大周名相狄仁杰等等在历史上留下耀眼辉煌人物连封土都找不到了,甚至邙山24位皇陵大部分也无法确认归属,后果是造成文化的断裂、有头无源,而文化是民族生存、延续的根本,亦是立国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