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導語:春節民俗,祭神、餃子、社火都蘊涵哪些主題?靈魂不死、子孫繁衍、生命永生等生命思想,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關於春節的起源,其說法有很大,有臘祭說、鬼節說和巫術儀式說等等,但他們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本原哲學為基礎的生命觀,即子孫繁衍、生命永生與靈魂不死。春節最為我國曆史最悠久,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節日,其民俗活動是對基本文化意識的鮮明體現。例如,春節期間,祭神靈、放爆竹、賀新年,吃餃子,吃餛飩、吃年糕……,那麼,在春節中都有哪些民俗體現上述思想呢?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春節的民俗

祭祀——靈魂永生

祭祀是春節民俗的最重要主題之一,包括祭祖、祭灶和圖騰祭祀,我國地域廣大、名族眾多,儘管祭祀風俗、祭祀儀式不盡相同,但都能體現一個共同的生命主題,即靈魂永生,或子孫繁衍,長命百歲,具有鮮明的生命意識。

春節祭祖包括家中祭祖和野外祭祀(祖文祭祖)兩種方式,家中祭祖這種春節民俗在我國很普遍,例如魯西南地區的民俗,除夕之夜,家庭男主人或者家中長子,手持燃香和“活紙”到祖墳上,把“活紙”燒掉後,把祖宗請到家中“過年”,在堂屋中供奉寫有祖先姓名的牌位,下水餃之後,先盛兩碗由長輩端到“祖先”前,請祖先先吃,然後家中其他人再動筷子。

正月初一早晨,先把供品依次供奉在“祖先”前,點燃三支紅色蠟燭,然後家中人起床後,對“祖先”行跪拜禮,早晨第一碗飯,也要先端在“祖先”面前,請他先吃。

除了家中祭祖外,也要到祖墳祭祖,這兩種方式,都是通過對已逝祖先亡靈的祭奠,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是永遠不死的,希望通過祭祀得到祖先的庇護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對自然界依賴性很強,古人把自然界各種現象看出是由鬼神主宰的,通過對神的祭祀,以達到風調雨順,糧谷豐收的目地。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除此之外,我國很多地區還有臘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祭灶王,以及圖騰祭祀等風俗,灶王爺被民間信仰認為是溝通天地間,人神間的信使,祭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爺還是掌管飲食,命運之神,家家戶戶祭灶,是古代重視飲食、重視健康的傳承,是古人對生命體驗的重視。

圖騰信仰和圖騰祭祀都與生命的起源和繁衍有關,很多民族信仰中認為,本氏族是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圖騰祭祀其深層關鍵就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命文化意識。此外,還有許多民族的圖騰祭祀是祈求豐收,六畜興旺,人丁興旺,永不衰竭,全家吉祥平安等寓意。

節食——祈生主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生存的根本保障,在節日裡也是最能體現風俗的傳統特色,春節期間,我國食物品種很多,餛飩、餃子、年糕、花糕、湯圓等等,它們都帶有特殊的不同吉祥寓意,但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生命主題,那就是生命誕生、子孫繁衍、健康長壽。

生命之誕生——餃子、餛飩

在所有的春節食俗中,餃子可能是最普遍的食物了,關於春節為何吃餃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餃子”意味“交子”,兩年之交,半夜之時吃之意,也有的地方認為除夕吃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餛飩,則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人們吃餛飩是在重演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宇宙形成的“混沌”,意在重演人類大地和宇宙的誕生,從無到有的演化。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一”指的就是混沌狀態,餃子和餛飩,就是代表世界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這個狀態結束後,就是宇宙大地的開始,萬物誕生的開始。

此外,在民間,各地結婚時有吃餃子的民俗,寓意就是祈求生育,子孫繁衍,“餃”通“交”,餃子就是有兩角的餛飩,象徵男女相交,陰陽相合,早生貴子。大年初一吃餃子,寓意春天將至,天地合而萬物生。

花糕、棗卷——希望祖先靈魂不死

春節期間,我國北方很多地區都有蒸花糕、棗卷的民俗,他們是祭祀時的用品,正月初一要供在“先堂”前,讓祖先“吃”,讓祖先感覺和後輩們一起過年,這是民眾頭腦中形成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靈魂永生觀念。

花糕、棗卷是半圓或圓形的另一種形式的“混沌”,希望祖先靈魂不死,永葆家族興旺,五穀豐登。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社火——靈魂不死

社火是古代的一種驅除厲鬼的巫術活動,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的變遷,社火逐漸以娛樂為主,主要具有娛樂的目的,驅鬼成為其隱性的、深層的內涵。春節期間,社會活動主要在我國秦晉、陝西、青海、雲南、甘肅等地流行。今天,社會角色呈現出多元化,這裡面出現了很多歷史、戲劇人物,鍾馗、祝融、鬱壘、蚩尤等角色,驅鬼的氣息依然很濃。

臉譜是社火人物角色中的靈魂,臉譜本身獨特的風格表達特定的涵義,例如,伏羲眉心上方的陰陽八卦符號表示通天通陽的生命符號,祝融的臉以紅色為主,紅色代表火,而鬼怕火,具有驅鬼之意。這些臉譜的表達都有一個共性,驅除厲鬼,祈求子孫繁衍,祈求生命長生,希望靈魂不死,從本質上反映的是人死後靈魂永生的生命觀。

此外,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民俗在擁有共性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山東郯城在春秋期間,家家戶戶在磨眼中插一根青竹,在除夕晚上,家中男女老少在竹枝上吊上花生、銅錢、紅棗,還有紅紙條幅,寓意人財興旺,還能辟邪,這就是青竹“搖錢樹”。泰安大墳口民俗,正月十五要供放太陽燈,象徵死者永生,世代保佑家族平安。類似的這些民俗實在是太多了,不勝枚舉。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綜述

筆者認為,春節期間的民俗,很多都是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例如對太陽和火的崇拜,祭祀先祖,節日食物,社火活動,無不表現出一個共同的主體,子孫繁衍,生命永生與靈魂不死。但筆者認為,春節民俗所體現出的陰陽調和、陰陽和諧、萬物生生不息的思想,還夾雜著濃厚的儒釋道思想。

儒釋道思想滲透於民俗之中

道教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影響深遠,滲透到民俗生活、日常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人文為主的理性主義社會,極少對某一種神靈或者信仰顯示出持久的迷狂,特別是在和平穩定的社會里,在平和的家庭環境中,人們比較注重強調自身的力量,追求自我和社會的完善。

在儒釋道三種文化的影響下,結合中國人特定的思維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與哲學的文化傳統。在三家文化雖然存在教義、思想上的明顯差異,但歷經千年爭奪、鬥爭、融合發展後,每一種宗教學說都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調整,以適應民眾的需要。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例如,佛教重視修身養性,在宗教節日中加進祭祀祖先等儀式來宣揚孝道,以適應儒家思想所崇尚的孝道倫理。這種改變也反映在春節中,在春節中用於祭祀的圖形,很多都是來自於佛教。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的觀世音,因普度眾生,拯救人間苦難,成為我國民間信中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神祇之一。

道教為了爭取民眾,其家庭化、倫理化的傾向十分明顯,道教中諸神的關係始終就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一樣,神與神,仙與仙的關係類似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例如,土地爺、土地奶奶、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灶王爺、灶王奶奶等,道教所奉之神,能賜福,能赦罪、能解厄,故在年節時,在民間常常被加以供奉。臘月二十三祭灶王,一家人在灶神的庇護下生活平安美滿富足,人財兩旺,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儒家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價值和道德意義,儒家講求仁、義、理、智、信,做到了做好自己,卻無法回答客觀世界中幸福和苦難的根源,更不能透徹闡明行善和作惡的必然結果。其實道教對這些問題,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但道家引導人們注重生命存在的意義,探索和完善個體生活的方法。

春節民俗蘊含哪些主題?子孫繁衍、生命永生、儒釋道思想滲透其中


儒教重社會,道家重個體,著眼於現世;這與佛教主張現世生存就是痛苦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認為今生的困難是前世造孽所致,崇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了來世不受苦難,今世必須廣行善事,廣結善緣,佛教重視生命未來的意義,通過因果輪迴報應等觀念,從主觀上解釋了生活中消極一面,另一方面也為未來爭取了一個美好的願望,這是雖儒、道二教的有益補充。

因此,我們在春節的年畫中, 時常能夠看到“三教合一”的情況,例如在濰坊市楊家埠的年畫《天地全神》中,最上層是道具的元始天尊及三皇,第二層為佛教的觀音文殊菩薩,第三層為道教的玉皇大帝,雷公,關帝諸神,第四層為天地水三官、宅神、土地、城隍等,最底下一層為地藏王及地府神邸。

《百子圖》、《三孃教子年畫》、《二十四孝》就是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尊老愛幼、仁愛和善、忠信誠實的美好品質。在春節中,對祖先的祭祀,拜年儀式,宴席上座位排序,孩子的壓歲錢,互相拜年,禮品饋贈等民俗活動,處處都展示了中國倫理道德規範。

參考文獻:《中國民俗學》、《民俗學原理》、《民俗學概論》、《中國民俗文化》、《禮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