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诗的平仄的解释越看越懵,谁能讲地通俗易懂?

A随刃而行


问题:古诗的平仄的解释越看越懵,谁能讲地通俗易懂?


前言

这个问题很普遍,老街最初学诗的时候,遇到平仄的问题就特别懵。

父亲告诉我,如果觉得平仄确实挺难,就不要考虑平仄的问题,先按照普通话的平仄,学会格律诗的规则,以后再慢慢改就可以了。

一、普通话的平仄

今天的新韵,就是一普通话做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一二声为平:妈、麻;三四声为仄:马、骂。

前年开始,中华诗词学会在中小学推广《中华通韵》,目的就是为了初学者绕过平仄这一关,简单地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做诗。这用更容易让小朋友们入门作诗。

二、古韵的平仄

古韵与新韵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阅读古诗的时候,同一个字今古韵平仄不同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感觉的“觉”是二声,但是古韵里是仄声。古韵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都是仄声,“觉”是入声字。

最后一个字“看”这里读作平声,看望的看,今天是四声(仄),但是古韵里,看、听、望等字都是平仄两用意义相同的字。

三、新韵转古韵

我自己是利用新韵学习了格律后,转为使用古韵 。我的孩子学诗直接就使用古韵,他不嫌麻烦,宁可自己拿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的查,也不愿意使用新韵作诗。

学诗用古韵 ,有利于学习并理解古诗词的精微之处。一个字的平仄不同,直接影响到在一个特定位置是否可以使用的问题,古人炼字精益求精,常有一字为师的故事。

学习古诗词必须要懂得格律,明白古韵。这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结束语

关于题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学会格律,然后按照格律去重新认识自己学过的古诗词。

作诗的时候,不要怕麻烦,写完检查一遍,把平仄不对的字换掉。网络监测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要注意个别多音多义字 。

写得多了,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分辨能力就强,读诗多了,当然对自己作诗更有帮助。

简单来说,多读、多写。常用的今古平仄不同的字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格律诗的平仄其实一点都不难,难在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入声属于仄声,分散在平声和属于仄声的上声和去声了,没有入声概念的人就会觉得懵了。如果会说吴语、粤语或者闽南语(湖南话和成都话可能也保留入声,我不清楚)的人学格律诗会轻松很多。有个同事喜欢写格律诗,不懂入声,平仄有时候混乱,我说你用家乡话念呀,过两天同事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搞清楚了入声,平仄使用也准确了。


蓦然立秋


这个问题没任何技术和文化含量。全是有些水平低,但又为了装专业,装清高的人人故弄玄虚,以显示她比别人强,比别人专业,比别人会玩诗词,对联等搞出来的。

你说怎么办?她们要装你也拦不住。

简单的说,所谓平仄,就是汉字普通话的读音而已。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

其实稍一注意便可以,没什么实际意义。和八股文一样,就是个纯形式的东西。别太当回事。否则,你就什么也写不成了。

著名的老作家王蒙在电视节目上曾讲过这样的事。他孙子让他帮助写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作业,可王蒙一看就傻了,作业中的语法问题,问答题的固定格式,他一个也看不懂,根本帮不上忙,孙子笑话他连小学五年级语文都不懂,还是大作家。王蒙感叹到,鲁迅要是看到中国语文搞到这个程度,能当场气死。

熟云,贱人就是矫情。头条有些人就是这个德行。翻了两本诗词,对联的小册子,就自觉得自己懂了点东西,特意摆个什么平平仄仄吓人来了,大可怜了。肯定是混的什么都不是,才跑到头条找感觉来了,你不必再意,一笑而过。对她们多点同情心就好。


贵气凡夫


本人特别喜爱古体诗词,从几岁开始背诗历廿余载,也看宋词,但不甚喜,也在头条发了几篇小诗,直到最近才明白有平仄要求。也有诗友提示诗有不符平仄之处,虚心求教改诗却无下文,或改的面目全非。对平仄不甚懂,不敢妄议。但我觉得诗起源于歌,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在劳作中体会观察总结身边事物的抒情手法,是自发而起,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诗经,就是明证。现在读来,依然唯美。唐人的诗读来醉人,就在于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挥洒写意。唐后名诗少,不是平仄美字用完,而是形式越来越多,桎梏了手脚。比如宋朱熹,规矩只对别人,名绝后世,也只写出了半亩方塘一首拿的出手,帝师二程更学高一筹,却无称得上好诗的作品。随便一个唐代诗人完虐之。不是他们没有学问,而是作为规则的制定者,禁梏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已划地为牢了。再者作诗第一重点的是才气,心有灵犀一点通,大儒可以学的来,但大诗人却绝非学来。今天依然如此,那些平仄理论完备的大家拿几首即合韵律,又中平仄,兼得上口,文意悠长的好诗才是硬道理。古体诗言简意赅,含蓄悠长,体查入微,拒绝无病呻吟,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凭自己多年作诗经验来讲,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普通话一,二音调平,三四音调仄)相对即可。至理在于民曰用而不知,简单即可。

但时代要进步,诗文最重要的是教育,是让大多数人看的懂,愿意学,所以要与时俱进。

贻笑大方。



夕子宛然


有些半瓶醋的“现代“格律人,讲起格律平仄头头是道,云来雾去,就象神父念经,怎能不让人越看越听越懵?然而大道至简,格律平仄并无玄秘可言。通俗讲,一首好诗必源于生活,有活的诗魂,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与不可抗拒的魅力。大忌刻舟求剑,削足适履。明代篆刻家沈影在《印谈》一文中说\b: “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人间绝妙词“。再如老杜在《羌村》第三首里的“群鸡正乱叫“,《逼仄行赠毕四曜》里的“恰有三百青铜钱“,完全就是口头语,但却毫无雕凿,矫情做作,情真感实跃然而出。是故,真正的大诗人都擅长用大白话写诗,往往一吟便成千古绝唱。

回归提问,如何通俗易懂?以余见,一首诗不必在意什么格律平仄,只要压韵无误,有意境,有情感,有起承转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自在其中,就是一首好诗。关于此类提问余应答不下三、五次,19年5月10日在回答了《不懂格律就不要写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后,有读者评论说“诗写好,写不好不说,但文章写得绝对好“。余确实写有不少习作,为响应读者,丑媳妇不怕见公婆,借此提问将几篇习作一并列下,还望读者斧正为盼。

黄河壶口瀑布

千里雷鸣峡谷空,

天外黄水蜿蜒行。

一倾壶口万斛粟,

惊涛托起华夏龙。

香山红叶

飒飒秋风一夜声,

日出香山丹顶红。

青帝何意逆天时,

错将二月遣其中。

重上华山

鹞子翻身色霁开,

东峰旭日漫绯徊。

拾级苍龙凌绝顶,

黄河如丝天外来。


双樵\n


       首先谈谈什么是“平仄”,其声调有何特征。一般而言,“平”声字的声调较为悠长、平直。“仄”声字的声调较为短促或富于变化,如升降、顿挫、曲折等。例如:你读一下“巴、拔、把、罢”就会发现这四字声调的不同,其前两字发声是平直或悠长的,而后两字是短促和上挑的。前二字为平声字,后二字就属仄声字。

        再谈谈传统诗词为什么注重平仄。汉字多为一字一音,其发音分属四种声调又归于属“平仄”两大类。传统诗词是大美的文体,每个句子都须把平仄两类不同的文字穿插起来使用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优美声音。否则,读起来拗口而不通顺。为了更好的规范用字,古人把这种平仄组合固定下来,形成了“平仄格式”。

        最后再谈谈“平仄”应用。古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水韵》把平声字分为“上平“和”下平”两部,其中所属文字都是平声字。其余“上、去、入”三声部,所属的文字都是仄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第一声为阴平声、第二声为阳平声,所属的文字都是平声字。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为去声,所属文字都是仄声字。写诗的时候,按“平仄格式”要求,选用“平仄”文字即可。但须注意,平水韵与中华新韵不能混用。

        以上参考书籍如图,请多指正。





草木斋主1


古诗的平仄的解释越看越懵,谁能讲地通俗易懂?

古诗的平仄的解释越看越懵,主要原因还是入声字在作怪,古代入声字归仄声,但现代汉语简单化了,把入声字归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中,摇身一变,由仄音变平音了。但是古代诗词是无法改变的,这就给阅读带来了障碍。解决最佳途径还是追根求源,迷糊你就查古代平水韵表,那是很全面的,你需要的都可查到,还要查现在汉语字典,看是第几声,如果你对汉语读音掌握的很好,可以不查,否则都要核实为好,毕竟方言太多,读音差异大,很少有人能准确把握。若按上叙方式去做,一定不会懵。

下面再讲下,作诗词为什么要平仄相间?大家都听到过哑巴说话,为什么那么难听费劲呢?难听是因为他说不成一句话,单调的音节直嚎,要平声一直平声,要仄声一直仄声。说话费劲是因为天生的生理缺陷,就无法正常说话。所以美感是不同音节变化产生的,永远在一个调上会让人生厌。音乐之所以动听,是把握了美的规律,诗词依然如此。

诗词平仄规律基本上是双声节变化,是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也有平平仄仄仄或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要避免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的出现。

在韵脚上要避免平平平或仄仄仄的出现,因为这是孤平或孤仄是作诗忌讳的。还有如果是平水韵韵脚,这句中一定要出现一个平字与之相应,不然那也是孤平之忌。平水韵律诗只有平字脚,无仄字脚。其它形式诗词可以存在。











微诗阳春白雪


平仄本身并不复杂。如果我们使用用新韵写诗,和普通话的韵母,那是再简单不过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如果要去赏析并创作平水韵的近体诗,那就有些复杂了。

这主要是因为元朝文化南移,原来的中原古话中的“入声字”渐渐消失成为南方方言用字。咱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是在没有入声字的北方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唐宋时期归入仄声的入声字现在发音归入了平、上、去三个音调,按平仄划分有些进了平声,有些还留在仄声。

我们用普通话读诗,习惯性地就会使用一二声入平音,三四声入仄音,但实际上有很多入声字在唐宋是入仄音的,再加上格律诗固定的平仄格式,就会出现按发音明明不合平仄,可是却归入合平仄的近体诗的问题。同样有些明明今天读起来平仄是合的,却被划入古体诗,造成不了解平仄还好,一了解就更混乱的局面。

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按照我们今天普通话来定平仄的话,是“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就是出律了,格律诗的平仄是要求平仄相间,才会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这首诗凭什么说是近体格律诗中的绝句呢?

因为“芍”、“药”、“格”三个字都是入声字,也就是说在古时候是发仄声的,我们按照入声字入仄音再排一遍:“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典型的首句平起不押韵格式,进而可以推出全诗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其中“国”、“色”、“节”三个字也是入声字,我们对照一下,合规得不得了,这不是绝句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个可是标题里写了是绝句啊,肯定没问题是吧?我们用一二声入平,三四声入仄把平仄标出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押韵格式。是不是很合?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第四句第五字“烟”出律了。作为唐朝著名诗人“小李杜”,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因为这是拗救。真正的出律在前面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百”、“八”、“时”三个字是入声字,“百”字正处仄音位置,没有问题,而“八”、“十”两个字却处在平音位,实际上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虽然我们按今天的读音来读是发平声的,但是作为唐朝近体格律诗来说,是出律的。而杜牧很显然不愿意修改这个句子,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对句拗救。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入声字,所以不知道第三句出律,也更不知道第四句的“烟”字出律其实是为了拗救上一句。

这就是平仄格律让人懵逼的原因。

如果我们学好了平水韵,区分清楚入声字,四大平仄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了解明白,那么格律诗也并不是很难。

了解之后,就能更好地赏析唐宋近体古诗。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我用最俗的方告诉你。

有很多成语或俗语,比如水火交融,阴阳感应,黑白相间,男耕女织,显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只有这两方面合在一起才叫平衡。

比如有两个汉字:凸,凹,凸,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方形。

比如太阴图案阴阳鱼,阴鱼和阳鱼要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比如螺栓与螺母,这种例子很多。

平仄,就是这种规则在音律上的体现,所谓音律,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让你的诗歌读起来特别特别有节奏感,并且在没有配乐的情况上,依然好听到爆!

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好听的朗读叫“抑扬顿挫”,顿挫就是节奏感,而抑扬就是产生节奏的前提,而抑场,与天地,阴阳,水火,男女,凸凹都一样,表示两个相反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平衡。

以汉字发音而论,有两大类

一是平声,即一声和二声,等同于前面所说的天,阳,火,男,凸,扬。

二是仄声,即三声和四声,等同于前面所说的地,阳,水,女,凹,抑

所以,只平声和仄声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节奏感。

一般都是按两个平仄相同的字算一个小组合来计算,比如平平,比如仄仄,到了第三个字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换到对面去的,比如平平仄仄,比如仄仄平平。

如果多于五个字,还是按这个道理,过了偶数之后,就得切换到对面上去,比如平平仄仄平,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以此顺延。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句子是多长,第二,四,六,八,十,按顺序一定是相对的,第二个字要是仄,第四个肯定是平,然后第六就是仄,第八个就是平。

但实际过程中没有这和严格,有一个特别通俗的规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什么意思呢?

刚才所说,相邻的两个偶数位置的平仄必须相反,这个是因定的,所以叫“分明”,而奇数位置的字(如果最后一个字是韵角除外)是可以是平声也可以仄声,所以叫“不论”通常在格律中用“中”来表示。即中平中仄平(因为最后那一个字是韵脚),或者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括号里的字的发音就是可平可仄。

所以,平仄相间贯穿了整个文化圈,比如那些形容风景的成语,带有典故的成语,花好月圆,山清水秀,张牙舞瓜,鸡鸣狗盗,清风明月,三人成虎,鼠目寸光,脑满肠肥,穷水恶水,杏眼桃腮,眉清目秀,还有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常在河边站,日久见人心,量小非君子,你看来看去,都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显然,常规的古诗要么是五字,要么是七字,以五个字而论,满打满算就四种组合。比如第二个字(二四六分明嘛)是平声开头的,那么尾字有两个选择,要么是平声,要么是仄声。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只有这两种了。

如果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的尾字也有两个选择,要么平,要么仄。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七个字,在原有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就可以,原有是仄仄,前面就加平平,原有是平平,前面就加仄仄。

除了最后一个字做为韵脚因此不能计算以外,

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地组合下去。

如果这个我说明白了,剩下的进阶自己就可以看了。毕竟还有三平仄,拗救之类的东东。


亦有所思


学习古体诗词是要下功夫的,不靠此生活的,学一点懂一点就行了。关于平仄先要学会标准普通话发音,声调,有时还要查字典。还要学习修辞,语法,逻辑。你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后再去学习写作就容易多了。关键时如今有多少人舍得下功夫去研究它?再说现代诗发展很快,受众较多,作者更多。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提倡写现代诗。时下确有不少优秀的现代诗。热衷于学现代诗的人不少。相反,熟读古诗词潜心研究者很少。大学里读理工科的学生远远多于学中文的。文科生就业面不广,有多少爬格子的大学生找到如意的工作?有些中老年人写点律诗或绝句也是写作业练练笔而已,不图成名。年轻人想学习写古体诗不妨从律诗绝句开始。毕竞容易一些。好了,赘述几句未必到位。我也在学习过程中,恭请专家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