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現在的硬筆書法中很少有能繼承古法的人?

ciaoshuang


你說很少有,說明還是有的,說實話相對於規範字的群眾稍顯少些。

當前練習硬筆書法的大體可以分為兩大群體:

一是用硬筆來臨寫古代毛筆字帖的人,他們都是從古代法帖中吸取營養,把古代字帖作為學習的範本,相對於毛筆臨寫,只是工具變了,個人認為,他們還是在傳承和繼承古法,這一也是當代科技發展的現狀,不要說毛筆,就是硬筆也逐漸退出實用的舞臺,能學習古人就是繼承古法。在全國性的硬筆書法比賽作品集中,可以看到,還是有很多人硬筆人在堅持繼承傳統,學習傳統。

二是以書寫規範字為主,主要中小學生居多,以實用性為主,這一群體的人數比較龐大,椐瞭解,大多數的學生學習到初中畢業就沒有怎麼在繼續了,只有小部分喜歡的人再堅持,主要是因為學習壓力的原因。但是,也不能片面的說他們就是繼承古法,其實書法就是我們國家特有的藝術形式,只要是學習書法,就是在繼承書法,不管是硬筆還是毛筆,只是學習就是在傳承這一藝術形式。


蜀南小江小楷書法


當今硬筆書法圈裡,繼承古法的人還是有的,比如盧中南、田蘊章、司馬彥,還有新近網絡比較知名的趙賀新等。其實,但凡是比較影響力的硬筆書法家,多少都會有古法的體現,只是多與少、顯與隱的問題。之所以他們的硬筆書法有時看起來確實比較“現代”,主要是由於硬筆與毛筆筆尖的結構不同造成的線條狀態特性有差異。



硬筆可以近似地當成毛筆來寫,線條結體的技法可以融入硬筆用筆的技巧,使之呈現出肥瘦相迭、疏密相間、枯潤相宜的效果。對單字結體的表達,也可以儘量貼近古人的書法形態。比如“鬼刀七”趙賀新可以用中性筆寫出縮小版的“歐楷”,而且形態神質也不差。很多書友認為龐中華老師的硬筆字是“通俗體”,其實他的鋼筆字有很深的碑體淵源。


當代硬筆書法“取法於古”是正道,也是康莊大道。硬筆書法圈今日雖然已經奼紫嫣紅、百花競放,但仍舊改變不了硬筆歷史毛短淺,而傳統毛筆書法迄今已逾三千年,可謂是名家倍出、高手雲集,因此,學習硬筆,從古法入手是比較靠!

抱庸淺談。插
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這個問題是偽命題!既不符合當前的事實,也不符合常理!

事實上,無論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都需要傳統書法的功底,書法大賽的評委們,肯定也非常重視參賽作品透出的傳統書法底蘊!而創作者無疑更加重視書法傳統功底的修煉!沒有傳統功底的修煉,沒有名家名帖的臨摹,很難在書法上有精湛的表現!無論毛筆書法或硬筆書法!

事實上,硬筆書法愛好者們,也大多都用硬筆臨寫歷代名家的毛筆名帖或碑帖!好多硬筆書法家,本身就是毛筆書法的好手,甚至是毛筆書法名家。比如盧中南、王正良、沈培方、沈鴻根、林似春、仇寅、張秀、任平、駱恆光等硬筆書法高手,也都是毛筆書法名家(下附他們獲獎的硬筆書法作品)。他們的硬筆書法,也得益於毛筆書法的底蘊,硬筆書法作品透著傳統書法的功底和韻味!

當然,硬筆也有硬筆的特點,相對於傳統的毛筆,既有點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應該是容易控筆,便捷!缺點,不容易如毛筆那樣表現書法線條的粗細的較大變化,枯筆表現的那種飛白,使轉等的效果!

總的來說,筆不論軟硬,都需要注重傳統功底和書外功夫的修煉和滋養!也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但在探索創新之前,務必注重傳統功底的修煉!


林默之健龍達人


硬筆書寫有其實用性的要求,實用性是第一位的,書法藝術系從屬第二。其次,硬筆表現力本來就和軟筆差好多,很難有毛筆寫出來表現力豐富。三,好多大家如盧中南,田英章,啟功等大師是有深厚的古貼書法功底的。




回憶裡都是你615


我是一人。硬筆書法有古法嗎?

如果真要說起來,硬筆書寫在我國有人開始推廣,大概100多年。硬筆和軟筆(毛筆)構造上的不同導致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根據史料記載,目前第一本鋼筆字帖上世紀1940年左右,如下圖。

《鋼筆字範》是某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瑰寶之一。本書是上世紀40年代由鄧散木和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白蕉合著出版,也是中國發行出版的第一本楷、行、草全面的鋼筆字帖,

1949年的字帖《鋼筆字範》,上圖是白蕉鋼筆真書基本運筆法的示範圖。

白蕉(1907年11月3日—1969年2月3日),本姓何,號旭如,後改名換姓為白蕉,別署雲間居士、濟廬復生、復翁等。

在1949年的時候,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白蕉先生主要參與編寫了第一本鋼筆字帖。

硬筆和毛筆的差異極大,不然現在很多廠商都在生產科學毛筆,效果都不是那麼的好。

如果只是從構造上來說科學毛筆是,將毛筆和硬筆融合的一種產品。

上圖一個日本書法愛好者使用日本的科學毛筆寫的字,再方面的科學毛筆還是不如蘸著墨的毛筆,更適合寫一些“古法”的字。

一人有感

最近很多問題都提到“古法”,可能有些人沒有感覺到書聖王羲之是非常久遠的人。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看看王羲之至少是1600年前的人,我們只要學習王羲之的字,是不是就能算是“古法”了。


硬筆由於他本身的構造,永遠不可能有毛筆這麼多的可能性。至於“古法”,如果用鋼筆練王羲之的字,也能算是“古法”。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2020年1月26日滬。


一人筆記


硬筆書法有古法嗎?

【如果真要說起來,硬筆書寫在我國有人開始推廣,大概100多年。硬筆和軟筆(毛筆)構造上的不同導致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根據史料記載,目前第一本鋼筆字帖上世紀1940年左右,如下圖。

《鋼筆字範》是某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瑰寶之一。本書是上世紀40年代由鄧散木和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白蕉合著出版,也是中國發行出版的第一本楷、行、草全面的鋼筆字帖,

1949年的字帖《鋼筆字範》,上圖是白蕉鋼筆真書基本運筆法的示範圖。

白蕉(1907年11月3日—1969年2月3日),本姓何,號旭如,後改名換姓為白蕉,別署雲間居士、濟廬復生、復翁等。

在1949年的時候,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白蕉先生主要參與編寫了第一本鋼筆字帖。

硬筆和毛筆的差異極大,不然現在很多廠商都在生產科學毛筆,效果都不是那麼的好。

如果只是從構造上來說科學毛筆是,將毛筆和硬筆融合的一種產品。

上圖一個日本書法愛好者使用日本的科學毛筆寫的字,再方面的科學毛筆還是不如蘸著墨的毛筆,更適合寫一些“古法”的字。

【一人有感】

最近很多問題都提到“古法”,可能有些人沒有感覺到書聖王羲之是非常久遠的人。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看看王羲之至少是1600年前的人,我們只要學習王羲之的字,是不是就能算是“古法”了。

硬筆由於他本身的構造,永遠不可能有毛筆這麼多的可能性。至於“古法”,如果用鋼筆練王羲之的字,也能算是“古法”。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牧之文化


首先,這比較符合人的本性:懶!


在寫字這件事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沒人喜歡看生澀的文言文,能動手敲出美術字也不願動動筆,看了兩次字帖就認為無非就是這樣……


到最後情況怎樣呢?提筆忘字,滿篇的江湖習氣,老祖宗的古訓束之高閣,現在怎麼樣?吃了蝙蝠小命都難保。


繼承,必然有糟粕有精華,但這不是懶的理由。

其次,就是很多人看不上硬筆書寫,提起書法更是不屑一顧。大概是硬筆這個工具人人會用,含金量較低。


看一看,繼承古法的硬筆名師現在都怎樣了呢?出字帖、教學生、做直播……向毛筆汲取養分,師古不泥古,把硬筆字以實用性、藝術性相結合示人;而另一批人,將寫字逼向了死衚衕,離大眾越來越遠,將毛筆字做成了行為藝術,除了吸引眼球沒有其他的養分。


寫字是思想的載體,以寫字傳播思想、表達感情、鍛鍊身體,提高審美鑑賞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好這個工具,何樂而不為呢?


您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成功從調整開始


這個提問不太贊同,因為真正稱得上硬筆書法的他肯定是先師從古人,從古人的碑帖中學到有用的技巧。



硬筆書法跟毛筆書法最大的不同,只是書寫工具上的區別,當然由於書寫工具的特性不同對筆法的一些應用以及線條的變化,硬筆書法的書寫會受到一些先天性方面的制約。

但是,如果硬筆書法不能從古代的碑帖中吸收營養,它是沒辦法成為書法藝術,也就稱不上硬筆書法藝術這個專有名詞的。

由於現在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書法藝術也因此蓬勃發展,故用書法之名者眾,但有些作品非書法作品。從某種角度來講,在書寫方面可能會將字寫的漂亮一些,跟書法兩字的差距還是比較遠的。

這個就是我們經常討論的寫字和書法區別所在。

雖然目前對書法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我們從平常的書寫經驗中可以得知書法,它是以筆法筆勢和筆意三大要素而著稱。

筆法和筆勢是屬於書法中的技巧部分,而筆意則是屬於書法中的神采部分。一幅稱得上硬筆書法作品。他也必須要體現出”下筆有由”能夠從他的書寫中可以看出對古人的繼承以及自我的創新這兩大部分。

否則只是一個單純的書寫罷了。而目前在書法這個概念氾濫的時代,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的是,隨手書寫的一幅作品都冠之以書法稱謂,因此真正硬筆書法作品,它一定是有內涵、有繼承以及創新的。


書法有云




廟前街道


為什麼現在的硬筆書法中很少有能繼承古法的人?以我的淺薄認知,硬筆應是專指諸如鋼筆鉛筆一類現代實用性的書寫工具,古代應該沒這種書寫硬筆,哪麼,又哪來的古法?既沒硬筆古法,又怎麼去繼承?除非你將鑿石的鋼釺也當硬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