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勤勞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落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大明帝國第十六任皇帝,也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1627年至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後人稱之為崇禎帝。對於這位帝王,民間譽聲頗高,大抵是因為這位老闆比他的哥哥木匠皇帝或者比起他爹爹半途而廢皇帝而言,崇禎帝在位十七年間,一直是勤勤懇懇,為國家為子民操勞一生,甚至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可是這麼一位勤勞的皇帝,為什麼最後大明還是覆滅了呢。今天我們來談一下深層次的原因。

勤勞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落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崇禎帝

1627年,明熹宗在天啟七年死後,由於沒有子嗣,年僅十八歲的朱由檢受遺命登基,登上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繼位之後,他發揮自己近乎老練厚黑的性格,一方面是安撫魏忠賢,麻痺閹黨集團,為自己坐穩皇位奠定外部條件,另一方面準備時機剷除閹黨集團。果然,三個月後,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書,列舉魏忠賢的十大罪行:一是並帝,二是蔑後,三是弄兵,四是無列祖列宗,五是克削藩封,六是無聖,七是濫爵,八是掩邊政,九是傷民財,十是褻名器。這十大罪行樣樣屬實,於是崇禎帝立即開始行動,先是迫使魏忠賢請求引疾辭爵,後命錦衣衛將其緝拿歸京,終於逼得一代宦官自縊身亡。自此,樹倒猢猻散,崇禎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剷除宦官集團,為以後政治生涯鋪平道路。

按理說這樣一位明君,不該當亡國之君的,那又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精明有為的皇帝走上了亡國路?事皆有因,縱觀他的十七年在位期間,儘管他勤勤懇懇,貌似為國家,為天下,實際上,正是由於他的“勤勞”和本身的性格以及其他外因,才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覆滅。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性格驕傲

崇禎帝當上皇帝之前還是很會沉穩處事的,但是當他隱忍幾個月一舉剷除閹黨集團後,他的驕傲蠻橫逐漸顯露出來,在他眼裡,“九千歲”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呢。一個國家的興亡,不在於是否勤奮,而在於全局考慮和管理。他急躁輕浮,急功近利,剛愎自用,情緒上喜怒無常,大起大落。儘管崇禎帝雄心勃勃地想恢復大明昔日的榮光,殊不知,在他的驕傲蠻橫下,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二是: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不相信文武百官,頻繁地調整官吏變動,十七年間居然調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最重要的吏部尚書居然換了十七個,幾乎是年年換,領兵的將領更不必說。另外,他急功近利,大臣稍有過錯輕則削官罷職,重則性命不保。在他的狹隘的用人方式下,國家人才匱乏,能者凋零,有心報國之士既不肯也不願更不敢主動請纓。可以說崇禎帝的用人方式直接決定了大明興衰造成了他的千古遺恨。

勤勞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落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崇禎帝

三是:重啟東林黨

東林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文官集團,這種讀書人倡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魏忠賢在時極力打擊東林黨,朝野之處幾乎沒有其存在。崇禎帝重新啟用東林黨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他還天真地以為江南士人仍是那群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忠君愛國之士,殊不知現在的東林黨已經幾乎完全淪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了,有他們主持朝政,反對崇禎帝徵收資本主義例如紡織業、鹽業的稅賦,反而在連年大旱時候去徵收農民的稅賦,終於爆發農民起義。

四是:處死袁崇煥

袁崇煥本身也有錯誤,他聲稱可以五年收復遼東,卻拿著崇禎賞賜的尚方寶劍,以糧資敵、擅殺毛文龍、私自議和等等,再加上五年平遼的欺君之罪,樣樣罪狀都使得崇禎帝大為不滿,終於在皇太極逼近京師時候,儘管袁崇煥回兵護衛並經過艱難戰鬥取得勝利,崇禎帝還是將其凌遲。至此,北方無將可以抵禦後金。

五是:拒絕議和

崇禎帝剛繼位時候,皇太極積極聯繫遼東都督袁崇煥,聲稱願意“去帝稱汗”,尋求和明朝議和,但崇禎皇帝和大臣都認為他們是“流匪”不足懼,反對議和;同樣,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給崇禎帝一封信表態:只要朝廷封他做河南王,並且資助軍隊軍餉,他可以立馬發兵去打後金。但是崇禎再一次拒絕了。兩次拒絕直接要了大明王朝的命。

勤勞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落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明軍

六是:錯失南遷機會

在群臣爭論是否棄敵守京的會議散後,李明睿為崇禎建議南遷,這個建議在當時已經是比較明智的了,北有後金,西有闖王,京城危機,崇禎心裡是比較贊同的,但崇禎帝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時候,沒料到大部分人都反對,左杜都御史李邦華居然說:寧可太子去江南,皇上也不能去。崇禎帝間眾怨難違背,南遷之事作罷。隨後崇禎皇帝下聖旨命令“入京勤王”時候,不見勤王軍隊,反而闖王軍隊越來越多,等到前方消息傳來保定失陷的消息,南遷之路被割斷,崇禎帝失望透頂,終於在3月28日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身亡。

縱觀崇禎一生,他勤儉自律,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試圖恢復祖上基業,是一個勤奮的執政者,但仔細品味崇禎的執政生涯,由於本身的缺點,外加內憂外患,儘管他盡心盡力,但也無力迴天。只能說他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