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名字取“懷德里仁”之意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縣級懷仁市來說,人口超40萬,是山西省直管縣級市,朔州市代管。位於山西省北部、桑乾河上游,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大同盆地中部。在歷史上,因晉王李克用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會盟於雲州東城,易袍馬約為兄弟,取《論語》“懷德里仁”之意而命縣名為“懷仁”。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名字取“懷德里仁”之意


首先,懷仁市是山西省直管縣級市,朔州市代管。在地理位置上,懷仁市介於東經112°45.7'--113°26.4',北緯39°36.2'--39°57.9'之間,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大同盆地中部。全市面積123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0.78%。最東隔大頂山與大同市雲州區、渾源縣相望,西依洪濤山與大同市左雲縣為鄰,南與朔州市應縣、山陰縣相接,北與大同市平城區、雲岡區毗連。懷仁市的市區距太原市240公里,距大同市區20公里,距朔州市區9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210公里。就縣級懷仁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代國之地。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名字取“懷德里仁”之意


到了戰國時期,今山西省懷仁市一帶成為趙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朔州市懷仁市一帶屬代郡班氏縣。西漢時期,該地區屬代郡班氏縣、雁門郡劇陽縣、善無(東漢遷陰館,朔城區夏關城),雁門郡平城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縣級懷仁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西晉時期,該地區屬雁門郡劇陽縣(由陰館遷至廣武,今忻州代縣),平城縣、劇陽縣(鮮卑人領地)。東晉時期,今縣級懷仁市一帶屬平城縣,先後由代國、後趙、前燕、代國、前秦、後燕管轄。南北朝時期,今縣級懷仁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名字取“懷德里仁”之意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該地區屬朔州總管府(朔城區)雲內縣,朔州(朔城區)雲內縣,代郡雲內縣,馬邑郡(朔城區)雲內縣。唐朝這一歷史階段,今縣級懷仁市一帶屬馬邑郡雲內縣,北恆州(今大同市)雲內縣,雲州(今大同市)雲中縣,雲中郡(今大同市)雲中縣,雲州雲中縣。五代十國時期,該地區長期隸屬於雲州雲中縣。遼興宗重熙十三年(1044),分雲中縣,首次設立懷仁縣,隸屬於西京道大同府管轄。對於懷仁這一地名的由來,因晉王李克用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會盟於雲州東城,易袍馬約為兄弟,取《論語》“懷德里仁”之意而命縣名為“懷仁”。金國時期,懷仁縣升為雲州,隸屬於大同府。


山西省一縣級市,人口超40萬,名字取“懷德里仁”之意


最後,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雲州降為縣,隸屬於大同路。明朝和清朝時期,為懷仁縣,隸屬於大同府。到了1913年,懷仁縣屬雁門道。1928年,懷仁縣直屬於山西省。1954年7月,懷仁縣與大同縣合併,稱大仁縣。1964年12月,重新設懷仁縣。1993年7月10日,懷仁縣等3縣劃歸朔州市。2018年2月,撤銷懷仁縣,設立縣級懷仁市。縣級懷仁市由山西省直轄,朔州市代管。截至2018年底,縣級懷仁市總面積達123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43萬人。對於縣級懷仁市,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