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八旗兵真实战斗力到底怎么样?

紫色大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分阶段来看。

初期,也就是满清打天下的时期,八旗是很强悍的。

当时的八旗,说不好听就是烂命一条,本来就是被明朝歧视的野蛮民族,也没有什么个人财产。

面对明军的不断进攻,满清开始根本没有南下中原的意图,充其量只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而已。

在萨尔浒战役中,开始八旗兵并不知道明军虚实,其实是畏手畏脚的。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下子就蒙了,但还是咬牙去拼了。

这一拼,发现明军和以前不同。不但战斗力不强,军官还非常无能,将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散,被绝对优势八旗军各个击破,全线崩溃。

此战以后,八旗兵不再畏惧明军,开始战略进攻。

八旗兵的作战有自己的战术,以步兵首先打破明军阵营的缺口,然后由骑兵冲入击溃明军。

这种打法,八旗兵的骑兵是有很大风险的。

虽然他们也有甲胄,可以对抗明军的弓箭。众所周知,明军有大量火器,可以发射霰弹。

八旗骑兵被霰弹击中,不死也要残废。

即便如此,八旗骑兵冲锋还是很猛烈的。

明军可以对付八旗兵大部分兵种,但很难对付骑兵,所以连续溃散。最终,明军只能用重炮守城,还编组了关宁铁骑来对付。

当时的八旗兵战斗力还是很厉害的。

然而,八旗兵的战斗力衰弱是极其迅速的。

到了讨伐吴三桂时期,充其量也就三十年,八旗兵迅速衰败。

同以前手下败将吴三桂大军交手时,八旗兵畏手畏脚,一人受伤,周边人都抢着抬着他去后方。

无奈之下,康熙只得依赖汉人的绿营作为战场主力。

为什么会这样?

在满清打天下时代,八旗兵是烂命一条,只能依靠打仗拼命来换取一家的生存。当时八旗兵什么都没有,不拼命就没法吃,也就只能拼了。

况且,什么都没有,命也就不值钱。

但是,伟大的顺治皇帝头脑秀逗了一下,彻底改变了八旗兵。

顺治异想天开的认为,八旗兵是自己人,职业军人。为了让他们时代保卫满清,必须由国家给他们一份不错的薪酬,让他们不需要考虑自谋生计,专心练武。

于是,八旗的铁杆庄稼就诞生了。

然而,这是顺治的大错误。

八旗兵有了每月固定的收入,又有国家特惠政策(八旗当官很容易),比较有本事的就去当官了,比如和珅之流,没本事的就吃铁杆庄稼。

关键在于,铁杆庄稼是固定收入,不考虑你是不是为国家效力。

那么,只有傻鸟才会去拼命练武,再去拼命。

以前的命不值钱,现在只要活着每年都能拿到大笔的钱,何必还去拼命呢?不如享受生活。

八旗迅速沦为游手好闲的社会闲人,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就是不会打仗,也不能打仗。

所以,八旗兵战斗力迅速降低到0。

在康熙时代,八旗兵已经成为配角,主力是绿营了。

到了乾隆时期考核八旗兵。所谓八旗的精锐部队,大部分人已经沦为“骑马一快,就坠马”“连射10箭,1箭都不中”。

到了满清末期,八旗兵彻底沦为社会闲人阶层,成为社会蛀虫。

他们已经几代潇洒生活,不用训练,不用谋生。

大家也许不知道,人一旦陷入长期的懒散状态,想要重整旗鼓是很难的。

不要说打仗,八旗连生活都困难。

当时八旗人口越来越多,铁杆庄稼的数量是固定的,一些旗人生活艰难。

国家为了解决这些旗人的生活问题,在东北给了他们大片土地,给农具,给补贴,希望旗人能够去东北务农。

当时汉人要土地,都得出高价去购买,旗人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地,应该笑不动了。

谁知道,这个政策执行了几年,几乎所有旗人都逃回北京,把土地全部丢了。

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

没有旗人愿意再吃苦了。

到了满清末期,旗人中还能作战的,怕是只有少数蒙古人了。

在打太平军的时候,面对敢打敢杀的客家人,八旗兵吓得几乎尿裤子,几乎都是闻风而逃,根本不敢打硬仗。

太平军起家时候只有一二千人,却能一路打到南京,割据一方长达十多年。

这里面,就有八旗兵的功劳。


萨沙


这个问题太笼统。

我只能这样说:八旗兵的战斗力从战斗力爆表到最后沦为战五渣。

清朝近300年,就算25年一代人,也经过了六代人。

下面详细说说

关外时代

1615年,努尔哈赤将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八旗兵形成了一个以满洲八旗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在关外的战斗中,八旗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可见战斗力的强悍。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

此战,明军12万,后金军6万。

随后八旗兵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开始进攻辽西走廊地区。

1626年,八旗兵的攻势与大明蓟辽总督袁崇焕交战的宁远战役中战败,数月后逝世。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八旗兵。

八旗兵进入黄台吉时代。

宁锦之战,八旗兵第二次大败,明军的红衣大炮分分钟教八旗兵做人。此战,明军3万人,八旗兵4~6万人。

比起土匪野猪皮,黄台吉更像一个政治家。八旗兵在积极吸收蒙古和汉族降兵,尤其是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火器部队,战斗力直接飙升,在火器方面 已经完全超越和压制了明军。

从那之后,随着袁崇焕被杀,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满清,带去了先进火器技术,八旗兵进入了火器时代。

洪承畴率领20万最后的精锐明军出关与24万八旗兵做最后的决战,打的黄台吉吐血。如果不是崇祯和兵部尚书陈甲新胡乱遥控指挥,胜负真的尚未可知。

此战,清兵的红衣大炮把明军轰的找不到北,追杀溃逃的明军更是斩瓜切菜。

松锦之战后,明军在关外再也无力抵抗了。

辽东局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1644年,明朝灭亡,满清在吴三桂的带领下,穿过山海关,进入中原,。

在一片石,吴三桂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激战,不分胜负,但多尔衮看准时机,下令八旗兵进攻,大顺军瞬间崩溃。

此战,清兵8万,吴军5万,大顺军6万。

关内时代

进入关内时代,清兵更是纵横天下,所向无敌,虽有几次大败,但依然获得了最终的全面的胜利。

在明朝闹腾了多年的李自成张献忠,在清军穷追不舍下,元气大伤,退出中原,残部逃亡西南。

其中要说的是潼关之战。

这可以说是李自成大顺军和清兵的决战。

潼关往西是关中,李自成的老巢,万万不可丢失的,所以闯贼要拼死守住潼关。

潼关之战开始后,大顺军多次向清兵发起冲锋,甚至夜里偷袭清兵营地,但清军岿然不动,大顺军反倒死伤惨重。如果是以前的明军,早就被打的大败了。

由此可见清军军纪严明、战力强悍。

战斗打响,大顺军于关前据山列阵,清军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余人由正面进攻,清军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于侧后包抄,大顺军虽顽强拚战,仍失利。

100名清军骑兵,就敢正面进攻,这种战斗力实在令人惊叹。

最后红衣大炮来到,轰开潼关,李自成率部难逃。

豪格率领清兵入川,一箭射死杀人魔王张献忠,大西军节节败退,逃亡云贵,清军平定四川。

当清兵转移到江南,相继将福王唐王等一票南明小政权相继消灭,只剩下大西军支撑的桂王和海贼郑成功。

李定国和郑成功虽然大败清兵,李定国打到湖南,「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1657年,清兵5万分三路进攻桂王政权,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平定了云贵两省,而李定国的二十万明军大败。

最后李定国病死,儿子李嗣兴投降,桂王被吴三桂绞杀。

郑成功更是打到南京,但功亏一篑,最后困守沿海几个小岛,一筹莫展。

大陆基本被清军占领。

以上战例可见,八旗兵的战斗力爆棚,即使有少数失败,但依然能最后翻盘,获得最后的胜利。

此时,直到三藩之乱,大约有15年的时间, 没有大规模战事,八旗兵的战斗力迅速下降。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吴兵迅速占领了云贵川陕、湖南广西等地,兵锋所向,挡者披靡。从北方南下的八旗兵根本不敢渡江迎战。

清廷除了充分使用满洲旗兵外,也大量使用以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为主力来对应兵源与战力的不足。清廷提拔了张勇、赵良栋、 王进宝等汉人将领,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大功。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

此战之后,中原地区迎来了长期的和平,战争只发生在讨伐葛尔丹的蒙古草原和西北等地。与此同时,生活在内地的八旗兵迅速腐化,只知道享乐,战斗力迅速衰退,

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已不复存在。

以前八旗兵遇到战争,个个奋勇争先,因为可以打仗发财;而到了雍正时期,攻打罗卜藏丹津,八旗兵视打仗为惩罚和发配,心中充满愤懑,以至于在战争中,多次被罗军打败。

八旗部队中的前锋营虽然是军中翘楚,但战斗力的下降迅速。

到了清代后期,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国家寄生虫,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后来竟然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派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1815年,嘉庆帝检阅左右两翼前锋营射靶,参与射靶的前锋士兵共有200人,然而竟无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

清廷不得不依赖索伦兵。

索伦人其实就是黑龙江的达尔族、鄂温克族和奥罗群等,他们捕鱼打猎,骁勇善战,依然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

索伦并入清政权后,很快被编入八旗,披甲为兵。索伦兵以精于骑射、骁勇善战著称,自“清世祖鼎定后,四征不庭,威棱绝域,索伦之名乃大”。

每当清朝发生战事,清廷就会调集关外的索伦兵入关助战。自康熙十二年起,从准噶尔之乱、廓尔喀之战、平定“张格尔之乱”、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都有索伦兵参战。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连绿营兵也不行了,被太平军打的一触即溃,清廷只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编练乡勇——湘军淮军和太平军作战。

而清廷最后的希望,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则被捻军打的全军覆没,蒙古八旗也完蛋犊子了。

甲午战争之后,湘军淮军也不行了,只能让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练北洋军。

1912年,北洋军统帅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民国成立,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铁杆庄稼”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陷入了赤贫状态,甚至男盗女娼。

满族正红旗的老舍的一本名叫《正红旗下》的书中,详细记载了八旗子弟的日常生活:“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等对象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做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

“加之清朝的法律保护八旗子弟的利益,他们更是肆无忌惮,拿印子钱来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哪天要是缺钱了,就把军粮卖掉,甚至连武器都偷运出去卖掉,卖了钱继续狎妓抽鸦片。”



这部电视剧版的《八旗子弟》把八旗子弟的荒淫无耻描写得更加深刻形象,可以说是同类翘楚,现在拍清朝戏的竟美化清朝了,所以那部戏里的描写也算是后无古人。

正是因为如此生动形象叫人恨的牙根痒痒,所以在当时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尤其惹恼一些满清后裔(都在政协里做大官),捅了某些民族大佬的肺管子。

八十年代魔幻现实风格,电视剧播出后因种种原因遭禁,至今只有碟片在市场流通。

据说是直到2007年才得以解禁,但是直到现在,市面上并没有看到。


片尾曲《玩腻红尘》

从……(第一句没听明白)
从日当午玩儿到昏天黑地……咦……
玩儿够了跳猫玩儿斗鸡
玩儿够了红尘玩儿自己
玩儿够了江山也不在意
玩儿死了自……己……咦……他不着急
一身懒散,一手嫩皮,一嘴的酒气,一路灰迹(可能有误)……咦……
玩儿够了麻雀玩黄鹂
玩儿够了()玩()
玩儿倒了老子他没了理
玩毁了家业……业……他没吃滴

燕赵节度使


在清乾隆年间,有一支奇特的八旗特种部队。

八旗冰鞋特种兵营。可能熟悉冰嬉运动的朋友,应该是听说过。

冰嬉,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冰上运动。

速滑以及花样滑冰等等。

大家都知道,满清入关时,以骑射问鼎中原。骑射可以说满清八旗兵的强项。

那么,乾隆老爷子为什么在八旗兵中设立八旗冰鞋特种兵营呢?

它与在战马上拉满弓击杀敌人有一曲同工之意。大家都知道,战马在马不停蹄向前奔跑时,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而在战马飞奔的同时,使用手中的弓箭击杀敌人。

它训练的是什么?八旗兵的协调能力,平衡力,以及缩小点击秒杀的概率。打个比方,现在军人手中有一把ak47,能否做到在快速移动中准确打靶击中目标?

这个八旗特种冰鞋营,有一训练项目,训练的就是这点。

有部分朋友应该了解速滑吧?速滑的速度快不快?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目睹 。在这高速移动当中,离弦之箭击杀敌人于马下,你可以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场景?

当然,我唠的还不够详细,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了解下,清乾隆帝年间,满清八旗特种冰鞋营这个兵种。谢谢。





左左1980


八旗子弟的战斗力,至少维持了两百年。

这就要从八旗制度说起。八旗制度要分两个时期来看,分别是入关前和入关后。
八旗制度在入关前,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军事制度,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政治、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八旗制度就是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的八旗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兵民一体,耕战一体,比较类似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公民兵制度。旗丁平时负责经济生产,战时所有的旗丁轮流披甲上阵,如果是情况紧急可以动员三分之二以上的旗丁披甲参战。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八旗男丁在经济生产之外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进行军事训练,并且为自己准备优质的兵器、铠甲和战马。而且,随着努尔哈齐席卷辽东之后,大量的汉人被掠夺为农奴。这种玩法虽然残忍,但是从八旗制度本身来说却对维持甚至提高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有好处。因为八旗男丁可以将经济生产的任务交给家奴去完成,自己专心进行军事训练,还能有稳定的经济产出去准备相应的武器装备。

这就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的斯巴达,男性公民每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而经济生产则完全交给了黑劳士负责。


根据朝鲜人写的《建州闻见录》,当时的八旗每家都有农庄和奴仆,奴婢耕作以输其主,军卒但砺刀剑,无事于农亩者,无结卜之役,租税之收。

再者,八旗当时管理结构简单,管理层级低,也就是大汗(皇帝)、固山、甲喇、牛录这四级结构,没有庞大的官僚集团掣肘,因此行政效率更高,短时间内可以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战争当中。其实这一点很符合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就是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而明朝则有一个庞大且臃肿的官僚集团,什么事又要一级一级上报,等到中央知道了可能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明朝行政效率低下,使其短时间内无法集中资源应对满洲人的攻势。

另外,当时的八旗制度对于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只要有一技之长并且为满洲大汗立了功就可以获得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因为此时满洲大汗并没有染上汉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臭毛病,以实用主义为主,只要能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那就有肉肉吃。所以大量在明朝处于不光彩和奴隶地位的军士和工匠选择了投奔满洲大汗,而且他们在跳槽之后打起老队友来异常卖力,毫无心理辅导。这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比如说
红衣大炮,皇太极继位后就立即重金悬赏能够仿制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天聪五年满洲人就建立了一支炮兵力量,并在大凌河之战当中轰垮了明军。后来孔有德渡海归降皇太极,一起归降的还有明朝重金培养的炮手和铸炮工匠,对于皇太极来说这是一份比黄金白银还要珍贵的大礼。从此满洲人开始加班加点的制造红衣大炮并训练炮手,松锦大战清军炮兵打的精准凶猛,完全压制了明军炮兵,由此可见这批人对满洲大汗的认同感。

所以,集合了当时东北亚几乎全部的武力(满洲人的重步兵和重骑兵、蒙古人的重骑兵和轻骑兵、汉人的炮兵和辅助部队)的清朝在甲申年大举入关,荡平了关内各种反抗势力,建立了中国古典时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这是入关前了,入关后八旗制度基本上是推倒重来,只不过还保留了一个壳子罢了。

清朝入关后一直到近代之前,历次战争都少不了八旗子弟的身影。由于八旗人少,到了清末也不过两三百万人口的规模,所以清朝不太舍得用八旗兵去拼消耗,因为八旗兵是清朝武装力量当中战斗力最高,装备最好的。所以八旗兵往往作为战略威慑力量以及预备队的角色存在,一来是给绿营壮胆,毕竟绿营的前身就是明军;二来是震慑对手,因为清军的对手听到满洲大军、八旗大军的旗号往往会不战自溃,甚至绿营将领金声桓等就是假借满洲大军已到的旗号夺取江西;三是八旗往往会在战场上起一锤定音的作用,只要绿营撕开缺口,八旗重骑兵往往一个冲锋就能结束战斗。但是硬仗永远都是八旗冲在最前面。

举个例子,和通泊之战清军惨败,一万多清军土默特蒙古营和索伦营最先崩溃溃散,但是四千老满洲八旗兵抵抗到了最后,一直到弹尽粮绝、人困马乏才被七倍于己准噶尔骑兵冲散。这些旗兵的奋战也感动了乾隆:京师、右卫之旧满洲兵奋勇冲击,虽年少者亦皆死战不退,是以尽忠者甚众。所以,清朝给旗人一点特殊待遇怎么了,那是人家拿命换来的。
再者
,武器以及战术的进步也对清军保持战斗力发挥了作用。清朝自天下太平后,军队开始换装火器,火枪火炮的装备率以及使用率逐步提高。而且由于战争的需要,清朝聘请传教士打造火炮,并通过澳门从欧洲进口西洋火器武装部队并仿制。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两万远征军步兵人手一杆赞巴拉火枪,并且有两百门火炮。如果清军骑兵也像阿玉锡那样背着火枪出征,那么可以认为清军已经实现了全火器。


而且,清军不管是八旗和绿营全部操演火器方阵,除了个别特殊地形以及其他原因,清军大规模野战的战术已经越来越注重火力的密度以及持续力。比如说清军的鸟枪方阵九进十连环阵,就是排队枪毙的东亚版。而清军野战,也基本是步兵炮兵居中射击,骑兵两翼迂回。
也正因于此,清军平了三藩,收了台湾,夺走了黑龙江流域,征服了蒙古、新疆、青海以及西藏,打下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而清朝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八旗兵功不可没。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军几千旗兵就可以击溃上万敌军并杀伤甚众。而在黑水大营保卫战期间,清军八旗健锐营八百旗兵愣是突破了上万叛军的重围,浮水撤回大营。

但是清朝入关后,八旗制度被从公民兵调整为常备军,也就是去掉了经济生产的内容,旗丁补缺披甲,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虽然清朝没有禁止没补上缺的闲散旗人从业,因为朝廷的饷银有定数,旗人要是没当上公务员、军人以及国营农场职工就没有银子拿,但是旗人却很难找到工作。因为按照《逃旗法》,旗人未经允许离开驻防城或者旗营三十里即逃旗,轻者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重者本人斩首,家眷流放宁古塔为奴。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旗人劳动力过剩,毕竟雇主有限。

而且随着八旗人口增加,补不上缺的旗人越来越多,旗人生计问题也愈发严重。清朝也不是没有提出过解决办法,比如雍正搞的养育兵制度,乾隆把家奴和成色不高的新汉军请出八旗以及把闲散旗人赶回东北屯垦,但是都是治标不治本。旗人的生活也越发贫困,用清朝汉官的说法是形同乞丐。

而且,这也导致了八旗战斗力下降,因为入关前八旗兵强悍的战斗力是因为旗兵有足够的经济水平去维持必要的军事训练,但是清朝入关后旗人没有了固定的经济产出,又如何去维持军事训练呢?也就只有补上兵缺的旗人能在国家军事体制内维持必要的训练,但是八旗兵即便是有饷银生活也依然贫困,因为一个旗兵的饷银往往要养活一大家老小,甚至入不敷出,因为一个旗兵出征往往要典卖家产甚至举债才能凑齐出征的马匹和号褂,打完了仗那点饷银还要还债。所以,八旗制度毫无疑问的走向了衰落。



但是即便如此,八旗的战斗力在古典时代依然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制度的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因为八旗兵越来越穷,军事训练的水平大打折扣,乾隆年间八旗兵还有着不俗的肉搏能力,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不过几十年光景,清军肉搏能力大幅度退化。根据洋人的记录,火器对射阶段清军还打的还很有章法,到了洋人发起刺刀冲锋的时候清军不管八旗绿营就全线崩溃。

总的来说,八旗兵的战斗力至少保持了两百年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兵的战斗力也随着八旗制度的衰落而衰弱。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北方民族的部队,以善骑射著称,闹革命的时候都很彪悍,一旦打到汉地,看到好山好水好风光,就完犊子了,金朝是这样,元朝这样,清朝也是这样,当年满清仅10万八旗主力部队,就能荡平天下,那时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但仅过了3代人,就彻底堕落,连维持地方治安都是问题,战斗力几乎为零。

图为八旗军人像。

清朝前期,八旗兵为中央军,国家的正规军队,分为满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20万人,10万拱卫京师,称为京营八旗,10万分驻全国战略要地,称为驻防八旗,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八旗兵将作为机动部队投入战斗,满蒙八旗擅长种锋陷阵,汉八旗能使用火器、工兵,各部队分工协作,屡建战功,为满清的统一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图为八旗健锐营的演武厅旧址,为清代军营古建筑。

八旗兵本身是不自由的,一人当兵,全家靠饷生活,不准另谋职业,入关以后的满清对八旗实行优待政策,各方面的都给予特殊照顾,所以八旗兵,特别是高、中级将领,生活优厚,慢慢地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士兵们只顾享乐,将领们只为升官发财,乾隆以后,人口暴增,朝廷负担越来越重,八旗的收入慢慢减少,生活水平也下降,底层官兵出现厌战情绪,逐渐的八旗官兵的战斗力下降。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四大贝勒之首,为正红、镶红两旗旗主,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特别是乾隆以后,国家基本无大的战事,地方治安又有绿营兵去维持,八旗兵也缺少了建功立业机会,只一味的养尊处优,出操训练变得有名无实,甚至严令不许奴仆冒入丁册的,现在也习以为常,每个八旗兵都能分到30亩地,免赋税,每月饷银最低4两,还有斛米和各种补助,这都是小头,八旗兵们都蓄养仆隶,有的经商赚钱,有的做佣工享乐。

图为八旗军火器营的营房遗址。

乾隆53年的廓尔喀之役,仅是藏边境一伙小叛军,八旗兵冲锋陷阵的寥寥无几,打了几年,如此吃力,最后还是廓尔喀乞降才结束,八旗兵的颓势已十分明显;乾隆60年的苗地起义,八旗兵无将领带头指挥进攻,全部在营地磨洋工,最后朝廷下旨湖广总督张广泗为7省经略,拢了一堆绿营部队才平息了苗民起义,想当年曾国藩才经略4省军务平定势力庞大的太平天国,而只是贵州的苗民起义,就要经略7省的部队,可见不止是八旗,绿营也一样,都是强弩之末了。


图文绘历史


提起八旗战力,首先说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为什么叫后金,其实就是认个牛一点的祖宗。金国。有人问金国牛吗?女真不满万,这句话就是金国女真开始的。金国在护步达岗之战2万铁骑追着70万辽军杀。士气原因?其实大家都忽视了金国的铁浮屠重装骑兵

这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大地上唯数不多的两个重装骑兵,一个是甘肃宁夏地区的西夏。铁鹞子,另外一个就是秦岭淮河以北的金国铁浮屠。这样的部队不用满万,有8000就让人头疼。当然最后被蒙古以轻骑兵长长的套马杆,套马索战术击败,根本不跟你对冲,直接套你人,拽你下马,如果你是清朝八旗的轻甲还行,重骑兵的重甲下了马,还不如步兵,

然后说清八旗,说什么勇武,天天吃人参,吃肉,能不勇武吗?红参就是努尔哈赤发明的,是因为卖不出去那么多野山参,最后下令蒸了吃,最后发现蒸了能保存很久。至于士气问题,小冰川期,跟元朝崛起一样,二三百年不遇的寒冬,牛羊都冻死了。没有努尔哈赤,还会有别人。根本不用各旗主号召,没冰箱的时代,春暖花开,母亲孩子老婆吃草吗?要么战死拿家里抚恤金,要么满载而归,准备出发那一刻,就准备好了战死,显然明朝还是没准备好拼了。我实事求是客观的评价,清出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明朝是李自成灭的,长城关内一片狼藉。军队都打散了,怎么跟没动荡,士气满满的清朝打。当然没有清朝,北方游牧民族也必会南下,这不可避免。





天道的痕迹


八旗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起家力量是满八旗,人数不多八个旗满算战斗力强的就十来万人。其他蒙汉旗都是后来混扩编得,蒙古是半打半拉联亲过来得,汉包衣是收容各种难民俘虏等等编成得。

要说战斗力…骑射善战是当然得,北方少数民族就是狩猎游牧为生,其骨干主要就是专业盗掠抢猎为职业得。野战为长,攻坚为短。战法同蒙古军队基本一致,大多数用包围的战法,快速奔驰包围对方,用骑兵象风一样旋绕着对方射箭和扎标枪歼灭,如果要冲击对方的战阵,前头会用披重甲的敢死队冲击,敢死队后面紧连着骑射精锐。

所以,这种部队野战很难对付,明朝关宁铁骑野战满八旗也吃过亏,洪承畴得精锐把李自成打得躲山里,但野战满蒙八旗也是被围歼,不是说单兵搏斗以一当十,主要是骑兵动作快,忽东忽西令对方防不可防,今天看到他们奔腾聚啸攻击而来,赶快整军迎战,他们打两下又四散消失,不知什么时候又朝另一个地方聚啸而来……三番两次疲于奔命,用现在得说法就是…只有他打你得份,没有你打他得份。

攻城就是啃硬骨头了,蒙古军队在四川钓鱼城,清军在浙江,以及和李定国,郑成功交手都啃掉了牙。清军比蒙古强在收编了许多火炮部队,这使其在攻坚破城方面提高了不少。

打完天下,马放南山,八旗退化迅速,康熙年间打葛尔丹开始八旗也被全歼的先例了,到后来更是废物,最后僧格林沁八里桥一战,蒙古骑射精锐八千冲击八国联军,全军覆没!满蒙骑射八旗彻底结束,告别历史舞台。

明末八旗精锐放到外国,没有枪炮热兵器的话…就是比蒙古上帝之鞭稍弱一点的水平(蒙古强盛时兵马数量质量更强规摸更庞大)。


天玄大师兄


要想了解八旗兵的真实战斗力,我们得了解八旗兵制度的来源,八旗兵的部队装备,八旗兵的精气神,八旗兵的士兵的训练水平

八旗分别为黄,红,蓝,白,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是清代的根本制度,与清政权始终相关。在前期,是清政权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后期,也是导致清政权走向衰败的关键因素。这项制度的目的是:使满族人世代从军,全民皆兵,使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能力



八旗兵的部队装备方面也是十分注重的

举一个例子:八旗兵所装备的棉甲,是一种复合型铠甲,不仅制作容易,而且成本十分低廉。在当时的战斗中,火器已经应用的十分娴熟,这种复合型的铠甲不仅对于火器有一个很好的防御能力,而且因为其中有很厚的棉花,具有一个很好的保暖效果


八旗兵的精气神在前期是非常好的,因为辽东气候寒冷,资源不足,为了生存,努尔哈赤才会创造这项全民皆兵的制度,保证族人的生存。所以,此时八旗兵战斗力十分强悍,因为他们明白,只要战胜了敌人,自己就能获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再加上此时拥有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此时的八旗兵在精神方面是很强的,是一群嗷嗷叫的士兵

八旗兵的训练在前期是很注重的,因为清政权是靠着八旗兵打下来的,巩固统治仍需要靠八旗兵。八旗兵不仅要日常训练骑马弓箭,还要训练鸟枪火炮,甚至有一些特殊的军队还要训练云梯,水战,鞭刀等

综合以上,八旗兵在前期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军队

但是,在后期,由于朝廷对旗人的优待和军事考核的懈怠,导致很多八旗兵连马都不会骑,在打战时只是依靠汉人


太阳知识局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满清兵八旗固甚矣。

当此之时,其殆即向之代名,战力甚强。

何时之旗兵之甚矣?故云:

一,兵至高。

满洲人居辽东地,白山黑水之间,素以渔猎为生。满洲人少与骑射,箭法高超,能射飞鸟,力大无穷,敢于山林中杀猪、熊。此之劳,直是在养贤之骑射士,但以兵相向人而已。


二,俗习成。

每岁秋冬间,满洲各部皆将为大规模之集校猎动,族人在主将下,有一人驱,有人逐,有人抄,有人射,有人运。各尽其职,严纪律,配合相,此最基之军团练,到了战场上自轻车熟路。

三,良之制兵。

努尔哈赤创,皇太极完之后金人之旗制。以其民以三百人为一牛录,为一甲喇五牛录,五甲喇为一固山,成周之制,素为民,役成军。组织严,会移疾,成极力强者。



四,满洲人善学先术。

谓与师利者赏,习之夷先之道与器,甲至军中,小也与明之器人间,而能用旗军机动性好,艰苦,善远之也,攻敌不备,获累累。


五,旗兵善远冒。

谓馈之固求不高。多者至焉则掠焉,取之于敌,用之于己,来去如风。使明难备,不可谓其补害与坏。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每一个新兴王朝在军事上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清朝也不例外。

只是被清廷统治者视为争夺天下和巩固天下的八旗兵的由盛转衰过程来得特别迅速。


1644 年到 1647 年(顺治元年至四年),满洲八旗兵所向无敌的场面就像昙花一现似地再也没有 出现过。

由于清朝最后统一了全国,它的统治集团从来忌讳谈自身的弱点,后来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这一重要转变,没有看出入关初 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外厉内荏,因此,也没有认真探讨清廷在初期以满洲八旗兵为主逐渐转化为以汉制汉的政策变化。


满洲八旗兵实力下降,难以继续担任征服全国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

第一,满洲八旗兵来源于满族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 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其中已包括了汉军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军士不过几万人。进入中 原以后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很可能超过人口自然繁殖数;进入汉人居住区后,享受着程度不等的胜利者的优待,逐渐滋长起 追求生活安逸的风气,远不像入关前后那样淳朴、勇于用命。概括一句话就是兵员少了,士气低了。

第二,清朝入关初期咤叱风云的 领兵大将由于染上天花,迷恋女色和内部倾轧,凋谢殆尽。如: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 年,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英亲王阿济格于顺治八年被赐死,巽亲王满达海顺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 病死于军中,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病死于顺治九年三月,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亲王博洛顺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罗谦 郡王瓦克达顺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谨亲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阵亡于衡阳。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 后,到八年就因年高处于半退休状态,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举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顺治九年,清朝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 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已不复存在。这些亲、郡王死时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年轻,济尔哈朗算是最长寿的,也只活到五十七岁。他们的子弟 即便承袭爵位,却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无法替代父辈驰骋疆场的角色。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留下了一批,但他们 也无复当年英锐气概。



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诗人方文顺治十五年在北游京师时写了《都下竹枝词》,其中二首是:

“昔旃自裘与酪浆, 而今啜茗又焚香。

雄心尽向蛾眉老,争肯捐躯入战场。”

“东戍榆关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

风吹草底牛羊见,更有谁能敕勒歌。”

说明到 1658 年满洲将领已经普遍沉浸于温柔乡中,雄心的逐渐消磨自然还要早一些。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统治集团内非常清楚, 尽管他们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从对南明各派抗清势力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上都明显地看出他们越来越多地采取以汉制汉的方针。 战略上表现在更多地依赖汉族拥清派进行招抚;战术上不到关键时间不动用满洲兵,即使在关键战役中也大抵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打前 阵,满洲兵将处于二线,这样既可减少伤亡,又可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胜利首功的作用。


清廷以汉制汉的策略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下面几件事情上:

一,顺治十年(1653)起用洪承畴经略西南;

二,利用软禁中的郑芝 龙招抚东南沿海的郑成功(这两位福建泉州府人的重新起用,就清廷而言是迫不得已的,在驾驭上颇费心机);

三,顺治十年八月十 九日清廷主持皇室同平西王吴三桂联姻,把公主嫁给三桂之长子吴应熊1942;

四,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二十日一度决定把镇守广 东的两位汉族藩王之一靖南王耿继茂移镇广西,让他不仅统率原部兵马还兼管原定南王麾下的军队。


在刚刚到了康熙年间的时候,八旗兵已经不行了。于是,在平定三藩的时候,清朝皇帝只好开始重用绿营兵。但是,凡事都是相对而言,等到了晚清王朝,毋庸置疑,这些八旗兵如果要和他们刚入关时的老祖宗的战斗力相比,肯定是有距离;当然,即使和太平军比也确实是不行,几乎是屡战屡败,所以才又启用了湘军。

然而,尽管如此,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同样不可小看,比如,依据乾隆皇帝的八世嫡孙、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金启孮先生在《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一书可知,晚清的八旗军并未腐朽,当时,在全民族仍然保有相当旺盛的尚武精神。 那么,他们为什么在战场上表现不行呢?其实还是和数量有关系。本来,当时10万八旗兵就能打进山海关,无论其战斗力又多么强,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等到了晚清王朝,在数量上,全国只有20万的八旗军,它怎么能打赢上百万的太平军?并且,这20万的八旗军还被朝廷予以切割并驻扎在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区域。所以,后来,就给世人呈现出了一种晚清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退化的假象。


如果,我们综观晚清八旗军在各次战争中的表现,不难发现,这些八旗军从未有过我们电影、电视当中经常出现的那个镜头,即:“不战而溃、不战而降”的闹剧,甚至,他们在对外战场上时常表现出一种“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这句话语出恩格斯)的尚武精神。 比如,金启孮先生的外祖父,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仅仅是一名荣禄手下的营官。但当日军从朝阳门攻入北京后,金启孮先生的“外祖父”、为了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出走争取更多的时间是身先士卒,结果,不幸被日军的枪弹所击中。但幸运的是,此时,因为他所骑的战马,突然仰起了自己的脖子来挡护住了他的身体,所以,金启孮先生的“外祖父”才没有受到致命的枪伤,但他的战马在死时,却也是弹痕累累,几乎被打成筛子了。 再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满族),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在和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为此,多年后,老舍在《正红旗下》里就塑造了一个叫“福海二哥”的满人形象,显示的,就是一身的英雄气概。其实,不仅是在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按照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的记载,从鸦片战争开始,这些勇猛的八旗军在与英军的作战中阵亡了273名,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战败,自杀的八旗官兵家属也多达有五十多人。 所以,晚清八旗军战斗力究竟如何呢?可以说,虽然战败了,但也的确不是孬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