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華與陰霾
我今年巳經74歲,現在我老倆口單獨住,孩子在外地工作。我們每天都過得愉快,養養花,聽聽藥療講座,下午到濱江路和好友聊天,看看佛經,我覺得生活挺充實的。在現階段是不需要去養老院的,即使以後不能自理了我也不會去養老院,最多請保姆,既照顧我們,也打掃環境衛生,不跟子女增加麻煩。還可以抱團養老。現在國家政策好,相信會解決。關鍵是要存一筆錢,作為養老之需
93616865232l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才能幸福?
我告訴你,尊敬的題主!我今年七十一歲,老伴七十五歲,自打他們結婚後,就沒在一塊同住過,感覺挺好的!二十多年來,他們有他們的生活圈!我們有我們的安樂窩!平常他們忙他們的!節假日互通有無,歡樂團聚!我自己覺得與孩子們住一塊,互相不方便,生活不習慣!吃的用的都代鉤!委屈自己干擾別人!住養老院,農村人說三道四,不如住家裡舒坦!農村小院乾淨整潔,養條小狗喂只鳥,種菜養花忙忙碌碌!既健身養生,還能吃新鮮的蔬菜水果!現在身體沒有大毛病,就在家裡住!一旦一個人駕鶴西去!剩下的能自理,還是不麻煩孩子們!到了生命的最後,聽天由命,隨它去吧!
晚年如何才能幸福?俗話說"年輕貧不算貧,老年貧貧死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人在年輕時要堅苦奮鬥!自力更生為自己掙的一片藍天!得有點積蓄!金錢是老年人生活的底氣!離了錢你會處處畏難!人老了有孝順的兒女,有三核桃倆棗的存錢,老年人才會幸福!
石門老馬
十多年的養老工作,見證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養老故事!今天自己也退休步入了養老這個社會問題!我的經驗是,老人在身體還基本能自理的前提下!二老那兒都不要去(養老院和與子女一起生活),因為,存在著很多不如意和煩惱的事情。比如,進養老院生活,養老院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養老院是一個有各項規章制度的大雜院,幾百個來自社會各界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個性脾氣,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家庭背景的老人!其環境和條件完全不同於家裡的自然。特別是身體健康還比較好的老人!對於在精神層面和飲食習慣等方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其次,如果與子女住在一起,也存在著很多事情,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上一代有著很大不同。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老人不同!對事物的理解和態度與上一代也存在差距!而且更關鍵的是對第三代的教育和關心方面,存在著巨大的代差!所以,這三代人住在一起,對任何一方來講,都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委屈。
從我多年的養老工作經驗得出結論,老人在還能基本自理生活的情況下,(從目前人的壽命和基本情況來看!80左右)無需去任何地方,就是在自己住了一輩子的老家生活,左鄰右舍都熟悉,周邊環境都熟悉,想怎麼就怎麼,自由自在,快樂開心,這個時間段是老人一生最快樂輕鬆的時刻!就是二老中有一老身體較差,也沒有關係,有老伴在家裡照顧更溫暖,而且現在信息時代,有事打電話分分秒都能解決,而且子女也可以適當幫助一下,這個我想孩子們可以做到的吧!
但老人到了80歲以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健康越來越差,可以開始考慮並選擇好一點的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因為,這些養老院有基本康復醫院,一般治療可以在院內進行!方便老人看病。而且現在好的養老院硬件設施齊全!軟件服務規範,注重專業化和職業化服務,環境也人性化,比較適合老人安度晚年。
最後一點是最重的,就是每一個老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一定的養老錢,這是每個老人最終的養老保障。所以,在退休後至80歲之間!你的退休金一定要存一點,就是一年存一萬,二十年也有二十萬,起碼能夠做到最低限度的保障吧!
哈哈哈,今天說了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希望朋友們能支持,給予關注和點贊👍
老趙說養老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院,晚年如何幸福這個話題,我談一下我的看法,其實老人的心裡呀,確實不愛和兒子住在一起,兩下都不方便,冬天還可以,特別是夏天真不方便呀,我住在縣級市,兒子住在地級市,我和老伴己經在兒子那住了六年,就是為了看孫子,但是我和老伴看孫子我是不住在一起,我們租的房子,這樣方便,雖然花費大,比住一塊好,我是這樣想的,老人能自已照顧自己一般也不用去養老院呀或者住孩子家,就是不能動彈了怎麼辦,還是那不去呀,這樣做的話給孩子增加負擔和壓力,孩子肯定得兩下跑呀,根據你說的晚年如何幸福,認我看幸福少,遭罪多,花錢找保母不放心,養老院不去,只有孩子陪在身呀,但是經濟方面要有勢力,不然孩子們陪在你身邊也不上班,沒有經濟勢力的支持是不行的呀。
老驥伏櫪
我今年72歲,帶個讀高三的孫子,說實在話,沒認真考慮養老問題,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有好多事情要做!認真規劃的就是:孫子讀大學後,自己要出去轉轉,特別想參加旅居式的活動,而不是走馬觀花地旅遊,到一個心儀的地方,住一段時間,不單是看風景,而是瞭解人文風俗,歷史變遷,真正感受我們民族的博大。走不動了,就呆在家裡,看看書,看看電視。能有幾個知心朋友在一起更好!
韋淑梅631
《提問》分三步分解:
一、人老了,特別是餘熱已全部耗盡的老人,對於兒女們來說,是一個只會吃飯的廢物,幫不了兒女們做事,不但減輕不了他們的負擔,一天大病小病的拖累他們,哪個不煩惱你?所以,最好是不要住在兒女們的家裡,找個距離兒女們最近的住處一個人住,動得了儘量的照顧好自己,動不了就喊外賣,能活一天算一天吧。
二、不去養老院,不是老人們的心裡話,人老了,哪個不想有人照顧?只是有些老人的經濟,承擔不起養老院的費用,特別是相當一部分靠種地吃飯的農村老人,城市老人去養老院,一月5000多塊錢,有些退休企業職工,每月領取社保養老金還不足5000,吃低保的更是想都別想去養老院的事。退休幹部們支付得起這筆費用,他們才想去養老院,但生活習慣有不同,也很難適應養老院的生活。但是,只要是條件具備,人老了,都是想去養老院的。
三、人老了,要幸福的活下去確實是個難題,只是動得了的時候,儘量的吃點好的,穿點好的,自己找開心,找快樂,動不了了,數著天天等死吧,人,總是要死的,怕死也沒有用。
風月亭1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幸福?
幸福是需要成本的,特別是金錢的成本,身體的成本。
想過沒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才能幸福,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老了不和孩子住,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也可能互相嫌麻煩,也可能不願拖累兒女,也可能自己有能力照顧自己還沒有到被人照顧的地步。
不去養老院,那就兩個老伴兒互相照顧了。
這就要確保兩個人的身體都挺好,沒有大的毛病。
晚年想要過的幸福,其實也挺簡單。
1/:自己給自己找事做
這個說起來容易,要是找到適合自己樂意幹感興趣的不太容易。
比如年輕時喜歡爬山,老了肯定不能再做這項運動了。
比如上班時喜歡打排球,現在年齡大了,身體不允許了。
比如年輕時愛跑馬拉松到了一定年齡老年肯定是不能再跑了。
東方不亮西方亮,做不了高強度的運動,老了可以做一些打太極 下棋啊,漫步走啊,這些有氧運動。
經濟可以的話,也可以去參團啊,直接旅遊過老年生活也是挺幸福。
老崔認識的一位退休老太太也是在工廠裡上班,年輕時挺拼命,最後把腰累壞了,動了手術在床上躺了半年才勉強能起來走路。
後來想明白了直接報了團去旅遊,一年在家也就呆個10天半月,現在心情好了身體也變好了,兩口子活得比誰都滋潤。
2/:找老伴或找老朋友說話聊天,排解心情。
經常找老朋友老同事說說話,聊聊天,下下棋,既能陶冶心情又能增進感情,老年生活也是有滋有味兒。
老崔認識的一位老阿姨已經80歲左右,現在每天下午都雷打不動的出去打牌,就打兩三個小時,每天樂呵呵的兒女的事情也不管。
就像南方有的老太太活了90多歲,每天還很有精神打打麻將,既鍛鍊了手指又鍛鍊了腦筋,所以老人就比較長壽。
3/:愛學習的老人可以晚年上老年大學
上老年大學是個不錯的選擇,既能交到很多朋友,又能學到很多知識,比如瑜伽啊,舞蹈啊。
老崔認識的一位阿姨,70歲左右,每個禮拜要去兩次老年大學,學的東西都是挺時髦,老年生活非常充實。
以上的這幾種情況都是針對城裡的老人來說的,都有退休金,他們有物質保障,對農村老人來說想要這樣是不現實的。
農村老人不和兒女同住,不去養老院基本上不太可能,老了只有 靠孩子養老。
晚年想要幸福,也沒那麼容易。基本上能有口飯吃就挺好了,再想其他的基本上也是奢望。
幸福指數與城裡老人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所以農村老人趁著自己還能幹的時候,多多的攢錢存錢是硬道理,儘量的有一個好身體。
老有所樂是需要成本的。
打工生活在記錄
不跟子女同住,也不去養老院,晚年如何才能幸福?
這個問題提的好。
我說說我的想法大家看看。
我就是不和子女同住。我們老兩口感覺挺好。
其實現在大多數人都不和子女同住了。老年人和年輕人住在一起不方便。
我們老兩口是老年人,都是古稀之年奔耄耋。
我覺得老年人就應該自己找樂。現在家裡有沒有小孩子看了。老年人自己怎麼高興怎麼來。
我根本沒有去養老院的想法,自己只要能動,自己能做飯吃就行了。
我不要求孩子們天天回來看我們老兩口。孩子們的日子過的高興,我們老兩口也就放心了。
人老了難免有個病病疼痛,自己覺得沒有要命的病自己打對。就是得了要命的病,老了信天由命吧。我相信吉人天相。
什麼是幸福,每個人的幸福感是不一樣的。
我的幸福感:孩子們健健康康,我們老兩口自己能做飯吃就很幸福。
人老了不要抱怨,人老了少給孩子們添麻煩。
心態決定家庭和睦 ,心態決定幸福不幸福。
我是春韻劉姥姥:老年人應該適應自己生活。
2019年10月2日星期三 農曆九月初四
春韻劉姥姥
現在的老知青不全都是70歲,但現在70歲的老人基本上全是老知青,他們典型的狀況就是有個獨生子女,養老的問題也是國家最放在心上的大事情。好懷念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勁頭,國家給我們建的知青點在當時來講是上等的。可惜了,返城時只記得遷戶口了,就忘記把原來的自留地、知青點拍照片留存,若有照片存在真可以走法律程序要回的,估計所有的人都不存在這些痕跡。如果國家現在在貧困山區蓋些老知青返鄉點(過去叫知青點,現在叫知青大院),還真有不少人有結伴返鄉自助養老的願望哩。那時窮,個個都有熱情紮根農村,現在都有退休金結伴到農村還怕啥!他們到了大院會不等不靠,只靠自己互助,整天有說不完的故事和回憶,那心情甭說有多爽,比城裡養老要多活十年。子女常來常往的探望,也一定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既解決了養老難的問題又為深入脫貧出份力,蠻好的。只可惜這批老人很少上頭條,家有老人的年輕人希望你們能給個贊同,相信國家會考慮大家的索求!(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返鄉不是說回到原來的生產隊,而是象50多年前的那種運動,即返鄉養老運動)。
pm25最小顆粒
這個題目值得每一個人思考,老年人,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老去的路上。個人以為,對於晚年的幸福,並不在於住在哪裡,而在於,當人生遲暮,你擁有的是什麼狀態的什麼質量的生命,在幾十年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你賦予這具軀體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跟著兒女住的,也有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也有父子不親兄弟反目的;住養老院的,有與人和睦相處安然恬淡的,也有怨天尤人處處討厭的。造成以上不同狀況的,不是身在那裡,而且個體的脾氣性格修養學識。
個人以為,要想安享晚年,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第一,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同時要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要讓別人欺善。
與人為善。人人都喜歡善良好相處的人,老人家善良了就是慈祥,就有人緣和子孫緣,就更讓人願意親近。可惜很多人,越老越固執,像那個啥裡面的石頭,又臭又硬。
與己為善。接受衰老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再有病,或者老伴離世,這老人會和自己過不去,別人怎麼做,都做不到他心裡去,這樣的生命如在地獄。
守住邊界。有些本性善良懦弱的老人,很會委屈自己,而欺負良善,是某種群體的共性,對這樣的人,哪怕是兒女,都要學會說“不”。
第二,有自己的朋友圈兒和愛好。
小區外邊的花壇裡,有一處避風處,一群老年人,除了下雨下雪,天天聚在一起聽評書。每次有過他們身旁,都能看到有些人,無論評書裡的情節多麼激動人心或者緊張、憤怒,他們面部是沒有什麼表情的,我想,年老了,耳背,而收音機的音效並不好,他們或許什麼都沒有聽到,只是聚在人群裡,消磨時光吧。
第三,獨善其身,不干擾兒孫事務。
世界上最割捨不下的,就是兒孫,因為愛,抱著“我走過的路,比你有過的橋多”的老觀念,指手畫腳,並希望兒孫能夠尊重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其實,我們和兒孫是有代溝的,這個代溝,不僅僅是個體的差異,更多的是時代的差異。這個差異,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是增大的,而且因為人老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跟不上了,會越來越大。智慧的老人,要學會“裝聾作啞做阿翁”,只要孩子們孝順,對孩子們的事情少插話,除非孩子諮詢你。
第四,如果可以,請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書法,畫畫,音樂,鑑寶……都可以。
人老百事哀,很多東西在離自己而去,卻擁有了大把大把時間。想一想你最羨慕最喜歡的是哪一類人?你為什麼喜歡羨慕他們?我可以跟著他們學著做什麼?然後去做。
心動不如行動,去做,不論水平高低,都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擁有了打發時間的有效工具,生命的意義開始不一樣。
現在是信息時代,生活比以前便利的多,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說說,兒女,或者孫子女,他們都會幫助你的。尤其是孫子女們,他們更尊重個性發展,一定會給你最好的幫助。
人人生而平等,我們和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一樣,都有上天賦予了的天賦和使命,找到它,努力去做,做好。
如此,無論是跟著孩子過,還是在養老院,或者自己獨處,只要我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追求,我們都可以像塔莎奶奶那樣,擁有幸福晚年,安享幸福,優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