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Royal_往事随风


清朝末年左宗棠率领清兵收复被新疆失地,粉碎了英俄妄图肢解侵占我国新疆的图谋。这不但是晚清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而且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铭记。


1876年,即清朝光绪二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新疆地区。1878年,清军歼灭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历时约两年。要知道,清初康雍乾三位皇帝可是经过几十年努力,才最终平定准噶尔等势力,牢牢掌控新疆地区。左宗棠为何能这么短时间就收复新疆失地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场战争。

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和俄国在中亚地区加强殖民,开始觊觎我国的领土新疆。1865年,英国支持的中亚浩罕国首领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南部,建立伪政权,自立为“汗”。然后进一步蚕食天山南北地区,实行殖民统治。沙俄也于1871年,借口边境安全问题,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被英俄列强侵吞的危险。

因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关于是否要派并收复新疆,当时清廷朝堂上下在要海防还是塞防问题上争论不休,一时拿不定主意,最终清廷听取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等大臣的意见,决定出兵新疆。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开始着手收复新疆事宜。

左宗棠首先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总体的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经过近一年的准备,1876年左宗棠移驻肃州(今甘肃酒泉)坐镇指挥,总揽全局。八月,派刘锦棠和金顺率部攻克古牧地(今新疆米泉),并收复乌鲁木齐,此战歼敌五千余人。十一月,清军攻克玛纳斯等地,至此北疆平定。因寒冬来临,不便军事行动,遂就地休整,以待来年开春再战。

1877年4月份天气转暖,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清军三路进军南疆。刘锦棠部由乌鲁木齐向南攻达坂城;张曜部和徐占彪部分别由哈密西进、由巴里坤西进,会合后攻鄯善和吐鲁番。在三路大军的强悍攻势下,一个月内达坂城、吐鲁番等地均被清军收复,阿古柏陷入绝境自杀。虽然大局已定,但战事并未完,阿古柏之子海古拉率残部西逃,企图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继续顽抗到底,但终归是徒劳的。

刘锦棠率部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海古拉残部击溃,收复南疆地区的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和阗(今新疆和田)等地。至此,除了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新疆其他地区都被成功收复。

清廷为避免同沙俄冲突,派出曾纪泽(曾国藩的次子)出使沙俄进行谈判。左宗棠积极准备进军伊犁,并抬着棺材行军以示收复伊犁的决心。沙俄迫于压力,1881年2月24日同清朝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势力撤出,新疆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后,建议清廷设置新疆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1884年新疆省成立,省会设在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刘锦棠出任首任新疆巡抚。

再回头来看一看,左宗棠之所以能这么快收复新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战略方针正确

左宗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八字方针是对这次新疆收复之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什么要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呢?是因为新疆的地理环境。

新疆的地形为“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山,中部天山山脉,南部为昆仑山脉,两盆是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新疆面积非常大(166万平方公里),又有众多沙漠戈壁和高大山脉。在这种面积大、地形复杂的地区长距离作战,最困难的是后勤补给问题。

北疆距离甘肃、蒙古等地较近,后勤补给压力相对要小些。而且一旦拿下北疆关键地区,既可以控扼南疆,取得战略上的优势,而且可以将阿古柏势力和在伊犁的沙俄势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另外,还可以借助北疆的肥沃土地,解决军粮问题。

反之,若先南后北则有很明显的劣势,太长的补给线是个问题,而且一旦阿古柏和沙俄势力勾连,问题将更难解决。

缓进急战,是因为战线太长,劳师远征若急行军以疲兵应敌则为大忌,但是因为补给问题又必须速战速决,不能打消耗战。

二、战前准备工作到位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前的准备对一场战争的作用至关重要。左宗棠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朝廷国库拮据,拨付的饷银不足,他通过胡雪岩借来一千多万两白银才解决军饷问题。粮草征集和运输问题方面,从全国各地购粮,甚至从沙俄够买到一些粮食,而且连士兵屯田的招数都用上了。物资运输方面光靠清军自己运输,显然不够,因此不惜借助民力。

从武器装备这方面来看,阿古柏势力的背后是英俄,他们拥有洋枪洋炮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装备,若清军武器装备太落后的话,结果是很难预料的。左宗棠从其他地方调来武器专家和工人,在兰州设火药局,就近改造、仿造国外的新式武器,并大批量制造枪炮,确保了参加新疆收复之战的清军有足够的火器配备。杨昌浚作为左宗棠的后勤官,为新疆的收复是做了不小贡献的。

三、战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左宗棠坐镇肃州,进行全局掌控,运筹帷幄。前方战场的指挥就交给大将刘锦棠临机决断,充分把握有利的战机,多路出击,灵活机动,势不可挡。

四、正义之师,得民心

阿古柏侵略势力在新疆为非作歹,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激起新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之情。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则为正义之师,收复新疆之举得到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持。

五、大的时机把握比较好

当时列强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彼此为争夺势力范围,内斗比较厉害。沙俄正准备和土耳其干仗,无暇东顾,当然也不愿看到英国得便宜。左宗棠正是看准这点,把握好时机,快速解决问题。否则,等列强腾出手来,想要解决新疆问题,就更加困难了。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回顾那段历史,收复新疆是孱弱的晚清做的一件最有价值的事。新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连通中亚、欧洲的纽带,是我们重走丝绸之路,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如果当年新疆没有收复,任由英俄侵占,我们西出之路将被彻底封死,而且后果不堪设想,就像左宗棠在《统筹新疆全局疏》所说“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更多新疆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如果告诉你左宗棠部队里有使用加特林机关枪、后膛大炮你相信吗?左宗棠的军队里面后膛枪可以连发7发子弹,接近日本侵华时候用的三八大盖,你信吗?能够战胜对手的,最主要的是你的实力——智慧、胆识、眼光、财力。

清朝晚期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愚昧,下图是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博物馆珍藏的一挺机关枪:英国人赠送给李鸿章。

康熙乾隆打准噶尔、乾隆灭大小金川,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战胜;双方拿的都是冷兵器——刀剑,弓弩,对拼对杀。然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不仅仅是左宗棠的胆识,还有左宗棠清醒先进的头脑。

阿古柏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建立伪政权,自立为汗。此事传到朝野,当时朝堂上炸开了锅。李鸿章认为新疆是荒芜之地,住的人少,交通不便利,所以丢不丢无所谓。左宗棠认为,寸土不能丢,况且新疆是战略要地,丢了新疆那么就会内地受到威胁。争吵的最终结果就是:收复新疆可以,你左宗棠去。于是,已经两鬓斑白的左宗棠,为了国家再一次出征,并且由了哪个抬棺出征的壮举。带着六万人浩浩荡荡的出征了。

左宗棠可不是个书呆子,打起仗来左宗棠战无不胜,离不开他那先进的眼光。左宗棠对西洋武器十分钟爱。因为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他们见识到了雇佣的华尔洋枪队的惊人表现。于是左宗棠在之后,大量购买进西洋武器。导致了1860年的清军所使用的武器先进程度超过了大多数欧洲国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后方军需是极其重要的关键因素。于是左宗棠在上海建了一个专门为自己军队采购武器的部门。

本来左宗棠打算向普鲁士波鲁克公司购买后膛炮,但是伯虏克公司已经把订单都给了李鸿章的淮军;迫不得已向美国买了后膛炮。但是跟美国做生意,让左宗棠买到了一个意外的东西——加特林机关枪;每分钟打600发子弹。美国当时自己都没有怎么装备——太贵了。

所以面对阿古柏骑兵的冲锋,左宗棠不对直接几挺加特林全部搞定。虽然英国俄国给阿古柏的军队装备了一万多支单发步枪。但是面对左宗棠的野战火炮的轰炸,加特林机枪的突突。火力上被全面碾压。

为了能够得到充足的弹药,左宗棠开设了兰州制造局,就地生产子弹等先进武器的弹药。于是,拥有武器绝对优势的左宗棠,全面碾压了叛军,就连英国和俄国页感叹,左宗棠军队的火力实在 太猛了 。

那么话说回来,为何人们觉得清军落后呢?答案就是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奏折里压根不提这些,每一次战胜都是说自己如何拼死打仗,敌人如何勇猛,总之自己是以弱胜强。

他们为何要这样做呢?答案就是:为了活命。他们都是汉人,受到朝廷的猜疑。为了要到更多的军费,只能如此。

永远不要忽视科技带来的力量,宋朝的弓弩可以射出1500步的距离,这是冷兵器时代的科技极致;但是面对现代军种作战,弓弩却是不堪一击。

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不是武器,而是制度和人。


嘟嘟读读



准噶尔汗国在今天的教科书中一笔带过,给人感觉只是一方割据势力,其实真实的准噶尔存国近百年,巅峰时期拥有700万领土,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中国了,崛起于康熙帝时期,与清朝算是同样崛起时间,并且意图染指中原,逼的康熙帝御驾亲征,才击败了噶尔丹率领的巅峰时期准噶尔大军,就这样之后准噶尔也是清朝心腹大患,僵持到乾隆年间,乾隆帝趁其内乱派遣大军才灭其国。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同一时间段沙俄的彼得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准噶尔的葛尔丹被称为当时的三大帝,可见准噶尔之强。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准噶尔只是一方部落造反,因为史料上记载准噶尔对抗清朝是叛乱,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史料上这样记载也是有一定渊源的,因为准噶尔部属于卫拉特蒙古的一支,而卫拉特部落盟主曾先在后金时代遣使归顺,后在清(后金于皇太极时代改名为清)入关以后,卫拉特各部落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被定义为叛乱,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家对于准噶尔汗国真正实力的判断。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对手阿古柏只是中亚浩罕汗国的一方军事头目,趁着新疆动乱之际入侵,获得英国与沙俄支持,沙俄最后更直接,阿古柏占新疆大部,而伊犁等重地被沙俄所占据,说白了,阿古柏只是英国与沙俄两方扶持的割据势力,真正的麻烦是沙俄占据伊犁,这种扶持割据势力,当然好解决,而沙俄占据伊犁却不是那样好解决的,清庭交涉几年后,沙俄迫于左宗棠楚军之压力,才交还伊犁,退出新疆。

准噶尔存在近百年,巅峰时期700万领土,与清廷的战争,严格来说属于强国与强国的连绵战争,而阿古柏只能说是英国与沙俄试探性扶持的侵略割据势力,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左宗棠之楚军,当然坚持不了多久。

在这里加几句话外之题,民族英雄左宗棠,清末鹰派,没有他今天的中国版图还犹未可知,感谢左公,高风亮节,我辈之楷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迅速平定新疆,是因为他带了两件东西:棺材和加特林机枪!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击溃阿古柏,捍卫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与康乾时代持续了近百年的鏖战相比,左宗棠除了路上往返耽搁的时间,几乎就是弹指间收拾了阿古柏,取得了完胜。

很多人觉得非常诧异,对晚清时左宗棠的辉煌胜利表示费解。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左宗棠怀着以死报国的决心,并配备有先进的武器。

在清廷举棋不定时,左宗棠力排众议,对新疆问题极为重视,坚决反对重海防而放弃塞防的设想,不惜扶棺出征,表示了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这样的将领,焉能不打胜仗?

更为重要的是,左宗棠不仅具有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和政治韬略,更是懂得带兵打仗,且配备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件大杀器,便是加特林机枪。

除了先进的洋枪洋炮外,加特林机枪在左宗棠队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或许很多朋友都觉得这是个笨拙而老旧的玩意儿,但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战场上,可是件大杀器啊!

左宗棠之所以能获得并稳住晚清四大名臣的美誉,与之收服新疆、捍卫领土主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而他获胜的原因,则是靠着勇气、智谋和过硬的武器。


史海烂柯人


准噶尔是一个成熟的政权而并非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地方叛乱武装。他被称之为最后的游牧帝国。

清准战争是两个帝国的生死之战,刚刚入关取代明朝的清朝与刚刚统一蒙古各部的卫拉特蒙古帝国的一场血战,其战争目的都是消灭对方,两个帝国都是上升期,其高潮就是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两边的最高级大佬分别亲自上阵。准噶尔汗噶尔丹亲帅军队东征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向清庭求援,清帝康熙御驾亲征,率大军在召莫多和准噶尔军队展开激战,最终准噶尔一方战败,其主力被歼灭,统帅噶尔丹狼狈逃窜,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帝御驾亲征的军事行动。整个清准战争延续70多年,最后在以乾隆屠杀掉了准噶尔的所有民众而结束,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准噶尔的灭亡。

清军收复新疆是一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反侵略战争,奥斯曼的小弟阿古柏在俄国人的怂恿下侵略新疆,清王朝出于维护领土作战,目的是把阿古柏赶出去,所以全局其实是在主场作战,而浩罕的实力跟准噶尔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也就gg了。


扣毛


本文较长,阅读大约需要半小时

总体来说,左宗棠收复新疆如此之快,要归咎于三大原因:1.左宗棠本人的雄才大略 2.洋务运动后清军武器装备的增强,以及左宗棠部西征军在太平天国,平捻战争中形成了较强的战斗力 3.盘踞新疆的阿古柏政权属于外来征服者,不得当地人心 4.英俄列强忙于内斗,无暇干涉



(左宗棠)





(油画《左宗棠西征新疆》)



阿古柏



(阿古柏手下的叛乱武装)

1867年,阿古柏在我国南疆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自封为“毕调勒特汗”(意为“洪福之王”)。1870年11月攻占乌鲁木齐,疯狂屠杀,压迫当地维族,回族,汉族人民。

由于阿古柏政权征收苛捐杂税,实行严酷的教法统治,整个南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76年,当俄国使臣库罗帕特金出使新疆时,他看到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整个新疆大地好像“一座庞大的寺院”。城市里一副贫穷肮脏的样子,许多人连土布做的衣服都穿不起,许多妇女因为饥饿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与富丽堂皇的清真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因此断言:“只要阿古柏与清朝政府的战斗打响,将激起本地居民参加反对阿古柏的暴动。

新疆的乱局无疑给了正在深入中亚地区的英俄殖民者极好的干涉机会,两者争相拉拢阿古柏,试图将其变为在中国新疆地区的代理人。俄国于1867年成立了以塔什干为中心的直属陆军部的“土耳其斯坦总督府”。此时,刚刚到任的英国驻印度总督梅奥伯爵,也积极向阿古柏政权派出使节,他向英国政府正式提交报告,建议英国政府支持阿古柏在南疆独立建国,其政权将作为英国保护国存在,并立即与俄国政府谈判,和沙俄达成瓜分新疆的协议。1869年秋,英、俄两国在圣彼得堡举行了关于划分中亚势力的谈判。但由于俄国当局对南疆同样势在必得,因此双方并未达成共识。为抢在俄国人前面控制南疆,英印当局派遣福赛斯为使节,先后两次前往新疆,加紧与阿古柏的联系。1870年初,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甚至奉英国政府之命,来到总理衙门虚声恫吓,要求清政府放弃新疆,当即遭到清政府的严词驳斥。期间,英印政府与阿古柏政权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大量枪支、弹药、火炮源源不断地通过古老的贸易线路流入阿古柏手中,英国人甚至还帮助他开办了武器制造厂。

1870年,英印政府派以福赛斯为首的使团赶赴新疆,与阿古柏进行谈判。福赛斯一行抵达喀什噶尔后,受到了阿古柏的隆重接待,阿古柏对他们的到来感到异常喜悦。为取得阿古柏的信任,福赛斯赠给阿古柏1门大炮和1万支枪。就这样,阿古柏完全倒向了英国这边。

1872年6月,阿古柏慑于俄国的军事压力,与沙俄订立了《俄阿通商条约》,主要内容为:俄商有权在南疆各地自由通商,并在各市镇建造商行和货栈,派驻商业代理人

1874年2月2日,阿古柏和英国代表在喀什噶尔签订英阿《喀什噶尔通商条约》。条约共12则,主要内容为:英国承认阿古柏在其统治区的统治地位,派驻大使级的政府代表常驻阿古柏宫廷;作为交换,英国人将享有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同时,英国及其附属国居民可以自由出入阿古柏政权控制区域,并有权在此居住、经商、购置土地等,阿古柏政权对从印度运入的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不得超过商品价值的2.5%。英属印度与“哲德沙尔国”之间的贸易额由此逐年增长,至1876年,达到了300万卢比,其中包括大量军火贸易,单1874年的一笔交易,英国人就卖给阿古柏2万支滑膛枪。

清政府方面,虽然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内乱就不曾断过,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甘回民起义更是相继而起,直接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使其不得不“暂弃关外,专清关内”,全力对付“腹心之患”。但清政府并没有放弃新疆的打算,在新疆发生变乱后,清政府便迅速做出了反应。从1874年起,随着各地起义相继被镇压,清政府开始调动清军,准备收复新疆。这年正月,广东陆路提督张曜率所部嵩武军行抵玉门关。3月,前乌里雅苏台将军金顺和凉州副都统额尔庆额率军出关。8月,清政府任命乌鲁木齐都统景廉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帮办军务,督率张曜、金顺、额尔庆额各部出关。清政府又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办关外粮饷和转运事宜,以袁保恒为帮办,共图新疆。


此时,正好日本入侵台湾,到底东南海防,西北塞防孰轻孰重,朝野上下意见不一。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也派出代表,提出将伊犁让与俄国,天山南麓让与阿古柏。清政府因此举棋不定,已经开始的西征计划一时陷入困境。

山东巡抚丁宝桢、湖南巡抚王文韶、江苏巡抚吴元炳等封疆大吏则认为沙俄才是心腹大患,应该全力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1875年3月,清政府将李鸿章等人的奏议寄给左宗棠,令他统筹全局,通盘筹划。

1875年4月12日,左宗棠上奏清政府,提出了海防、塞防并重的建议。左宗棠着重指出,一旦放弃新疆,外敌必将得寸进尺,到时候不但陇右危急,蒙古各地也将不保,停兵节饷对海防未必有利,对边防则必定大有损失。至于军饷耗费巨大的问题,左宗棠则提出了兴办军屯、民屯的建议。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文祥的大力支持。他认为放弃新疆乃是自撤藩篱,到时候敌人步步紧逼,势必形成两面受敌的不利境地。因此在廷议时,文祥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西征。最终,清政府下定决心出兵收复新疆。1875年5月,清政府改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为乌鲁木齐都统,帮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受命后,立即开始裁汰冗员,整军经武,实行精兵政策。他将金顺部47营缩编为19营,将原景廉部34营编为19营,对其旧部徐万福回湘招募的4营勇丁则派员点验,将青壮者并成3营。对成禄旧部,在成禄被革职拿问后,左宗棠将该部12营挑汰整顿,并成3营。驻守哈密的文麟所部也进行了就地整顿,除保留吉林、黑龙江马队外,其余一律裁汰遣撤。经过一番裁汰后,西征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粮饷。此外,左宗棠还着力提升西征军的武器装备,除在西安、兰州机器局大量仿制西洋枪炮外,还在上海、汉口、西安等地设立采买机构,大量采购西洋军火,确保西征军装备较先进的枪炮弹药,使其足以对付装备英国新式武器的阿古柏军队。与此同时,左宗棠还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炮兵部队,装备有后膛炮12门。

1875年7月,当沙俄政府派出的以索思诺夫斯基为首的所谓“科学贸易考察队”来到兰州刺探军情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清军拥有的武器包括德国的毛瑟步枪、美国的雷明顿步枪等,不但在质量上堪比欧洲军队,数量上也毫不逊色。他们不得不承认,阿古柏的事业已经到了尽头,因为交战双方的实力太过悬殊。英国人包罗杰也评论这支军队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军队,其装备已经与欧洲强国的装备水平相差不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解决军粮问题,左宗棠一方面下令在哈密地区屯田,一方面建立了四条运粮路线:第一条路线从甘肃河西出发,出嘉峪关、过玉门,到达哈密;第二条路线从包头、归化城出发,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至巴里坤;第三条路线从宁夏出发,过蒙古草原,到巴里坤;第四条是通过俄国人购买粮食,从斋桑淖尔出发,运至古城。当时,俄国正忙于准备与土耳其的战争无暇东顾,同时也为了削弱英国人的势力,便同意了左宗棠购买粮食的要求。经多方筹措,至开战前,左宗棠已经搜集了4000多万斤粮食。但一路转运到前线的费用惊人,“出关之师,粮运至哈密,每百斤已费银十一两有奇”,更不用说运输到乌鲁木齐以及更远的地方。除此之外,军械添置、军衣军饷发放,均需筹措大量银两。但此时清政府国库拮据,只拨付了一部分钱粮,而各省的协饷也是时有时无。为了确保西征的军饷开支,左宗棠将希望寄托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两人之间合作多年,在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创建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等事业中均活跃着胡雪岩的身影。胡雪岩果然不负厚望,他多方活动,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海关收入为担保,从汇丰银行借银1195万两,又以各省协饷作保,从华商手中借得175万两白银,有力地保障了收复新疆战事的顺利推进。

大军云集,粮草齐备,只待得令出征,但由何人统帅这支大军呢?左宗棠认为自己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于是毅然保举了湘军中的后起之秀,时任三品卿衔见署西宁道的刘锦棠。

1875年夏,左宗棠在兰州召开分统以上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商讨作战计划。会上,左宗棠与刘锦棠两人将战略方针定为“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所谓“先北后南”是因为新疆地势北高南低,先行收复北疆,可以居高临下,控扼南疆,同时乌鲁木齐周边土地肥沃,可以就地解决大部分军粮。“缓进急战”即战役与战役之间准备要充分,故前进要缓,一旦发起进攻,则必须迅速结束战斗,防止顿兵坚城之下。

1876年2月,各路大军陆续向肃州集结,主力为刘锦棠所部马步25营(包括董福祥部数营甘军),部将有汉中镇总兵谭上连、宁夏镇总兵谭拔萃、陕安镇总兵余虎恩等人。除此之外,西征军的阵容中还包括广东陆路提督张曜所部嵩武军16营,凉州副都统额尔庆额所部马队,乌鲁木齐都统金顺统帅的旧部与原景廉、成禄部共40余营,记名提督徐占彪所部蜀军7营等,以及后来征调的金运昌所部卓胜军10营,共计7万余人。

英国人得知清政府下令收复新疆的消息后,连忙派遣福赛斯以英印政府代表的身份来华活动。4月8日,福赛斯会见了李鸿章,他极尽恫吓之能事,吹嘘阿古柏的实力,称俄国人也将帮助阿古柏,企图动摇清政府西征的决心,但清政府并没有为其所动。

“腰横剑气腾空出,侧耳乡音夹路闻。”1876年4月,西征军主力湘军马步25营,先后分四批出星星峡,向哈密进发。4月26日,刘锦棠亲提大军从肃州起程,踏上了西征的漫漫征途。

与西征军相比,阿古柏的军队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士气上都远远不如。“哲德沙尔国”的常备军约为3.5万人,主要兵种有步兵、骑兵、炮兵和抬枪部队。其中步兵被称作“沙尔巴兹”,主要以火枪为武器;骑兵被称作“吉杰特”,是军中精锐,主要使用腰刀和卡宾枪,而一部分东干人骑兵则使用长矛;炮兵由2个炮兵连组成,使用的武器有滑膛炮和线膛山炮;抬枪部队则主要由汉人和东干人组成。

为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控制,阿古柏在军中派驻司法官、经训诠释官、宗教治安官等宗教官员,由他们传达军令,监督军令执行,灌输伊斯兰极端思想。但是,除少数阿古柏的心腹爪牙外,强制征发来的当地士兵均士气低落,时有逃亡。而安集延等地招募来的雇佣兵,他们来到新疆的目的只是为了掠夺和发财,能为阿古柏的“王冠和宗教进行战争的人”极其稀少。

8月12日,西征军来到古牧地城下,刘锦棠部驻东北面,金顺部驻东南面。次日,阿古柏派来的援军在阿孜木库尔率领下从红庙子驰援而至,刘锦棠遂命马队在步兵配合下下山迎敌,迅速将其歼灭。阿孜木库尔当场被毙,只有100余人逃脱。随后,西征军步兵在开花大炮的支援下,先后攻克城外的山垒和城关两地,清除了敌军城外据点,从而完成了对古牧地的包围。由于清军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敌军只得困守孤城。在清军火炮的猛烈射击下,古牧地多处城墙被炸出缺口,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刘锦棠与金顺商议后,决定在8月16日晚发起总攻。由谭拔萃等将领率军攻打城东北角,谭上连等部攻打东城,总管湘军营务处的罗长祜则指挥城南炮队,掩护攻城部队。同时,刘锦棠又命记名提督谭和义、谭慎典等将伏兵护城壕中,等炮火炸开城墙后强行攻入。除此之外,为防备敌军弃城逃窜,刘锦棠还布置了多路人马防守城外诸要津,以截击逃敌。刘锦棠本人则亲率马队驻守城南山垒督战。

8月17日拂晓,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炮声,西征军发起了总攻。清军猛烈的炮火迅速炸开了城墙,先锋董福祥在囊土填平壕沟后,率部首先从缺口冲入,与守敌进行了激烈的巷战。经一番激战,西征军全歼守敌6000余人,而自身仅付出了阵亡158人、伤455人的轻微代价。

在缴获的一封乌鲁木齐阿奇木伯克马人得写给古牧地守将的信中,刘锦棠得知乌鲁木齐城内的精锐已经全被调去古牧地,现在城防空虚,而南疆的援军尚未赶至。刘锦棠当机立断,决定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乌鲁木齐。 8月18日,在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古牧地后,刘锦棠亲率大军分三路直趋乌鲁木齐。迫于西征军的凌厉攻势,白彦虎、马人得等自知难以抵挡,仓皇出逃。于是,清军不费一枪一弹地收复了乌鲁木齐三城,缴获敌军存粮100多万斤。此时,经过阿古柏匪帮及其爪牙的反动统治,乌鲁木齐城内一片凋敝残破,仅有汉回居民数十人。正所谓是: 乱后全无旧井屯,萧条兵火数家存。 炊烟带雨迷荒市,蔓草连根入断垣。 “夜奏甘泉书报捷,重恢疆域种葡萄。”就这样,刘锦棠取得了三日连克四城的辉煌战果。迫于西征军的赫赫声威昌吉、呼图壁等地敌军望风披靡,纷纷南逃。对于这一战,英国人包罗杰评论说:“这次进军,其行动是如此的隐蔽,而攻击又是如此的神速和巧妙。基于此,其战果之显著,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中亚细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北路清军开始进攻玛纳斯城,凉州副都统额尔庆额、总兵冯桂增为抢头功,率吉江马队约2000人乘夜扑城,结果失利,额尔庆额身负数创,冯桂增战死,阵亡官兵200余人。在随后的围城战中,各路清军又各行其是,以至于久攻不下。直至8月份,守将余小虎等人见大势已去,率亲信南逃后,清军才趁势攻下北城。残余回民武装据守南城负隅顽抗。清军在攻打南城的战斗中,再次遭受挫折,损失颇重。于是,金顺不得不率部前去支援。而刘锦棠则留在乌鲁木齐,指挥各部肃清北疆各地残敌。10月,金顺等部久攻玛纳斯南城不克,不得不向刘锦棠求援。于是刘锦棠派遣罗长祜等人率领步队6营、马队5旗(一旗为半营,共125骑)前去增援。各路清军会合后,于11月6日攻下了玛纳斯南城。至此,西征军收复了北疆所有地区,使肃州、哈密、塔城连成一片,防止了阿古柏北窜的可能性。

不过,由于已至冬季,大雪封山,粮草辎重难以运输,同时军中因水土不服患病者也较多,西征军不得不暂缓进军,以待次年雪融冰消,再整军出发直指南疆。 在西征军收复乌鲁木齐,取得北疆战事大捷的同时,英国为维护其在新疆的利益,出面进行所谓的调停。驻华公使威妥玛通过李鸿章转告清政府,称英国将代阿古柏向清政府乞降,其“哲德沙尔国”可以作为清政府属国存在,但是只隶版图,不必朝贡,以免劳师糜饷,兵连祸结。

10月中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这一情况转告左宗棠,并征询其意见。左宗棠对此予以了坚决驳斥,称南疆乃中国领土,阿古柏窃据此地,即是大清之贼,岂有让其立国之理。所谓代阿古柏乞降,只是英国为维护其利益的借口,断不能从。

阿古柏方面,虽然北疆诸地全为清军收复,但损失的人马多为拼凑雇佣来的回民武装,其主力并未受损。在清军于北疆休养之际,他调兵遣将,集结精锐,沿天山一线利用关隘重点设防,其中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均布置重兵,三城互成掎角之势,击其一点,其余两地可以分兵驰援。阿古柏企图依靠这一铁三角防线阻遏清军南下,继续维持其“哲德沙尔国”的反动统治。其中,达坂城守将为其大总管爱伊得尔呼里,有精兵5000人;吐鲁番守将为布素鲁克之侄艾克木汗、马人得和白彦虎,守军约8500人;托克逊城则由其次子海古拉防守,有步骑6000人、大炮6门;阿古柏则亲自坐镇喀喇沙尔指挥,其布置在前线的总兵力为27000人。

对于阿古柏的这一布置,左宗棠认为只要三处得手,歼灭其主力部队,则如破竹之势。因此,左宗棠决定,由徐占彪、张曜率所部人马攻打吐鲁番,刘锦棠则率主力攻打达坂城,在两城克服后,再进攻托克逊。为加强刘锦棠所部实力,左宗棠还调来了侯名贵指挥的炮队1营(有后膛炮12门)及肃州镇总兵章洪胜等人率领的马队3营。张曜、徐占彪也分别得到了马队和炮队的补充,实力有所增强。

1877年4月,在经4个月的补充和休整后,西征军再次启程,发起了收复南疆的战役。4月14日,刘锦棠亲率大军由乌鲁木齐南下,于4月16日兵临达坂城下。该城雄踞通往南疆的要道,阿古柏在山口修建了高大坚厚的新城,由其悍将爱伊得尔呼里把守。当时守敌将湖水引入城下草泽中,形成了一汪深及马腹的泥塘。他们自恃有此天险万无一失,于是放松了防备。刘锦棠通过侦查得知这一情况后,遂命余虎恩、谭上连两将率部急驰,乘着夜色悄悄渡过泥塘,迅速占领了城外有利地形,将达坂城四面合围。次日,守敌才发现城池已被包围,慌忙开枪射击。中午时分,刘锦棠冒着敌军密集的子弹,来到城下巡视。其坐骑中弹而死,但刘锦棠不为所动,易马继续前行,并指挥各营迅速挖掘壕沟,修筑营垒。

4月18日,西征军将开花大炮运至城下,开始修建炮台。此时,敌军托克逊守将海古拉得知达坂城被围,派骑兵1500人前来解围,但被清军击退。守敌企图突围,但这一计划被从城中逃出的当地维吾尔族群众报告给了清军,刘锦棠遂命令在城外布满火炬,将城垣周边照得亮如白昼,使敌军行动无所遁形。 4月20日,在侯名贵的指挥下,西征军的火炮对达坂城进行了猛烈轰击。敌军炮台首先被摧毁,随后城墙也被轰塌多处。守敌根本无力还击,只得坐以待毙。不久后,西征军的一颗炮弹击中敌军弹药库,引起剧烈爆炸,声震全城。在大风的助力下,火焰迅速蔓延,引爆了其他弹药。西征军则趁着敌军混乱之际发起总攻,一举攻克该城。此役,毙敌2000余人,俘获1200余人(包括守将爱伊得尔呼里及6名五百人长),缴获战马800多匹、各类枪炮军械1400余件、大炮1门,而清军仅仅战死52人,受伤116人。

攻克达坂城后,刘锦棠对俘获的敌军进行了甄别,其中附从的土尔扈特人和维吾尔人均给以衣粮,放还原籍。释放的俘虏回到托克逊后,阿古柏害怕他们会削弱军队的战斗意志,于是下达了处决令。一部分人被杀,剩下的人听到消息后投奔了清军。此消息一出,南疆各地与阿古柏更是离心离德。同时,阿古柏的军队在听说达坂城被攻克,“一人一骑不返”的消息后,也是乱作一团,或向清军出降,或逃亡喀什噶尔,阿古柏根本难以约束。

9此时,国际形势也对清政府极为有利。1877年4月24日,俄国以拯救土耳其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为由,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发动了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国人企图通过战争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打通出海口。英国的注意力也被转移至巴尔干方向,再也无暇顾及新疆地区。

4月25日拂晓,刘锦棠在白杨河分兵两路,一路由罗长祜率领,共计马步6营,与徐占彪、张曜会合后攻打吐鲁番;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共计马步14营,直捣托克逊。刘锦棠主力行军至小草湖时,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纷纷前来报告,称敌军准备逃窜,并焚烧附近村庄,准备裹挟当地居民一起西逃。于是,刘锦棠挥军疾进,于15点左右行至距城10里之地。刘锦棠只见前面火光四起,枪炮声隐约可闻,知道敌人就在附近,遂命令马队立刻奔驰前进。双方在城郊展开激战,刘锦棠亲率主力驰来,横截敌军,敌军节节败退,只得焚烧存粮、火药,弃城逃窜。清军奋力追击,酣战通宵,贼尸遍野。4月26日,刘锦棠收复托克逊。此役,清军杀敌2000余人,俘敌100余人,缴获战马200余匹、枪械2000余件,自身仅伤亡90余人。同一日,罗长祜所部也抵达吐鲁番,与徐占彪、张曜所部会攻该城。此时,守敌马人得势单力孤,被迫率部投降。由于粮饷一时难以运到,刘锦棠与左宗棠商议后,决定先行休整,待8月秋凉后继续南下。 至此,西征军在决战中歼灭了敌军主力,打开了通往南疆的大门,阿古柏利用天山之险布重兵顽抗的企图破灭。刘锦棠也因为这一功勋赏戴双眼花翎,“其以监司受戴,恩与督抚无异,朝廷眷注之隆,为二百年所未有”。

在刘锦棠率领西征军凯歌高奏、狂飙推进的同时,阿古柏的反动政权也在土崩瓦解中,大小官吏纷纷给清军写信输诚,连他的首席司库乌守尔见大势已去,也携带着阿古柏用于前线的所有金银并伙同50余人投奔到西征军阵营。饱受阿古柏苛政荼毒的当地维吾尔族欣喜地欢迎西征军的到来,“各城阿奇木、阿浑、玉子巴什携酒酪,献牛羊,络绎道左”,他们或为向导,或随清军打仗。阿古柏军中的维吾尔族士兵也纷纷丢下武器,向清军投诚,“没有一个城镇向皇帝陛下的大军射过一粒子弹”。 在南疆各地,到处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和台人从北京赶来了,就像天上的明星。

5月29日,众叛亲离的阿古柏在阿勒泰暴卒。其死因众说纷纭,最流行的说法是,阿古柏知人心已去,日夜哭泣,最终服毒自杀。还有说法是,他是被和田的阿奇木伯克尼牙孜·哈克木毒杀的

阿古柏死后,众人秘不发丧,直到其次子海古拉率兵从喀喇沙尔来到库尔勒后,才于6月1日宣布了阿古柏的死讯。阿古柏死后,“哲德沙尔国”迅速因内部争权夺利四分五裂。

10月,西征军连克库车,轮台,12月收复英吉沙,和田,至此,除伊犁地区还在沙俄手中外,其余失地已全部光复

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发出上谕,正式确定新疆建省,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最后,用左宗棠好友杨昌浚所作的一首诗来缅怀150年前,为了祖国西北领土完整,人民安康的英雄们: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用户69792950182


康雍乾三朝攻打新疆,确切地说是攻打准噶尔,和左宗棠收复新疆完全没有可比性,因为当时的准噶尔汗国,是一个有自己文明和军队,占地近5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国家,而左宗棠时期的新疆阿古柏政权,则只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所以说这两个政权完全不是同等量级的,不能简单的用时间长短衡量。

准噶尔汗国往上追溯,可以追溯到蒙古瓦刺部,就是那个制造了土木堡之变的蒙古部落,战斗力自然不可小觑,而且在新疆地区甚得人心,清朝建国之初,准噶尔的地盘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平方公里,曾经打的沙俄老毛子闻风丧胆,康雍乾三朝前前后后与其有70多年的较量,最后还是因为准噶尔汗国内乱,乾隆才趁此良机一举将其消灭。



而阿古柏政权呢,则只是一个中亚国家入侵到新疆的匪帮,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趁着清朝内忧外患,无力顾及西北之时,先后侵占了新疆大部分地区,仗着背后有英国、俄国两个国家的支持,高压统治,祸乱新疆十几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年事已高的左宗棠,敏锐的觉察到,沙俄老毛子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因此,他决心抗击沙俄,消灭阿古柏、保卫祖国,并且他也认识到这一问题“恐非笔墨所能争”,只能通过武力将其收回。

因此,有针对性的做出以下几个准备。

一、整编军队

左宗棠一开始就定下了精兵路线,因为兵在精不在多,而且,拮据的经济状况和困难的后勤保障,也限定了他的军队人数,所以他开始汰弱留强,把那些战斗力低下,不愿为国出征的兵卒解散,对那些愿意为国奉献的军人进行整顿集训。

二、购买军火武装部队

左宗棠戎马一生,对于洋人火器的厉害,有着清晰的认识,于是,他在出征之前建立自己的军火制造局,仿照外国枪炮,比如德国的螺丝炮、美国后膛七响枪、加特林机枪等等,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可谓是战场的大杀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制定正确的军事策略

左宗棠吸取了康雍乾三朝征战新疆的经验,从一开始便制定了“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军事方针,所谓缓进,就是为自己整顿军队统一事权,筹措粮草争取时间,急战则是为了避免陷入战争的泥沼,拖垮军力国力。

先北后南,主要是考虑到地形因素,因为从新疆地形来看,北高南低,从北疆进攻南疆比较容易,而从南疆攻入北疆则比较难,所以先攻下北疆,就可以为收复南疆创造条件,并在战略形式上占据有利地位,使自己利于不败之地。

而阿古柏政权,实际上大多由流氓、土匪组成,完全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战斗力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左宗棠控制北疆之后,阿古柏政权组织了几万人,企图依靠天堑负隅顽抗,不过周密的准备,正确的军事策略,再加上左宗棠抬棺出征,誓要收复新疆的决心,阿古柏最终没逃脱覆灭的下场。

最终,左宗棠如愿以偿的粉碎了英国和俄罗斯的野心,又重新把老毛子逼回了谈判桌,建立了收复中国1/6国土的盖世之功。


止一观史


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灭准噶尔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对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准噶尔汗国和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要弱的多。另外清朝方面,康雍乾三代和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用“平定准噶尔”在形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仿佛准噶尔就是一伙叛军,清军只是去平叛。但其实康雍乾三代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难度极大。首先说说清朝前期的形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清朝的领土是这样的→

但其实在康熙前期,清朝领土是这样的→




在康熙前期,西藏和外蒙是半独立状态,关内也是年年战争。噶尔丹起兵之前,康熙刚刚打完三藩之乱。还没消停几年,又跟沙俄在雅克萨打了一仗。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患的压力都不小。

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属于上升期,势力非常大,控制了将近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准噶尔士兵的素质也是异常彪悍!他们春秋季节在外游猎,夏冬两季则进行军事训练,等于一年四季都在锻炼军事技能。而且准噶尔还得到了沙俄的武装支持,在武器装备方面比清军要先进。

乌兰布通大战之前,清军曾经派出过一支两万人的轻装步骑兵迎战准噶尔,结果两万清军被两万准噶尔军打的全军覆灭。两个统帅一个被杀,一个落荒而逃。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文武都劝康熙,不要跟噶尔丹开战了,应该休书求和……

其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顶着压力,集结了十万人马,其中辅兵和后勤军队占一半,真正的战斗士兵约五万。这五万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的三万人马进行会战。双方先是用火炮互轰,后来又用火枪对射,战至最后,直接拔刀互砍。三万准噶尔士兵跟五万清军硬是打了一整天,最终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打了一个平手。

在之后,康熙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先拉拢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助他抄了噶尔丹的老巢,导致噶尔丹回不了准噶尔。后来在昭莫多大战后,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朝与准噶尔的纠葛告一段落。

在当时,康熙还没有灭准噶尔的打算。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太远了,清廷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不行;另一方面,策妄阿拉赞布坦跟康熙一同灭噶尔丹,双方关系还不错;第三,噶尔丹的三万人马在没有后勤的前提下,能跟清军十万人硬钢,战斗力太彪悍了,康熙也没有把握能够灭准噶尔。所以收复准噶尔的计划,就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

从噶尔丹死后,清朝与准噶尔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一直到康熙晚年,策妄阿拉赞布坦入侵西藏,双方才再次开战。这一次,清军又是被当头一棒。在西藏那曲,一万多清军和七八万民夫被准噶尔全歼。后来康熙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才驱逐了准噶尔军。当时胤禵有进攻准噶尔的计划,并且呈报给了康熙,只不过介于国力,康熙没有批准。



雍正继位之后,清朝才第一次有了灭掉准噶尔的计划。

当时清军的计划是,修城,慢慢蚕食准噶尔的领土。直到蚕食到准噶尔腹地后,再发动灭国级的战争,一举灭掉准噶尔。这个计划,最初执行的都还不错,但是当时担任北路清军统帅的傅尔丹轻敌冒进,导致一万多精锐八旗兵在和通泊被准噶尔歼灭。蚕食计划被搁浅,灭掉准噶尔的计划也无限推迟。

后来清军反杀了一次准噶尔,双方议和。当时雍正认为,灭准噶尔还不是时候,于是灭准噶尔的计划又延迟了二十多年。

乾隆二十年之后,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讧。乾隆皇帝乘此机会,以五万大军直攻伊犁,灭掉了准噶尔。但是乾隆灭准噶尔,也是建立在康熙和雍正替他打好的基础之上的。

在乾隆出兵之前,清军按照既定的计划,已经蚕食到了新疆腹地,并且控制了北疆,可以从东面和北面对准噶尔两面夹击。这个战略上的优势,是从康熙时期开始构筑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清朝灭准噶尔,不亚于元朝灭南宋,不仅对军事实力是考验,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准噶尔汗国作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势力,清朝花费了六十多年才灭掉,是很正常的。沙俄吞并哈萨克汗国也花了几十年时间,能说沙俄不强么?只能说当时的准噶尔和哈萨克的国力犹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灭掉的。

至于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跟准噶尔汗国在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首先,阿古柏是外来政权,当年到新疆的时候身边才五十个侍卫,他是凭借新疆当时动荡不安,利用宗教因素和英俄的支持,才占据了大半个新疆。因此阿古柏其实就是个暴发户,而准噶尔的首领绰罗斯家族,则来自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根基深厚。并且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很残暴,当地的维族人和蒙古人都十分恨他。这一点跟准噶尔人誓死效忠部落大汗,与清军死战到底,是不太一样的。



其次,阿古柏的实力不如准噶尔。哲德沙尔汗国的疆域,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占领新疆地区。而准噶尔汗国则是称霸中亚!势力还延伸到了外蒙和西藏。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态势和乾隆灭准噶尔是一样的。简单点说,康熙当年是从内蒙古一步一步的反攻,中间加上雍正的努力,到了乾隆时期才蚕食到了新疆,并乘准噶尔内乱之际,灭了准噶尔。左宗棠则是直接出兵新疆,直接从北疆进攻阿古柏,难度小很多。

第三、左宗棠的部队装备精良。左宗棠的七万楚军,全部都是精锐之师。沙俄曾经派过一支考察队在兰州摸左宗棠的底。结果亲眼见到左宗棠麾下西征军的主力后,连沙俄也大吃一惊了:这支清军拥有大量欧洲最先进的火器及国内的仿造品。其中最精锐的刘锦棠所部,拥有的各种欧洲新式来复枪比士兵还多,根本不用考虑武器的问题。而康雍乾三代的清军,在装备上,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就一直落后于准噶尔。

第四、左宗棠解决了后勤问题。这一点,是困扰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的一大痛点。当年十四阿哥主张进军新疆,就是因为后勤压力才放弃的。后来乾隆为了解决后勤压力,派绿营兵在新疆屯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压力。再后来乾隆出兵时,仍然有人以后勤压力为借口阻挠出兵,满朝文武只有傅恒支持乾隆灭准噶尔的决议。最后是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这才得以收复新疆。




那么左宗棠是怎么解决后勤压力的呢?其实就是“后勤外包”。

左宗棠在出兵之前,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每年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出关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他诸如整编军队、汰弱留强所需要的补偿费,士兵回到原籍的路费等等,都还没有算。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这在当时是奇闻,堂堂天朝大国还要靠跟洋人借钱才能打仗,丢死人了。不过左宗棠不在乎,他认定这和西征收复失地相比,还是收复新疆更重要,面子什么的,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借钱倒是有面子了,但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也丢了。

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他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即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军粮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而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采购和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很快就消灭了阿古柏的割据势力,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又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要回了伊犁河谷。基本收复了新疆。

总的来说,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准噶尔,是在砸硬核桃,难度极大。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也很难,但是阿古柏远不如准噶尔实力强。并且左宗棠善于变通,克服了很多的难题,最终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Mer86


这是个不真的事实,,实际上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准葛尔部首领,葛尔丹在沙俄鼓动暗协下,自伊梨东进,,向今外蒙诸部发动攻击,当时的准葛尔地大物博,有七百多万的国土疆域,,被逼无奈诸大汗拜见康熙求援,,,康熙三次亲征,剿灭了葛尔丹势力,其自杀于乌兰乌通的草原上,,但沙俄仍大力支持其余部,反复叛乱,,乾隆帝时有派福康安为大将军,多路大军协同会剿才灭了,残余势力,,张格尔死于伊梨,,在今伊梨昭苏县的大山上立了定功碑,经约百年的不懈打击平叛,到一七五七年道光帝时见才一统天山南北,厉经千辛万难,,终使西域从归中华,与当时的国际形势相关,,,,,到左宗堂收复新疆时,阿古柏乃成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商人,见当时有回民之乱,而应声而起领五十多名土匪恶人,在当地一混而起,在沙俄英国🇬🇧操纵下,,占领了大部南北疆土地,,烧杀抢略无恶不作,,,激起了新疆人民的反抗情叙,,1876年,,左大帅作震兰洲,派大将刘锦堂,和張交将背军,,当人及六万大军,先北后南,,缓进猛攻,,一举收阿复了北疆大部,有在被压迫的百姓邦助下,首克托克逊,和吐鲁番,有翻大板追到铁门关,,阿古柏,众叛亲离,,自杀身亡,,经一年多的千里拨涉,,终平息叛乱,,hE,有于当年夏秋在今阿克似苏,,翻越高山达板似天兵神降,打了沙俄一个措手不极,在多方努力下,,沙俄吐出了鲸吞领土,,它们能在短时收回,,因武器先进人民支持,也因王道正气,天威所致,,。,


94310417小云


康乾打准噶尔耗时70年,那是因为准噶尔当时已在新疆地位稳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清军未尽全力去打。作为湖南人,我这里想着重说说左公收复新疆的事,我们不应该忘了这段近代史诗般的历史。

左宗棠当初不顾李鸿章反对,力排众议,才获得清朝支持他收复新疆,他用一年时间筹措军饷,积极练军,因考虑国库也不富裕,他精打细算想尽办法给国家省钱,最终向朝廷申报了1000万两军费,但不知利害的朝廷东凑西凑只给了他500万两,其余的钱让他自己去借!因为到处借钱,左宗棠也被搞得倾家荡产,光这种爱国精神都让我们后人为之肃然起敬。当然这里也得感谢爱国商人胡雪岩的康慨解囊。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抬棺出征,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慨,再加上湘军的勇猛这时早己闻名天下,而阿古柏的军队大都是回民叛乱之军,战斗力也不强,同时沙俄与英国也各怀鬼胎,所以阿古柏早已闻风丧胆了。


左宗棠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并花了近两年时间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备,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作战准备。试问,这样一支士气高昂,勇猛无敌的军队岂有不快速收复新疆之理?如果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军队有这种士气,估计历史得改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