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朱祁钰如果退位将皇位让给朱祁镇会怎么样?

风动藤动铜铃动


导语:在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去后,被弟弟朱祁钰幽禁南宫,并在之后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因此引发了“夺门之变”,“夺门之变”中朱祁镇从弟弟朱祁钰手中 重新夺回皇位,一代忠臣于谦也在此事变中被杀害。


如果朱祁钰在在哥哥朱祁镇被放回来时,主动让位将皇帝归还给朱祁镇,那么明朝依旧太平,于谦不会死 且会名垂千古,朱祁钰也会因此留下大度、仁义的美名流芳百世,安稳的度过一生。


别着急为朱祁钰鸣不平,其实朱祁钰的解决方法还有一种,就是狠一点,杀了朱祁镇永绝后患。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他错就错在既没有还皇位,也没除调朱祁镇,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要么下山,要么杀虎。


一、“夺门之变”的起因在于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因识人不明,宠信太监王振,引发了“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中明朝损失惨重,王振和明英宗朱祁镇是主要责任人。而在朱祁镇被俘期间弟弟朱祁钰力挽狂澜才稳固了明朝江山,作为一个犯了大错的人有何颜面再要回皇位呢?这时候朱祁镇如果夺回皇位肯定是理亏的。

北京保卫战明军屡次击败瓦剌军队,瓦剌军队无奈,于是想出计策——还回朱祁镇求和。这时候已经坐稳皇帝的朱祁钰不开心了,他担心朱祁镇的回归会影响自己的帝位,在百官的奉劝下才勉强答应。

《明史·于谦传·是第一百七十卷·列传第五十八》: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朱祁镇在经历了多年的大漠风沙、喜宁的诡计、也先的屠刀后已经不再是以前莽撞的朱祁镇了。面对惨淡的迎接队伍,朱祁镇想必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但并没有说什么。

毕竟朱祁钰已经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种安排对朱祁镇来说已经仁至义尽了。即便自己成为了太上皇再也无缘皇位,但至少自己的儿子会是未来的皇帝,这也就够了。所以他接受了弟弟朱祁钰对自己的安排,也没有任何怨言。

但在权力面前,人终究会成为它的奴隶,朱祁钰也不例外。当他习惯了百官对他的朝拜,百姓的供奉,他也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皇帝。这时候他开始忌惮这个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哥哥了。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防止朱祁镇东山再起他,他实施了以下举措:

第一,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限制自由。

朱祁钰接回哥哥朱祁镇后让他住到南宫。并命锦衣卫对朱祁镇严加看管。不但将宫门上锁,而且将门灌铅,只留一个小洞用来送食物。为了防止朱祁镇与其他人传递消息,更是直接把南宫的所有树都坎了。这种待遇哪像太上皇,反而更像是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在一个荒废的宫殿里没有人身自由可言。

第二,废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

在土木之变时,朱祁钰之所以成为皇帝是当时明朝大局不稳,为了大局着想才让朱祁钰暂代皇帝。为何说暂代,因为孙皇后当时的条件是要立自己的嫡孙朱见深为太子。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朱祁钰就是暂时代理一下皇帝,最终未来皇帝还是我们家的。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 卷之一百八十一 ○丁卯司礼监太监金英传奉 皇太后圣旨今立 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该衙门便整理合行事宜择日具仪以闻

但随着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做的越来越稳固,他已经不满足了,当然这是人贪婪的本性。于是他做出了一件也是历朝历代皇帝都不曾有过的举动——贿赂大臣。

在太监兴安的建议下,他先是召集六位内阁成员开会,会议内容很奇怪,就是聊了一些家常 对他们的贡献做出了表扬。这些大臣都是久经官场的油条了,自然知道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果然事后朱祁钰竟命人给这几位大臣送上了白银一百两。一个皇帝竟然贿赂大臣,而且这个数目。。实在让人嘀笑皆非!但最后事情还是成功,成功的原因自然是这些大臣不想得罪朱祁钰。

以上两件事情的实施相当于彻底将朱祁镇废掉了。站在朱祁镇的角度,他也是接受不了的。于是组织成员密谋了“夺门之变”。所以归根到底,夺门之变的主要起因还是朱祁钰。

二、于谦之死是“夺门之变”变为“正义”的理由

古人对名誉是非常看重的,做任何事总的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比如:朱棣的“靖难”。为了给“靖难”名正,他杀了明朝大儒方孝孺。而朱祁镇要发起“夺门之变”也得找个理由。夺门之变朱祁镇要打的旗号就是“正统”,而于谦之前立朱祁钰时说过“社稷为重,君为轻”。

在于谦看来谁当皇帝是皇家内部的事情,他在乎的只是大明朝的安稳,所以对于朱祁钰改立太子等种种行为他并没有制止。但是朱祁钰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主要是于谦的原因。如果朱祁镇不杀于谦,相当于承认了朱祁钰帝位的合理性,这样一来就更没有理由逼朱祁钰让位了。

朱祁镇其实知道于谦有功,也不想杀他,但在徐有贞的劝解下还是杀了。

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

但如果是另一种场景,朱祁钰主动让位给朱祁镇,那么于谦一定也不会阻止。因为对于谦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不影响大明江山稳固就行。所以如果朱祁钰让位于谦也会善终。并且会流芳百世。

三、若朱祁钰让位,明朝依旧太平,朱祁钰也会名留青史

(一)明朝依旧太平

在历经种种磨难和挫折之后朱祁镇已经变的成熟了。朱祁镇本身本性就不坏,也是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皇帝,不然也不会御驾亲征。这在他即位后的表现中便可以看出。

第一,朱祁镇复位后先后任用了李贤、王翱等大贤臣,紧接着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

“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第二,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并废除了皇帝死后宾妃殉葬的规矩。

《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二)朱祁钰会流芳百世

朱祁钰是临危受命成为皇帝的,他在位期间可以说也是一位明君。

政治上,稳固了朝局,广开言路

《明史》:“自正统中,刘球以忤王振冤死,鉴继下狱,中外莫敢言事者数年。至景帝时,言路始开,争发愤上书”。

军事上,在瓦剌军的进攻中采取了积极的抵抗措施,建立了统一指挥制度,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在北京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

经济上,在百姓受灾期间,赈济灾民,安抚流民。消除水灾。

如果这时候他将皇位让出去,第一,将压力反而转到的朱祁镇的身上。第二,胸襟宽广至此比受后人称赞。

总结:人性是贪婪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全部想到的。但有时候退一步也许就是海阔天空。


历史湮灭的足迹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此次事件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孙太后与群臣们为了防备瓦剌人以明英宗为筹码,要挟大明王朝,于是果断立了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

结果不出所料,瓦剌人果然想用明英宗做筹码,换取大量的好处,但是被大明朝廷拒绝。瓦剌气急败坏,决定出兵北京,此次战役也被称为“北京保卫战”。最终,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瓦剌人也将明英宗送回以图求和。

只是这样一来,明朝就出现了两位皇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而明代宗最后也选择了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的决定,那就是软禁明英宗朱祁镇。

不过,明代宗终究是时运不济,一场大病,使得他的皇位被明英宗夺回,而他本人更是在此之后离奇去世,死因不明。

那么,如果明代宗当时能够把皇位让给明英宗,其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

最是无情帝王家,明英宗大概率会杀死明代宗,而明代宗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终生囚禁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皇位的争夺向来都是沾满了鲜血的。无论是亲兄弟,还是表兄弟都不例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玄宗的玄武门之变。

因此,明英宗大概率会杀死明代宗,而明代宗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终生囚禁,理由有二:

一、土木堡之变,过在明英宗,北京保卫战,功在明代宗

根据史书上记载,当时的人们都习惯于将土木堡之变的失利归结于宦官王振。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土木堡之变的随行人员中,不乏久经沙场,位高权重的猛将,比如说英国公张辅。而王振再怎么受宠,他借的也是明英宗的威势。如果没有明英宗的首肯,那些漏洞百出的策略是万万没有人施行的。这也能解释为何明英宗在复位以后,下诏为其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因为王振大概率是为明英宗背锅了。

也正是因为明英宗的任性,导致明朝数十万将士战死沙场,大量国之重臣无辜惨死。

而明代宗朱祁钰所做之事则与任性的明英宗截然相反。当时明朝军队遭到重创,明代宗临危受命,于北京保卫战中指挥得当,顺利击退瓦剌,并使明英宗能够顺利回归。除此之外,明代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使得国家逐渐从土木堡之变的重创中恢复过来。

明英宗和明代宗两相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如果明代宗选择让位,那么明英宗是不会放过明代宗这么一颗眼中钉的。

二、明代宗当过皇帝,且于谦一党明显是明代宗的附庸

在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大量的朝臣死于非命。那么在明代宗即位以后,就必然会提拔人选来弥补朝廷的空缺,而这些人无疑是明代宗最忠实的属下。比如说兵部尚书于谦。

如果明英宗即位以后,选择了放过明代宗,那么朝廷上下必然会呈现出两派。一派是忠实的代宗一党,一派是忠实的明宗一党。而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那明英宗的权威就会迅速下降,甚至出现朝中只听代宗不听英宗的局面。

因此,明英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必然会杀明代宗。这从其复位后杀于谦就能看出来。他杀于谦就是为了立威。

结束语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朱祁钰如果退位将皇位让给朱祁镇会怎么样?

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朱祁钰当时真的退位让贤,那么明代宗朱祁钰大概率是死,小概率是终生囚禁。因为朱祁钰的名声和威望都太大了,大到功高震主的地步,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这样的人存在,更何况他曾经也当过皇帝。


小云轩谈史


朱祁镇是明英宗,就是那位率兵与瓦剌大战,被人俘虏了一年,回京城后又干了7年太上皇,后来又复辟了,又干了八年皇上的正统帝。

朱祁钰是明代宗,就是被民族英雄于谦扶上位,受命于危难之间,本来是做摄政兼国的王爷,但20天后自己想来想去,还是当皇帝比较好,然后自己又腆脸,干了8年皇帝的,景泰帝。

他们俩之间是兄弟关系,同父异母。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当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北京后。如果朱祁钰退位,把皇帝还皇位还给他的哥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儿?本着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精神。本少校觉得可能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朱祁钰会得到善终。

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这个观点,说以朱祁镇的性格,一定。为报复朱祁钰抢夺了他皇帝的位置。那我要提醒下面两个细节:

第1个细节:让朱祁钰做监国摄政,这个提议是当时朱祁镇的亲妈,孙太后同意的。前提是让朱祁镇的儿子朱建生做太子。

第2个细节:当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北京的时候。朱祁钰是出京侠影,兄弟相见,执手相看泪眼。这也是正史中记载的。

所以如果朱祁镇刚回来的时候,朱祁钰就把华为还给他的哥哥,那个时候朱祁镇对他的地理只有感激之情,而不会下杀手。因为如果朱祁钰不在乎兄弟之情的话,根本就不会赢他这个太上皇回京。

而朱祁镇实际上是个很重旧情的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太监王振。当天下所有人都在骂王振的时候。朱祁钰依旧给王振修了陵墓。

第二.于谦会得到善终



于谦被我们后代人尊称为民族英雄,,因为他在当时国家危难的时刻,坚定的保卫了首都。保住了大明江山。于谦的本意是让朱祁钰做摄政坚国,而不是让他当皇帝。但最后朱祁钰依旧做了皇帝。并且对于谦能够做到放权和言听计从。所以于谦也就对朱祁钰不把皇位还给朱祁镇表示了沉默。同时在景泰4年的时候,朱祁钰要废掉朱祁镇儿子的太子卫,换自己的亲儿子,于谦也保持了沉默。

而于谦在这件事情上的沉默导致了日后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必杀于谦。

如果朱祁镇一回北京就重新做上皇位的话,那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于谦不但能够得到善终,更能够名垂千古。

第三:成化帝朱见深可能取得的功绩会更大。

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也就是那位两岁被立为太子,5岁又被他的叔叔朱祁钰废了太子位,整天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落下口吃毛病的那位皇帝。

同时他的一生只爱一位女人,就是比他大17岁的万贞儿万贵妃。

史书对朱见深的评价是功过五五分。说他有功,是说成化犁庭。差点儿将后金给灭了种。说他有过,从万贵妃以及设立了西厂,让宦官进一步专权。

他的这种思想变化的根子就在于:他从小就建设了皇宫内部斗争的残酷性。自己的亲叔叔说废掉他的太子位就废掉,每天生活的胆战心惊。造成了他心理上是有一点扭曲的。

如果当时他的叔叔朱祁钰,一开始就将皇位还给他的爸爸朱祁镇。那小太子一定会在一个祥和安宁的环境中长大。也才能培养出中正平和的帝王之气,也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政绩。


少校柳下惠


朱祁镇若是从瓦刺放归回来,朱祁钰主动把皇位让给朱祁镇的话,结果很有可能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朱祁钰很可能会被杀。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朱祁镇在瓦剌被俘虏期间,朱祁钰根本就没有关心过他。比如说给他送一些吃的喝的,或者是给瓦剌交涉,给他们钱才来置换朱祁镇。

更加让朱祁镇气愤的是,大明的皇位竟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继承。所有的这一切表现,都足以说明朱祁钰有霸占皇位的野心。

朱祁钰已经让朱祁镇感到后怕了,因此,他若是回来重新当上皇帝的话。很大程度上,对于朱祁钰来说就是死路一条的。

第二种:朱祁钰没有被杀。

当然了也不排除第二种可能性,也就是朱祁钰没有被杀。毕竟他把皇位给让出来了,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若是这时候朱祁钰没有被杀,他肯定会和朱祁镇的关心更好的。两个人之间的情谊,也会传为美谈的。

毕竟能够把皇位主动让出来的人,在这个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呢。一般当皇帝的人,不到死的时候,是不肯让皇位的。

当然了以上两种都是假设朱祁钰把皇位让出来的情况。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朱祁钰并没有主动让皇位。

但是,最终皇位还是让朱祁镇当了。

原因就是朱祁钰死了唯一的儿子,自己又得了病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看好他的未来,所以,有一些投机分子,他们就开始营救朱祁镇,开始谋划让他复辟了。

最后我们都知道,是经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再次当上的皇帝,他当上皇帝之后,就把朱祁钰给勒死或者毒死了。

所以说若是当初朱祁镇回来的时候,即使他主动让出去了皇位,恐怕也是死路一条。


史学达人


对于这种假设我也曾经思考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朱祁钰是万无可能让出皇位的,这已经不是他个人意志能够决定的事情了。

根据史书记载,朱祁镇自土木堡之变被俘的一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大事。


朱祁玉帝位已经比较稳定

土木堡之战后,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挟持英宗挥师南下,兵锋直指明朝京师,明朝很可能丢失北方土地成为割据政权,此时朱祁钰和于谦临危受命,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守京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朱祁钰拯救大明于危亡一时间威望极高,也坐稳了皇帝位。

反观朱祁镇,土木堡一战赔光了三大营的全部家底,同时搭上了大臣、勋贵七十余人的性命,几乎将大明推向万劫不复的局面。更有甚者朱祁镇还背负了皇帝被俘的奇耻大辱,在这种局面下很难撼动朱祁玉的帝位,即便是朱祁钰有心谦让朱祁镇也很难坐稳皇位,正如迎接太上皇的使臣所说“天位已定,不再更。”。

一方面是朱祁镇无力再接帝位,另一方面朱祁玉也不想让位了。

随着政局的稳定,景泰帝朱祁钰也不愿将皇位拱手相让,北京之战后也先见挟持朱祁镇已经无利可图,索性想将其放归,朱祁玉又百般推脱极不情愿的才将太上皇迎回,俗话说天无二主、国无二君,朱祁钰如若让出帝位难免为自己将来的处境而担忧。

朱祁镇被软禁南宫七年,皇位的归属始终暗流涌动,最终导致了夺门之变,景泰帝死的不明不白。

可怜人朱祁钰

朱祁玉其实是个可怜的人,经过多次试探和铺垫景泰三年朱祁钰终于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事情开始朝着景泰帝朱祁钰的设想发展下去,可惜新太子册立次年便夭折,更可悲的是朱见济是景泰皇帝的独子。

更可悲的是三年后,还不到三十岁正值春秋鼎盛的朱祁钰突然重病,此时大明朝没有太子,本来就是代理身份上台的现任皇帝又重病,一些大臣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靠山,于是便有了“夺门之变”太上皇复位。

其实朱祁玉还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按照孙太后的想法,立朱祁钰为帝,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等朱祁钰百年之后皇位仍回英宗一脉,这种做法等于双方各退一步皆大欢喜,既能保景泰帝朱祁玉帝位稳固,又让朱祁镇无话可说。


一点点历史


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他的地位十分尴尬,因为他的任性妄为,致使朝廷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70多名朝廷勋贵丧命,正二品官员几乎损失殆尽。



如此一来,在朝堂之上的高官几乎都是朱祁钰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这些人大部分都支持朱祁钰,而不是朱祁镇。

当时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发现自己扣留朱祁镇毫无作用,于是他就向明朝传话,他要将朱祁镇放归明朝。

可是这样一来,朱祁钰很不高兴,毕竟他的帝位来之不正,如果朱祁镇回来,他该如何是好?

因此他将这件事与朝臣商议,并试探朝廷大臣的想法,得到的结果让他很满意,以于谦为首大臣还是会拥护朱祁钰。

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之后,在朱祁钰将朱祁镇接回明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他将朱祁镇囚禁于宫中。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点,朱祁钰肯定不会放弃自己的皇位,他不可能退位,然后将皇位还给朱祁镇。

随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在朱祁钰病重后,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官员趁机拥护朱祁镇复位。

成功登上皇位的朱祁镇,对朱祁钰也没有留情,而是采取了同样的做法,他将朱祁钰囚禁于宫中。

有些人问在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如果朱祁钰选择退位,之后的结果会不会有变化。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登上皇位之人怎么可能放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且自古以来,皇帝只能是横着从皇位上下来,否则很难有好下场,因此说朱祁镇和朱祁钰谁都不可能放弃皇位。


东方大史


朱祁镇这个皇帝在明朝有点独特,他的独特表现在如下:

1、当过瓦剌的俘虏,但是,仅仅一年之后,他又被瓦剌给放了回来。不得不说这就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朱祁镇做到了。

不知道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他的幸运。总之,他是与众不同的。土木堡之变当中,打了败仗,被人家俘虏,然后又被放回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2、当过皇帝,成了俘虏之后,回到明朝,又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囚禁了七年,然后他又当了皇帝。

似乎命运总爱捉弄他,让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一般皇帝有过这样传奇经历的人,真的是不多的。

但是,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件,都被朱祁镇给赶上了。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尽管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既然有这么一问,我们就做一次假设。

假设朱祁镇被瓦刺给放了回来,若是朱祁钰把皇位让给他会怎么样?

我们都知道,朱祁镇是朱祁钰的哥哥,两个人是亲兄弟。朱祁镇是在土木堡事变的时候,被瓦刺俘虏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于谦等功臣的建议下,朱祁钰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说真的若是没有土木堡事变的话,这个皇帝压根也轮不到朱祁钰。

所以,朱祁镇既然回来了,朱祁钰把皇位传给人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况且他在当皇帝的时候,也说过若是哥哥平安回来,自己就把皇位还给他。

也许,历史真的是这样的话,朱祁钰的儿子可能也就不会死了,朱祁钰也就不会得重病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朱祁钰不但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哥哥,而且他还把朱祁镇给囚禁了起来。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是像朱祁钰预料的那样进行的。

他囚禁自己的哥哥朱祁镇之后,先是他唯一的一个儿子朱见济死去了,然后就是自己得了重病。

这件事就表明朱祁钰没有后代了,这个皇位还是要轮到朱祁镇这一支血脉上来的。

好像老天在冥冥之中一直在眷顾着朱祁镇。最后,他被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救了出来,然后复辟当了皇帝。


汉史趣闻


关于明朝景泰帝朱祁钰力挽狂澜,最后却身败名裂的原因,《明史》给他的理由是“贪恋权力,废除孙太后所立的太子朱见深,囚禁哥哥,被小人趁虚而入”等。

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懿旨下继承帝位,年号景泰,在兵部尚书于谦的主持下,抗击南下的蒙古大军,获取了“北京保卫战”的大胜,有“再造社稷”之功,其名望、功绩足以和父辈、祖辈所媲美,远甩朱祁镇几十条街。



如果朱祁钰真的在朱祁镇回来后就把帝位还给他,那朱祁钰还会身败名裂吗?

如果朱祁钰这样做了,那最高兴的莫过于孙太后了,当时她的亲儿子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先让郕王朱祁钰监国,再把朱祁镇的儿子、年仅两岁的朱见深立为太子,以表明这朱祁钰只是代替理事的,将来的皇位还是朱祁镇或是朱见深父子的。

不管是朱祁钰自动禅让还是到期去世,这都是不变的安排,当然朱祁钰能主动禅让是最好的,毕竟都是一家人,能和平转变才是最好的事。只是谁也想不到,朱祁钰的野心随着他的地位升高而膨胀,不但把朱祁镇囚禁在南宫,还废了朱见深另立亲生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连孙太后此时也没有话语权了,只能多去看看被囚禁的儿子,或许还在暗中密谋着夺门之变呢!

所以如果朱祁钰能够主动禅让的话,毫无疑问孙太后会支持,朱祁镇也会支持,他虽然没脸向弟弟要回皇位,可现在是弟弟要给,那情况就不同了,给钱还不用吗?文武百官也会支持,就算暗里不支持,明里也会大书特书,好好宣传一下这桩兄友弟恭的历史事件,给大明王朝一年前才发生过的土木堡耻辱镀镀金,修修补补一下。

当然当时掌管军政的兵部尚书于谦也不会说什么,虽然他曾经以“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储位已定,朱祁钰已是皇帝,自然应该快点迎回哥哥朱祁镇,要是他真的有什么图谋不轨的话,那我就有话了)为由,劝朱祁钰迎回朱祁镇,看似是对朱祁钰十分忠心,可像于谦这样的国家栋梁、民族英雄,在他心里排第一的永远是国家,其次才是皇帝。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对于谦来说,正统政权是在外部有乱是改变的,他不想景泰朝从内部再发生一场动乱,国家经不起折腾了,要是朱祁镇回到家,恬不知耻地要回皇位,那于谦自然会出面逼他下台并打得他永不翻身。

可朱祁镇不知道是在蒙古受苦一年后,聪明了还是什么的,反正他回国后关于皇位一个字都没说,只是默然接受了朱祁钰对其的安排,这一点倒是于谦始料未及的了。

不过如果是朱祁钰主动要让位个朱祁镇的话,那话就得两说了,和孙太后一样,于谦最希望国家安稳就可以,至于说做皇帝,那是老朱家的事,自己不该管,也不会去管。

朱祁钰有意、朱祁镇有心,加上所有人都不反对,这禅让之事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朱祁镇还得假惺惺地退让三次,朱祁钰再上表三次,你推我让地演一出好戏,朱祁镇再次登基,由于谦辅政,孙太后监政,朱祁钰继续做他的逍遥王爷,更可以做个明朝的“八贤王”,在史书留下重重的一笔。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我是子非鱼,诚邀回答。我认为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朱祁钰如果提前将皇位让给朱祁镇,结局是会很糟糕的。

朱祁镇因为骄傲意满,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致使大明精锐尽失,40万男儿埋骨异乡。他是需要负首要的责任。

还政给朱祁镇存在“名正言顺”的问题

首先,作为郕王,朱祁钰有孙太后和忠臣于谦等人的帮助才登上帝位的。并且在京师保卫战中,也先以朱祁镇为要挟 ,胁迫朱明王朝投降。然而明朝朝野在此刻的共识为:朱祁镇为太上皇,已经不具备皇帝的身份和有效的法律地位。京师的防卫是重中之重,而此时朱祁钰临阵为大明朝廷最有权势的人。 京师保卫战胜利后,也先见没有捞到半点好处,于是放归朱祁镇回京师。

朱祁镇,在回京后即被幽禁起来,不要说他还有没有权力,在恢复他行驶权力的同时,他也面对肃清政敌,建立自己政治势力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景泰皇帝朱祁钰任用的一批官僚和行政体系都是他的人。他们并不认可朱祁镇重新复辟。

作为一个国君差点“失国”,无论他的政治语言多么的令人感动,但是也使得天下人,无法信任他能够处理好好政务,使得国家免于灭国之难。因此此时的朱祁镇,并没有行驶权力,并复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要知道朱祁镇之所以复辟成功是因为曹吉祥等一批忠于大明的一批人,还有就是政治利益的分赃。 最主要的是朱祁钰存在继承人死亡,储位空虚的问题。

在如此重视皇储,保守的士大夫阶层来说,让朱祁镇恢复帝位,他们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政治清算是难免的,于谦之死则是象征着朱祁镇恢复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需要政治基础和民意基础,这个就是说承继大统的人,必须按照祖宗家法来办。朱祁钰其子早夭,朱祁镇之子原是太子后来被废,但是朱祁钰已经没有儿子来继承皇位,作为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明朝来说,朱祁镇的复辟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是合法和合理的。

朱祁镇的政治清算会来的更早,可能会动摇明朝的统治基础

大明经过“土木堡之变”,瓦剌进逼京师后,差一点亡国。但是大明”存而不灭“,是有原因的,除了全国军民的上下一心,还有最重要的是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仁宣之治“后,大明的吏治清明,社会生活基础和物质基础比较牢固。这是支撑大明不亡的物质条件。有明一代,南方人渐渐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士则有南多于北,且南方人在长期的儒家文化濡养浸润下,比较忠诚可靠。

如果朱祁镇在被放归京师,并通过政治手段,夺权后重新分配政治利益,国家就会动荡。 因为说好听点是还政,说难听一点就是夺权。夺权会死人,夺权必然牵扯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夺权必然是需要清理前朝的政治势力。

在毫无政治理想认同和先决条件下的夺权,必然是一场屠杀。以曹吉祥这一批人是得不到政治利益的一批人,他们在朱祁钰的领导班子下 常常被排挤。于谦等臣子在京师保卫战胜利后,日渐骄傲,这使得一些大臣在朱祁钰的派系中,出现了松动,并开始进行政治投机。

朱祁镇无疑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根红苗正,更有子嗣继承人双重保障。于是朱祁钰的团队,一些人转投朱祁镇的门下。加上年老的景泰帝朱祁钰晚年昏聩,子嗣断绝,政治能量一天天的被消耗殆尽。所以英宗朱祁镇的复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政治能力薄弱的朱祁镇,如何驾驭原来的领导班子?

大家都知道交权是一个过程,当一个皇帝将皇位传给下一个皇帝,必先在舆论上做文章,政治宣传是少不了的。而朱祁镇的政治能力可以说是很烂的,他父亲交给他一个盛世天下,不出几年就快败光了。所以说朱祁镇治理国家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朱祁镇不得不仰赖亲信来辅助治国,然而“任亲不任贤”则容易造成政治灾难。以个人的喜好和功劳去衡量一个人,以政治正确来任用官员则是大的忌。但是有时候就是要政治正确,那是因为国家初立,需要杀一儆百,以表明政治立场。但是英宗朱祁镇的政治清算则不是,完全是出于个人好恶进行杀戮。

再有朱祁镇如果进行强力的切割,政治清算前朝所有和朱祁钰的官僚体系,则国家统治

政府效能,税收,官员任命则会崩溃。牵扯的面很广,因为前朝的官员有很多是支持朱祁钰的大臣提拔的 ,那么翰林院又有多少被牵连诛杀?一时间诛杀这么多人,又没有新的有能力的人顶上去,国家怎么不会出现问题?

因此,我认为朱祁镇如果在瓦剌放归他之后,朱祁钰传位给朱祁镇,那么大明江山会即刻动荡,但是亡国倒是不至于。


子非魚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释还之后,如果景泰帝朱祁钰退位、将皇位还给明英宗,结局会怎么样?首先,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成立的命题,因为事实已经存在,明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非但没有退位,反而将自己这位太上皇哥哥幽禁在了南宫,这才有了后来的“夺门之变”!再者,皇位、皇权在那个时代是至高无上的、也是极度排他的,面对着无上权力,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动放弃呢?清高宗弘曆“禅位”之后还依旧牢牢把控权柄三年多,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信不过,更何况同父异母的哥哥?景泰帝如果放弃了权力,那他就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任凭明英宗宰割了……因此,这种假设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或许有人要说了,唐睿宗李旦不是主动放弃皇位、当太上皇去了吗?他的儿子李成器不也主动让出了皇太子之位吗?可这两位就真的是“心甘情愿”吗?恐怕也未必!他们面对的是野心勃勃的唐玄宗李隆基,如果不主动“让路”,搞不好李旦就是第二个唐高祖李渊,而李成器就是第二个隐太子李建成!说白了,表面看是“主动”,实际上二人也是无可奈何。景泰帝则不同,明英宗回归时已经失去了夺权的资本,景泰帝轻而易举就将他幽禁在了南宫,又怎么可能主动退位呢?那么,我们强行假设景泰帝在明英宗回归后主动退位、还政于明英宗了,他能够得以善终吗?个人认为,很难!

曾经的皇帝名分太扎眼

即便景泰帝退位、还政于明英宗了,但是他曾经当过明王朝皇帝的这个事实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景泰帝是主动退位,就说明他的皇位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否则又何须退位?你本就不合法,拿下你是理所当然!可如此一来问题就大了……虽说景泰帝退位至少说明他彼时“没有野心”,可野心这个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一将来景泰帝再生出野心来呢?明英宗吃不准,也无法吃准!更重要的是,景泰帝可不是唐王朝的李成器,他可是当过皇帝的,而且是合法皇帝,这是怎样的一种号召力,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算景泰帝本人没有野心,他原来的那帮旧臣呢?其他的政治投机者呢?真实历史上的“夺门之变”可不是明英宗自己预谋的!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哪个不是景泰帝在位时重用之人?可结局如何呢?如果景泰帝退位,他的地位大体和真实历史上“夺门之变”前的明英宗类似,谁又敢保证没有土亨、徐无贞、曹不祥呢?只要景泰帝活着,终究是一枚定时炸弹。

景泰帝的安置问题

如果景泰帝退位,明英宗还将面临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安置退位的景泰帝!作为曾经的皇帝,让他回去继续当郕王是不太现实的。更何况,这样一个人,让他回去之国就藩,明英宗难道不怕出现第二次“靖难之役”吗?景泰帝可比当年的明成祖朱棣名正言顺多了!那么,明英宗怎么办?无非两种方式:一、参照自己的待遇,尊景泰帝为太上皇。二、册立景泰帝为皇太弟。第一种方式名不正言不顺,哪里有哥哥当皇帝、弟弟做太上皇的?再者说,明英宗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过,回过头又有样学样尊景泰帝为太上皇,到底是自己的皇位来自弟弟还是弟弟的皇位来自自己呢?无法协调!为了自身皇位的正统性,明英宗只能接续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因此,第一种方式根本无法实行!那么,第二种呢?更加不可能!明英宗有亲生儿子朱见深(明宪宗)存在,立景泰帝为皇太弟,置曾经的皇太子朱见深于何地?所以说,明英宗根本无法合理安置退位的景泰帝!

景泰帝儿子的安置问题

以上还只是景泰帝的安置问题。众所周知,后来景泰帝生出了儿子朱见济,为此还不惜一切代价废掉了曾经的的皇太子朱见深!虽然朱见济后来夭折了,可景泰元年的明英宗不可能知道这些,一旦将来景泰帝生出了儿子,这些侄子该如何安置?就算景泰帝没有野心,可他的儿子们长大成年之后呢?如果从法理层面而言,他们也都是曾经皇帝的儿子,同样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如此一来,岂不是要祸起萧墙、内乱不止?历朝历代因为大宗转移而发生的内乱还少吗?

标杆、榜样的作用

如果明英宗接受了景泰帝的退位、归政,必然要承认当初景泰帝即位的合法性。否则景泰帝就是乱臣贼子,就必须死!如此一来,景泰帝当初因为皇帝被俘、国赖长君即位便成了合法行为,那就更加是后患无穷了。如果后世的野心家有样学样,趁着皇帝外出、被俘或者刻意制造“皇帝被俘”而“合法”篡位,明王朝岂不是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为了杜绝这种事情的出现,景泰帝的即位必须非法!可如此一来,景泰帝还可能退位、归政吗?这同样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综上所述,只要坐上了皇位,景泰帝就只能坐到底!否则,他就是“乱臣贼子”。所谓退位、归政,根本没有可行性。再就是从明英宗的层面而言,如何安置景泰帝和他将来的儿子们也是一个大问题,无法解决。更何况,谁又能保证退位的景泰帝不会被有心之人利用,再来一出“夺门之变”?这次只是现实问题,后世权臣、野心家有样学样呢?这同样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景泰帝“非法”、拿他明正典刑,才能彻底解决以上的问题。可如此一来,景泰帝还会“心甘情愿”退位、归政吗?所以说,提问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无法成立。真实历史上景泰帝的选择是唯一选择,他根本没有其他路可走。即便没有野心、不贪恋权位,他也不能退位、归政,否则死的就只能是景泰帝!当然,还有他可能生出的儿子们……平心而论,景泰帝对明英宗还是过于“妇人之仁”了,如果当初让明英宗和明宪宗“暴毙”,也就没有后来这么多是是非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