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毛泽东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

毛泽东最有风骨的一首诗词,当数《卜算子·咏梅》。

在传统国学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也曾多次提到这首词。在品读诗词的时候,康震教授说到:

读它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雍容、大度,俯瞰江山,无限的希望和理想尽在眼中。

小小的一朵梅花,寄托的是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英雄梦想。

今天婷婷姐姐也把这首大气磅礴的词,唱成了歌: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毛泽东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1

战士之梅

此词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为的是激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越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也就越是快要胜利的时候,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革命要有乐观主义精神。

在最艰苦的时候,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下,大众都万马齐喑,缩头藏尾,唯有革命者不畏艰险,振臂高呼,勇往直前。

革命者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和大家争夺私利,而是为了大众的共同幸福。

春天到了,革命胜利了,革命者和大众一起享受革命的幸福成果。

在人们最艰难,最难以支持的时候,毛泽东用梅花来激励人们。雪中傲骨,在极度的苦难中仍旧开放,这样震动人心的比喻激励了我们的祖祖辈辈,让过去的黑暗得以迎来光明。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毛泽东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

2

换个角度看世界


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古往今来的文人,在它们身上赋予了很多意义。尤其是在宋朝,文人墨客对梅花的爱刻到了骨子里。

梅花是隐士的象征,例如林逋笔下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以隐士之心,给梅花的形态做了减法,只留下暗香疏影在心中

梅花也是迁客的象征,宋代文人被贬,也常借梅花抒情。就像苏轼的《西江月·梅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同时梅花也代表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格。姜夔的咏梅名词《暗香》和《疏影》,正是他的艺术心灵写照。

而最著名的,还是当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也正是在读到陆游这首词的时候,反其意而用之,从而创作了这首词。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毛泽东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孤独的、悲壮的。尤其是那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攫取了梅花一生最容易被忽略,却也是最悲壮的时刻。

而彼时的陆游,也恰如他笔下的梅花,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他的诗词,也总是带着英雄气概的悲愤和自我牺牲的精神,陆游的梅花是“寒士之梅”。

而毛泽东的梅花,巧妙的用逆向思维,将梅花变成了希望和光明的象征,是“战士之梅”。

风雨严寒,都是两首词中梅花的遭遇,陆游的梅花最后只能做到“香如故”,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不容易的事。

而毛泽东的梅花走向了更高的格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

此时这朵梅花的形象,立刻丰满了起来,它就是一个为全国人民而战的战士。

在困难面前,也许我们会害怕,会抱怨,会放弃。但有时,我们缺的不是奋斗的精神,而是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格局。

把困难当考验,把难题当机遇。梅花虽覆盖在冰雪风霜之下,却已然是春的象征。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毛泽东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

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能在风雪冰寒的逆境中做到“犹有花枝俏”,梅花当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能不能像梅花一样从容淡定呢?

也许以梅为鉴,处变不惊坚韧不拔,待到时来运转,你也能“笑”到最后!


读了这篇文章,听了婷婷姐姐演唱的新歌,你有什么感想呢?赶快给婷婷姐姐留言吧!

关注公众号【婷婷唱古文】,听更多古诗词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