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公司管理中,是群體決策效果好,還是個體決策效果好?

收穫人生後半場


回答:

是群體決策效果好,還是個體決策效果好,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根據決策過程還有企業的發展階段,還有企業的領導決策能力,來確定哪一種方式效果好。

通常來說:萬事總有個起頭,決策的起點一般是個體決策,決策的收尾一般也是個體決策

第一階段:企業要做一個決策的時候,有一個提出決策的人,這個人一般是企業的經營負責人或者是管理者,根據企業發展的階段,市場發展的階段,制定一個決策,確定決策目標。這個階段屬於個體決策過程。

第二階段:制定好決策,決策中期需要管理層或者相關負責人參與討論,討論決策的有效性和如何推進和執行,屬於群體決策過程。

第三階段:決策有一個驗證過程,比如客戶的參與,市場的參與,區域的參與,也是屬於群體決策過程。

第四個階段:定決策,通常是個體決策,企業領導者來確定。


轉化能力


是群體決策,還是個體決策,並沒有絕對的哪個好,要看具體情況,這裡只談幾個參考意見:

一、不管一個人的能力多強,在決策之前,都儘量要發揮團隊的力量,通過群策群力給你提供更多的方向性建議。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是做中小企業管理諮詢的,經常服務於一些縣域的小企業,這些企業的核心團隊往往文化程度不夠,很多都是高中生、甚至初中生,而且他們參與外部學習的機會也並不是很多,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的能力會比較弱。在初期做諮詢時,多是自己做方案,讓他們來執行,但慢慢地變了,不要小瞧任何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我現在不管是給什麼樣的企業做諮詢,都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引導者,通過培訓幫助企業引入一些新思維、新想法,然後引導訓練這些人員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而且效果出奇的好,因為他們更瞭解企業的資源情況,更瞭解什麼樣的方式方法符合他們的行為習慣,通過群策群力研討,他們往往能制定出我們總也可不能想到的方案,甚至你會感覺很不可思議,但就是這種方法,他們做的津津有味,而且效果不錯。“一人智短、眾人智長”,老祖宗的智慧是有道理的。

二、不要相信群體決策就比個體決策更有質量。我服務過一個企業,七個股東由於對企業的發展方向上不統一,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因此決定少數服從多數,結果證明,很多的決策是錯誤的,因此錯過了一些很重要的市場機會,企業發展出現停滯。後來一名股東提出,公司由他一人負責,他向各位股東保證回報收益,如果達不到,用自己的股份來補償各位。這位股東聽從我了的建議,建立了一套基於數據的項目決策機制,在此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市場敏感性做出判斷,結果效果非常好,企業兩年時間,創立了20多家分子公司,公司快速集團化。決策不是人多就對,有時候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關鍵是決策的方法,群體決策有時更多是因為要分擔風險。

三、需不需要發揮團隊的力量,也要看決策的性質,如果是複雜創新性的工作,還是要儘量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彌補自己考慮不到的地方,但如果是每天都在進行的,已經標準化、流程化的決策,就沒有必要去垂詢他人的意見,哪隻是浪費時間而已,自己決策就OK了。

四、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即使再講求團隊合作的項目,也要有一個、而且是唯一一個負責人,都要由他來做出最終的決策,哪怕他只是履行最後的簽字程序。即使需要群體拿主意,但最終確定生效的也應該是這個負責人,而不是群體。另外一定要注意的是,群策群力一定要在最終決策之前進行,有什麼想法說在前面,需要團隊表決也是在負責人最後拍板之前進行,一旦負責人拍板,就不能再七嘴八舌的不斷髮表不同意見,而這時只能是執行,有意見可以反饋,但不能不按決策執行,決策之後,大家都變成了執行者,不能再把自己當成決策者來發表意見,這時決策者只有負責人一個人。


管理鍊金


群體決策和個人決策要結合起來,二者不可割裂,具體看法如下:

1.群體決策實際上是公司民主的一部分。

2.個人決策是公司集中決策的一種體現。

3.既要有徵求群體意見的過程,也要有集中。

4.群體決策就是廣聽言路的過程,是為了更好的集中。

5.只有在大範圍的群體採集了意見,才能更好的作出個人決策。

6.僅僅採取個人決策,是武斷。

7.僅僅採取群體決策,是一盤散沙。


披薩烘焙師


簡單說,私營企業一定要獨斷專行,企業主為自己負責。國有企業一定要群策群力,因為管理者只是錦上添花的角色。


鉞i果仁


這應該是群體才發揮出來,一般,找工作我都是找大的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