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傳統金魚的養殖現狀如何?

霽堂


題主,你好。我是養了好多魚,養魚好多年的“熱愛生活的漁夫”,共同探討魚生,請多指教,想知道更多養魚生活中有意思的事兒,敬請關注,謝謝!


中國傳統金魚現狀如何?

看到題主這道題目,不知因何,心中竟莫名一絲凝重與沉重。

就這個問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的觀點是:傳統金魚的現狀好比題主家的瓦缸和木海,越來越少。

我也是經常看題主家養的傳統金魚,也是很深深羨慕題主家養的魚、養魚的環境和養魚的心態。

那麼為什麼傳統金魚呈現減少的一個趨勢呢?

▶️▶️第一部分:適合俯視的傳統金魚的傳統院子逐漸消失。

好比一首打油詩:

高樓大廈平地起,平房人越住越少,

木海瓦缸沒地放,俯視沒有側視廣。

這首打油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俯視金魚的現狀,樓房越來越多,庭院越來越少,住樓的大都面積緊張,不願意購買陶盆等俯視容器,困水都是問題,養魚就更別提。

第二部分:金魚愛好者逐漸被熱帶魚,草缸星期、觀賞蝦、觀賞螺等不斷出現的新興水族寵物蠶食。

熱帶魚的興起對金魚影響甚大,隨之而來的就是草缸、觀賞蝦、觀賞螺。許多魚友脫這坑入那坑,在各個坑中兜兜轉轉,極少數被迫上岸。在這個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國粹傳統金魚的愛好者又少了一大批,導致傳統金魚進一步減量。

▶️▶️第三部分:市面上看不到傳統金魚。日壽,泰壽,泰獅。蝶尾和珍珠還能偶爾看見,絨球和水泡基本看不見。各大魚場基本上都是泰獅蘭壽為主打魚,各大銷售平臺直播微信等賣的也大都是泰獅蘭壽。

▶️▶️第四部分:玻璃缸超白缸帶來側視新觀賞角度,而傳統金魚大都是俯視品種。

許多魚友不再購買瓦缸,陶缸,木海,一是這些古法養金魚的過濾設備美觀程度上上稍顯硬傷,做的好的魚盆帶美觀過濾價格不低,基本上都是高端產品,還不如選擇水族箱,成品缸,超白缸,水體大,透明觀賞性強,過濾強大,價格相對親民。

▶️▶️第五部分:養金魚的人越來越少。

網上的輿論沒有說金魚是好養的。

都說熱帶魚皮實,不知道是誰先帶的節奏,如何帶的節奏。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在這裡無限被縮小,養的真費勁兒,老也死魚的聲音甚囂其上。網絡的發達,信息的靈通,許多新手一查馬上對金魚望而卻步,其中也很可能包括很大部分初衷是想養國粹金魚的魚友。

▶️▶️第六部分:小結

傳統金魚需要曾經的熱愛,言雖盡於此,事還需努力。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我是“熱愛生活的漁夫”,大家可以叫我“漁夫哥”,

洋洋灑灑許多言,

希望解決友問題,

愛養魚兒愛生活,

歡迎轉發和關注!

謝謝大家!


熱愛生活的漁夫


我國金魚的養殖傳承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金魚的養殖在觀賞魚業越來越受到熱捧。金魚的分類較為多樣,按傳統分類大概分為草金魚、有背鰭及無背鰭。其中草金魚是魚市最常見的彩鯽;有背鰭又分為文種和龍種,代表品種分別為獅子頭和龍睛;無背鰭又分為蛋種和龍背,代表品種分別為蘭壽和望天眼。







liang盛哥影視


怎麼說呢!傳統金魚相比較外來種系,有很多弊病!一:生長速度慢,二:正品率太低,三:沒有合理的育種標準,四:不能大規模的培育,五:欣賞角度不符合現代家庭需求(俯視魚種需要大容器飼養)等等因素!而外來種則滿足了以上幾點!泰國金魚基本都是側視魚種,日本金魚隨說是俯視,但相比較基因,血繫上要比傳統金魚強很多!不過這也不能說傳統金魚一點優勢沒有!國內很多大玩家都在努力的培育傳統金魚,成立了很多種系保育會!相信有一天一定會大放光彩的!任重而道遠!





蘭麟閣金魚


傳統金魚一片蕭條,現在就是蘭壽鎏金泰獅的天下,傳統的王字虎頭丹鳳絨球等已經很難見到,偶爾見到也都不是精品。


飛龍在天713


這個不清楚 ,關於禽類養殖的可以關注我 ——禽類養殖學堂


家禽養殖學堂


建議國家應將金魚列為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專門的養殖機構,保留特色品種,否則靠自生自滅,真的很危險。看看小日本是怎麼做的。


50後458



快樂222143079


一、注意觀察水在缸中的循環,看魚糞便是否能被抽水泵吸入。泵的入水和濾槽的出水口調到最佳位置,使糞便隨水流被泵吸入進入濾槽,(祥見我曾發的貼子“小竅門”)。為使泵更好發揮作用,買泵要比常規的稍大一點,也就是說:1.2米的缸,應用30瓦的泵,你就買36瓦的。缸裡不留糞便是關鍵。另外,養彩的怕水太猛會衝到魚,可把出水口衝向缸壁,使水在缸內撞到缸壁,再返流到泵的入水口。

二、濾棉或海棉厚一點,作為菌床就足夠了,不必再花錢買菌種啦,菌床啦等等。比較起來,海棉更好一些,更經濟實用,濾棉洗幾次會破爛,要換新的,而海綿用的時間更長些。雖然每次洗,把贓物洗掉的同時會洗掉部分硝化菌,但都會留下足夠的硝化菌成為種子,泵的作用起到了,加上海棉既起過濾作用又起硝化菌床作用,再加上缸壁,缸內裝飾物都是良好的菌床,老水也就產生了。另外,由於濾棉厚了,上置式濾槽內有可能存住水而溢出,把槽內的擋網墊高些就行了。說明:海綿要那種細密的,新的滲透性會差些,用一段就好了。

三、至於ph值,軟硬度,其實也不必太多顧慮那末多公式,養魚是一種娛樂,弄得和做學問一樣,太累。我們養的魚,絕大多數不是野生的,一代代傳下來已基本適應了我們的水的酸鹼度。從南方買魚到北方養,終歸也是少數,只要使水保持老水狀態,這種水的酸鹼度,軟硬度就沒問題。

四、當然,就算水很清,換水還是必要的,每次要少,但有了上面說的,也就不必那末頻繁了。

總結:以前,中國人養魚是用盆,用虹吸法,老水保持時間短。當今有了泵,缸里老水就保持得長,要使水保持老水狀態,泵是至關重要的。泵使水循環,濾棉或海綿既過濾又起菌床作用。我一米二的缸,用一個缸外過濾器,裡面兩層都用海棉,根本沒放過什麼吸胺石,菌種之類,海綿完全起到了這個作用。海綿用的時間越長,這兩塊海綿越珍貴。因為它們不僅擋住了髒物,還起到了菌床的作用。老水(也就是生化循環)也就這樣產生並保持下來。新缸養魚如能從舊缸濾槽中勻兩塊濾棉,那末老水的建立就會事倍功半。

中國人養魚的歷史悠久,但苦於科學總結少,民間積累經驗多,說出來沒有公式也不成條文,而國外養魚講究科學,什麼ph啦,硝化菌啦,生化,物理等等。養魚的確需要這些專業知識,但太專業了就成了學術研究。一種愛好一旦進入科學殿堂,弄好了相得益彰,弄不好,一不留神又會變成乏味的嚴肅的理論研究。只要誰的魚有病或水有問題就生化啦,ph啦一大堆。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就會差了許多。讓剛學養魚的人望而生畏甚至卻步,讓養魚老手覺得自悲,人家有那麼高深的理論,我別說了,說了讓人笑話。我覺得還是將中國傳統養魚經結合科學依據比較好。更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水是變化的,魚也在成長,缸裡的水與魚也會隨之變化。只用一些數據是遠不能替代的。


螞蟻6524


要說耐看還是傳統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