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18世纪以前世界各地的战场上,强而有力的“骑射”是最先进、最厉害的武器;16世纪末时,女真族的努尔哈赤组建了一支“八旗铁骑”,横扫东亚无敌手;之后清朝皇帝都引以为傲,并且时时刻刻牢记将其发扬光大;康熙在内蒙古建立了一个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从此将军事训练和有趣的打猎娱乐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然而清朝统治者举办“木兰秋狝”的目的不只是军事演习,它还有很多作用,都是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木兰秋狝”指的是清朝皇室贵族在蒙古“木兰围场”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秋季打猎活动;满语中不同季节打猎有不同的叫法:“狝”指的是秋季打猎。“木兰秋狝”在乾隆朝时期达到鼎盛;由于当时人们害怕天花,而温暖潮湿的中原地区比起塞外高寒地区,更容易流行这种致命病毒;所以一些外邦使节都趁着乾隆围猎这段时间来朝见天子;一时间万国来朝,景象繁华。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乾隆在围猎时期,除了这些之外,还办了很多其他事件;首先就是给沿途百姓带去福利;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六年 (1741年) , 七月秋猎, 乾隆帝免经过地方额赋十分之五……减围猎所过州县额赋”;“八年 (1743年) 秋七月戊子, 帝免经过……地方钱粮, 拨通仓米四十万石赈奉天旱灾”;乾隆这一路又是减税,又是赈灾,解决了不少民生问题,老百姓欢呼叫好;乾隆还给蒙古地区赈灾:“二十一年 (1756年) 八月, 戊午, 帝赈车臣汗部辅国札萨克衮公成等六旗旱灾”。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木兰秋狝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的“抚绥蒙古”;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每次行围期间,都会和蒙古贵族一起举行盛大的宴会,礼尚往来,并表演摔跤等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七月,蒙古士首领渥巴锡等人在木兰围场拜见乾隆帝,他们上贡了宝刀、钟表、银削刀等礼品……乾隆用蒙语与渥巴锡一行亲切交谈,并在第二天日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聚会。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渥巴锡等人跟随乾隆帝围猎五天,对乾隆、皇子们以及行围军阵的箭法、马术表示惊叹;清朝时期的学者魏源说道:“我朝抚绥蒙古之典, 以木兰秋狝为最盛”;皇室和蒙古贵族在围猎过程中既增进了感情又交流了武艺;大清的骑射技术震撼了蒙古贵族,让他们衷心臣服,并甘愿为国守护边疆;就如康熙皇帝曾经所说,对蒙古施恩的作用比以前在边关修筑长城还大。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木兰秋狝还给蒙古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每年围猎期间,大批商贾小贩和各类手艺人都在木兰围场周围做生意;在这种自由贸易市场里,随处可见牧民和商人驱赶着驮载货物的牲畜;商贩们每年收入不菲,赚得盆满钵满。

清朝皇帝年年去蒙古秋围,除了军事外交需要之外,还有这个原因

​康熙皇帝开创“木兰秋狝”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生活,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好处;而接下来的皇帝又对其有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木兰秋狝是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