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莊子》有言:“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正所謂:君子欲修身,必先修心。


衣冠齊楚,進退知禮,這是在外修身。


與在外修身之人相交,有如清風拂面,相逢一瞬,亦可愜意怡然。


言之有物,行之有度,這是在內修心。


與在內修心之人相交,有如清茶潤喉,唇齒留香,而且餘味深存。


修心一道,絕非易事,其中奧妙,盡在這一藏一留之間。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藏起驕傲之心

方孝孺曾說過:“虛己者,進德之基。”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卻會讓人停滯不前,甚至不進反退。


因此,朱舜水諄諄教導世人:“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


在《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因曾經打了勝仗而沾沾自喜。


這天,他奉命要去攻打羅國,大臣鬥伯比前往送行。


鬥伯比回來時,悄悄對車伕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為他走路的時候腳步一昂一翹的,他的心有些驕傲啊。”


鬥伯比說完,便去見楚王,言明他的觀察,並請求楚王增派軍隊。但等到楚王派兵的時候,已經趕不上屈瑕的軍隊了。


而到了戰場的屈瑕果然因為輕敵冒進,遭到敵人的猛攻,最終楚軍大敗,自己也被吊死在了荒谷中。


為器者,物滿則覆;為人者,過於驕傲,便會十事九空。


心底滋生的驕傲,就像是暗自生長的藤蔓,悄無聲息地蠶食著中正之心,遮蔽住那通達看自己、謙遜看世界的目光。


因勝而驕,而後難以再勝;因進而傲,而後難以寸進。


藏起驕傲之心,以謙遜之心代之,方能進無止境。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藏起猜忌之心

古訓有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這是對掌權者的誡言,也是對我們平凡人的警示。


歐陽修說過:“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


談起猜忌誤人,不得不提孫權。


孫權早年獲得過四方美譽,曹操曾由衷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周瑜也誇讚他:“神武雄才”。


但晚年的孫權卻不復早年的賢明,脾性日益暴躁,疑心頗重,猜忌群臣。


對待武官將領,若他們出城打仗,便會拘下他們家人作為人質;對待文官朝臣,也會暗自派人監察他們的一舉一動。


其中有一人,曾受到孫權重用,卻最終因為他的猜忌鬱鬱而終,這個人就是陸遜。


陸遜智謀過人又忠誠剛直,為江東立下過汗馬功勞。


唐代史學家許嵩曾這樣評價陸遜:“性忠耿,出言無私,立朝肅如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譽為“社稷之臣”的賢能之人,卻在孫權晚年屢遭猜忌。


最終,陸遜在孫權多次的訓斥和責備中,含恨而終。


陸遜對孫權一片冰心,滿腔赤誠;為東吳鞠躬盡瘁,辛勞一生。


孫權此舉,不僅失去了一位賢士,更寒了一眾臣子的心,他也因此受到了後人的指責,背上了“性多猜忌、果於殺戮”的惡名。


對人的猜忌就像一根毒刺,疑心一起,這根刺便會扎進人心,傷疤過了再久也難以癒合。


更可怕的是,毒刺不僅毒人、也害己,猜忌的心將他人隔絕在外,也將自己置於孤島。


所以,藏起猜忌的心,以真誠之心代之,方能眾望所歸。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藏起貪慾之心

《雜寶藏經》有言:“欲如渴人飲於鹼水,逾增其渴。”


口渴是慾念,渴飲鹼水,越喝越渴。


這就如同慾望本質,得而不知足,欲壑實難填。


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故事:


有一種小蟲,叫做蝜蝂,尤其擅長背東西。


每一次蝜蝂在爬行過程中,遇到什麼東西,就抓取過來,仰著頭揹著這些收集來的東西繼續前行。


就這樣,蝜蝂一次次地抓取、收集,它背的東西越來越重。但它仍不停歇地繼續往身上放東西。


蝜蝂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最終它被壓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


蝜蝂的失敗,便在於一個貪字:不量力而行,只知道一味貪多,哪怕積蓄之物已成負累,也始終不肯放棄。


人有時何嘗不是如此呢?


侵欲無厭,規求無度,只看到未擁有的,只想要更多的,卻看不到己之所需和己之可需。


殊不知,將貪慾放下,才是對自己的成全。


藏起貪慾之心,以清明之心代之,方能心滿意足。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留有自知之心

《呂氏春秋》有言:“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能認識自己的人是聰明人。


因為認識自己,所以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


因為認識自己,所以知己之長,也明己之短。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在《韓非子》中記載了一個險些“敗於不自知”的故事:


有一次,楚莊王想要出兵攻打越國。


大臣杜子問道:“大王您為什麼要討伐越國呢?”


楚莊王頗為自得,說道:“因為越國政事混亂,軍隊也不堪一擊。”


杜子說道:

“您的智慧就如同眼睛,能看見百里之外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您的軍隊自從被秦國、晉國打敗之後,失去了數百里的土地,這正說明了楚軍的力量單薄;


有人在楚國境內作亂,但為官者卻無法禁止,這正說明了楚國的政治混亂。楚國軍弱政亂,不在越國之下啊!”


楚莊王聽後大悟,立刻打消了攻打越國的念頭,避免了一場很可能失敗的戰爭。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彼之前,應該先“知己”,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先認清自己,才能看清世道人心。


留有自知之心,唯有知己強弱,方能洞察外物。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留有變通之心

常言道:“事不凝滯,理貴變通。”


變,乃迴旋進退,以變應變;通,乃易若轉圈,四通八達。


太史公在《史記》中運用了一個典故,名為“膠柱鼓瑟”。


這個典故的背後有著一個故事:


一日,有個齊國人聽到趙國人在彈瑟,這鼓瑟之聲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極為動聽。


於是這個齊國人就決心向趙國人求教,想知道如何才能彈出美妙的樂曲。


趙國人先將瑟調好弦,齊國人一看弦已經調好,便將調絃的柱子用膠粘住了,然後興沖沖地回了家。


回家之後他一直埋頭彈瑟,但練習三年,卻毫無進步。


齊國人沮喪之餘,四處埋怨趙國人:“他教的可太糟糕了,我毫無長進,還是不會彈奏。”


有個隨趙國人學藝的人聽了這話,頓生好奇。


於是他找到這個齊國人,問道:“你為什麼這樣說呢?”


齊國人便拿出自己用膠黏住的瑟,向人訴苦。大家聽後只覺哭笑不得,紛紛嘲笑齊國人駑鈍不知變通。


學琴之技,千變萬化,妄圖黏住琴絃而掌握技藝,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學會變通,就是學會用更加通透的眼光看待萬物,更加靈活的方式處理萬事。


留有變通之心,唯有達權通變,方能應對自如。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留有求知之心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求知,才會好知;求知,才會有知;只有好知又有知,才能明智。


對知識的渴望,是人生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東漢著名經學家賈逵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大儒,便和他求知若渴的精神息息相關。


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


他的姐姐每次聽到鄰家讀書,便會抱著賈逵隔著籬笆牆來聽。從早到晚,小賈逵安靜地聽著,不說話也不吵鬧。


等到賈逵十歲時,就能背誦《六經》了。


姐姐很好奇,便問賈逵:“咱門家貧困,從沒有請過教書先生教導你,你怎麼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這些古書,還能背誦得一句不漏呢?”


賈逵揚著頭回答說:“以前姐姐抱我在籬笆間,聽鄰居家讀書,現在還一句不漏地全記得呢。”


賈逵逐漸長大,他對知識的渴望愈加熱烈。


為了更好地習字,他剝下院中桑樹的皮,當紙來寫字。


有時還把字寫在門扇上,屏風上,這樣一邊念一邊記。才一年的工夫,經書的文字便全部通曉了。


求知之心,經磨難而愈發閃出堅定的光芒。


這是對更加廣闊世界的探索,也是對無涯學海的渴望。


我們應該時刻走在求知的路上,因為這必定是一條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向上的路。


留有求知之心,唯有好學不倦,方能竿頭日上。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王陽明有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正則行正,心善則行善,心有瑾瑜,則行如君子。


立於人世,做人做事當以修心為本。


做人要會藏心。


藏起自滿的心,開拓前進的尺度;


藏起猜忌的心,以真心換真心;


藏起貪慾的心,保有不為所動的樸心。


做事要會留心。


留有自知的心,追求更好的自己;


留有變通的心,靈活地應對世事;


留有求知的心,學海無涯、舟行不止。


唯有掌握好這一藏一留之心,才能洞察世事、無往不利。


願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