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因醜事敗露而死的秦可卿,為何得到了閤府稱頌?

秦可卿與公公賈珍的不倫關係,是讀者所公認的。這樣的關係,哪怕放在現代社會,也會被唾沫星子淹死,但在書中所描寫的那個規矩極嚴的賈府,可卿卻得到了閤府稱頌,這到底是為何呢?

《紅樓夢》| 因醜事敗露而死的秦可卿,為何得到了閤府稱頌?


我們先來看書中是如何描述閤府稱頌的。這段描述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訊傳來:


彼時閤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看看這段話中的用詞:“素日孝順”、“素日和睦親密”、“素日慈愛”、“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每個溢美之詞前都有一個“素日”。什麼是“素日”?即平素、平常、經常,也就是說不是偶爾為之,而是經常這樣做,是日常做法。


這樣一個周到完美之人,怎能不讓人愛?


但是,《易經》告訴我們:世間有完美的存在,但完美只存在於某一瞬間,無法維持長期的完美。


因此,這樣的完美,反而更容易讓人起疑:她是怎麼做到完美的?


我們結合作者寫給她的判詞,就能找到答案:通過對她的描述,作者闡述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假作真時真亦假”。


從少年寶玉到成年曹雪芹,作者經歷了對秦可卿由愛到恨的轉變


秦可卿是寶玉的性啟蒙者,在寶玉初潮到來時,正好是成熟的秦可卿引他去午睡,而且把他帶入了極具情色環境的臥室。


剛至房門,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襲人而來.寶玉覺得眼餳骨軟,連說"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一副對聯,其聯雲:


  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


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著壽昌公主於含章殿下臥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珠帳。


這段描寫,就像從豔情小說中摘錄而來,而武則天、趙飛燕、楊太真、壽昌公主、同昌公主,都是當時豔情小說的主人公。


第二十三回,茗煙從坊間帶給寶玉的書,正是這樣的豔情小說:“把那古今小說並那飛燕,合德,武則天,楊貴妃的外傳與那傳奇角本買了許多來, 引寶玉看

”。


這個環境,非常符合寶玉當時的心理需求,於是,寶玉在這裡做了一個美好的春夢,並把他的初潮遺落在秦可卿的床上。

《紅樓夢》| 因醜事敗露而死的秦可卿,為何得到了閤府稱頌?


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寶玉,對成熟女性充滿著嚮往,秦可卿滿足了他所有的想像:兼具釵黛之美——“乳名兼美”,“其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卻又擁有釵黛還不具備的成熟女性的風韻——“字可卿”,即秦可卿。但這種心理是隱秘的,不可為外人道。因此,當聽聞秦可卿逝去,寶玉“只覺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聲,直奔出一口血來”。這是真的痛,而且是急痛之下的生理反應。


這是寶玉對可卿的愛,是荷爾蒙作用下的愛。


但是,成年後的寶玉,即作者曹雪芹,卻在秦可卿的判詞中對她極盡批判,絲毫看不出愛意,反而充滿了恨意。


[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

擅風情,秉月貌,

便是敗家的根本。

箕裘頹墮皆從敬,

家事消亡首罪寧。

宿孽總因情。


“好事終”,賈府的好事,終結於秦可卿!還有比這更重的批判嗎?


是什麼讓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紅樓夢》| 因醜事敗露而死的秦可卿,為何得到了閤府稱頌?


成年後的他, 不再是那個沉湎於風花雪月的少年公子,懂得了秦可卿這種女人最容易對男人造成心智上的侵蝕,從而走向敗家之路,“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秦可卿不但引誘得賈珍奢靡腐敗,而且讓少年寶玉迷失了心智。賈珍和寶玉,都是敗家的紈絝,對秦可卿的批判,即是對賈珍和寶玉的批判,也是曹雪芹的自悔和自悟


因此,在脂硯齋強烈要求刪減可卿“淫喪天香樓”的情節時,雖然曹雪芹進行了改寫,把“淫喪”改為病死,但他還是意難平,無法抑止心中對可卿的恨,於是留下了很多“淫喪”的痕跡,比如判詞中的“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比如情節中的“閤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

”;還比如請禪僧超度時,“另設一罈於天香樓上”。有人說這些未刪減乾淨的情節是作者的疏漏,我卻認為是作者有意為之,因為她並不想為秦可卿的行為做掩飾,同時也說明他對可卿恨到了極致,無法原諒。


也是因為要求曹雪芹刪減的行為,讓後世諸多讀者對脂硯齋頗有微詞。


老朽因有魂託鳳姐賈家後事二件,豈是安富尊榮從享人能想得者?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令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


批書人干涉創作者,這本是越界行為,何況對這些情節的刪減,已嚴重影響了全書的思想性。幸好作者沒有刪盡,留下了這些痕跡,才讓有心的讀者能讀到作者的原意。


這樣一個讓作者恨到了骨子裡的人,卻得到了“闔府稱讚”,這是作者改寫時的有意為之,還是原來情節中就有的?通過文本分析,這屬於原本就有的情節可能性更大,因為它體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主題:“

假作真時真亦假。”



秦可卿擁有真假兩張面孔,作者通過她,揭開了全書以假作真的序幕


秦可卿之死,是因為焦大的醉罵捅破了她的醜事,“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每日家”和上面的“素日”正好對應,都是指日常行為,只是一個在陽光下進行,一個在黑夜裡行動。


焦大的這番話,徹底戳破了可卿努力維持的完美人設,讓她沒有顏面再活下去,於是選擇了自殺。這充分說明,秦可卿非常在意麵子。這也正是她努力表現完美的原因,容不得有半句微詞。

《紅樓夢》| 因醜事敗露而死的秦可卿,為何得到了閤府稱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心裡越有鬼的人,越要通過努力表現來掩蓋。所以,完美的人並不存在,越是看起來完美的人,內心越可能存在醜惡。


她掩蓋得非常好,不但賈母被她成功騙過,認為她“

是個極妥當的人”,是“重孫媳中第一得意之人”。除了賈母被她騙過,寧府中人也被她騙過。


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這個細節極為重要,把它和秦可卿的判詞結合來看,就能得出“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結論:大家都只看到了她表面的假,如果有人說她“淫”,都不會相信,而只相信她營造出來的假,從而以假作真,卻把真當假。


這便給全書定下了一個基調:如果讀者只相信眼前所見,那就是以假為真,看不到隱藏在假象後的真相了

。比如寶玉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夢幻般的假象,是作者所批判的;同理,寶玉努力抗拒的,想要遠離的,才是現實中的真相,是作者所頌揚的。

《紅樓夢》| 因醜事敗露而死的秦可卿,為何得到了閤府稱頌?



假作真時真亦假”,是寶玉在太虛幻境看到的對聯,而太虛幻境是警幻仙姑受寧榮二公之託用來警示寶玉的。


然後,寶玉在秦可卿的帶領下,親眼看到了她的兩張面孔:先看到了上房中催人奮進的《燃藜圖》,後看到了臥室裡只有豔情小說才會出現的佈置。


最後,寶玉又聽到了焦大的醉罵,這是再次對寶玉的提醒,提醒他通過秦可卿的真假兩面,識別圍繞在他身邊的真假,以及他自我認知中的真假。


可惜,“痴兒竟尚未悟”,這麼多的警示,都沒能把沉湎於風月的寶玉喚醒,以至於他在虛幻的大觀園裡消磨掉了最好的年華。


秦可卿的真假兩張面孔,揭開了全書以假作真的序幕,寶玉未悟,作者希望廣大讀者能悟,不要以假作真,而要看清假象,得到真相。


何為假?何為真?作者沒有明說,刻意留給讀者見仁見智。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