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共同討論更高質量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聽聽這些智庫專家是怎麼說的

今天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畢馬威中國合作,聯合上海國際智庫交流中心成員單位共同舉辦了“2019年上海國際智庫高峰論壇”,論壇主題為“長三角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

在論壇的主旨發言環節,10位嘉賓都帶來了各自精彩的觀點。

共同讨论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听听这些智库专家是怎么说的

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朱暉

高質量的長三角一體化,是打造具有區域韌性的全球城市群

朱暉主要談了長三角一體化的兩個前提:第一,在全球經濟發展大的格局之下,越來越多的競爭和競爭力構成,不再是單純的傳統國家這樣的經濟形態,而越來越多的轉移到以城市群落為主體的城市群和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全球前五大城市群落已經聚集了超過12%以上的人群和超過20%以上的GDP的聚集。

朱暉指出,在未來,隨著我們看到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尤其國際形勢變得越來越多衝突的時候,一個區域的核心韌性會成為將來區域一體化或深化的核心要素。其中三個要素很關鍵:

一是內生性的自身的創新、競爭力的構建。是未來要塑造的一個核心能力;二是如何使得區域中空間、縱深層面的進一步打開,整個區域之間要素資源的更好的匹配,形成更強的韌性;三是未來不確定的大的背景下,不管貿易衝突還是經濟體量的變化,還是科技帶來的一系列的對產業的衝突,這個層面下如何使得區域之間形成更好的互聯,提升抗風險能力。

他提到長三角一體化分很多不同的層次和領域,過去我們在基礎設施一體化層面上已經做了很多的有效工作,連通性上有很好的基礎,但要素、產業協同、機制一體化層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有些層面,可能會比較好推,比如物流、商流,已經有很好的解決,下一步在人流、資金、信息的流通,還有很多工作可以進一步突破和探索。

羅蘭貝格高級合夥人、中國區副總裁許季剛

“長三角一體化-超級產業集群正當時”

他指出,從科技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如果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要推進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包括髮展質量如何提升等等這樣一些話題,我們會碰到什麼挑戰,可能有些什麼機制可以幫助或通過參考,形成一些我們自己有特色的創新的管理模式。

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我們很多機制創新,不是為了一體化而一體化,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一些定製化發展。結合過去我們跟這個區域內很多政府的溝通以及海外的相關經驗的積累,我們提出了一個觀點:超級產業集群,應該是幫助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可以參考的非常重要的一種管理架構和模式。

他認為超級產業集群,並不是講產業集群之間的一個鬆散聯盟,而是更多強調資源配置的創新模式,需要以技術產業化為主軸,通過統一的一些衡量標準、統一的組織架構、統一的聯合項目等方式,促進包括資本、科研、企業、教育、商會等多種相關方實現有效的溝通,實現要素之間的有效流動和互相融合。

許季剛還提出了因地制宜的三步走計劃:第一步,建標杆、塑共識;第二步,補要素、建架構;第三步,創龍頭、樹品牌。

德勤中國創新主管合夥人、華東主管合夥人劉明華

“優化生態,協同發展”

她說,德勤在2019年發佈了一個創新的報告,對全國主要19個城市,在創新領域做了一個評估。我們從三個大的維度評估:一是創新機構,二是創新資源,三是創新環境。整體評估下來,上海排名第二,杭州排名第四,南京排名第六,蘇州第九,合肥第十六。長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排名還是非常亮麗的。

但整體來說,整個創新的評分而言,我們長三角這些主要城市都有非常好的成績,特別是杭州,可以說是一個新秀,2018年全年湧入資本量超過1600億,2019年第一季度獨角獸的數量超過深圳。

從長三角創新發展的著力方向來看,我們也做了更細顆粒度的一個分析。三個方面是長三角創新+產業方面可以著重加大力度的:1.人工智能。2.無人駕駛。3.智能製造。

劉明華提到在談了著力點以後,再跟大家分享的是未來我們應該怎樣,朝哪裡去。

第一,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第二,建立全要素的創新資源的共享平臺,加快推進建設長三角科創共同的一個平臺;第三,依託各地優勢,打造龍頭企業,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創新產業群;第四,制定長三角創新地圖,加強滬蘇浙皖產業規劃的對接,實現各有側重、避免有更多的重複投入和建設。

穆迪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經理施浩

“長三角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

他說他的公司一百多年只專注做一件事,就是信用評級。目前,在大的國內外的經濟環境下,整個經濟發展還是受到下行的影響。經濟下行和減稅降費的影響,地方政府的公共預算的收入持續受到壓力。這種壓力,直接會影響到我們一體化發展需要的資金支持。

第二,從研究數據看,地方政府結構性的財政還是在一個失衡的狀況。一般性預算收入(稅收和非稅收),政府性的基金收入,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地方政府的新發債券從13年到17年的變化,缺口在逐步擴大,這對未來我們一體化發展各種規劃的資金壓力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資金還是發展的硬道理。

他認為穆迪一百多年來專注於信用評級體系的建設,希望這方面政府能非常重視,信用體系的建設,在特定的區域。

最後,他指出在這個區域裡有很好的經濟體量,有很好的信用體系建設,但信用體系是我們公司想推進建設的一個領域,如果沒有信用體系,信用市場違約率這幾年在逐漸提升。所以作為一體化的發展區域,在全國範圍內如果能做一個很好的試點、嘗試,建立跟國際接軌的信用體系,會對整個長三角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的影響。這需要政府、金融市場和企業共同重視,推動信息披露、數據採集、基礎設施的發展,這樣對整個長三角的發展造血功能做很好的支持和促進。

共同讨论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听听这些智库专家是怎么说的

戴德梁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黎慶文

“長三角產業協同新動向,看未來著力點”

他指出今年剛好針對長三角產業流動做了一個白皮書,做了一些研究,在這裡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著力點是什麼。

誰在搬離長三角?三大門類:紡織、冶金、食品。總結看就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汙染、低效益。哪些產業環節在遷出?三大環節:生產部門、研發部門、營銷部門。研發部門往往是從三線城市移到一線城市。

誰在遷入、轉入長三角?我們調研了7個比較典型的開發園區。發現外資佔遷入的產業50%以上,遷入外資來源地國家/地區主要是德國、美國、香港、日本。遷入行業主要是三大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汽車。擴張還是新建的企業?大部分是新設企業。

他認為,轉入的企業會關注幾大因素:一是區位交通,二是產業聚集,三是經營成本,四是人才資源。遷出企業最關注的就是環境容量、土地指標、政策門檻。非常有趣的一點,人才資源,遷入跟遷出的企業都認為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遷入的往往都是高端的、服務業,對高質量的人才要求非常高,所以長三角人才資源是有優勢的,但遷出企業往往都是低端企業,對一般的工人質量或是工人數量資源感到困惑,所以對人才資源,遷進遷出都有很大的影響。

最後,他表示提升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才能引領我國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

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夥人張帆

“區域協同的深化更新:以長三角為例”

他說,長三角一體化這個話題提出已經很久了,過去我們講城市圈、協同,現在講一體化。這個城市圈、協同基本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一開始是通基建、通民生,公路、高鐵網絡的建立。但比較難的,是通後面的幾個層次,通產業、通制度。因為基建像對來說比較容易,過去大量的基建投資,包括民生,我們打破一些行政藩籬,馬上就能實現。但產業跟制度相通比較難,因為這裡面有很多區域的行政藩籬有待打破,同樣一個企業,如果在兩個地方投資,稅收怎麼結算,落地投資額怎麼分成?每個城市其實都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指標。所以真正要實現產業的協同一體化,相當難。

但我們也覺得,產業的相通是我們真正能達成區域一體化,甚至使得資源要素和市場實現真正自由流通非常關鍵的一個體系。而且在目前的形勢下,這個也變得非常必要。我們做了一些初步的宏觀形勢的研究,為什麼區域城市之間的分工非常必要。可以看一些數據。

他談到未來怎麼彌補南北之間的這種區域協同上的不一致時說,首先是政策,還有就是基礎設施資源,能不能更好地得以利用?

最後,他指出從政府管理的角度,承接國家戰略,在協同一體的政策強推上,我們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未來關鍵的,是要解決區域跟區域、城市跟城市的利益分享機制,怎麼把G60科創走廊好的舉措苗子進一步放大?

仲量聯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吳允燊

“新使命,新徵程——戰略新興產業和長三角一體化機遇與期待——論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跨國企業發展”

他認為,我們國家面臨著新一輪的國際競爭跟合作。經濟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需要新動能帶動我們國家新一輪在全球的地位以及競爭能力。所以我們提出,長三角一體化的提出,並不是頂層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需要推動的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為什麼我們需要有新興產業發展?我們經濟發展下來了,面對新一輪國際的競爭,它是能拉動我們邊際效益更高的產業發展,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能帶來更好的就業質量,能突破產業鏈上的“卡脖子”的環節,提升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地位。

他認為長三角很多城市有不均衡,但如果我們比較右邊的圖,比較大灣區跟京津冀,其實我們是相對更平衡的一個城市群。

他指出作為一個房地產企業,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帶動了很多的產業入駐長三角。

最後,他提出針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提出一些建議:首先,政策細則的落地。二是市場主體參與。因為新興戰略產業的訴求不一樣,我們要讓更多市場力量參與。三是城市管理創新,積極探索大區域的管理創新模式。

共同讨论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听听这些智库专家是怎么说的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上海首席代表歐文

“機遇與期待-論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跨國企業的發展”

他指出互聯互通方面,在長三角一體化方面,對營商環境是一個正面的推動。我們有很多公司也繼續加強在長三角的投入和建設。

他說,在和企業對話的過程中,有四個方面是我們的成員單位希望可以看到有更多一體化工作以及進展的,一個是固體垃圾,一個是知識產權,還有海關,產業轉移。

最後,他認為長三角在跨國企業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所以我們很多企業選擇和青睞長三角作為他們的基地和重心。但剛才說的這四點以及其他的一些問題上,需要有更多溝通和合作,尤其各個行政區之間,做一個整合,這樣就能長足地幫助我們在華的美國企業更好地發展。

畢馬威政府與公共事務、特殊經濟區諮詢服務合夥人劉明

“以自貿區聯動為引領,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

他認為,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自貿區從成立到深化,到走向聯動,整個長三角地區是作為一個引領。整個長三角地區的自貿區,我們回顧來看,從成立到深化,已經過了這兩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下一步,非常重要的關鍵在於各個自貿區如何藉助長三角一體化這個區域實現非常好的聯動發展。在聯動發展的領域來講,我們也做了一些小的思考。

他總結了三點:1.在自貿試驗區聯動方面,應該構建營商環境、產業協同和區域港口的三個一體化;2.產業一體化和要素協同領域的流通;3.以管理創新作為切入口,構建比較特色的港口運營的一體化。

隨後,他指出在未來方面,分享三個比較重要的建議:第一,非常重要的,就是打造自貿區的非常有特色的一套發展的指標體系,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引領,《綱要》也剛剛發佈了,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促進未來的指標體系的構建,實現協同化的可評估、可追溯;第二,基於這樣一個原理,我們產業要素、產業政策、產業相關招商引資如何通過政府內部的溝通協調,建立一個非常通暢的交流機制,摒棄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績效考核的指導,實現片區的產業發展、產業協同的“一盤棋”;第三,讓數據跑起來,讓信息跑起來,讓數字化成為整個長三角片區裡一體化的率先的一個抓手。

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城市專家梅柏傑

“中國特大城市群與國際城市群管理經驗”

他說在研究了19個特大城市群后,發現在每個集群中都有大城市,比如100萬人口16個都在長三角,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16個特大規模的大都市是它的成員並且想統一發展。

他認為,中國的GDP,聚集在這些城市群中,也不一樣,涉及到全國GDP的18%之多。一共有三個變量:首先是城市規模,都非常大。第二,人口增加也非常多。第三,聚集了大量的國家的GDP份額。這意味著你管理的結構對這項複雜的特大城市群的管理和治理方法非常重要。

他指出,中國要有新的治理方式,它的結構,哪個部門,管理規模,範圍等,都非常重要。

他認為,在長三角的現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試驗區,從世行角度,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正向的發展,因為從行政來說,結構上你獲得了中央政府最高級別的支持,相關部門是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省之間的合作,形成新的一個形式,而且範圍定義非常清晰,還有更多試點、展現出的信心,說明這樣的一體化是可以做的,他們共同打造長三角的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