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中日研究」張季風:未來中日兩國重點合作的十大領域

張季風:未來中日兩國重點合作的十大領域

作者:張季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

來源:《日本經濟藍皮書(2019)》;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張季風在《日本經濟藍皮書(2019)》中分析預測了未來中日兩國重點合作的十大領域。

關於未來中日兩國的合作,可以說在任何領域的合作空間都很寬廣。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將更加註重高質量發展,以下十大領域可能成為未來中日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

第一,全球價值鏈中的合作。日本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上游,中國處於中下游,中日兩國產業結構不同,互補性很強。直接投資與價值鏈合作密切相關,目前中日之間的相互投資很不平衡,日本進一步開放市場,促進中國對日直接投資還有很大潛力,通過擴大對日直接投資也可以強化中日兩國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合作。

第二,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經濟領域的合作。日本在環境保護、環境治理方面有過深刻的教訓,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節能環保技術,中國擁有巨大的環保市場,中日兩國環保領域的合作互補性強,基礎牢固。治理環境是黨中央確定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到目前為止,中日兩國以“中日節能環保論壇”為依託,節能環保領域的合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今後還可以以霧霾治理、水質汙染治理為重點繼續推進合作。

第三,在世界前沿領域的合作。中日兩國在信息產業,如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城市以及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等世界前沿領域的合作方興未艾。在這些新領域,中日雙方各具優勢,大多可實現水平分工的合作。

第四,共同應對老齡社會方面的合作。日本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佔總人口的28%,已進入超老齡社會,而中國的情況也不樂觀,65歲以上的老人已達總人口的11%,雖然佔比沒有日本高,但總量已達1.7億,超過日本總人口,中國已成為世界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日本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走在了中國的前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後中日兩國在老人康養產業、醫療、看護、養老設施、老人觀光等領域的合作空間十分寬廣。

第五,鄉村建設、現代農業、食品安全領域的合作。中國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日本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等政策,在鄉村建設、保護景觀、保護綠水青山和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外,日本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附加值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十分注重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質量標準方面也是世界最嚴格的。中日兩國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不僅互補性強,而且還具有戰略意義。

第六,擴大觀光旅遊、現代服務業的合作。近年來中國赴日遊客迅速增加,在日消費數額巨大,2018年已達1.5萬億日元,為日本經濟復甦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隨著中國遊客的不斷增加,日本的接待能力越來越顯得不足,酒店、飯店等旅遊基礎設施、豪華巴士等都出現供給不足的問題,有待改善。同時,與中國赴日旅遊達到838萬人次相比,日本來華旅遊人數卻只有240萬人次,十分不平衡,從中方來看,如何提高旅遊環境和服務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日本在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方面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中日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前景也十分樂觀。

第七,財政、金融領域的合作。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就開始接受日本的日元貸款,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中日兩國又開始了區域性金融合作,與韓國、東盟各國共同發起“清邁倡議”,對穩定區域金融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21世紀後,中國開始大量購買日元國債,2012年以後分別在東京和上海實現了人民幣-日元直接交易,2018年兩國又簽署了額度為2000億元人民幣的互換貨幣協議。加強雙方的財政金融合作,對於防範金融危機、減少美元匯率風險和換匯成本、擴大本幣影響力、推動本幣國際化、分散世界金融風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中日關係的改善和深化,中日財政金融合作可望出現突破性進展。

第八,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日本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特別是地震、颱風等災害更為嚴重。也正因如此,日本在防災教育、防災減災、抗震搶險、災後重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建築物抗震標準方面十分嚴格,日本的經驗很值得中國借鑑,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也非常有前途。

第九,中日在第三方市場的合作。中國與日本在開拓第三方市場方面各具優勢,日本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工程管理以及運營經驗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例如,僅就鐵路而言,日本的鐵路運輸系統不僅具有優良的節能性,而且車輛的密閉性高,可以針對隧道、高架等進行小規模設計,能夠有效降低運營成本。在對鐵路系統的管理上,日本具有安全性高、運行時刻準確度高等特點。而中國在資金、成本、企業決策力及部分特殊領域技術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是亞投行的主要出資股東,資金實力雄厚;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擁有更低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原材料、零部件及人工成本);中國的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另外,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日經濟合作已經開始收穫成果,例如,“日中歐”海鐵聯運的正式啟動,日本企業已經嚐到甜頭,這要比海運

大大節省時間和成本,總之,第三市場合作為中日雙方經濟合作開闢了新領域,可望取得“三贏”和“1+1+1>3”的多贏效果。

第十,中日兩國在各種區域合作機制中的合作。2018年日本在區域合作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最為搶眼的是完成了CPTPP的談判,並於2018年12月30日生效。CPTPP是一個重要的水平很高的自貿區協定,也是第一個由日本主導的自貿機制,這對日本來說,其政治意義甚至大於經濟意義。2018年7月完成了日歐EPA談判並於2019年2月1日生效。CPTPP與日歐EPA生效後,兩者合在一起使日本的自貿區覆蓋率達到36%。近年來,日本還在積極推進RCEP和中日韓FTA談判。從目前日本選擇的順序來看,排在首位的是CPTPP的擴容,接下來是RCEP談判,排在最後的是中日韓FTA。不過,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中日關係的進一步改善,日本原來設定的線路圖也存在改變的可能性。

總之,中日經濟關係走出長期低迷的泥潭後,邁出全面恢復堅實的一步。中日關係的進一步改善,為中日經貿合作鋪平了道路,今後中日經貿關係將會更加緊密,如中美貿易戰

能得到妥善處理,未來兩年中日經貿關係可望出現全面恢復。隨著中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經濟正在由注重高增長轉為注重高質量發展,這為中日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在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合作,當然也需要日本的合作。中日兩國分別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三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影響巨大,加強中日務實合作、促進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繁榮,是中日共同的責任。

「中日研究」张季风:未来中日两国重点合作的十大领域

數字經濟智庫

「中日研究」张季风:未来中日两国重点合作的十大领域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