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文 | 王小胖

如果要給中國的改革開放選定一座代言城市,深圳,可以全票當選。

和歷史悠長的北上廣不同,深圳,是一座因改革開放而生的城市,只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曾經的小漁村就崛起為一座現代化城市,其發展的速度與質量讓所有人都歎為觀止。

從 GDP 上看,1979 年~2018 年,深圳總 GDP 從 1.96 億元增長 24221.98 億元,年均增速高達 27.88%,顯著高於同期的全國平均水平。2017 年,深圳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中國第三個生產總值突破 2 萬億人民幣大關的城市。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40年,深圳創造了經濟奇蹟

今年 8 月,國務院一紙《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下發,中央一錘定音,對於深圳來說,沒有「歲月靜好」,只有奮進向前。

按照《意見》規劃,希望深圳在 2050 年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任務之艱鉅,不言而喻。深圳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在哪裡?

01 城市的轉型,離不開企業的迭代更新

深圳發展的起點始於八十年代初,大批「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意識到國家的政策及人口紅利,在深圳建設起先進的加工產業鏈,也在當地培養起大量熟練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大幅度提升了深圳的工業生產能力。

這一時期,深圳以及整個珠三角地依靠其巨大的比較優勢,逐漸展露出「世界工廠」的苗頭。其中最核心的產業突破口就是電子產業。1987 年成立的華為,是深圳這一批產業浪潮中的代表企業,也是中國 IT 產業第一階段的集中反映。中國開始吸收外來的先進經驗,第二產業規模迅速擴大。

進入到 90 年代,深圳快速發展的制度經驗開始在全國各地推廣,這也反過來使得深圳的「特區」地位和優勢不再像先前那樣突出。深圳開始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一時期,華為、中興等一批本土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大力扶持,發展進入快速路。

與此同時,互聯網逐漸興起,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節點,也參與到了新一波的技術浪潮。1998 年 11 月,馬化騰拉著張志東一起註冊成立了騰訊,走上了創業征途。往前追溯,企鵝的誕生離不開小馬哥在深圳大學攻讀了計算機專業,並且畢業後就在本地一家名叫潤迅的軟件公司找到了工作。

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和以華為、中興等為代表的 IT 企業,共同推動著深圳在新世紀繼續高速向前。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深圳的經濟騰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勝利,也是民營經濟的勝利,據億歐網報道,深圳民營企業數量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截至 2019 年 5 月,全市民營經濟商事主體達 314.3497 萬家,在全市商事主體的佔比高達 97.66%。其中,民營企業 195.3459 萬家,佔全市企業總量的 96.29%。

華為、比亞迪、騰訊等企業誕生在深圳,自有其內在道理。

但是也應當認識到,深圳的進一步突破發展,迫切需要注入新的動能。從互聯網企業來看,深圳除了騰訊以外,能夠算得上全國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幾乎只有在 PC 時代成立的迅雷一家,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北京有美團、滴滴、字節跳動,上海有拼多多、趣頭條這樣的新生力量,即便是已經被深圳趕超的廣州,也有像網易、虎牙等企業,對了,微信的核心團隊也是在廣州。

細數全球市值排名 TOP15 的上市互聯網企業,美國 8 家,中國 7 家,而在中國企業裡面,北京獨佔 3 家,上廣深杭各佔 1 家。考慮到中國的上榜企業幾乎都在北京設立了區域總部,實際的分佈狀況還要更加不均。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商業世界裡面,深圳想要在發展速度最快、影響人群範圍最廣的互聯網賽道形成領跑優勢,還需要創立或引入更多的互聯網公司。

按照《意見》規劃,深圳要在 2025 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2035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最後便是 2050 年成為前面提到的「全球標杆城市」。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迭代轉型。深圳需要有新一代高科技服務企業,連接起互聯網與服務業,聯動線上線下,抓住先行示範的優勢。

歷史經驗已經揭示,一國一地從欠發達走向發達的過程,必然需要產業結構向高階轉移,即第三產業在經濟產值中的比值不斷擴大。因為從第一、第二再到第三產業的進階過程,伴隨著從業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

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往往呈現出「兩個 70%」,即第三產業佔整體 GDP 的 70%,其中,生產型服務業又佔到服務業 70%,而像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都接近 80%。

那麼深圳的情況呢?

根據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截至 2017 年,深圳第三產業的比重仍然不到六成,在北上廣深中排在最後,而北京的三產比重已經超過 80%。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有時候,空白反而意味著更大的機會,用互聯網高科技帶動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是深圳可以選擇的道路。

因為城市太過年輕,深圳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需要時間積累的方面,仍然與北上廣有一定距離,深圳更需要通過在其所擅長的商業領域,謀求帶動性的突破。

這不是說深圳必須在本地土壤裡面找出來下一個騰訊,而是完全可以發揮大灣區的開放門戶優勢,培育灣區的「總部經濟」集群,吸引到更多的優質企業在大灣區設立總部,特別是先進的互聯網企業。

吸引更多的高科技服務業公司,就是深圳轉型的新動能。

02 「世界總部」——西雅圖的啟示

既然要打造全球標杆城市,就必須從全球語境下尋找標杆案例。

西雅圖算是一個範例。

提到西雅圖,大部分國人能夠聯想到的往往是幾部與其相關的愛情電影,但實際上,這個坐落於美國西北部的海岸城市,已經悄然成為商業世界的「世界總部」。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亞馬遜、微軟、波音、AT&T 等公司的總部都坐落於西雅圖,與此同時,西雅圖還擁有大量的全球第一梯隊企業,比如星巴克、T-Mobile、COSTCO、Expedia、Zillow 等等。

西雅圖不僅擁有強大的本地經濟,還吸引了大量的先進企業來到這裡設立區域總部或者研究中心。比如谷歌、蘋果、Facebook、Airbnb,企業服務巨頭 Salesforce 在收購 Tableau 之後也宣佈將西雅圖作為第二總部。還有中國的阿里巴巴與騰訊,也都在西雅圖設立了技術實驗室,阿里還一度傳出要在西雅圖建立美國總部。

毫無疑問,這些大型公司為西雅圖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根據領英在 2017 年的統計數據,每 10000 箇舊金山用戶就有 4.14 個跳槽到西雅圖,西雅圖,已經成為「逃離硅谷」的最佳落腳點.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在去年公佈的數據,西雅圖已經超過奧斯汀,成為近十年來美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從經濟總量上看,西雅圖 2018 年 GDP 在 3575 億美元,深圳已經和其處在同一水平,但西雅圖接近 10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是深圳的三倍還多。可見,深圳想要比肩「世界總部」還是任重道遠。

西雅圖擁有相當優越的氣候和區位條件,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適合居住,曾被《貨幣》雜誌評為「全美最佳居住地」,被《財富》雜誌評為「最佳生活工作城市」,貝索斯、蓋茨等富豪也都在這座城市居住。

實際上,我們知道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而位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也並不處在像加州、費城 - 紐約等著名城市帶,更像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城。但其發展的智慧就在於,通過大力發展尖端高科技產業,進而發揮出區域的集聚效應,從而招徠更多的人才。


角逐全球標杆城市,深圳尋找第二曲線

西雅圖所在的華盛頓州並不處在主要城市帶

具體來說,西雅圖所在的華盛頓州免徵個人所得稅,所以科技公司的員工只需要繳納聯邦稅,企業也省去了一大筆成本支出。與此同時,西雅圖一直非常重視保障性住房的建立,平抑房價,讓低收入居民也能夠住有所居,避免像舊金山那樣房價過熱。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也在吸引高科技企業設立總部的過程中不遺餘力,據 Geek Wire 報道,蘋果今年計劃大幅擴充西雅圖團隊人數,西雅圖市長 Jenny Durkan 與蘋果公司一同發佈了此項聲明,並且 Durkan 還提到當地給出的各項優惠政策。

區域的馬太效應就此形成。

03 人才濃度是實現創新的必要條件

西雅圖的經驗或許能夠給到深圳一些啟示。

創新需要承擔風險,創新終究是小部分人的活動。如果想要讓一個個新的想法,不「循規蹈矩」的想法落地成為現實,就需要把支撐創新的力量儘可能的聚集在一起。這樣,一個人好不容易搓起來的火苗,才能越燒越旺。

歷史上但凡是涉及到創造力的工作,無論是藝術、哲學還是科技,形成氣候都離不開人才的集聚。古希臘的雅典學院、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以及如今的西雅圖和硅谷,都是如此。

經濟學者薛兆豐曾分享過在西雅圖的一個見聞,他們一行人在當地參觀一家做腦電波技術的公司,而這家公司之所以設立在西雅圖,就是因為全美所有做腦電波技術最出色的公司,幾乎都在西雅圖,無論是人才招募、學術研討還是當地的稅收政策,西雅圖相較其他區域優勢都太過明顯。

把有想法、有意願、有能力的創新的人湊在一起,營造出一個「高濃度」的環境,這是實現創新最重要的條件,也是一座城市實現跨越性發展,從區域中心成長為全球標杆的必須。

深圳的「小芳」們,並不比小村鎮裡的「小芳」把盤子擦得更亮,她們之間的收入之所以差出許多倍,來自於深圳創新能量的外溢,帶動了區域的整體發展。

一座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深圳的發展,不可能完全按圖索驥,依照設定的目標一步不差的前進,只能是依靠營造環境,以深圳作為「容器」,讓有益創新的化學反應不斷髮生。

對於當下的深圳來說,進一步擴大第三產業比重,大力引入像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這樣的全球市值靠前的互聯網公司,強化互聯網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探索新一代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