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上次一个同样是妈妈的幼儿园老师和我分享到,其实在面对小孩子,有的时候"慢"反而代表了"快"!这让我很感兴趣,她和我分享了在幼儿园发生的一件小事:

一天下午,幼儿园开始进入下午茶时间,凯凯想要打开一包巧克力包装袋,但是里面是真空包装的,凯凯用手没有撕开,甚至用上了牙齿也是无济于事。试了几次依旧失败了,孩子走到老师面前:"老师,我打不开,帮我!"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在幼儿园会经常发生,在家里也是如此。回想一下,你的处理方式是不是为了追求快捷还会有点不耐烦,马上就帮孩子撕开。

而老师则是用了搭建脚手架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老师:"凯凯,我刚刚看见你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打开!"

凯凯:"太难了,我撕不开,老师帮帮我!"

老师:"这个包装太紧了,我们去找找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打开它。"

转到手工艺术区,凯凯看见一把小剪刀,立马递给了老师,老师耐心的告诉他要如何小心的用剪刀打开。过了没多久,凯凯在遇到比较难打开的物体都会直接去拿剪刀。

这就是不包办的教育,这就是搭建脚手架,授之于渔。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到底是何方神物呢?

脚手架其实借助了建筑学的一个术语,形象简单。它将成年人对于孩子的帮助和引导比作脚手架,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凭借同伴、老师和父母的辅助来完成本来难以自我完成的任务。一旦后面还在能自己能再辅助后,独立完成同类型的任务,这就好像建筑工程的那些竣工后的脚手架被及时撤出

搭建"脚手架"最关键的来两个特点就是"辅助"和"支持",面对孩子的求助,我们伸出援手是应该的,但是只能是临时,要引导孩子去掌握技能,下次独立完成。就好像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底盘不稳,父母在最开始牵着孩子前进到后面完全放手,只在孩子快要跌倒时扶一把。

我们成年人要做的事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时的给予孩子不同程度的辅助和鼓励。

正确搭建"脚手架"前,先搞清孩子在舒适区还是沮丧区!

在父母想要为孩子搭建正确的脚手架帮助前,我们先要弄清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孩子处于哪个区域!

在孩子面临最直接的困难,例如一个新的玩具或者难度较大的任务,无论孩子是出于沮丧的崩溃区,苦苦挣扎去逃避;还是想要直接放弃,看都不看;我们要给自己按下思考暂停键,不要急于上前就为孩子代劳。

就拿孩子拼图来讲,圆圆上次在商场看见一幅很大又精美的拼图,苦苦哀求买回来并且发誓会自己拼好。因为圆圆对于简单的拼图是很擅长的,但是这个复杂的拼图他只是给予了一周不到的热情就厌倦了,到后面他根本就碰都不碰。最后是在妈妈的直接帮助下硬拼而成。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圆圆在前期就是典型的处于学习"舒适区"。但除去三分钟热度,他就觉得好难再坚持,且被拼图的难度难住不肯动手;妈妈为了引起孩子的热情,经常性的抱出拼图督促孩子,而且将成品图给孩子看试图能激起孩子的奋斗。

但是对于年幼的圆圆来讲这实在是太复杂了,他觉得自己做不好,这就是处于学习的"沮丧区"

如果让孩子总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去挑战有难度的事情,就学不到新东西;但是深陷"沮丧区"也会让孩子逃避甚至直接放弃。

而最理想的状态,父母就是要引导孩子来到心理学定义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成长区"。

"最近发展区",是沮丧区和舒适区的中间状态,父母根据孩子自身情况为孩子制定可以挑战的区域。有适度的挑战感,让孩子不会太无聊也不会觉得太难。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面对孩子救助,别伸手!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 给出提示和建议,而不是代劳

在孩子遇到困难,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探索结果的过程,直接上手就为孩子处理好一切,你能为他做一时,却不能一辈子。孩子始终要学会自己成长。

我们可以给焦急的孩子一些小提示和建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图片、语言、文字和手势等,鼓励孩子打开思路多想想该怎么办!

就像上面的圆圆,妈妈不仅只是给他看成品图,还得引导孩子如何去拼:"我们可以先找到四个角,然后将同色系的拼图分好类"。并向孩子演示什么是图片的四个角,引导孩子将图片上的图案大致认出来分好类。"你看……,这样可以吗?"一步步引导却不代劳,这样妈妈就给孩子搭建了一个稳固的脚手架了,孩子有成就感也就不会轻易放弃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启发后就会知道真正如何去做,在孩子多次都不懂的情况下,父母才可以给孩子选择的方案。

例如:孩子在学蛋炒饭,我们可以喊孩子回忆一下别人是怎么炒的?"你还记得所有炒菜的第一步是什么吗?如果直接放下去是不是会烧掉?对了,所以我们得先放油。"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 多问探究式的问题,开发孩子大脑思维

很多家长会拘泥于一个回答模式,那就是是与不是的封闭型。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多用一些探究式,开放性的问题,来打开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进入深度思考。

"你觉得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不如你给妈妈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吧!"

"嗯,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你要用那个……吗?"

"说几个你觉得还行的解决办法告诉我好吗?"

"不如我们思索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这也是个挺好的方法,但是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吗?"

好比孩子用温水泡药,我们可以问他:"如果我们用不够热的水去冲泡,你觉得药会全部融化掉吗?"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 引导孩子将眼前的困难分解成小任务

孩子面对一个大任务往往会表现的手无足措,觉得无从下手,所以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父母要保证,拆分的任务要是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将困难划分为一个个小关卡,让孩子慢慢过关,这样可助孩子增强他的自信心。

就好比:在孩子周末的时候面对一大堆作业的时候,因为不知从何下手而直接放弃,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我们先把最简单的抄字做完啊!""你看,现在是不是可以看下语文书,然后有点感觉了,再去做卷子,你会做的更好的!"

这样,孩子就像过关打怪一般,慢慢就会越做越好!

父母不要总是亲力亲为,在孩子真正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最需要我们正确领导的时候;可不要在孩子面前就先自乱阵脚,为孩子讲了很多次还是不明白,觉得算了,直接帮你弄好或者把答案直接告诉你好了。久而之久,孩子就会依赖,也会急于追求结果,而不顾如何去探索的过程。脚手架是工具,孩子要利用这个我们辅助的架子一步一步攀登向前。

孩子说“我不会”时,别伸手帮忙,最好的帮助是搭建“脚手架”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