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烈士墓的守護人


烈士墓的守護人

圖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裡,總能看到一位手持掃帚、肩挎揹簍,但腿腳不便的老人,忙碌於烈士陵園間。清掃落葉、擦拭墓碑、整理輓聯……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為烈士守護,他就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義務守墓人王建剛。

今年67歲的王建剛是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一位普通村民,他從父親手中接過掃帚掃墓已經有25個年頭,是這處陵園第二代守墓人。25年間,他不計報酬,從無怨言。王建剛說:“這是父親臨終前的囑託。”

王建剛的父親叫王成現,1933年2月加入紅軍,先是在後勤部,後調入通訊班,他是墓園修建之初的見證者。

1934年3月,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搬遷到王坪,主要負責紅軍傷病員的醫治。當時戰事頻繁,缺醫少藥,很多傷病員傷情惡化,犧牲在醫院。7月,為了緬懷曾為創建和保衛川陝革命根據地而犧牲的廣大紅軍烈士,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在醫院旁修建一座紅軍烈士墓,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親自設計、繪製圖案和書寫碑文。同年冬,全國唯一紅軍為戰友修建的陵園正式落成,原名王坪紅軍烈士墓,當時集中安葬了紅軍烈士7800多名。

“父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參加長征。1935年4月的一天,父親奉組織指派前往距王坪70裡外的毛浴去送信,等他趕回來時,部隊已經離開王坪好幾天了。他便留守在王坪,成為最早的守墓人。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天天到這打掃墓地,直到不能下地。”王建剛眼裡的父親,做事一絲不苟。墓園地上的一片落葉,墓碑旁的一根雜草,都被他清理得乾乾淨淨。

1982年12月的一天,一場弔唁,震動了王建剛的靈魂。“那天,幾十名紅軍老兵來到烈士墓,列隊站在墓碑前,齊聲大喊‘兄弟姐妹們,我們來看你了’!他們不斷呼喚戰友的名字,反覆摩挲擦拭著墓碑,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像針一樣扎進了我的心。”王建剛至今還記得,這群白髮蒼蒼的老兵,每人端起一杯酒,依次倒在烈士墓碑前。“恨不得替代戰友犧牲”,老兵們眼中流露的深情,讓王建剛一下子明白了父親守護紅軍墓的初衷。

1994年秋,王建剛正式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掃帚。“當時父親身體非常虛弱,叫我扶他走進烈士墓。我們並肩坐在石階上,他說他老了,走不動了。叮囑我多給這裡扯扯草,掃掃灰。這裡埋葬著我們的大恩人,子孫後代都不要忘恩、不能忘本……”

2012年4月,散落於全縣各地50處17225具紅軍烈士的遺骸,終於全部遷葬入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改擴建後,這裡共安葬紅軍烈士25048名,成為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開園那一天,我給父親點了一炷香,還給他老人家敬了包穀酒。”2012年5月8日,王建剛一個人坐在父親的墓前,給父親敬了三杯酒,自己也喝了三杯,他在心裡對父親說:“散葬周邊多年的戰友終於集結‘歸隊’了。”

最近幾年,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本就身有殘疾的王建剛,連走路都吃力。他的三個兒子已經接替他成為第三代守墓人,么兒王均培打理後山無名烈士墓的時間最多,他說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更應該有人來祭拜。

王均培親眼見證很多前來尋親的紅軍烈士後人,包括紅四方面軍第10師參謀長吳展、紅30軍第88師師長汪烈山的後代,他們有的帶來家鄉一瓶水,有的捧走墳上一抔土。

2019年4月26日,洪美田烈士後人前來祭拜的場景,讓王均培記憶猶新。洪美田是紅25軍73師217團團長,也是紅軍入川第一開路先鋒團的將領。1933年5月空山戰役中,洪美田被一顆流彈擊中頭部,當場犧牲……那天上午,洪美田的孫子洪賢三一家五口從湖北老家來到四川,在洪美田烈士墓前敬獻花籃,並跪地連磕了三個響頭。86年來,洪賢三多方打聽,只聽說祖父打仗犧牲在四川,一直未見屍骨。經年累月堆積的遺憾,一直壓在洪家幾代人的心頭。直到今年,重孫洪偉通過網絡才查到洪美田埋葬在這裡。跨越時空的思念,終於有了寄託之所。

如今的王建剛在陵園做了一名義務講解員,他不僅給來訪者講紅軍故事,還教大家唱紅軍歌。聽過他講解的有幹部、群眾、學生,還有革命先烈的後代。“紅色守墓人”,守護著紅軍烈士的忠骨,更守護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美德。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