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世界文明似乎存在一種奇特的“兩河現象”,四大文明古國中,總是與兩條大河相伴而生。其中埃及有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孕育了西亞蘇美爾、巴比倫文明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國的夏、商、周華夏文明誕生於黃河、長江之間;古印度文明則離不開印度河與恆河的浩蕩奔湧。而在

中亞也有一個“兩河流域”,那就是流淌於亞洲腹地的錫爾河和阿姆河,孕育了歐亞絲路上最繁華的綠洲文化,並深刻地影響了絲路沿線包括歐亞草原、波斯、印度、漢唐的歷史文化,堪稱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和錫爾河共同組成了中亞的“兩河流域”

北方的錫爾河發源於南天山山脈,上游流經豐饒的費爾幹納盆地,向西北沿卡拉套山脈,一路直抵鹹海,將中亞綠洲與草原一分為二,在它北側,諸多遊牧民族曾放牧和馳騁,南側則與阿姆河合圍出綠洲農耕區,即河中地區;而南方的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由噴赤河和瓦赫什河交匯而成,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國界間穿行,其幹流和支流孕育並滋養了鐵爾梅茲、撒馬爾罕、布哈拉等歷史名城。錫爾河前面已講,中亞另外一條母親河-阿姆河,就是本文的主角。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古城(引自網絡)

阿姆河,古稱烏滸水,名系突厥語,即海或者大河的意思,當然阿姆河雖然在源遠流長上略小於錫爾河,但是其水量卻比錫爾河大的多,是中亞地區流量最大的內陸河流,以至於在古代,阿姆河被認為是大伊朗和圖蘭之間的邊界,也就是波斯和突厥的分界線。最後與錫爾河殊途同歸,共同注入圖蘭窪地,經過千百年來日積月累,最終注入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上游匯入的支流無論是數量還是總流量都大於錫爾河

同樣處於中亞腹地,而且相距不遠,阿姆河為什麼擁有比錫爾河更大的水流量呢?這個還要從頭說起。阿姆河的源頭瓦赫吉爾河,出自帕米爾高原東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海拔4900米的維略夫斯基冰川(今阿富汗境內),自東向西流匯合源出帕米爾高原的帕米爾河,改成瓦罕河(位於瓦罕走廊中部),此後河流北折南迴,繼續西流,自拐彎處起稱噴赤河。再曲折西流,從右岸匯合發源於塔吉克斯坦境內南天山支脈阿賴山的瓦赫什河後,始稱阿姆河。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帕米爾高原擁有1085條高山冰川,是阿姆河河水的主要來源

阿姆河上游流經的帕米爾高原是除青藏高原外的另一個“世界屋脊”,是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和天山交會的巨大山結,緯向和經向山脈相互交錯,平均海拔就在4500米以上,主要山峰更是均在6000米以上,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高大的山體使得冰川廣佈,共有1085條高山冰川,面積8041平方公里,最長的費德欽科冰川更是長達77千米。由此帕米爾高原也成了除南極洲和北極之外分佈冰川最集中的地區,而深入帕米爾高原內部的阿姆河,支流眾多,如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幹河和舍拉巴德河等,這些支流基本集中在上游180公里內,接收了大量的高山冰川融雪補給,也成為阿姆河水主要的來源。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上、中、下游的劃分圖

在阿姆河46.5萬平方公里的流域總面積中,有22.68萬平方公里是位於帕米爾高原高海拔的山地部分。阿姆河上游的幹流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於深山峽谷之中,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噴赤河河段全長921公里,流域面積高達11.35萬平方公里,以至於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公里處,隨著噴赤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更是形成一個50公里長、近15公里寬、多沼澤且覆蓋蘆葦叢的烏爾塔土蓋伊島。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上游在帕米爾高原的群山間穿行,積蓄力量

在正式改稱為阿姆河前,噴赤河干流又彙集了來自南天山支脈的瓦赫什河。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公里,流域面積3.91萬平方公里,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南天山山脈的費德欽珂冰川,臨近中塔邊境線。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流後,又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後,才正式稱為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後150公里才流入到寬闊河谷中,河槽下分許多汊流。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努萊克大壩上游的水庫,攝於塔吉克斯坦

瓦赫什河總落差835米,多年平均流量64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02億立方米,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77%。為此前蘇聯在瓦赫什河上游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大壩-努萊克大壩(高314米),用作發電和灌溉,總髮電功率為3000兆瓦,為塔吉克斯坦提供98%的電能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中游河段灌溉了兩岸一望無際的農田

在噴赤河和瓦赫什河並流後正式稱為阿姆河,也意味著離開了上游河段,進入阿姆河中游了。阿姆河中游有季節性支流的匯入,枯水期季節性河流就處於斷流狀態,無水匯入阿姆河,所以中游河段的流量季節變化大,但因為地勢變得平坦,落差越來越小,泥沙沉積河床合沿途水庫,含沙量也減少。除了一些流量較小的季節性支流外,原本右岸還有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兩條大支流注入,但隨著流域低地內的灌溉發展使得已經無水注入阿姆河,在人為層面上算是脫離了阿姆河流域。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流域地形圖:黃線為古絲綢之路路線

在中游,除了灌溉大量消耗阿姆河河水以外,也跟阿姆河流域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息息相關。阿姆河所在的中亞位於大陸內部,遠離海洋,其北面東西向延伸的突厥斯坦山,因存在多處缺口並不能阻擋北極冷空氣南下,進而阿姆河中下游地區大陸性氣候顯著:夏季乾燥酷熱(平均氣溫26-30℃),冬季凜冽寒冷(最冷在-30℃以下),但好在北側東西走向的突厥斯坦山脈和南側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脈,能夠使冬春季來自大西洋、裡海的潮溼氣團深入到阿姆河上游谷地,再受到帕米爾高原的抬升作用,水汽凝結帶來大量降水,使得山地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量卻只有100-200毫米,而下游地區更是低於100毫米。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流量損耗示意圖

當然這樣的氣候差異也使得阿姆河汛期特別長,每年3、4月份從下游到中游,從平原到高地帶的積雪依次融化,形成長時間的春汛,河水開始上漲;然後6-10月,阿姆河上游的帕米爾高原山區大量的冰雪冰川融水補給和迎風坡地形降水補給,形成夏秋汛,所以汛期重疊,以6、7、8月份流量最大。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阿姆河注入鹹海前的處於沙漠中的河口三角洲,引自谷歌地圖

阿姆河依次流經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土庫曼四個國家,轉向西北進入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圖蘭低地時,已經是阿姆河下游河段了,此時水量已經損耗25%。之後在克孜勒庫姆沙漠和卡拉庫姆沙漠之間的烏、土兩國交界地帶蜿蜒穿行的阿姆河,因無支流匯入,再加上降水稀少、蒸發強烈,以及沿途滲漏、灌溉取水,如中游調水的卡拉庫姆運河,都使得水量損耗巨大。在努庫斯以下,阿姆河分數支入鹹海前,還形成了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但最終“幾近昏厥”的阿姆河還是在烏茲別克斯坦的穆伊納克附近注入鹹海,結束了整個起伏跌宕的旅程。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粟特人的城邦分佈圖:阿姆河和錫爾河孕育了中亞綠洲農耕文明

如今這條孕育了中亞數千年獨特文明的河流,依然與中亞各民族日夜相伴,山谷奔流的河水、平原灌溉的農田、鹹海萎縮的水面,共同訴說著阿姆河今日的生機與危機。與北方與之遙相呼應的錫爾河一道,成為兩條“文明絲帶”,給中亞這片乾旱的土地以生機,為此地生息的斯基泰人、馬薩格泰人、東伊蘭人、粟特人等民族提供了外部生存條件,特別是頗具傳奇的粟特人,其商隊足跡不僅遍及歐亞絲路,甚至還開闢了一條從印度洋深入中亞腹地的“海上—江河絲綢之路”,當然這是下期的故事了。

阿姆河:一條從帕米爾高原而來,流淌在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母親河

如今殘存的鹹海和揚起的巨大白霧狀沙塵暴(引自谷歌地圖)

延伸數據:阿姆河長1415公里,若從源頭起算起,全長2540公里,流域南北寬960公里,東西長1400公里,面積46.5萬平方公里。河口地區年平均流量133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430億立方米。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系列水庫、運河的修建,使得阿姆河過度開發,鹹海(原為6.8萬平方公里)60年代起就開始乾涸,到2007年鹹海僅剩下10%,鹹海大部分乾涸消失。據歷史記載,阿姆河也並不總是流入鹹海,也曾注入裡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