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瀾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瀾

建於1953年的王家壩閘在淮河防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為2004年12月竣工的新擴建的王家壩。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澜

佛子嶺、梅山、響洪甸、龍河口、磨子潭五大水庫和城西湖等蓄洪工程形成了“蓄洩兼籌”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體系。圖為佛子嶺水庫。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澜

淮南正陽關姜唐湖退水閘控制正陽關水位和流量不超過設計值,使正陽關以下主要防洪保護區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保障耕地以及下游重要城鎮、能源基地和交通樞紐的安全。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澜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也稱臨淮崗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治淮19項骨幹工程之一,也是國家“十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澜

淮北大堤五河段。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澜

蚌埠閘建於1958年,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集溼地公園、水利工程觀光和公眾科普教育於一體。

「70年安徽影像」治淮工程保安澜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淮河沿岸的農民滿懷豐收的喜悅。

金秋十月,淮河兩岸金浪翻滾,一派豐收景象。 10月5日開始,記者從阜南縣“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出發,到霍邱縣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霍山縣佛子嶺水庫、淮南正陽關姜唐湖退水閘,再到蚌埠閘、淮河花園湖退洪閘,半個月的時間,用無人機鳥瞰淮河壩和防洪堤,領略它們守護安瀾的偉岸雄姿。

“淮河防洪堤和壩閘作為淮河中游防洪體系中的一項關鍵性控制工程,構成淮河中游多層次防洪體系,通過調蓄洪水、削減洪峰,控制水位和流量確保了淮河沿線保護區的耕地、以及下游重要城鎮、能源基地和交通樞紐的安全。它們像一對孿生兄弟,保護淮河水系平安地流淌。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總規劃師徐迎春說。

受黃河奪淮等因素影響,淮河曾給兩岸帶來數不清的災難。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員會,拉開了大規模治淮的序幕,淮河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沿淮掀起興修水利高潮,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修築加固,淮河壩閘得以建設,行洪區進行了開闢,“蓄洩兼籌”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體系初步形成。1991年,國務院確定興建19項治淮骨幹工程,其中涉及安徽的14項。至2009年底,以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為代表的14項治淮骨幹工程全部完成,基本形成了淮河中游防洪保安體系。 2011年,啟動實施進一步治淮工程,涉及安徽的主要有5大類17項工程,已開工建設10項。

科學防控使淮河成功應對暴雨、洪澇、乾旱、颱風等多種災害,先後戰勝1954年、1963年、1991年,特別是近年來又全面戰勝2007年淮河大洪水、2010年長江、淮河大洪水,以及2008年、2010年淮北地區大旱和2011年、2013年、2017年嚴重夏旱等自然災害,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淮河防洪堤和壩閘,守護淮北平原的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70年,也是安徽水利事業實現重大跨越的7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淮河治理、生態修復取得驕人的成績,使得奔流不息、桀驁不馴的淮河歲歲安瀾,造福人民。目前,全省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減災效益累計超過9000億元。

本報記者 李博 本報通訊員 徐程 實習生 林曉奇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