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退休老人三四千元退休金仍捨不得消費,這三個原因你知道嗎?

確實很多人也發現老人退休以後,儘管每月都有不菲的養老金三四千元,高的甚至五六千元,都是以勤儉節約為主,很少再去高檔消費。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這三個:

第一,收入真的降低了。

有一份養老金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尤其是養老金年年調整。退休老人的養老金是每年都在增加的。我的岳母從2003年退休養老金有390多元,一口氣漲到現在的3000元。我岳父也有養老金3100多元。可實際上,相對於年輕時的收入水平確實降低了。

一般來講,即使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每月到手的工資,也只有在崗時工資的70%~80%,而且各種年終獎金獎勵什麼的也幾乎都沒有了。年紀大了之後也不可能去再找額外兼職、副業工作,爭取額外收入。如果家裡有多餘的房子出租或者存款得利息還可以,否則唯一的收入來源就只有養老金了。

退休老人三四千元退休金仍捨不得消費,這三個原因你知道嗎?


年紀大了之後得病風險越來越高,人們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也在與日俱增。所以,越節儉越好,是幾乎所有老人的心聲。

第二,為兒女放不下的心。

過去,我們都說是養兒防老。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子化時代的來臨,三四十歲仍然不能獨立的人大有人在,“啃老族”也越來越多。

現在的年輕人一方面是工作壓力大,另一方面也確實收入不如老年人高。周圍同事很多人的工資不到3000元,跟老人們的退休金差不多。如果有他們給老人養老,每月能拿出1000元來就是極限了,因此很多時候還是父母支援兒女。

尤其是在照料孩子方面。我們中國式傳統的家族意識,老人看孩子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把老人給看孩子,當成給父母養老的一個先決條件,這實際上是不對的。我家兩個孩子,都是父母和岳父母看大的。說起來慚愧,由於收入低,不僅父母不要照看費,天天蹭吃蹭喝也是難免的。

退休老人三四千元退休金仍捨不得消費,這三個原因你知道嗎?


西部某省份的王阿姨每月退休金5000多元,再加上為企業退休後兼職收入3000元,但她卻表示這樣的收入剛剛好,主要是她的收入還要幫女兒還房貸。

第三,勤儉節約的傳統。

老人們生活的傳統就是勤儉節約,他們畢竟經歷過艱苦的時代。尤其是像父母、岳父母都是經歷過60年代困難時期的老人,他們的口味跟我們年輕人相差很大。

岳父母最喜歡吃的就是地瓜、土豆、芋頭。兩位老人生活是十分節儉的。每次去買的菜也就是青菜、豆腐,容易儲存的芋頭、土豆、地瓜等等。看到便宜的蔬菜,一買就是一大堆。他說這些東西是他們願意吃的。我父母願意吃的,也就是煎餅、玉米麵。他們說的這些食物,實際上都有一種香甜的回憶,這是小時候刻入他們腦子中美好的回憶。

退休老人三四千元退休金仍捨不得消費,這三個原因你知道嗎?

兒童時代是人們生活習慣養成的最重要時期。如果我們經歷過物質缺乏的時代,一般都不會浪費的。老人們的穿衣、傢俱、出行,都是跟我們年輕人不一樣的選擇。也難怪很多孩子長大以後,跟父母有代溝,這是生活基本的不同造成的。

很多老年人比年輕人還操心。比如超市搞活動賣便宜的雞蛋,老人們往往買完雞蛋以後先給子女家裡送,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沒時間買。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要太挑剔老人們為什麼太節儉、不消費、吃剩菜,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愛父母,讓他們有一個安享的晚年,這才是對他們付出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