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因為害死忠臣伍子胥而誤了吳國,在後人眼中太宰嚭就是一位諂臣。人們通常都以為,太宰嚭家族應該世代都是奸臣,才會生出這樣的兒子。

可事實卻恰恰與此相反。

太宰嚭曾祖父是晉人伯宗,而伯宗不但是位忠臣,還是一位能臣。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公元前594年,因為楚國使者申舟被宋人所殺,楚莊王率大軍圍攻宋國,長達數月。宋人見勢不妙,立刻向晉國派出使者求援。作為宋國長期盟友,晉景公想都不想,當場就決定派軍前往救援。可這時太宰伯宗卻上前進行阻止:“不行啊,古人有云:‘雖然馬鞭很長,但也打不到馬腹。’楚國現正受上天眷顧,晉國還不能與之爭勝。”

三年前,晉國在邲之戰中大敗給楚國,不但軍隊損失慘重,晉國政壇還產生了一次大動盪:邲之戰的次年,戰中不聽命的中軍佐先縠就因試圖造反,被晉人殺死。晉國政局不穩,楚國風頭正勁,晉人憑什麼與楚人爭鋒?

聽了伯宗的勸諫後,晉景公最終放棄了出兵計劃。

伯宗雖然強力阻止晉國出兵中原爭霸,卻不是為追求賢德的虛名、一味反戰,而是他意識到在此時與楚國爭霸得不償失。與其在實力衰弱時強行參與中原爭霸,還不如退一步、先穩固晉國後防線。

就在伯宗阻止救宋這一年,狄國執政酆(fēng)舒殺死了國君潞子嬰兒的夫人。由於潞子嬰兒夫人是晉景公姐姐,晉景公聞之大怒,決心出兵討伐。不想,晉國大臣都懼怕酆舒的才幹,紛紛表示反對出兵。

就在這時,伯宗卻站了出來,強力支持出兵:“一定要討伐狄國!恃才傲物,是滅亡之道。酆舒雖然才能出眾,又有何用?”

在伯宗力挺之下,晉景公派荀林父前往討伐赤狄潞氏國。最終,晉國在兩年內完全消滅了赤狄及其殘餘,將領土擴張到了上黨盆地!

一方面阻止晉國與強楚爭霸,另一方面又能力諫晉國消滅赤狄,兩件事足以說明伯宗戰略眼光之高。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所以,公元前576年郤錡、郤犨、郤至無辜害死伯宗之時,連當時下軍主將韓厥都氣憤不已:“郤氏恐怕要有災難了吧?善人是天地間的紀綱,郤氏卻屢次滅絕他們,不滅亡還等什麼?”


伯宗被殺後,伯氏家臣畢陽及時護送他兒子伯州犁逃到了楚國,躲過了一劫。

伯宗生前,就以直言不諱聞名於晉國,晉人都將他比作晉襄公的太傅陽處父。可伯宗妻子聽說此事後,卻擔心地警告伯宗:“陽處父為人華而不實,善於談論而無謀略,所以才遭受了殺身之禍!”後來,果然如妻子所料,伯宗慘遭滅族之禍。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父親的悲劇,讓僥倖逃脫的伯州犁心有餘悸。雖然逃到楚國後與父親一樣做太宰,但伯州犁為人處事的方式已經與父親大不相同了。

公元前547年,楚康王聯合秦人攻打鄭國城麇(今地不詳),大勝之後俘獲了鄭軍主將皇頡(jié)。可戰後,楚軍內部卻為誰俘獲了皇頡產生了巨大爭執:王子圍和大夫穿封戌都聲稱是自己俘獲了敵軍主將。雙方爭執不下,這讓楚康王也甚是頭疼。這時,太宰伯州犁卻站了出來,替楚康王解決了這一難題:“讓囚犯自己來指認不就行了嗎?”

於是,楚康王命人將戰俘帶上前來。

當著眾人面,伯州犁高舉其手,指著王子圍說道:“這位是王子圍,是敝國國君之子。”然後又故意將手放低,指著穿封戌問皇頡:“這位是穿封戌,方城山外的縣尹。到底是哪位俘獲了你呢?”

在伯州犁這麼明顯暗示之下,皇頡當然心領神會,馬上答道:“我是碰上了王子,因為技不如人才被俘了!”真正擒獲皇頡的穿封戌見此,氣得當場抽戈就去追逐王子圍,結果卻沒能追上!因為伯州犁討好權貴之舉,從此誕生了一個著名的成語:“上下其手”。

正直忠能的伯宗之子,到楚國後卻成了溜鬚拍馬之輩,實在是令人吃驚!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雖然伯州犁有溜鬚拍馬之嫌,但也是為在楚國站穩腳跟的不得已之舉。身為伯宗之子,伯州犁的才幹還是非同尋常。在鄢陵之戰中,一看晉軍動靜,伯州犁就能準確地判斷出晉軍意圖,證明他並非只會阿諛奉承的庸臣。正因如此,後來王子圍弒君篡位之際,才視伯州犁為一巨大威脅,把他給殺了!上下其手地討好楚靈王,到頭來還是被他所殺——當時與王子圍爭功的穿封戌卻還是被楚靈王重用,這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父親因正直無私而被權臣殺害,伯州犁拼命討好權貴也死於非命;伯氏一家的命運,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伯州犁死後,其後裔沒有再逃亡,繼續留在楚國。不過,此時楚國已進入了多事之秋:楚靈王執政十二年後,被三位兄弟攜手推翻,楚平王得以成功篡位,成為新一代楚王。楚平王死後,因為楚昭王年齡幼小,令尹囊瓦把持了楚國大政。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囊瓦為人,貪婪成性又嫉賢妒能。公元前515年,在小人費無忌挑撥下,囊瓦下令殺死了左尹郤宛並將其黨徒捕殺殆盡。伯氏剛好是郤宛之黨,見郤宛被殺,不得不再次舉族逃亡。從此,伯州犁之孫太宰嚭逃到了吳國,受到吳王闔閭重用,再次擔任太宰一職。

從晉國到楚國再到吳國,伯氏家族中人始終都是擔任太宰。太宰在周時官位序列中地位極高,可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其實權都不大。晉國實權是在卿士之手,楚國實權是由令尹和司馬掌控。因此,伯氏在晉國和楚國的地位都不是太高。可在吳國,國君權力比晉、楚二國都大。因此,太宰作為公室近臣,也就得到了更大機會來影響國政。

闔閭執政之時,因為伍子胥幫他篡奪了王位且在伐楚之戰中立下了不朽功勳,太宰嚭地位並不突出。可在闔閭戰死後,繼位的夫差卻更喜歡阿諛奉承之臣,太宰嚭因此獲得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公元前509年,夫差在夫椒(今浙江紹興北)之戰後將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陷入絕境的勾踐被迫向吳國俯首稱臣,提出求和。

此時,在吳國聲望甚高的伍子胥卻堅決反對議和,主張趁勝追擊、滅了越國,以徹底消除隱患。但由於越人的強悍戰力,讓吳國軍隊也損失慘重。夫差的夢想就是稱霸中原,不想再在越國浪費寶貴的兵力。因此,夫差想盡早結束這場戰鬥,轉而北上討伐齊國。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因為戰與和意見不統一,夫差與伍子胥之間產生了爭執。在伍子胥強力反對下,吳國拒絕了越國的第一次求和。


首次求和失敗之後,越人得知太宰嚭深受夫差寵幸,便送給他八位美女,請他代為疏通。一見到美女,太宰嚭就欣喜不已,立刻前往勸諫夫差:“我聽說古時討伐他國,只要他國臣服就行了。如今越人已經臣服,我們還能要求什麼?”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春秋之前,天下諸侯都是一家,交戰也不過是點到為止,不敢輕易消滅其他國家。畢竟,頂上還有周王室在;一旦隨意吞併他國,王室大軍可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太宰嚭稱古時討伐他國以臣服為目的,倒也不是虛話。可在春秋時還抱有這樣的觀念,這就是刻舟求劍了。進入春秋後,弱肉強食已成了家常便飯——任何一個強國,如秦、晉、楚、齊等等,無一不是靠吞併小國而逐步壯大。就連春秋小霸鄭國,也是依靠各種陰謀手段吞併了鄶國、東虢國、胡國、鄢國等等小國,才得以在洛陽盆地之外站穩腳跟!所謂“春秋戰爭不以滅國為目標”的說法,不過是種臆測罷了。

但夫差聽了這話,卻覺得甚合己意:他原本就不想在越國浪費太多資源,不過因為伍子胥的強勢,一時間不好駁他的臉面。見太宰嚭也支持與越國議和,夫差也就顧不上伍子胥了,答應了越人的求和。

經歷此事後,因為太宰嚭凡事都附和夫差,很快他就取代了伍子胥。在夫差中原爭霸的過程中,太宰嚭始終陪同他出徵,卻再也難看到伍子胥的身影。

眼見夫差越來越疏遠伍子胥,太宰嚭又故意當朝與伍子胥多次爭論越國問題,讓夫差對伍子胥更加厭嫌了。艾陵之戰後,太宰嚭更是直接在夫差面前挑撥離間了:“伍員貌似忠誠,內在卻極其殘忍。他連父親和兄長都能不顧而逃,怎麼可能顧及到君王您?君王之前伐齊,伍員屢次反對;現在大勝而歸,他反而對君王生出了怨恨之心。君王如果不防備伍員,他必將作亂!”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得知伍子胥在出使齊國時將兒子託付給齊人,夫差被徹底激怒了,便令他自殺了!

政壇的最大威脅被除掉,太宰嚭從此得到了夫差的專寵!


忠直的伯宗之後,竟然墮落成了一位陷害忠良、阿諛奉承的諂臣,如此巨大的反差,又怎能讓人想得到?

公元前473年11月,越王勾踐率軍攻破了吳國都城,徹底佔領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稱,“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太宰嚭原本就是亂臣賊子,人人都可得而誅之!

太宰嚭的兩大意外:曾祖父為晉國忠直之臣,本人也許另有結局

可是,太宰嚭被誅殺不過是個良好願望,真實歷史也許並非如此。

《左傳》記載,魯哀公在執政二十四年時出訪越國,贏得越國太子適郢歡心。為此,適郢想把女兒嫁給魯哀公,並計劃給他分封土地。魯國執政卿季孫肥得知此事後,害怕公室因此得勢,便通過太宰嚭向適郢行賄,阻止了這場婚姻!

吳國是在魯哀公二十二年被滅,兩年後太宰嚭還能在越國出仕,可見在吞併吳國後勾踐並沒有殺死太宰嚭,相反還重用了他。

如果《左傳》記載可靠,那麼太宰嚭就存在著兩大令人意外之處:其一,是他出身於忠臣之門;其二,是他並沒有因不忠於吳國而被勾踐誅殺。

曾祖父是晉國忠直之臣;祖父雖因上下其手而被人非議,但畢竟作惡不多。對比曾祖父伯宗和祖父伯州犁的死於非命,老天對太宰嚭顯得過於仁慈了些。伯氏家族由忠到奸的轉化,不過才經歷了四代人。太史公曾說,“夫為將者三世必敗”。伯氏家族的墮落史,是不是也可以說:“名臣之後,三世必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