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如果你生活在1000多年前,在沒有現代科學工具的幫助下,你如何準確測量地球的周長?你能畫出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嗎?

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能,不過,當時的阿拉伯人卻可以。

第一張世界地圖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畫出來了,但還很粗略,而阿拉伯人畫出的世界地圖連遙遠的東方國家也包括在內,他們量出的地球周長與今天的測量結果相差無幾。

當時的阿拉伯人正處於伊斯蘭帝國的黃金時代——阿拔斯王朝(the Abbasid,750-1258),它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古代中國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帝國元首被稱為「哈里發」,在阿拉伯語中是「繼承人」的意思。

所謂「黃金時代」,不是說阿拔斯王朝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是說在這樣一個時期,阿拉伯世界湧現了許多人類智慧與文明的成果,深刻地影響了伊斯蘭世界,乃至世界的文明進程。

能擔得起「黃金時代」這一稱號的王朝,無論是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對比,還是與其前後的王朝相較,都無出其右。

01.

「它將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阿拔斯王朝從伍麥葉王朝手中奪過政權,將統治穩固下來之後,便不那麼熱衷於擴張領土。當然,它已經有了足夠遼闊的領地,疆域西抵西班牙,東及印度,北至中亞,南達北非。

阿拔斯王朝開始把目光投向商業和文化的發展。

第二任阿拔斯哈里發曼蘇爾(al-Mansur)興建了巴格達,將帝國的都城從大馬士革遷到巴格達。他雄心勃勃地對巴格達的未來做出預言:

「真主啊,我要在這裡建築城市,並終生居住在這裡,我的子孫也將居住此地。無疑,它將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

自帝國遷都至巴格達起,曼蘇爾就在城中建立起了巨大的商業中心和一座圖書館。

此外,他在兩河流域種植了豐富多樣的農作物,並向各個屬國行省徵收一定數額的黃金白銀、寶石珍珠。

地區間的貿易也非常繁榮,穆斯林有著歷史久遠的商業傳統和開闊的視野。當時穆斯林的商人,會與相隔萬里的印度、錫蘭、東南亞和中國通商。他們還在非洲進行廣泛的交易,從而獲得黃金、象牙、烏木和奴隸。

後來,人們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發現了一大批鑄於7~11世紀的穆斯林硬幣,證實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國家的貿易範圍相當廣闊。這些商業活動促進了伊斯蘭銀行業的高速發展,帝國的主要城市都設有分行,在巴格達開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兌現。

在最早幾任哈里發的統治下,巴格達的人口達到了100萬,這個人口數量即使是在1000年,也讓很多歐洲大城市望塵莫及。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後500年間,它始終是帝國的首都,也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

曼蘇爾的預言成真了。

到了第五任哈里發——哈倫·拉希德(Harun al-Rashid)執政的時候,帝國的財富相當可觀,它不僅可以支撐拉希德建造豪華的宮殿,過著奢侈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阿拔斯王朝開始有了富餘的財富來發展文化和科技事業。

我們可以從拉希德送給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者——查理曼大帝的禮物中瞥見這個跡象。

拉希德的禮物之一是一臺水鍾,它通過銅珠掉落至機械底部的鈸上來報時,這讓查理曼大帝感到吃驚。僅這一項就可以代表他們早已把其歐洲對手甩在了身後。

另一件禮物則是一頭來自印度的大象。阿拉伯人在印度尋得一頭大象,再從海上運至法蘭克王國。有人認為,阿拉伯人應當被視作最早的獸醫,否則大象何以在海上航行如此之久卻依然存活?

當查理曼大帝還在費盡心思地教化野蠻的法蘭克人時,拉希德統治下的巴格達,早已異彩紛呈。

拉希德是一個有遠見和文化素養的統治者。他請來很多學者,不在乎他們來自哪個國家,有什麼宗教信仰,只要他們在專業領域出類拔萃,他都招至麾下。這些學者把波斯、印度、希臘、羅馬的古代學術遺產譯為阿拉伯語,從而滿足帝國各個方面的需要。

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從此拉開序幕,並逐漸形成聲勢。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包括古希臘典籍在內的各種經典得以保存。後來,歐洲人在巴格達保存的古希臘譯本中找到了許多失傳的文獻,再將其回譯,從而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停滯了的科學與文化,在阿拉伯帝國得到了發展。

02.

智慧盡收於此

巴格達的文化真正達到頂峰,是在拉希德的兒子馬蒙(Ma’mūn)擔任哈里發的時期。

到了馬蒙時代,翻譯科學和哲學著作的運動步入高潮。當時學者們譯出了大量高質量的典籍,包括希波克拉底、歐幾里得、和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

馬蒙除了是一個統治者,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酷愛古希臘哲學,熟讀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的作品。他曾派巴格達代表團前往君士坦丁堡蒐集古籍,然後組織各地學者(包括非穆斯林學者)進行翻譯。

阿拉伯人的翻譯事業雖然在伍麥葉王朝就開始了,但當時的譯著大多都是個人行為,只有到了馬蒙時代,譯書才被列為國家的一項主要文化事業。國家開始投入巨資建立機構,組織專業人員從事這項事業。

馬蒙在巴格達建立了一個學術機構——「智慧宮」。

智慧宮不光是一個翻譯局、圖書館和科學館(後來又有了醫學館和天文館),它還是一個培養翻譯人才的學術天堂。

從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都被運到巴格達,收藏在智慧宮內,它可以說是繼被焚燬了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之後最大的學術機構。

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一千零一夜》

▲家喻戶曉的《一千零一夜》就是阿拉伯人收集印度、波斯、埃及的民間故事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故事《阿拉丁神燈》中的主人公——阿拉丁,是一箇中國裁縫的兒子。

一些史學家認為,阿拔斯王朝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只不過是作為一個保存史籍,尤其是希臘古籍的倉庫而存在。比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就曾在《全球通史》中說:

「阿拔斯王朝還以科學領域的成就享有盛名,不過,這方面的趨勢是保存和發展原有的東西,而不是創造新的東西。」

其實不然,阿拔斯王朝對文明的貢獻遠不止如此,它是一個完全被低估了的文明。在巴格達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中,這裡的科學家們其實做出了不少成績。

我們現在在數學中所使用的代數、正弦函數、餘弦函數就是巴格達的阿爾·花剌子密(Al - Khwarizmi)為了方便天文學中的計算而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臺用於觀測星空的象限儀,全部都是巴格達的阿爾·花剌子模(Al - Khwarizmi)的作品。他在著作《代數學》一書中使用了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從而將其傳播到西方,印度數字由此得名「阿拉伯數字」。

在吸收了希臘科學家——蓋倫和希波克拉底的醫學理念之後,巴格達的醫生在醫學上也有自己的發展,其中最傑出的醫生叫拉齊(Razi),他著有一百多部醫學書籍,尤其是他的私人醫學筆記《醫學綱要》,對歐洲的臨床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最早記錄了天花的症狀,還提出了衛生環境與健康的關係。

值得強調的是,阿拉伯語的傳播,比阿拉伯人的征服更為顯著。在浩浩蕩蕩的翻譯運動之下,到11世紀時,阿拉伯語已取代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等語言,在從摩洛哥到波斯的廣大地區流行,並持續到今天。

阿拉伯語對其他語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有不少英文詞彙都是來源於阿拉伯語,比如鍊金術(alchemy)就來自於阿拉伯語「al-kimiya」,酒精(alcohol)一詞,則是阿拉伯語中的「al-kuhl」。

03.

在黑暗與盛世之間的阿拉伯文明

當阿拔斯王朝處於黃金時代時,其他文明又在經歷什麼呢?

彼時的西歐正處於有名的中世紀時期,它通常被稱作「黑暗時代」。但實際上,「黑暗時代」這個名字有些言過其實,美國曆史學家朱迪斯·M.本內特(Judith M.Bennett)和C.沃倫·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在《歐洲中世紀史》一書中說:

「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

他們把中世紀分為三個階段來看:中世紀早期、中期、晚期。其中最黑暗的就是中世紀晚期,此時的歐洲慘遭饑荒和瘟疫的肆虐,甚至還出現了獵巫運動這類滅絕人性的事件。


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對女巫的審判》美國畫家T. H. 馬特森繪

整體來看,中世紀的西歐即便沒有倒退,也是停滯不前的,畢竟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自顧不暇,更不用說進行文化的發展和科學的創造。

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唐朝的巔峰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只可惜,唐朝一達頂峰便迅速滑坡,在前方等待它的,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幾乎耗盡了唐朝的氣數,在此次動亂中死去的人,幾乎佔了唐朝總人口的一半。它不光是唐朝的滅頂之災,也算得上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大災難。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再難以回到它「大唐盛世,萬國來朝」的輝煌境況。


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大唐盛世 ©電影《妖貓傳》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與阿拉伯帝國早在公元751年就曾有過交鋒,當時阿拔斯王朝和李唐王朝就瓜分中亞的勢力範圍進行了一場決戰,史稱「怛(dá)羅斯之戰」。阿拔斯王朝得勝,並俘獲了一大批中國工匠,學到了造紙術和其他技術。造紙術由此傳播到西方。而造紙術的習得,對巴格達圖書館的建立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正在與穆斯林的戰鬥中節節敗退。比起印度,李唐王朝要幸運得多,儘管唐軍在怛羅斯之戰中敗給穆斯林,失去了一些遙遠的綠洲,但這並不傷其根本,穆斯林並沒有直接對中國發起軍事挑戰。


阿拉伯人的黃金時代

摩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

▲摩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創立,當時在維吾爾族中頗為流行,它是穆斯林與中國之間的緩衝。

印度在戰爭中則要敗得更厲害,印度次大陸的西北豁口,完全暴露在穆斯林軍隊面前。到了公元751年,穆斯林已經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地帶,後來還擭取了印度洋的海上霸權。

那麼,曾經橫跨亞歐非大陸的波斯帝國呢?

這時的波斯帝國早已被劃入了阿拔斯王朝的版圖。

在阿拔斯王朝最繁盛的時期,世界上其實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國家。

04.

黃金時代的謝幕

或許盛極必衰,阿拔斯王朝的繁榮僅持續了200年。

這主要是由於它鬆散的政治結構和王室驕奢淫逸的生活。在9世紀末,帝國就已經開始加速分裂,埃及、敘利亞和東波斯宣佈中斷和巴格達的關係。隨著一個個行省掙脫帝國,阿拔斯王朝的中央權力便只體現在名義上了。

公元1031年,哈里發政權被正式廢黜。

但這並不妨礙它仍然是伊斯蘭帝國的黃金時代,政治的分裂並沒有完全打斷伊斯蘭文明的進程,翻譯活動仍在進行,科學觀測也在繼續。

公元1259年,位於伊朗東部的馬拉蓋建造了一座大型天文臺,不少人曾在這裡取得卓越成就。與此同時,阿拔斯王朝剛剛滅亡。這說明,無論政權如何更替,社會如何動盪,阿拔斯王朝的學者都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探索。

這些難道不是黃金時代留下的烙印嗎?

然而在阿拔斯王朝經歷了十字軍東征的衝擊、法蒂瑪王朝的崛起、柏柏爾人和貝都因部落的進攻、以及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之後,整個阿拉伯世界再無一個完整的伊斯蘭帝國。直至今日,依舊是一個是非之地。

但這並不表明,我們可以忽視它在文化上的貢獻,不論是西方中心主義還是東方中心主義,任何以自我為中心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文明的視野都是狹隘的。

我們必須承認,處於阿拔斯王朝時期的阿拉伯文明,對於文明,的確是貢獻更多。

承認這一點,沒有什麼丟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