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時尚和電影都在製造幻想和美夢,因此時尚和出演電影的明星之間的聯姻傳統由來已久。

聯姻的共識之下,大家各司其職,有人扮演代言人或大使(各路明星)、有人扮演時尚大帝(Karl Lagerfeld)、有人扮演女魔頭(Anna WIntour)、有人是金童(Tom Ford)、有人是天才(Nicolas Ghesquière、Hedi Slimane),有人是鬼才(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每個人都有其象徵性的角色扮演。

這是一個成熟且成功的媒介運作體系的基本遊戲規則,在時代變遷中,時尚在變,電影在變,明星也在變,虛榮者、狡辯者,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角力。

01:源起

奧黛麗·赫本與 Givenchy 在 1950-1960 年代的合體,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時尚和明星聯姻的經典範本,不過限於彼時傳播渠道有限,雙方合作的高光時刻主要停留在電影層面,無數年之後才因為大眾傳媒的普及被更多人熟知。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奧黛麗·赫本

時尚和明星聯姻被真正普及,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

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初,是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的超模年代,Kate Moss、Naomi Campbell、Christy Turlington、Linda Evangelista、Cindy Crawford、Claudia Schiffer 在當時被稱為叱吒時尚江湖的超模群首。她們長期霸佔著各大時尚雜誌封面,並手握各大時尚品牌的廣告代言合約。

超模們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她們帶領時尚界成名,拉近了普通人和時尚之間的距離。但是幾位超模的高光實在是太耀眼,以至於後輩們都在她們的陰影下出道,很難有機會成為萬眾矚目的新一代超模。多數人都放平心態進入模特行業,安心求得一份工作,少數人有功利心,轉戰其他名利場領域大紅大紫。

眼瞅著超模後繼無人,老司機 Anna Wintour 意識到必須有新的面孔來為時尚界吸引注意力,於是她開始哄騙新一代女演員取代超模的位置。從此,時尚和明星開始頻繁互動。

1998 年,好萊塢當紅女演員蕾妮·齊薇格(Renée Zellweger)成為第一個登上美國版 VOGUE 九月刊封面的非模特人選。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美國版 VOGUE 1998 年九月刊封面 | 攝影: Steven Meisel

事實上,隨著大眾傳媒工業在 1990 年代的高速發展,明星們曝光的媒體通道越來越多,她們已經意識到了時尚的力量,急需藉助時尚包裝在紅毯或秀場前排展示完美的個人形象,於是她們想方設法與時尚求合體。

自然而然地,當時尚與明星的關係越走越近,超模在時尚界的地位逐漸被明星取代。時尚和明星合體的最佳舞臺是每年五月第一個星期一舉辦的 Met Gala,而 Anna Wintour 從 1995 年至今就一直在賣力張羅局面,誰是外圍,誰是一線,一目瞭然。

時尚和明星聯姻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故事主角是時尚金童 Tom Ford。他在掌管 Gucci 期間,洞察到了好萊塢各路大小明星想出名的心態,給他們製造了各種性感騷柔的糖衣炮彈,並確立了自己在時尚界的江湖地位。

時間來到 2004 年,Tom Ford 離開 Gucci,時尚和明星聯姻的超級主角 Karl Lagerfeld 粉墨登場。

02:高光

2003 年,澳大利亞女演員妮可·基德曼被 Karl Lagerfeld 邀請代言香奈兒 5 號香水。

當時的妮可·基德曼,因出演《紅磨坊》等熱門電影,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巨星。導演巴茲·魯爾曼(Baz Luhrmann)構思並指導了一場以她為主角的 180 秒廣告短片,短片於 2004 年聖誕新年假期在全球發佈,然後成為香奈兒連續幾年在假日季的重要推廣物料。

短片耗資 3300 萬美元完成,妮可·基德曼的酬勞是 300 萬美元,她因此成為演員出演商業廣告的最高紀錄保持者。連續幾年的合約,她一共賺了 1200 萬美元。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妮可·基德曼出演香奈兒 5 號香水廣告短片的花絮和劇照

2004 年 10 月 8 日,距離短片正式發佈還有一段時間,香奈兒在巴黎大皇宮發佈 2005 春夏成衣系列,妮可·基德曼成為秀場內外的萬眾焦點。

進入秀場前,萬千粉絲在場外高喊她的名字。秀場裡,T 臺被打造成紅毯的形式,時裝秀的開場環節,Linda Evangelista、Amber Valletta、Shalom Harlow、Naomi Campbell、Kristen McMenamy、Nadja Auermann 等幾位超模模仿明星走紅毯,場邊無數男人在拍照,現場氣氛相當戲劇性。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Chanel 2005 春夏時裝秀開場環節

秀場內外,彷彿就是一場電影的宣傳活動。走秀完畢之後,老佛爺走到秀場邊與妮可·基德曼親密貼臉。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Chanel 2005 春夏時裝秀謝幕環節,老佛爺與妮可·基德曼親密貼臉

秀後派對,也是瘋狂到客人爆滿,各路知名人士都想去一睹好萊塢巨星如尤物一般的真容。老佛爺則戴著墨鏡站在邊上一臉冷漠,但很顯然他已經能預見到巨大成功即將來臨,一次偉大的商業聯姻就此開始。

第二天,老佛爺和妮可·基德曼貼臉的照片無處不在,成為各大媒體報刊的頭版頭條。一個多月後,妮可·基德曼出演的香奈兒 5 號香水在歐洲及北美出街。

此前,歐洲老牌時裝屋都習慣於與本土明星合體,妮可·基德曼代言的香奈兒 5 號香水廣告引起的轟動,讓國際明星成為香饃饃,她們成為時尚品牌們明裡暗裡瘋搶的對象。

無疑,老佛爺是時尚和明星之間超高規格商業聯姻的造物主和組織者,如今任何一個人都在津津樂道這種商業模式,卻鮮有人去發問,當初老佛爺是如何想通了市場邏輯,並且一出招就成功了。

為什麼是國際巨星能獲得成功,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是非常清楚的——在一個人人穿著變得過於暴露的時代,只有當一位明星擁有非凡的才華和風格,她才會讓人感到興奮。

如此邏輯之下,妮可·基德曼與香奈兒聯姻,她的存在就像香奈兒 5 號香水一樣令人陶醉。

當然,任何明星擁有再亮的高光,始終都是時裝屋的配角,時尚的真正主角是品牌本身,以及主理設計師。

很顯然,老佛爺身上自帶的明星光環就有與商業聯姻的價值。

2004 年 9 月 18 日,巴黎蓬皮杜中心,老佛爺召集全球媒體發佈 Karl Lagerfeld for H&M 系列,那時沒有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各方都尊重行業既定規則,服裝沒有出現在商店之前,記者們都不會出版任何相關圖片。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Karl Lagerfeld for H&M 系列廣告大片

11 月 12 日清晨,Karl Lagerfeld for H&M 系列擺上貨架,如潮水般的人群擠進 H&M 各大門店,不少顧客帶著睡袋連夜排隊。

但在此前的幾小時,老佛爺非常焦慮不安,甚至懷疑真有人去買嗎?如果沒有聲響怎麼辦?

不過,由於單品過於暢銷,老佛爺的焦慮變成了憤怒,他指責 H&M 故意製造稀缺,他參與合作的本意是為了時尚民主,現實情況卻完全背道而馳。處在當時的情形,任何人都能猜到,他內心深處其實是非常狂喜的。

合作之前,H&M 通過民意調查發現,老佛爺是大眾最熟悉的時尚界知名人士,於是他成為 H&M 的第一個跨界合作對象。不過當時除了極少數人支持他,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覺得高級衣架上的設計,一下子 low 到地面,會出現怎樣不可想象的畫面。

為什麼 Karl Lagerfeld for H&M 系列會取得空前成功?原因在於 H&M 是平價品牌,與老佛爺合作的出發點,是為普通女性的正常身體提供衣服,而非超模,因此廣受追捧。

當然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廣大吃瓜群眾的虛榮心作祟。

開發單品的過程中,時任法國版 VOGUE 主編、H&M 顧問 Carine Roitfeld 建議在 T 恤上印上老佛爺的臉。最開始老佛爺猶豫不決,但他很清楚當時虛榮盛行,最終照辦了。

時尚和明星合體,推高了雙方的知名度,讓吃瓜群眾對於虛榮的需求更加旺盛,即所謂的名人經濟。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2008 年會爆發金融危機,消費至上的虛榮體驗被澆了一瓢冷水。

03:異化

2012 年,社交媒體全面興起,虛榮也跟著重新抬頭,並在 2015 年迴歸大眾視線,標誌性事件是 Balenciaga 爆款,Gucci 翻紅。

社交媒體時代,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每個人都是“演員”,過去時尚與明星聯姻的邏輯不再好用,剛好有本事的設計師本身就是社交媒體上的明星,他們給出了一套能滿足新時代虛榮的自圓其說。

格魯吉亞人 Demna Gvasalia 帶領的 Balenciaga,通過真皮宜家手袋、T 恤混合襯衫的怪異上衣、笨重的老爹鞋、多層疊搭外套等一系列奇葩貴价單品,在各大頭條上刷足存在感。尤其老爹鞋,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鞋履輪廓,紅紅火火幾年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極富爭議,又令人垂涎——Demna Gvasalia 的創作思路與達達主義的先驅、藝術家杜尚類似,他將日常之物的現成品重新包裝,賦予它們新的身份和尊嚴,讓購買者在身心層面提升擁有它們的意義。

Gucci 的做法更加討巧,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 通過嫁接各個時期大眾耳熟能詳的藝術元素,構建出品牌的新時代文化語言,讓擁有者份外窩心、份外滿足。

Demna Gvasalia 和 Alessandro Michele 之前,很多設計師這麼幹過,比如 Martin Margiela、Helmut Lang,不過前輩的做法偏精英姿態,作品至今依舊被封為經典,他之後,Virgil Abloh 更加變本加厲。

Virgil Abloh 有多紅不必多說,能夠出任 Louis Vuitton 男裝創意總監就足以證明,但他也揹負了無數罵名。簡單來說,他的那套自圓其說,就是怎麼好賣怎麼來,挪用各種現成的東西來設計,本質上是所謂的經驗主義。

但是經驗主義並不屬於精英範疇,而時尚又是精英語境,因此 Virgil Abloh 的創作邏輯被無數真假精英人士唾棄。再加上他的創作底色是黑人群體長期被剝削、被壓迫之後的應激反應遺傳,屬於經驗主義中最被人不待見的謀生實用主義。

因此,Virgil Abloh 爆紅之後被時尚收編,雙方滿足了虛榮,但是一時爽能否變成時時爽,卻是一個未知數。前不久 LV 全面下架 Michael Jackson 相關的男裝單品,就給雙方敲起了警鐘。

理論上,嫁接 Michael Jackson 相關元素到 LV 的當代形象裡,可以讓無數黑人同胞和當代流行文化腦殘粉找到內心共鳴,並且開開心心刷卡消費,但是巨星身上的爭議點卻讓各方手足無措。

雖然 Virgil Abloh 有各種自創的主義給自己自圓其說,但是很顯然,時尚背後的虛榮依舊逃脫不了普世價值的立場。這恰好也是他、Demna Gvasalia、Alessandro Michele 爆紅背後,創作初衷始終讓人存疑的關鍵點。

在中國,以 Balenciaga 和 Gucci 為代表的虛榮時尚消費,已經可以頂全球時尚消費市場的半邊天,而且時尚和明星聯姻的“特供大使”消息滿天飛。看似熱鬧,卻是一個非常魔幻的現場。

2019 年 3 月,中國女星 Angelababy 登上美國版 VOGUE 封面,就是這個魔幻現場的最佳註腳。

時尚和明星聯姻背後,無法迴避的虛榮與狡辯

攝影: Mikael Jansson

不難看出,時尚和明星聯姻的高光時刻,只有當一位明星擁有非凡的才華和風格,她才會被時尚收編,成為讓無數人體驗虛榮的基礎出發點。而在社交媒體時代,當轉評贊成為時尚和明星聯姻的參照物,虛榮不可避免成為讓人焦慮的無底洞。

孰是孰非?老一輩藝人早已樹立了標杆。

無數人欽佩 Karl lagerfeld、Anna Wintour 等老一輩藝人,以及他們代表的一切,原因並非在於他們滿足了無數人的虛榮心,而是他們的行動代表著時代的進步,並且是站在普世價值立場之上的時代進步。

因此,虛榮者,狡辯者,請保重。

撰文:PiPiJuiCe(空白雜誌出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