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早知道一輛TT被製作賽車的時候,便期待它完工的那天。TT賽車化的進度的確一直都沒有停頓過,只是它距離完美,永遠都“真的還差一點點”。我相信,即便賽車改裝完成並且可以參加例如泛珠賽道英雄這類比賽,甚至取得好成績了,對於事事追求完美的人來說,這輛車的完成度永遠不會超過99%。而為了證明無時無刻不在施行專業化的賽車改造技藝,店裡的技師用相機將這一年的施工過程記錄下來了,一來對於這種案例,很多改裝過程很有意思但成品出來之後就很難再表現出來,第二點,真的不知道這車什麼時候能夠達到完成的狀態啊……

其實這輛TT並非原廠狀態購入的,之前已經經過一定程度的賽車化改裝。在歐美系賽車改裝技術的薰陶下,這輛TT身上,我們會看到大量並不能夠在港澳系賽車身上看到的,但又很有參考意義的改裝手法,正如前文所說,如果不能將這些有意思的過程展現出來,那就真是浪費素材了。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TT來到店裡的時候,動力系統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改裝了,例如高流量進氣套件,APR進氣歧管,中冷套件等等。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底盤看似原裝,接下來會在這裡進行大手術,來減輕TT的重量。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還算原裝的駕駛艙,只是簡單改裝了固定式桶椅,簡單的防滾架以及外掛儀表等等。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制動系統是在賽道上常見的AP Racing六活塞系列。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KW Club Sport系列避震器,有多通路阻尼調節功能,可以發揮避震器的最佳貼地性。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簡單加工出來的冷風進氣系統。

先不管動力多少匹、制動系統多大碟多少活塞的卡鉗、懸掛系統又是用什麼避震器,賽車改裝第一個指定動作,肯定是與安全性相關的。試問拿命去拼的車手,又怎麼會有膽量使盡全力來駕駛,逼迫出賽車的極限呢?於是,技師三下五除二將全車拆個精光,並且將即將焊接部位的鏽蝕部分進行打磨,以方便下一步將全車受力部位進行點焊,以更密集的焊點增強車架的受力剛性,然後就是燒製固定式的防滾架。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對不起,既然來了,那就先來個全身檢查再說吧。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當然拆下來的東西遠遠不止這麼多,這張照片交待的是一個伏筆,後續這些部件將會被施行大手術。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想點焊的效果更好,就要將車漆打磨掉。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打磨過後,這表面算是湊合了。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點焊完成後,要噴塗一層油漆,保護焊點不生鏽。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密密麻麻的焊點,都集中在車架的主要受力部位,塔頂、主縱梁、防火牆,以及相互之間的連接構件。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注意到,“點焊”不是一個個點,而是每隔一段距離就是一小段的焊,強度上會比一個一個點為高。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前輪內襯的情況。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製作防滾架的技師,是從珠海賽車場請來的資深人士,確保防滾架質量過硬。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側車門以及行李艙這兩個大豁口,需要交叉的鋼管來加固結構,而且還需要在交叉點加焊強化板。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合格的防滾架,必須要從乘員艙延伸至引擎艙內,並將力傳遞至理論上強度最大的塔頂位置。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如圖所示,這一根斜杆,就可以將防火牆與塔頂做更好的支撐,減少引擎艙因撞車而變形的機會。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防滾架完全製作好了,大家可以看到固定式防滾架的結構以及支撐點。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車門交叉點的強化板為什麼要打孔?其實並非為了輕量化,對於一個動輒100多公斤的防滾架來說幾個孔只是杯水車薪,其實是利用這個衝壓孔的內翻邊緣,提升扭曲剛性。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原則上,防滾架可以拆解出無數個結構強度最穩定三角形。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氣壓千斤頂顧名思義,是利用壓縮空氣而將重物抬起的千斤頂。在賽車上的應用,一般是焊死在車架上,充入壓縮空氣後將車身頂起,方便快速進行底盤零件更換以及維修等等。而我們經常看到的氣壓千斤頂,都是焊死在車廂內、A柱下方附近。在這個位置安裝氣壓千斤頂,第一支撐點可以儘可能靠近重量較大的車頭,支撐較為穩定,此外這個部位周邊比較少其他零件干涉,相對容易安裝。千斤頂安裝在車廂內,萬一發生嚴重的碰撞,千斤頂仍存在對車手腿部造成傷害的風險,不管概率有多高,至少要想辦法將其降至最低。因此,將氣壓千斤頂安裝在車身外面,同樣是A柱對下的位置。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氣壓千斤頂由兩部分組成,氣壓活塞柱(下)以及固定套筒(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組裝完成,以氣壓活塞柱自帶的絞牙託將套筒牢牢固定住。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將固定套筒焊接在車身。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焊接完成,然後再將活塞柱如上圖那樣固定在套筒內,氣壓千斤頂就能正常工作了。

重製副車架的概念,在國外的賽事中很常見,英國房車賽BTCC的賽車就是這樣一個明顯的例子:賽會為了消除不同車種之間懸掛系統設計所帶來的實力差距,允許車隊重新設計以及製作副車架及懸掛系統。當然不能和BTCC的燒錢級別相提並論,不過將原車沉重的鋼製副車架,替換成由鋼管焊接而成的更輕質的副車架,來減輕車身前部分的重量。當然相對於需要重新設計懸掛幾何、從零開始的做法,這裡採取了較為穩妥的方式,以原副車架與車架以及懸掛搖臂連接點為基本的參考點,再考慮副車架的受力條件,這樣重製副車架的成功率會更高,開發時間也會更短,改造的C/P值更高。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重製的副車架,主要的幾何尺寸與原車副車架相同,只是在結構和重量上作出了優化,改善TT車頭過重的問題。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在主受力部位,例如懸掛搖臂鉸點、車架固定點附近,補上加強筋。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原車副車架準備廢除,同時原車的鑄鐵擺臂也要“下崗”。

更換入可調長度的連桿,當車改到這份上了,也就相對地沒什麼新鮮了。當整輛車的改裝幅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動力性能、整車配重、避震器設定……等等關乎行走特性的參數都有較為明顯變化時,重新調校車輪的定位參數就不可或缺了,畢竟汽車最終的性能都要通過輪胎來與地面互相傳遞,而四輪定位則決定了輪胎的運動規律。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訂製的前下襬臂,重量上的優勢看照片都看得出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調整前輪幾何,根據車手駕駛習慣來調校動態反應。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鉸點全數改為金屬襯套,沒有緩衝物也就能消除擺臂的不規則位移。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只不過金屬襯套只屬於賽道專用部品,街車使用不可。因為無緩衝的襯套,一會將震動傳遞到車架致使車架過早疲勞,二是震動傳遞到人致使人過早疲勞,三是社會道路坑坑窪窪,襯套本身也會很快玩完。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後輪的下襬臂也更換了可調鋁合金製品。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這張圖非常直接地說明可調長度擺臂的作用。下襬臂伸長,會將羊角的下端往外推出,令車輪傾角變為“內八”傾向。

接下來相信很多讀者第一次聽說,快卸車頭。這就要各位想象一個場景,如果賽車的引擎發生狀況需要修理,又或者車頭在激烈的爭奪中經受了碰撞,回到維修區的第一件事情當然是快速維修,如果這時候能夠將車頭的部分部件拆卸下來,維修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想法不錯,但其中涉及的內容卻不少,首先要確定卸下來的那一塊東西,是可以包含什麼部件,既要能以最快速度拆卸,也要最大程度地清空引擎艙。最後決定將中冷器以及水箱這兩塊體積碩大、脫落難度相對較低的部件固定在快卸部分。那麼問題來了,進氣管路和水路是怎麼從引擎本體分離出來,中冷器還好辦,水箱分離之後,冷卻液不是全流光了嗎?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製作快卸車頭,首先要將原車的車頭防撞結構切除,再根據快卸的設計重新制作新的防撞護欄。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大燈也安裝在快拆架上。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材質什麼的就不用太講究了,能固定住東西就好,反正在賽車世界裡,這就是易耗品……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快卸車頭基本完工。

永遠沒有完工的奧迪TT MK I賽車

圖:快卸車頭裝回車上之後,嗯,看不出來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