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小米、美團股價突然飆漲 雷軍要“淚奔”

10月21日,長久沉寂的小米股價今日突然迎來“鹹魚翻身”,高開3.98%的情況下連續上漲,股價從開盤的8.89港元一度站上9.13港元高點,漲超6.5%,迎來9月3日以來最大漲幅。

令人驚奇的是,與小米一同上漲的還有美團,今日開盤美團點評的股價也持續高走,盤中最高報價97.4港元,漲超5%,市值突破5500億港元。

今天是啥日子?又是什麼原因讓小米、美團的股價跟嗑了藥似的?答曰:今天是國內上交所、深交所宣佈將“同股不同權”公司股票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那這和小米及美團的股價飆升有什麼關係?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飆漲背後的邏輯

眾所周知,小米、美團這兩家公司除了同屬互聯網領域以及同在港股上市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同股不同權”的股份結構。

所謂“同股不同權”又被稱為雙層股權制度,即上市公司的表決權並不是完全按照“一股一權”原則來進行分配的一種股權架構。這樣的架構下,上市公司的少數股東(一般是公司創始人及高層)可以憑藉較少的股份擁有比別的股東更大的表決權。

這樣一來,即使公司創始人或高層所佔的股份比例比其他股東少,也不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

事實上,就互聯網領域來說,基本上的互聯網巨頭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管公司經過多少輪的投資,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權都非常牢固,所以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有較為鮮明的領導人色彩。譬如任正非之於華為,馬雲之於阿里,劉強東之於京東等等。

而儘管形式有所差異,如華為、阿里、京東、Google、Facebook等知名企業都採用同股不同權制度。

因為存在控制權相對集中,普通投資者投票權利受到限制等風險,這種股權架構的上市公司曾經並不受到資本市場的歡迎。但是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喬布斯曾在“同股同權”制度下被踢出蘋果董事會這種事情發生之後,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開始採用“同股不同權”制度。

因此,美交所和納斯達克率先對同股不同權採取了包容態度,吸引了很多公司上市,同股不同權企業的上市和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國內港交所於2013年“痛失”阿里巴巴之後,為避免持續錯過科技龍頭企業,於近年重新放開了同股不同權制度。

正是因為近年港交所開始對同股不同權制度採取包容態度,小米、美團這種採用同股不同權制度的公司才得以在2018年於港交所上市。如今,不僅僅是上市,更多的利好正對同股不同權制度的公司放開。

根據滬、深兩家證券交易所在10月18日晚發佈的聯合公告,中國證監會已批准滬深港通業務的規則修訂,首次明確了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納入港股通的條件,新規將從10月28日起生效。

簡而言之,滿足條件的同股不同權公司將有望在10月底被納入港股通,小米、美團首當其衝。

上市公司被納入港股通之後,內地投資者將可跨越不同交易所的限制,可以按規則對港股上市公司進行投資。也就是說,小米、美團這兩家本身在內地市場叱吒風雲的互聯網巨頭,有望在近期得到內地投資者的強烈關注。

基於這兩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極高的聲望,一旦被納入港股通,其股票有可能引起內地投資者的爭搶,並助推股價、市值的上升。在這樣的預期下,將被納入港股通的消息一經擴散,小米、美團的股價應聲飆漲。

對於美團來說,這樣的利好有望助力其市值持續攀升,5500億港元之後,6000億港元在招手;而對於小米來說,這一切似乎有點不一樣。

雷軍淚奔

如果說將被納入港股通,對美團來說是“錦上添花”,那對小米來說絕對是“雪中送炭”。自上市以來,小米的股價很少有漲的這麼痛快的時候。看著今日小米盤中股價的表現,雷軍可能已經委屈的“淚奔”。

自2018年7月成功上市以來,小米集團喬遷了新居,又躋身世界500強,還給員工獎勵了股票,電視產品銷量屢破紀錄,最新的財報也超市場預期的生猛,但這一切都難以掩飾其股價上的弱勢。

出門在外,英文口語可以不行,氣勢卻不能輸。作為互聯網大佬,雷軍可能不怕與別人比銷量,不怕與別人比房子,也不怕和別人比業績,但要談及股價和市值,怕是還沒說話氣勢就弱了三分。

上市之初,雷軍立下2000億美元市值的豪言壯語,但是隨著小米自上市以來的股價接連下跌,雷軍的2000億美元目標慢慢的變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2019年9月2日,小米股價報收8.35港元再創新低,市值離巔峰時期蒸發了3000多億港元,慘跌6成。

對此,雷軍雖然嘴上沒說什麼,心底裡卻早已在暗暗較勁。在9月2日股價創下新低之後,小米當日便宣佈將斥資120億港元於公開市場回購公司股份。巨資回購,展現了雷軍對小米的絕對信心。受到120億港元的感召,小米的股價第二天上漲4.55%,並在9月13日報收9.48港元,挽回了連續下滑的頹勢。

然鵝事實證明,股價回購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操作,9月13日之後,小米的股價再次迎來下滑,小米見勢不妙,立刻開啟了此前承諾的股票回購計劃。《電商報》統計發現,在9月18日-9月26日的時間裡,小米集團連續7交易日回購股票,耗資3.25億港元。

然而真金白銀連續的回購並未挽回股價頹勢,9月18日小米股價尚能守在9港元以上,但是到9月27日,小米股價再度失守9港元,報收8.7港元。

此後,小米的密集股票回購仍然在繼續,但是股價依然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幾億港元的回購,感覺已經打了水漂。連真金白銀的回購都挽救不了股價的下跌,雷軍內心的憤怒與絕望可以想象。

直到10月18日國內交易所發佈公告,給小米來了一個“神助攻”,助推小米股價出現大幅上漲,雷軍終於長舒一口氣。

而想到未來納入港股通之後,內地投資者將可以投資小米,雷軍估計不僅僅是長舒一口氣,而是要“淚奔”。為什麼?因為內地才是“米粉”的大本營啊!在港股市場受盡委屈,眼看可以回到主場,並有望打一場持久的翻身仗,換誰都要“淚奔”。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小米此番受到利好,股價有望持續回升,但是與其他同僚相比,小米與雷軍仍需努力。以美團為例,與小米在差不多的時間裡於港股上市,如今美團已經成為市值僅次於阿里、騰訊的第三大互聯網企業,並且被納入港股通之後,美團的市值有望再上一個臺階。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小米如果想要追上其他互聯網巨頭的步伐,需要的不僅僅是當前政策的利好,更需要的是在未來的時間裡拿出令人折服的成績。以自身的不斷突破來換取外界的一致看好,才是市值扶搖而上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