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有哪些能力与功绩不匹配的人物?

sjfsong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能力与功绩不匹配?是他明明没做那么多还有了名声?还是他有能力可是却没能施展出来?那这样的无处施展才华,是因为时局还是因为自身?

都有的,中国历史这么久远,一点都不缺这些人。

有人苦苦钻营而化作历史尘埃,而朱舜水却是在巧合之下留名日本。

朱舜水,明末儒生。南明覆灭以后,朱舜水逃往日本。因缘巧合之下,结识了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和朱舜水一个不会说中文一个不会说日语,赶巧的是,他们都会写汉字。就在这纸笔的一来一回间,德川光圀被朱舜水的学识深深折服,恳请朱舜水在自己家中布帐讲学。朱舜水当时觉得自己暂时无力复明,和其他人一起研究研究学术也是可行的,便和德川光圀以及德川家的幕僚们分享自己的见解。

可朱舜水是谁?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儒生啊,儒家思想是深深融入他的骨血的啊。这不分享自己的见解还好,一分享,就让德川家的人看到了儒学的精华。德川光圀在朱舜水的影响下,认识到了具有这样的社会精神倡导是多么的重要,慢慢有了在日本发展一种更强劲的社会思想的想法。

后来,朱舜水几度回国参与复明,而德川光圀则开始主持修撰《大日本史》,企图借此宣扬一种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后来慢慢演变为军国主义。

朱舜水,因为最初和德川光圀的交流,“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日本颇受推崇。

而无处施展才华的,辛弃疾实在是典型里的典型。

少年时,辛弃疾因为组织抗金且颇有战绩而被朝廷征召。哪曾想,这一去朝堂,便再也没能回到战场。辛弃疾无疑是颇有军事才华的,不然他不会少年成名。可他无疑也是没能施展才华的,南宋的政策不允许他北去抗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本能成长为南宋一员大将,为南宋收复北方的辛弃疾,迫于时事,未曾,也永不会拥有与能力般配的功绩了。

而因为自身而就此止步的遗憾,霍去病怕是极有“感触”。

那个十七岁就能率领八百骑兵大败匈奴的奇才,如果能继续率兵直到七十岁,那大汉该是怎样的光景?可惜一切,有关霍去病的一切,都定格在了他的二十四岁。随着他离开的,自然有他那保家卫国的本事。

都说,天道无常。这人世存在太多的意料之外,也许是惊喜,也许是悲哀。以史为鉴,我们足以清楚,把握当下和机会,是多么重要。


邓海春


令为将头,不是帅未的粟裕大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