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從“入土為安”到“入海為安” 生態殯葬你會選擇嗎?

2019-04-06 06:21 | 紹興晚報

从“入土为安”到“入海为安” 生态殡葬你会选择吗?

舟山海葬儀式現場

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每到清明時節,一句句感傷的詩句,說出了斷腸人心中的思念。四月天,有杏花、細雨、行人、墳地……詩中的意象有些許憂傷,但道出了人們心中的回憶和思緒。清明瞭,到了懷念逝者的時節,不過,如今的紹興人面對“身後事”不再執念於墓地安葬。

3月20日上午,舟山普陀區碼頭邊,“新天恆”號殯葬專用船艙內,14位死者的家屬面向花圈、輓聯集體默哀,對親人做最後的告別。

這是近期紹興市組織的一次集體海葬活動,在紹興市殯葬協會委託市公墓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全程陪同下,失去親人的家屬按照逝者遺願,把親人的骨灰撒進了廣闊的大海,在美麗的大海中常伴明月和星空。記者瞭解到,參加此次海葬活動的14戶家庭中,有8戶來自諸暨,有4戶來自越城,有2戶來自嵊州。

在望秦山陵園的一處高山平地上,有一片秀麗的茶樹園,這裡是一座“生態園”,樹下安葬著逝者的骨灰盒。記者瞭解到,如今綠色生態化殯葬主要方式是把人的遺體火化後,通過草坪葬、水葬、樹葬、壁葬、塔葬等不佔地或者少佔地的方式處理骨灰,具有環保、低碳、節地等優點,目的是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給子孫後代留點青山。

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為更好地倡導節地生態安葬,民政部門加快建設公益性綠色殯葬設施,逐漸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使得全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逐年提高。記者瞭解到,我市從2012年開始推出海葬活動,截至2019年3月底,紹興共有14位逝者成為“海葬”的踐行者。除此之外,上虞、嵊州等地的公墓也開始設置花壇葬,將逝者骨灰撒於花壇土層下,骨灰最終將自然溶解,而墓地的圍牆墓碑上會鐫刻上逝者的名字,方便逝者的親屬到墓園祭奠,這既實現了逝者入土為安的夙願,公墓土地也得到更合理化利用。

為了鼓勵市民移風易俗,改變固有的觀念,紹興市採取多種舉措倡導節地生態安葬,比如對選擇生態安葬的逝者家屬進行獎補。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的伍煥海說,“民政局對墓地葬之外的生態葬都有補貼,比如海葬每次補貼6000元,當然根據實際情況會有所調整。”需要注意的是,如選擇海葬等生態葬,需本人前往公墓管理處進行預登記。

“總體上來說,市民對生態安葬的認同度越來越高,接受海葬、樹葬等方式的人數逐漸上升,尤其是像上虞、嵊州這幾個地方開始有人選擇海葬,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伍煥海告訴記者。

其實,傳統的墓地安葬方式,佔用土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弊端日益凸顯,墓地的購買費用也讓很多市民感嘆“身後事”不易,但與此同時,受“入土為安”“厚葬”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逝者家屬對生態安葬仍存有顧慮。

有人認為,人活了一輩子,即使逝去了,總要有個地方安放,以證明來過這個世界:買一方公墓,立上一石碑,實現入土為安,也讓後人可去祭拜。

“至親去世,我們在的人總想留點念想和寄託。有個墓地、有個石碑、有張照片,對家人來說是一種紀念方式,就像清明去掃墓,是一種儀式。”正在花店預訂清明節鮮花的孫女士告訴記者,清明當天,一家人會帶著準備好的鮮花、艾餃、黃酒等前往公墓紀念逝去的親人。

一邊是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風俗;一邊是環境惡化、土地日益緊張的嚴峻現狀,面對“身後事”,你會如何選擇?

(原標題《從“入土為安”到“入海為安”,生態殯葬你會選擇嗎?》,原作者董曉曉。編輯孫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