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芳菲四月天 春到清明好

芳菲四月天 春到清明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说尽了千百年来清明时节的气候;“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感叹的是清明祭扫的忧伤;而“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则一扫阴霾,把人带入春光明媚的踏青出游之路。一个“清明节”,竟可以将阴郁、忧伤、明媚、欢乐等种种情绪带入其中,究竟内蕴几何?

清明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最早的时候,清明本是历法中的节气之一,用以指导农事,后来逐渐吸收了寒食节冷火寒食、祭扫坟墓的习俗,又吸收了上巳节踏青祈福的习俗,在唐代时正式成为一个节日。到宋代时,清明节已然有取代寒食节的势头,冷火寒食、祭祀扫墓、踏青出游等等习俗大多都在清明节举行了。唐诗宋词中写清明节的诗词不计其数。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清明节诗词的内容很多,有的是从节气的角度写来,有的是扫墓归来的感慨,还有的则是愉悦的春季出游记。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二十四节气和众多节日中,只有清明兼具农历节气和民俗节日两种意义。因而,清明节包含的人文意蕴也和“清明”一词的涵义一样,比其他节气、节日更为丰厚而深远。

芳菲四月天 春到清明好
芳菲四月天 春到清明好

清明节时话“清明”

要了解“清明节”的起源,我市著名民俗专家、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退休教授鄢化志认为,应从“清明”一词的涵义说起。

鄢教授说,“清明”有着三种涵义。最早是形容时世祥和与繁盛,如《诗经·大明》的“会朝清明”、《汉书·礼乐志》的“政教清明”;也有用以表现人的思虑清晰的,如《礼记·孔子闲居》中所说的“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到了秦汉,“清明”又用以表示天时物候的清澈明朗,如《孝纬经》所言:“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清明”逐渐成为一个节气与节日的专有名词,如《淮南子·天文训》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作为节气的“清明”有15天,而此节气的第一天,就是“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还有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为逃避政治迫害流亡国外,路上饥饿难耐,又找不到吃的,随臣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做了一碗肉汤。后来晋文公做了国君,封赏群臣,却唯独忘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争功讨赏的人,打理行装,悄悄带着母亲躲入深山隐居。晋文公得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拒不出山,于是晋文公放火烧山希望能将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与母亲被双双烧死在山上,并留有一血书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烟止火,只吃冷食,以寄托哀思。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沿袭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

不过,对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鄢教授认为只是后世的附会,因为在《左传》、《史记》等正统史书中并无记载,因而只能看作是承载着民族道德观念的传闻轶事,但清明节的丰厚文化意蕴也由此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因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气的前一两天(历法不同,说法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唐宋,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合二为一。北宋的“清明上河图”非常形象地记录了宋代清明时节繁华的出游景致。2008年,我国正式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将假期改为三天。

今时今日清明节的六种内涵

在历代文化的滋润和沉淀下,“清明节”经历了由传说到农时历法到宗教礼仪,直至成为民俗风情的一个衍变结果。今天的“清明节”,仿佛是存放了数千年的醇酒,有着重重叠叠令人回味无尽之韵味。在鄢教授看来,时至今日的“清明节”包含着祥和清明、亲情清明、健康清明、爱情清明、美食清明、风雅清明六种内涵。

所谓祥和清明,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临河沐浴以祈福消灾的习俗。历朝历代,从帝王官吏到乡野民夫都要在清明节祈求丰年。因此,清明节是一年中弃旧启新、摒邪接福的吉祥节日。

亲情清明的核心活动是祭祖扫墓,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怀念亲情的日子。正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清明》中发出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对于中国人而言,敬祖、寻根等观念,在清明节得以集中体现,而血缘亲情又逐渐拓展为对历史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敬仰缅怀,从而形成了人生大爱和爱国传统的重要因素,凝聚成了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至于健康清明,则是在清明时节,人们喜爱踏春出游、亲近自然。这一习俗也是自古有之。五代文人薛昭蕴曾作词:“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生动描写了清明时节,雨过天晴,一派春光,人们相约骑马踏青出游的情景。

人们很少将清明节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但在鄢教授看来其实不然。他说:“清明时节草木萌发、昆虫起蛰,面对自然生命的萌发,男女欢爱之情也在觉醒萌动。2500多年前的《诗经·溱洧》就生动描绘了青年男女在春水边谈情说爱的场景。”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无论哪个节日,都和美食脱不了干系,清明节也同样如此。不过,清明节的食品尤为郑重其事,与之相连的寒食节规定要吃禁烟火的冷食,后寒食风俗淡化,但保留了寒食节精致的冷食,如青团、凉藕等。据清代《清嘉录》、《帝京岁时记》记载,带有清明时令特色的食品有清蒸黄花鱼、红烧大头鱼等。

自古以来,名人雅士吟咏佳节的名句数不胜数,而在“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的清明时节,“清明读书”、“曲水流觞”更是文人墨客的节令乐事。鄢教授说,在文人心中,清明节这天,“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固然快乐,但“无花无酒过清明”时,向“邻家乞新火”,以待“晓窗分与读书灯”的乐趣也不少。

鄢教授表示,清明节的人文内涵在民族历史上积淀、更新、升华,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清明节仍能带给人们在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启迪、感悟和滋养,从而促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到更美好的境界。

记者 徐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