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村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從古至今,中國民間流傳著數不清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沒有文學作品那麼正式和深奧,可也是農民根據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得出來的結論,俗語的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其中不少都對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以才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小時候在農村,總喜歡和村裡的長輩們坐在一起聊天,他們的嘴裡也時不時地能蹦出一些俗語,有些俗話當時聽起來大家可能會不以為然,不過仔細一想才發現確實是這麼個道理。“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就是其中的一句,這句話應該如何解釋呢?

農村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從字面意思來看,“父不進子房”指的就是父親不能隨便進兒子的房間,很多人可能會不理解:父親和兒子本就是關係最親近的親人,進出孩子的房間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為何還會有這種說法呢?

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都會單獨擁有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是屬於他們的小天地,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擁有自己的小秘密。一般情況下,父親會比較注重保護女孩子的隱私,可不少人卻忽略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男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多少就有些叛逆,也會比較注重自己的隱私,父母不隨便進入他們的房間也是一種尊重。

農村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等到兒子結婚成家之後,這句話就更不能忘記了。結婚之後,兒子的房間就變成夫妻兩人的臥室,房間和屋子裡的東西也更加私密。按照農村的觀念,公公和兒媳婦本來就應該避嫌,因此除非經過允許,否則一般情況下父親最好不要進兒子的房間,不然不僅容易引起別人的閒話,兒媳婦也會感到尷尬和不自在。

至於下半句的“官不進民宅”其實是因為官員和普通老百祥之間的區別,在等級制度比較森嚴的古代,官僚和老百姓之間有明顯的階級差別,一般情況下,官員是不會輕易到普通民眾的家中的,如果誰的家裡那天有官員登門,多半是家裡有人攤上了事兒,一家人都會坐立難安。這句話放到今天雖然不一定適用,不過不排除仍然有一些不平等的現象和一些高高在上的領導。

農村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仔細想來,“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前半句,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做到,對維繫家庭的和睦氛圍也有好處,你有聽過“父不進子房,官不進民宅”的說法嗎?你覺得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