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我讲了一个对话,不少家长听完后觉得熟悉。其中一个家长听完之后,给我发了几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符号,问我,是不是家长都这样说话啊……

那倒不是。应该这样说:不会和孩子正确沟通的家长都这样说话….

菲菲的女儿中午打电话给她,说,今天小A没来上课(女儿的好朋友),我也上火了,身体不舒服。下午的课我觉得不重要,坐在这我也不想听,所以我想让你帮我给老师请假,我下午不想上课了。

菲菲一听电话,马上有了情绪,虽然考虑到女儿正值逆反期,不敢生硬的拒绝女儿,但是还是对女儿的要求表示了不满,她说:哪有不重要的课啊?如果真的不重要,那学校就不用开这门课了,你不能光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课程到底重不重要。再说,你上火了是有点不舒服,但是还不至于到不能上课的地步吧……

电话里,两人不欢而散。

菲菲很苦恼的找我,说跟女儿没法交流,女儿平时总是恨恨的对她说:都是你害了我。她现在对逆反严重的女儿毫无办法,比如女儿让她请假这件事,她不想受到女儿的"要挟",但是拒绝女儿的要求也会让孩子很不高兴,很可能下午即使人在那,心却没好好安定的上课。菲菲对此一筹莫展。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沟通很重要。但是,何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沟通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沟通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同时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思想上达成一致,情感上保持通畅。

但是在生活中,沟通的效果却常常南辕北辙,不但不能和自己的初心(目的)达成一致,反而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你不能读懂对方语言背后要表达的真实内容。

以菲菲和女儿的沟通为例,我们可以看看在家庭中,为什么孩子会逆反,和父母的沟通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家长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听到孩子的一个要求之后,马上对此要求的"合理性"、"正确性"进行评估,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做,往往会忽视孩子语言表达内容背后的真实需求。

我们以菲菲女儿想让菲菲帮忙给老师请假时说的话来举例分析。

"今天小A没来(女儿的好朋友),我也上火了,身体不舒服。下午的课我觉得也不重要,我坐在这也不想听,所以我想让你帮我请假,下午不想上课了。"这段话里,孩子想表达什么?

菲菲在这段话里,关注的重点是"女儿以自己上火为由,不想上课了"以及"女儿觉得课程不重要,并表示即使自己坐在这,也不想听课"。可以说,一听到这两句话,菲菲心理的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就全都出来了。

人在情绪之中,是最容易迷失的。这种迷失,会使人失去看到"真相"的能力。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1. 对孩子,只有先"蹲下身",才能共情和理解。

董卿主持《朗读者》时,曾以半跪姿态和坐在轮椅上的老者对话,在其他节目中,也常能看见类似的场景:主持人以半蹲半跪的方式和孩子对话。他们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普遍的赞赏和好评,为什么?

因为这个姿势代表了主持人对访谈对象的尊重,半蹲或半跪哪种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因为这个姿势而保持了和访谈对象相同的高度。

保持相同的高度,既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态度。你想跟孩子交流,就必须蹲下身子,看到TA眼里的世界——这是交流的第一步。

那什么样才算"蹲下来"呢?答案就是:放下高高在上的"父母视角",耐心聆听孩子的诉说。当你从心底把孩子当成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时,跟ta的交流才刚刚开始。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到却很难。因为父母所站的视角,本身就是"父母视角",ta站的更高,责任更大,所以更习惯于"挑刺",而很难"信任"。没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家长的焦虑本身就是最大的不信任,但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并非来自孩子真的那么"差劲",而是自己受到自身经验、认知的限制,不由自主的产生了过度联想和糟糕至极的解读。这种解读和真实的事实(孩子是否真的有家长担心或认为的那么差劲)是有差距的,但是家长经常盲视。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2. 用心去听,而不是用耳朵去听。

菲菲女儿说的第一句话是"小A今天没有来",这句话实际上非常有意义,但是很遗憾,被菲菲选择性忽略了。

小A是女儿最好的朋友。小A的缺席,对菲菲女儿意味着什么?我想菲菲并没有深究。但事实上,在敏感的青春期,同伴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父母,尤其是在一些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孩子经常感受到的是孤独、无人理解的苦闷之感,这时,好朋友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越是心理力量弱、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孩子,对同伴的需求和渴望越深。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菲菲女儿会在让妈妈请假时,首先说了这样一句貌似和请假主题无关的话。

心理咨询师要把来访者说的话当成圣旨来听,不放过任何一句,而作为父母,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孩子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说出来的,貌似她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深意,是需要被父母看到并理解的。

这种遮遮掩掩、貌似轻描淡写的描述,有时候反而是事件发生最核心的原因。

好朋友小A的缺席,很可能对菲菲的女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心理力量越弱的孩子,对环境的要求越高,对"变化"表现的越敏感。外界环境的改变、玩伴状况的变化,都会对ta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干扰,当ta心里无法安定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例如烦躁、恐惧等。心烦则意乱,当有情绪困扰时,无法安定的听课或者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3. 孩子是在表达内容,还是在发泄情绪?

家长之所以会着急的对孩子的表达做出评判、贴上标签,是因为家长常常被孩子表达的内容裹挟,形成自己注意力狭窄的局面,就像菲菲,她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下午的课到底重不重要"、"病情到底值不值得请假"这两件事上。而事实上,在沟通中,内容影响只占30%,剩下70%的影响力都来自情绪。

孩子表达的到底是不想上课,还是因为小伙伴没来,自己意兴阑珊,想寻求妈妈的安慰?这一点,家长能分辨清楚吗?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之所以出现问题,关键点就在于此。事实的真相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表达其实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ta需要的,是被看到,被理解,希望得到回应和安慰…..这些需求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清晰而准确的意识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潜意识的需要。如果这种潜意识的需要被满足了,孩子的情绪就会很快实现反转,之后的上课、请假其实都不是问题。但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来各种"作"、发脾气、生闷气等状态。大多数家长,对此一头雾水,多数人在孩子"闹腾"的时候不知所措,继而产生愤怒的情绪。被孩子情绪"绑架"的家长,特别容易沉浸在"谁对谁错"的争论中不能自拔,而这,会导致和孩子的沟通最终以一地鸡毛收场。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4.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合理化的理由,但是ta只是在表达ta自己而已。

事实上,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包装上一层"合理的"外衣,来让自己和别人相信,自己做的事是对的。比如菲菲的女儿跟她说下午想请假,会说自己上火了——言外之意是,身体不舒服,应该回家休息。她还会说反正下午那两节课"自己也不打算听"——言外之意是,反正也不听,你还不如同意我请假回家。

很多家长都像菲菲这样,一听到这些信息就着急了。这首先是因为在家长心里有一个"请假"的标准,符合这个标准可以,不符合就不可以。显然,在菲菲眼里,"上火"够不成请假的标准。

家长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孩子的表达和自己的标准不符,就有情绪,有迁怒。你需要知道的是,孩子无论说的内容在你看来多么矫情和离谱,ta都只是在表达ta自己的观点而已。

也许,在ta的认知体系里,ta认为上火可以作为请假的充分理由;或许,ta自己也认为理由不够充分,但是要请假总要有点理由吧,所以,"上火"就被ta拿出来当成理由了。

父母可以不认可孩子的标准,但是父母可以做到不因为孩子的标准和自己不同就生气。这是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另外,孩子说"反正下午那两节课不重要,我也不听",这句话又在表达什么呢?很多家长会觉得愤怒,什么叫不重要,什么叫不听?甚至很多家长还会把这个话题扯的更远,由这两句话联系到"一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是什么"等。

如果家长是这种反应的话,那基本上意味着这次沟通将会是一场无效沟通。这里面还是涉及孩子的心理,我们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这要说?

第一种可能,孩子就是这样认为的,ta就是认为课程不重要,而且自己也不打算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除了发现孩子在课程问题上的认知有偏颇,需要矫正之外,还应该感到庆幸——无论孩子表达的内容是否合理,但是至少ta还愿意和家长说实话,这难道不应该高兴吗?毕竟,很多逆反的孩子都不敢或者不愿意和家长说实话,能说实话,说明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基础还是可以的,这一点家长应该看到。

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ta故意这样说。那么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孩子用这种"强调"、"肯定"式的表达方式来为自己"请假"这个目标增加砝码,试探对方的底线,告诉对方自己坚持要这样做的决心。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无非就是一个孩子特别想实现自己目标耍的一些小手段而已,如果家长能看懂这一点,就不会被孩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牵着鼻子走,愤愤不平了。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5. 风不动、幡不动,实为心动

有一个词叫"关心则乱",事实上,在亲密关系中,家长之所以乱了阵脚,结果和自己的初心背离,往往是因为这一点。

虽然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不顺畅,似乎难点重重,但实际上,如果家长能够首先"安定"下来,保持定力,有耐心区分孩子语言表达背后的真实意图,那么和孩子的沟通就会非常顺利,有效沟通并不是一件难事。

家长之所以无法心定,归根到底是因为自己的个人成长不够,面对孩子的语言或行为,家长出于自己心理的投射和认知的模糊,会产生很多糟糕的想法,这些想法,会蒙蔽家长的双眼,无法看清孩子真正的内心。

比如说菲菲,她自己本身就标准非常多,总是会用各种是非、对错来衡量自己,自然也会拿这些"尺子"去衡量孩子。她听到女儿想请假,第一反应就是"糟糕至极",这个自动化反应会产生一系列连锁逻辑:请假=不好好上课=不认真学习=学习态度不端=考不上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在这一系列自动化的逻辑链中,她会对孩子提出请假的要求表现出焦虑和愤怒的情绪。

所有这些"自乱阵脚",归根到底,都是家长自己的个人成长不够导致的。

所以,教育孩子,最终落到实处,还是要完成自我成长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6. 家长的否定和唠叨最容易导致逆反,家长需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引领。

家长要做的,是先放下是非对错,放下那些正确的"道理",倾听孩子的表达——耐心的倾听本身,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剂镇定剂。

像菲菲这样,听完孩子的要求之后,马上开启"教导模式",喋喋不休的说"哪有不重要的课啊?","你这么想是不对的","你上火也可以坚持一下吧"…这样的语言,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

在前文中,我们说过,沟通的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了思想上达成一致,二是为了情感上保持通畅。显然否定和唠叨,都不是通往这两个目的的正确路径。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少说,多问,多听孩子怎么说,少贴结论性的标签,少随意指导,妄下判断。如果不知道怎么说,有时甚至可以重复孩子的说话内容。

例如菲菲在和孩子交流时,可以说"小A今天怎么没来啊?","小A不在,听你的声音好像不太高兴,是这样吗?","哦,上火了,那挺难受的吧?","下午不想上课了?妈妈也挺心疼你的","那咱们商量商量,能不能再坚持一下呢?"….

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从心里感觉到自己是被妈妈看见和理解的,当委屈的情绪得到了妈妈的看见和理解,ta往往对自己的坚持就不那么执拗了,比如就是要请假,不要上课等。

如果平时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跟孩子沟通,那么孩子的心理力量也会得到加强,ta坚持不上课的可能性也就降低很多。如果仍然坚持不上课,那只能说明以前对孩子的成长,家长给到的伤害性陪伴太多,这意味着孩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重新疗愈和生长,这个时候,家长反而更要有耐心——因为这样的"执拗"背后,往往意味着"伤痕"更多。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7. 应对孩子的要求,家长不是只有"非此即彼"两种答案。

菲菲的很大一个困扰是,她既不愿意答应女儿的要求,又害怕孩子因为要求不被满足而发脾气。在菲菲的眼里,似乎只有两个答案:要么答应服从女儿的"无理"要求——但自己又不愿意;要么拒绝女儿的要求——这样女儿又不高兴。

事实真的如此吗?菲菲的这种想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认知的狭窄。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一个问题,绝不可能只有非黑即白两种答案。

菲菲将答应女儿的要求解读为"受女儿控制",这实际上是她自己的投射。对于女儿的请假要求,菲菲可以首先了解学校规定,是不是必须由家长负责请假,然后再做下面的决定。其次,菲菲可以跟女儿耐心沟通,事实上,她可以不答应女儿的要求,但是可以换一种让女儿更舒服的方式。让女儿感受到更多的是被理解,被看见。这样会她的情绪得以疏导,这样,对于"请假"也就不那么执拗了。第三,上学是女儿的事,尤其她已经是一个高中生,菲菲应该从心里放手,把决定权交给女儿。如果女儿坚持请假,并且自己就可以请假时,菲菲要保持尊重。当父母能给到孩子自由和信任的时候,往往也意味着孩子真正成长的开始。

所以,家长认为答案只能二选一,其实暴露了自己在面对孩子问题时的无力感。温和的接纳孩子的情绪,坚定的守住自己的底线,这是面对孩子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

生活里这样的"鸡毛蒜皮"实在是随处可见,如果能从中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很多事并不是真的有多难,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对待。自己每天过的焦头烂额,把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这可能并不是生活的错,而是我们自己有点懒惰。因为你若想将生活过的井井有条,就需要付出"成长"的努力。

家庭教育:风不动、幡不动,心动则乱

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