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22週歲就犧牲在四明山 三代人接力77年尋找烈士周若萍

22週歲就犧牲在四明山 三代人接力77年尋找烈士周若萍

周若萍生前照片。記者孔玲翻拍

4月1日上午,市民周先生打進熱線稱,他的舅舅周若萍(曾用名“周衍文”)是在餘姚四明山區域參加抗戰犧牲的革命烈士。77年過去了,至今還沒有找到烈士遺骨,而帶他“回家”是96歲妹妹周賽珠最大的心願。□記者孔玲

寧海革命烈士12歲就入了黨

生於1920年的周若萍是寧海縣桑洲鎮桑洲村田孔周人。早年就讀本地白巖小學時,曾在全縣小學生運動會上獲得了萬米長跑第一名。由於周衍文十分聰慧,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疾惡如仇的性格,被當時的中共地下組織看中。1931年,年僅12歲的周衍文被吸收為中共地下黨員。

此後,周衍文利用人小不易引人注目,以及走路迅捷、頭腦敏捷的特長,先後為黨組織傳遞了無數情報。與此同時,他還按照地下黨組織的要求,利用比較隱蔽的家庭住所印刷宣傳資料,組織商議黨內秘密事項。儘管也曾經歷過險情,但機智勇敢的周衍文總能化險為夷,確保了地下黨組織的安全。

為方便地下黨組織之間的聯繫,在黨組織的資助下,周衍文先後在黃岩、亭旁古華、天台大公等中學讀書,並以優異成績獲得了高中畢業文憑。畢業後,同時有數所學校聘請他前去任教,但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了一條艱險的革命道路。

在四明山犧牲時年僅22週歲

1942年秋,根據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四明山革命根據地主要負責人譚啟龍同志“獨立自主地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打擊日寇,爭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指示,周衍文和桑洲一帶部分中共地下黨員及進步青年秘密潛行到餘姚四明山,參加了抗日隊伍“三五支隊”。組織工作出色的他當即被任命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第三戰區三北遊擊司令部”特務連副指導員。然而,就在同年10月的一次戰鬥中,年僅22週歲的周衍文英勇犧牲。

記者從寧海縣民政局瞭解到,1942年的餘姚四明山,遊擊根據地正是草創時期,經常處於敵人的重重包圍和封鎖之中。在這種險惡的形勢面前,不僅生命危險,生活也異常艱苦。許多意志薄弱的人都當了逃兵,而周衍文毫不動搖革命信仰。不管是艱苦卓絕的地下工作還是槍林彈雨的戰場,他初衷不改,直至壯烈犧牲。

記者看到,對於周衍文烈士是這樣評價的:周衍文烈士對黨和國家民族無限忠誠,他短短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為中華民族求解放,全心全意為黨為人民奮鬥的一生。

22周岁就牺牲在四明山 三代人接力77年寻找烈士周若萍

這座二層閣樓就是周若萍當年從事地下黨組織活動的場所。受訪者供圖

哥哥送的紅緞被面是傳家寶

在寧海縣桑洲鎮桑洲村田孔周固強路15號,有棟兩層木結構老房子,這就是烈士周衍文的出生地。如今,守著老房子的就是周衍文的妹妹周賽珠。96歲高齡的周賽珠一直守著老房子,不管心疼她的兒女怎麼動員,她始終不肯搬到城裡居住,說一定要等到哥哥回家。

“哥哥是村裡最有學識的人。”思維清晰的周賽珠老人說,求學期間的哥哥既有習武務農練就的健碩身材,又有滿腹詩書為底蘊的儒雅風度。作為家中的獨子,得到了周邊許多姑娘的青睞。高中畢業後,父母希望兒子從教成家。

周衍文的父母除了務農還兼做漁網生意,因此家境殷實。就在周衍文參加“三五支隊”之前,父母為其訂下了婚約,婚期就在下半年,孝順父母的周衍文婉轉說再等兩年。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辭別父母,帶著一群熱血青年上了四明山。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刻意隱瞞說是去外地教書。

“這是哥哥臨走前送給我的禮物,是最珍貴的傳家寶。”撫摸著77年前哥哥所送的紅色被單,儘管千瘡百孔已然褪色,但睹物思人的周賽珠老人還是忍不住地落淚。

“臨上四明山之前,哥哥不放心我的婚事,做好犧牲準備的哥哥還改了名字叫周若萍。”周賽珠老人說,哥哥介紹她與同一地下支部的留守同志訂了婚。擔心來不及參加婚禮,他特意從縣城買了一條紅緞被面作為禮物。結婚當天,哥哥並沒有回來。此後幾年,聽說哥哥在四明山游擊隊,父母這才輾轉託人捎去口信,讓他回家結婚。然而,傳來的噩耗卻是哥哥早已犧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