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電商江湖大局已定,拼多多如何成功崛起?

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說明書,正式開啟IPO計劃,7月26日,拼多多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一度市值高達351億美元,從誕生到上市,拼多多隻花了三年的時間。

消息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很驚訝,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曾經不被看好,被貼滿了各式的標籤電商平臺會一超蘇寧、京東、唯品會等巨頭橫空出世,用低價拼團的購物模式,短短三年就匯聚三億多的用戶,令阿里、京東不得不出招“圍剿”,於是電商戰場風雲再起。

那麼問題來了,在傳統電商格局幾乎已定的情況下,拼多多是如何脫穎而出,從巨頭的夾擊之間崛起的呢?

電商江湖大局已定,拼多多如何成功崛起?

與行業內眾多電商平臺一樣,拼多多選擇的運營模式也是常見的拼團特賣模式,但與其他電商不同的是,它是建立於微信這個平臺之上,雖然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一直不願意承認拼多多騰訊系的,但是,依託微信生態而起的拼多多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沒有微信,就沒有現在的拼多多。

在拼多多於2015年成立之時,微信的用戶已經達到10億了,如此龐大的背後用戶池,讓它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而它的拼團特賣模式主要是針對那些對商品價格高度敏感型的消費群體。

這與淘寶網和聚划算在前期發展種子用戶時所用的模式大同小異,不過,拼多多通過微信這個社交平臺讓用戶在自發地變成了推銷員,使得新商品在短時間的傳播速度較快。

同時,參與拼團的人越多,商品的價格就越低。

本來在拼多多上商品價格就比較低了,只要再動手轉發個連接,拉幾個人一起來拼團,價格就會變得更低。這樣簡單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是很樂意去做的,這不,三年的時間裡,拼多多的用戶就已經超過了3億。

除此之外,在2018年2月,拼多多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拼多多和騰訊在支付解決方案、雲服務和用戶交互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騰訊還同意與拼多多分享技術和行政資源。背靠社交巨頭騰訊資源支持,拼多多的流量可以確保沒事。

電商江湖大局已定,拼多多如何成功崛起?

價值的創新,低價拼團受青睞

關於拼多多,有許多的人說是複製淘寶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淘寶已經成為電商霸主,複製淘寶最後只有死路一條嗎,所以拼多多能殺出重圍的一定是提供了不一樣的價值,並且這種價值是被需要及認可的。

拼多多的牛逼之處就是“微分銷+團購”的模式,大家都知道做電商前期最難在於所謂的補貼培養用戶習慣,為產品打開知名度。結果事實上,有補貼了用戶就買,沒補貼了用戶就走。前期砸的錢真的是無底洞,參考京東蘇寧易迅當時猛砸錢的情形就知道了。

而分析一款互聯網產品模式的可行性,就要以其對用戶的價值為原點進行推演,邏輯上是可靠的。從現在的產品來看,拼多多對用戶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低價和拼團兩個方面。

拼多多可以通過低成本獲客,注意,不是商家低成本獲客,而是平臺低成本獲客,用戶屬於拼多多,因為低價是最好的廣告,比再精彩的產品介紹都管用,然後就是沉澱用戶,用戶對低價商品的品質有預期,即便買到假冒偽劣,對其購物積極性的影響極為有限,因為低價決定試錯成本低,即便多買幾次也比京東便宜,頻繁購買有利於提升用戶粘性。以女性鍾愛的服裝為例,快時尚品牌尤為吃香,背後是低價優勢與快速更新換代相結合。

當然光靠低價優勢不足以支撐拼多多快速崛起,拼多多祭出了第二個殺手鐧:拼團。

以分享為主要切入口,通過“拼團”的形式在社交平臺上迅速擴散;社交屬性和高性價比激發用戶的即時性消費需求,以商品分享推薦為主,也就是黃崢一直強調的“以貨去找人”的商業邏輯。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與傳統購物不同,拼多多“拼”的模式是一種遊戲式的購物方式,由它延展而來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貫穿拼多多購物全程。顯然,這一購物體驗離不開對人性的理解。

依靠這兩個方面,拼多多既有了知名度,又有了用戶,但是同樣的,拼多多也有自己的軟肋,比如商品質量是硬傷、用戶忠誠度低、到“列強”圍剿等。

電商江湖大局已定,拼多多如何成功崛起?

治理政策嚴格,管理成熟有經驗

除上述兩點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為了體現出同傳統電商相比的優越性,拼多多的平臺治理政策更加嚴格,比如假一賠十,按批次賠付,這都對賣家提出了要求,而對用戶體驗照顧更加到位。再加上拼多多的管理團隊十分成熟,聚焦於拼團一點把業務扎深,沒有做不好的道理。

目前,拼多多的年活躍用戶數已達4億,阿里為7億,京東則是3.05億,從用戶量來看,拼多多已經趕超了京東。

在整體用戶上,拼多多的用戶和淘寶的重疊度比較高。因此,阿里在這場三四線的搶人大戰中已經有所行動,而在目前下沉的紅利被收割完了之後,拼多多想要保持高速增長,以及應對來自阿里和京東的夾擊,擺在拼多多面前的最優策略似乎就是以攻為守了,然後慢慢的在走其他路線,比如農村包圍城市,品牌升級計劃和出海戰略,搶奪藍海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