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平公主为什么没斗过李隆基?

小朱不懒惰


多年前,一部《大明宫词》火遍大江南北,也让太平公主从大唐历史烟云中徐徐走进千家万户,太平公主的灵动,美丽,成熟,高贵打动人心,为了让李隆基顺利登基,三尺白绫,消香玉损的结局令人心碎……艺术毕竟不能还原历史的全部真相,添加了美化和夸张的成分,和电视剧里塑造的太平公主形象有所出入的是历史上一直传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关系并不融洽,甚至想效仿母亲武则天称帝,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太平公主的出生以及真实姓名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能够根据史料推敲,她出生在洛阳,是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闺名李令月。也许是因为武则天曾经亲手杀死过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所以对太平公主的出生,怀着一颗赎罪的心,想要弥补之前的过错,比起她对各个儿子的严格,太平是唯一一个享受到了母亲宠溺的子女,享受到了作为一个帝国公主该有的待遇和尊荣。

自幼娇生惯养的太平公主,天真懵懂,古灵精怪,到了少女怀春的年纪自己跑大殿求赐婚,就这样,十六岁的太平迎来了第一段婚姻,嫁给了相貌堂堂,文韬武略的薛绍,才子佳人,恩爱无双。只可惜,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七年,就如梦初醒,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薛绍,武则天下令杖责薛绍一百,无辜的薛绍最终在牢狱之中病痛与饥饿交加去世。

如果说,薛绍之前的太平公主是没有不懂世事的天真女孩,薛绍死后的太平公主就是一夜成熟的女人了。她的心随着薛绍的离开而不再被爱情跳动,政治成为了她以后漫漫人生的伴侣,即使她再嫁给了武攸暨,这也是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她新婚的第二个月里,武则天登基,从此,太平公主的人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是武皇最得宠女儿,加上随着时间迁移,她的眉眼张开,和武则天年轻时候颇为相似,就更加受武则天的恩宠了,常常与她议事。太平公主的政治天赋很高,见解又独到,最难得的是,她不会自作聪明的在武则天面前揽权,谨慎的行使权力。

在武李两家的政治厮杀上,太平公主是维护李家的,虽然母亲给予了她无上的荣耀和至高权利,但是她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政治立场,甚至参与了神龙元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的兵变,诛杀二张,武则天自此逊位给太子李显。

太平公主的一生如果到此结束,她留给历史的,大概只是一个单薄的公主身影,但是,历史总是精彩,政治的交锋也总是不断,在风起云涌的岁月里,太平公主成了时代顶尖上的风云人物,这也使得她往后的人生变得更加传奇。

史书上说,太平公主与作为太子的侄子李隆基不睦,甚至想登基为帝。但是,纵观她一生,真正懂她的人,会知道这纯属无稽之谈。

李显复位后,太平公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政治地位也有了质的变化,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当时,李显的妻子韦皇后,以及女儿弄权,如果没有太平公主,资质平庸的李显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局面,也因此,太平公主面临着明枪暗战,在没有硝烟却充斥着刀光血影的政场上,她以瘦弱之躯撑起了一片天地。

如果真的想要登基为帝,她的兄长如此平庸,她大可以取而代之,毕竟在当时,太平公主的声望和政绩有目共睹,甚至更早之前,以她在武则天心里的地位,倘若有心皇位,大可以保住母亲,然后等以后让母亲传位给自己,不更加简单吗?

至于姑侄不睦,虽然可能是事实,但绝对不会是为了皇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相差年岁,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政见难免不同,有摩擦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李隆基当年是联手太平公主一起除掉的韦后还有安乐公主,属于同盟关系。

太平公主最终的确是自尽而亡,史书上说,她是谋反失败被赐死,但是细细推敲,真相或许没有这么简单,至少,太平公主如果要谋得帝位,她可以不让李隆基有登基的那一天。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李隆基畏惧这位人脉广,谋略深,又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姑姑,加上她又曾经和自己联手除掉韦氏乱党,为天下立下功绩,功高盖主,所以想了些办法,逼的她不得不起事自卫,最后自尽而亡,而史书的记载,如果当权者有意修改和隐瞒,那么,事实也能篡改。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毕竟千载悠悠之后,太平公主也好,大唐也好,都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剩下历史的河面,偶尔波光粼粼,泛起往事的涟漪……


亭殿阁


太平公主虽然和几个哥哥比起来,算是受到武则天的喜欢了,但是虽然给母亲进献了小鲜肉男宠张昌宗,武则天也没有在政治上给予她太多的权力,她真正掌握国家大权是在唐中宗即位后。

唐中宗一位耳软心活的懦弱皇帝,怕老婆韦后,也倚仗太平公主,于是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后来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

四哥唐睿宗即位后,太平公主权势达到顶峰,当时文武百官的人事任命,只要太平公主坚持,唐睿宗李旦就没有不答应了。于是大伙纷纷投靠太平公主,她也趁机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亲信。

随着权欲越来越膨胀,太平公主对英武有为的李隆基越来越嫉恨,她觉得李隆基是她权力道路上的最大威胁,于是她想办法挑拨李旦和儿子李隆基间的关系,借李隆基不是长子,四处散播流言。哪知,李隆基的大哥是个谦逊明理的人,明确表示不争太子之位。太平公主于是又借当时彗星的出现,说有人要取代皇位,鼓动李旦猜忌当时的太子李隆基,哪知她没料到李旦并不是贪图权势的人,当下就坡下驴,觉得反正早晚都是儿子的,自己的才能十分平庸,本来就为这些国家大事弄得心烦,于是当下决意提前传位给李隆基。

这样李隆基就从法理上成为了大唐的皇帝,太平公主再想反对,就比较难了。不过太平公主手下还是有不少势力的,七个宰相有四人是她的心腹,兵权也有,像什么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北,金吾将军李钦等,都听她指挥。

不过,李隆重结交的很多禁军将领,是禁军中的基层骨干人员,这些人领导能力强,武力值高,本来太平公主也制定了计划,想用宫女在李隆基饮食中下毒的方法暗算他,如果不成就发动兵变。但李隆基耳目众多,提前识破了这些计谋,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兵变,诛杀太平公主的党羽,逃到终南山庄的太平公主,最终也不得不自缢而死。

究其原因,太平公主终究在当时不是人心所向,武则天因为是正牌皇帝的母亲,所以执政更有说服力,太平公主是女儿家,在当时的理念中,是不能执掌国家的。而李隆基是正牌皇太子,又英武有为,他整天和禁军将领们一起喝酒打马球,结下的友谊是十分牢固的,相反,太平公主只是让禁军中几个最高头目听命,这些头目脑满肠肥,事实上并不能打,而且李隆基是名正言顺的皇帝,禁军能皇帝的旨令,是最名正言顺不过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刻,羽林将士大多数是站在李隆基这一方的,历来枪杆子中出政权,太平公主的失败,就在意料之中了。


江湖夜雨


原因很简单:

1、当时李隆基已经是皇帝;

711年,唐睿宗李旦让太子李隆基监国;

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于当年8月3日即位。

713年,李隆基先发制人,擒杀太平公主在朝廷的党羽,后不管父亲李旦要求赦免太平公主的要求,一心处死太平公主。


2、李隆基发动袭击,杀死太平公主在朝廷中的主要党羽;

李隆基即位皇帝后,当时朝廷的7个丞相,有5个是太平公主的人。因此对于太平公主而言,即便李隆基是皇帝,但他的任何诏令只有经过丞相的认可,才是有效的。这足以限制李隆基。而这也正是李隆基最不能接受的。

另外,虽然李隆基是皇帝,但太上皇李旦还手握着三品以上官员晋升的权利。李隆基只能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要任命三品以上的官员,就必须要得到太上皇李旦的同意。

前后姑姑太平公主的丞相牵制,后有父亲李旦重大人事任免权的制约,这就是先天之变时李隆基的真实处境。严格来说,先天之变并非只针对太平公主,客观上也针对太上皇李旦手上的三品任免权。

713年7月,李隆基和李范、李业、郭元镇(兵部尚书)、王毛仲等人率领家兵,袭击朝堂,杀死常元凯、李慈、岑义、萧至忠、宝怀贞,擒获贾应福、李猷等等太平公主在朝廷上的党羽,最终赐死太平公主。

先天之变,实质上是李隆基向太平公主和太上皇李旦夺取权力的政变。


3、太平公主没有侄女安乐公主要做黄太女的野心,也没有母亲武则天称帝的野心,只想一心控制朝廷,用朝廷来控制即位的李隆基,并无处死或篡夺李隆基皇位的野心。

没有野心称帝,只想在现有格局下保障天下安宁,这就是太平公主的真实想法。神龙革命和唐隆之变,都有太平公主的参与。在神龙革命,太平公主没有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反而让韦后和安乐公主后来居上;唐隆之变时,太平公主没有选择继续扶持幼主从而控制朝廷的方式,而是废除幼主扶持哥哥李旦,就足以看出太平公主没有称帝的野心。如果换了是安乐公主,即便不着急称帝,也会以黄太女,或者监国的身份去主持朝政,绝对不会像太平公主一样只在背后指挥。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李旦时代的角色是权臣。以皇后或太后身份掌握大权在古代历史上先例很多,还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武则天除了称帝那段基本也是如此。而女性以权臣身份掌握大权,太平公主以前并无先例,先天不足,遇到强势皇帝李隆基,自然毫无胜算。

(太平公主)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去世后,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让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继承皇位。太平公主不仅在政变中出力很多,还亲手把韦后所立的温王李重茂拉下皇位。

李旦继位后,只是李旦第三子的李隆基成为太子,而太平公主也权势极盛。李旦遇到重大事项,会先征求太平公主意见再征求李隆基意见。太平公主三个儿子皆封王,宰相多出其门下,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权臣。

作为一个女性权臣,太平公主有着天然的弱点,如不方便直接出任宰相职位,只能采取大臣到其府上咨询意见的形式。太平公主也不方便直接领兵参与政变,只能和李隆基合作,造成了李隆基通过政变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并登上了太子之位。

(李隆基)

李旦是一个弱势的皇帝,面对强势的太子李隆基和强势的权臣太平公主争权,试图调和矛盾而并无太多办法,双方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相比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合法性严重不足,太子拥有天然的合法性。经历过武则天和韦后时代的朝臣,心理上也期待一位强势君王的来临,得人心方面太平公主明显不利。

太平公主企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没有成功。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继位。此时太平公主虽然依旧掌握极大权力,朝中7位宰相,出自太平公主门下的就有5位。但李隆基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天子,对太平公主拥有大义名分的优势。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皇帝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南山中的寺庙,三天后被迫出来,被李隆基赐死在家。

李隆基清洗太平公主的政变能够成功,也与太平公主女性权臣不得人心的困境有关。太平公主在禁军中也有很大势力,诛杀韦后的政变,太平公主派遣儿子薛崇简代表自己参与,领导已方控制的禁军势力。但连薛崇简本人后来都支持李隆基,反对太平公主专权,以至于太平公主愤怒的多次鞭打儿子薛崇简。儿子都如此,太平公主的无上权势自然也只是无根浮萍。

太平公主其后,薛崇简以外的儿子均被杀,薛崇简则被贬出京师做了个小官。


仁勇校尉


太平公主的崛起和失败都要最终归功于其母亲武则天,真是成也武则天败也武则天。



武则天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登基称帝的女皇,其政治手段之高超,确实让一大群士大夫所汗颜。随着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太平公主做为女性,尤其是做为武则天女儿的身份,深得武则天信任。除了花边历史上有过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物色挑选男宠之外,在整个武则天权力框架之下,太平公主也是受到重用,被委以重任。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架空权力,李唐王室再度夺回皇权,李显复位。立韦氏为皇后,并让其参与朝政,由于韦后跟武三思是儿女亲家,并以此结成政治联盟左右朝政,李显也无能为力,李唐王室再度失去对皇权的实际掌控。

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韦后立幼子李重茂为帝,由韦后临朝称制,想要再演武则天当年的夺权案例。同年六月,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交结禁军将领葛福顺,陈玄礼等,发动唐隆政变,废少帝,奉李旦为帝,重新将皇权归于李唐王室。



由于参与政变有功于李旦,太平公主在李旦继位后被委以重任,其权势达到巅峰,锋芒毕露,这引起了李隆基的警觉。从武则天到韦后,再到太平公主,对于女性将权力三番两次的玩弄于鼓掌之间,这对李唐王室的男性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在李隆基先发制人的攻势之下,太平公主彻底失败,随即被赐死。


居叶佳宜


这段历史虽然错综复杂,可是却很容易说清楚,而要说清楚就要从武则天称帝说起。

在男权至上的中国封建社会,作为女性的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称帝后,有其偶然的因素,也有其必然的因素,我总结为“武则天称帝的六大功臣”:

1、李世民。李世民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立了嫡三子李治为继承人,从家族利益来说,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可是从国家利益来说却是愚蠢的,因为虽然仁孝但是懦弱,他的继位客观上给武则天的称帝创造了先决条件;

2、李治。李治的懦弱致使他爱上了美貌强势的武则天让武则天进入了权力中枢。。他立武则天为后并且在位时患上的风眩之疾让武则天有机会先干预后独揽朝政。武则天给他生了那么多像他一样懦弱的孩子让武则天可以毫无顾忌的篡朝夺位。如果没有这些便利条件,武则天称帝是连想也不敢想的;

3、舆论。武则天称帝时已经是67岁的老人了,在世人的眼里,她不过是李家一个爱折腾的老太太,做不了几天,将来还得归权于儿孙,所以,舆论的反对不会太过于激烈。

4、身份。李世民给她的身份是侍寝的才人,让她可以接近后来的皇帝李治。丈夫给他的身份是辅政,代政,使得她可以参与国事。儿子给他的身份是摄政和母亲,被夺位却有苦说不出,只能任由她去做。

5、才能。应该承认,武则天的才能,特别是政治手腕不但是古代女人中少有的,就连好多号称英雄人物的男人也难望其项背。就算这样,她还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称帝过程。这也算是她成功的自身条件吧。

冥冥之中,好像早就安排好了似的,武则天就像一个上帝的宠儿,她的称帝过程虽然长达几十年,中间充满了波折,可是好在有惊无险,最后,被她成功了的登上了帝位,这恐怕是年轻时的她都想不到的。反过来我们再来看太平公主,她的失败就不难理解了。

各方面,太平公主和她母亲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论个人才能,除了狂妄自大,她有的只有参与多次斗争的经验罢了!论身份,她不过是一个公主,而她的对手却是手握大权的皇帝哥哥和强人一个的侄子;论舆论,她面对是经历了母亲武则天称帝和嫂子韦皇后妄想称帝一连串折磨后,同仇敌忾的李家族人以及刚刚享受了新皇恩惠的大臣。这些众多的不利因素,哪一个不像难以跨越的大山。她凭什么成功?反观李隆基,她的不利因素恰好都是李隆基的有利因素,所以太平公主败给侄子李隆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弥勒徒


有唐一代,虽然仅有276年,却演义了最传奇的历史故事。其中女强人故事最多。武则天成为千古女皇,儿媳韦氏也差点效仿成气候,女儿太平公主又追逐皇帝之位,被姪子李隆基杀死。这也许与唐代的政治和文化生态有关,也许与李唐的鲜卑血统有关。在唐代的妻夺夫权,妹夺兄权和姑夺姪权的四次夺权之争里,只有武则天一人最终胜出。其它如韦氏和太平均以跋扈在前,最后都以被杀告终。

太平公主与姪子李隆基的皇位之争,以太平公主被杀落幕,原因并不复杂,主要在于不甘于命运安排,没有武则天的手段和才能,却盲目效仿武则天的争帝作派,结果与嫂子韦后一样下场。




一、天后之女,除韦垂帘

太平是武则天幼女,具有母亲的聪明刚烈天赋,由于出身和经历不同,太平刚烈有余而韧性不及其母。天生聪慧,又被父母骄惯,是个野心勃勃的狠角色。当自已的哥哥中宗李显被嫂子韦氏擅权并毒死后,年仅16岁子姪子李重茂登极,韦氏以太后临朝听政,大有再次上演武后登极一幕,李唐又面临女主称帝危险。

此时,李唐血性再次复活。相王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一举杀死韦氏一党,太平与李隆基扶植李旦登极,是为睿宗。这是太平最值得称道之举,名动朝野,威震天下。不仅增加食邑万户,号改为"镇国太平公主",连自已三个儿子也一并封王。软弱的睿宗哥哥李旦,完全成为妹妹太平的傀儡。太平在朝中广树私党,前后七任宰相,有四人出太平门下。朝野奏折可直报太平府,由太平提出裁决后交睿宗签署。




二、太平专横,险灭明皇

对姑姑太平的专横,太子李隆基开始反击。后是以退为进,积蓄力量。李隆基先是不经姑姑允许,让宋王和歧王统领禁军,换掉太平私党,触怒了太平,认为太子要夺取自己权力。太平怒而驱车直抵宫门,力逼李旦废太子李隆基。太平朝中私党严厉训斥太子后才平息移储之争。姑姑太平的谅解,并没有让太子李隆基放心,姑姑不仅随时可废太子,而且随时有可能取代软弱无主见的父亲。不久有御史上奏弹劾太平袒私枉法,结果被贬宻州司马。太平的专断,已达至高无上。



三、李旦软拳,姪子杀姑

面对太平的专横擅权和步步进逼,睿宗这个软蛋皇帝终于使出软拳一一逊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明皇。太平大为愤怒,加快夺权部署。开元元年,太平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等人密谋杀新皇帝。李隆基捷足先登,先杀太平谋反诸人。太平逃入南山中。后回家中被玄宗赐死。太平儿子及私党全部清除。唯追随李隆基灭韦氏的太平之子薛崇简,因多次劝谏母亲止反而被保全性命和官职。

至此,李唐历史上女人篡政大戏谢幕,开元盛世把大唐帝国推向中国历史的辉煌高峰,但大唐女人戏并未收场,只是改换角色。一个不争皇权但祸及盛唐江山的杨贵妃又登场了,再演义一场轰轰烈烈的败唐大戏。大唐故事中,若无女人戏,便会枯燥无味。


左说春秋


在唐朝历史上,太平公主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位,她在政治上的果断与能力曾获得武则天极大肯定,说出“公主类我”这样的话。可她最后没能斗得过李隆基,这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公主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太平公主做了哪些事情,凸显了她的政治能力?

第一,她是武则天背后的重要谋士。

好权势的太平公主,在政治上有独特的见解。武则天对此颇为欣赏。因此在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时候,诸多政事,她都会听一听太平公主的意见。

第二,组织了“神龙之变”。

武则天晚年,宠爱张昌宗两兄弟,不仅朝廷事务让他们代劳,而且老病在床时,也只让这两兄弟服侍。

张昌宗两兄弟在朝中飞扬跋扈,打压异己,颇有取代李武两家之势。

太平公主身为李家之后,断然不允许张昌宗两兄弟阴谋得逞。她暗中联系宰相张柬之及哥哥李显等人,率领500御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杀死了张昌宗两兄弟。

武则天见军队受命于太平公主及李显等人,知大势已去,这才传位于李显。自此,大唐江山重回李氏家族,李显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终于复位成功。

由于太平公主谋划有功,李显将她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并特批她不用对太子李重俊和长宁公主等人行礼。除此外,还命太平公主参与朝政议事。

通过发动政变,太平公主不仅位高权重,享有特权。最重要的是,她终于从幕后走到了政治的前台,开始施展她的政治手段。

(李显剧照)

第三,参与“唐隆之变”。

太平公主万万没想到,好不容易夺回来的权力,却转眼又岌岌可危了。

原来,李显性格懦弱,对皇后韦氏言听计从,凡事都交由她来打理。

韦氏突然权大势大,顿时膨胀起来。她大力提拔韦家势力,朝廷中但凡不依附她的,必然会受到排挤,又与武三思等人勾结乱政, 甚至为了当女皇帝,不惜铲除障碍,把李显毒死。

眼看,韦氏就要得逞。太平公主再次联手临淄王李隆基(李旦的三子)率领禁军发动政变,诛杀韦氏,剪除韦氏党羽。

小皇帝李重茂本来就是个傀儡,现在韦氏死了,他的皇位自然也难保。果然,太平公主当着大臣们的面,亲自把他从皇位上拉了下来,然后拥立相王李旦为帝。这样一来,曾也做过皇帝的李旦也就复位成功。

大唐的江山有惊无险再次回到李家人手中,太平公主又立大功一件。于是李旦不光对太平公主赏赐万户,还在朝政事务上给予了许多权力,比如朝廷官员的任免等。

另外,李旦凡事都与太平公主商议。若是太平公主不在朝廷,李旦还专门派人上门询问。

太平公主通过不断发动政变,使得政权始终留在李氏手中,并且还因此位高权重,在政事和官员提拔和赦免的事情上,更是有着说一不二的决策权。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太平公主斗不过李隆基?

一是太平公主让李旦改立太子,李旦没同意。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通往皇帝之路的障碍,于是太平公主不断构陷李隆基,想让李旦改立太子。

对于太平公主的建议,李旦仅是一笑而过,根本不采纳。

二是太平公主安插耳目在李隆基身边,抓他的小辫子,逼李旦废太子,没抓到。

这件事,李隆基自己很清楚,因此,他做事更是谨慎,不留话柄于人。

不过光这样做还是不够,李隆基开始反驳,他让依附他的大臣向李旦建议,太平公主应安置到洛阳去。其意是想让太平公主退出政治舞台。

结果,李旦也未同意。

如此一来,太平公主深恨李隆基,而李隆基也知道太平公主早晚会对自己下手。双方都剑拔弩张,矛盾更为尖锐。

三是太平公主有意制造李旦和李隆基的矛盾,没制造成。

(李旦继位)

太平公主一计不成,又使一计,说夜观天象,发现星位变化,预示着太子即将登位。

太平公主这一计够狠,为什么呢?

但凡做了皇帝的人,对皇权的占有欲极强,几乎没有人舍得放手。如果说太子要登基,这就等于说太子要造反。皇帝当然不允许太子对皇权有非份之想,所以从古至今,凡是这样构陷太子的,没有不成功的。

可李旦却偏偏是个例外。他竟不顾太平公主等人极力劝阻,执意把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

四是太平公主准备毒死李隆基,没毒死。

弄巧成拙的太平公主当然不愿意李隆基做皇帝,于是和朝中依附她的势力暗中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废黜李隆基。甚至她还与服侍李隆基的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

然而,因为走漏了风声,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与高力士、郭元振等人分步骤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党羽。被剪去羽翼的太平公主,眼见大势已去,只得逃到终南山的寺庙中。不过有什么用呢?李隆基绝对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最后还是赐她一死。

说来说去,太平公主就算权位再高,由于军队不由她管理,还是处于劣势。同时,尽管朝中得她举荐的大臣多不胜数,光是朝中的7位宰相,就有5位是出自她的门下。然而她大概忘记了,这些人虽说得她举荐,但这些人身为朝廷官员,他们要忠心的对象是大唐的皇帝,这才是正统。

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争,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武则天与唐高宗有四子二女,大部分下场都让人一声叹息。

小女儿太平公主,历史学家说她是能力与手腕最可与武则天匹肩的一个,自幼聪颖过人,深得武则天溺爱,当然太平公主在唐高宗去世后把自己的男宠张宗昌让给了母亲,这把床上的秘密都与母亲分享的女儿,不知道怎么定义了。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高宗的亲外甥薛绍,后来武则天怀疑薛绍参与谋反,处死了薛绍。第二任太平公主选择了武家的武莜暨,为此,武则天为了太平公主,不由分说首先处死武莜暨的结发妻子。

神龙政变时,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是政变方在武则天身边的间谍。政变后太平公主一直与韦皇后争夺权势,最终,凭借与李隆基联手击败了韦皇后。

然而,绰号三郎的李隆基手段更上一层楼,在与姑姑太平公主持续不断的权力角逐中,李隆基的软弱父亲左右为难之下,选择把皇位禅让于李隆基,做一个远离权力是非之人。

李隆基拿到了皇帝的号码牌后,太平公主还是孜孜不倦的与李隆基互相拉拢帮派,这是跳进火堆里玩火。更加心狠手辣的唐玄宗李隆基在继位一年后直接派武装杀光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太平公主在深山里躲避三日后回家,李隆基派人送来了自尽的白绫。

帝王之家从来不是闲适之地,王子公主要是生活在童话里多好,哪里有!


一般明月



时也,势也,欲成大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太宗殡天,开国诸将年老,此天时也;移驾东都,剪除关陇旧部,此地利也;高宗专宠于内,党羽培植于外,百姓受其恩德,四亲子受储君之位而皆飞人君之才,此人和也。大势所趋,盖非人力所能为,武氏便不临朝称制,亦一权势熏天之太后,所区别武周者,唯一国号而已。

睿宗柔弱,然天性淡泊,玄宗天纵英才,少年老成,以唐隆兴兵之功封太子,父子兄弟和谐,天数合大唐兴盛;而诸臣百姓,苦神龙以来宫变久矣,期盼仁君圣主,如久旱之盼甘霖。

天下归心,唯一区区之太平公主,不识天下大势,自谓女皇之才,学乃母则天皇帝欲行废立,取死之道也。

或曰,太平公主似乃母,有王佐之才,历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四朝,精力充沛,政治经验丰富,爪牙满朝,七宰辅五出其门,欲行废立难乎?

宫斗不似街头斗殴,太平公主党羽,如窦萧崔诸人,有小才而无大略,此等人聚,如猪狗成群,怎敌姚崇,宋璟,张说之人中龙凤?

世人皆谓鲁肃之才在公瑾之下,不知鲁肃敦朴,却知天下顺逆,上上之人也。公瑾机敏,却每每斤斤计较,不如鲁肃识大体,以致事败。

太平公主辈,皆忘公瑾之戒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