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何众多博士会选择待遇更低的高校?

尘埃浪迹


为什么众多博士选择待遇更低高校呢?先来看个图片,这是深圳中学18年招聘部分老师情况。除了一个清华本科,清一色的名校硕士,还有一个博士。

这说明随着近些年硕士和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博士学历已成为进高校的基本要求。现在我国每年有6万左右博士毕业,985、211高校100多所,这些学校有一部分老师是国外毕业的博士,还有一部分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真正从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招收不了太多,也就5%左右,剩下的五万多博士要想进高校,只能进普通高校了,所以,博士进名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名校的平台好,进去后个人有更大发展空间,以后申请项目更占优势,也更受圈内人认可,同样因为名校的知名度,各种社会合作机会也多。但同样,对博士要求很高。但普通高校要求就会低不少,尤其是有些学校面临学科评估,给出的待遇还很丰厚,这也吸引了很多博士。

不过,普通学校的门槛也不是那么低,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几篇SCI,SCI几区的都有要求,这不仅关系着能否进校,还关系着进校的待遇,像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都是和这挂钩的。

有的时候博士进高校有很多考虑。比如我一个师兄,本硕博西工大,美国杜克大学两年博士后,回国后西工大同意接收,但副教授需要评,而同样的去长安大学直接就是副教授,权衡后师兄去了长安大学,所以,除了学校名气外,像职称、待遇也是博士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

总之,我国985、211招收博士人数有限,而每年毕业博士众多,必然有大部分博士要进入普通高校。


一叶知秋有仙则名


很简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各所高校吸引人才可谓不惜重金:动辄年薪几十万、上百万不在话下。不过别光看钱,重金背后,往往配套着一系列严苛的科研教学尤其是科研任务的考核。


以我所知道了解的几所高校为例,一旦配套几十万的年薪制,你的科研任务是:至少一项国家级纵向自然、社会科学项目,有的学校还会列出到校项目经费的标准比如需要达到几十万等等。Sci、Ei或者国内顶尖级学术期刊论文若干篇。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若干项等等。


现在很多高校采用两套人才聘用系统。第一套系统:聘用制,高收入、高要求。第二套系统:正常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收入一般,相应的科研要求与考核不是那么严苛。人才引进一般都走的第一套系统,如果接受挑战,并且顺利完成规定科研任务,则皆大欢喜。如果完不成,则面临三种结局:被解除聘任合同,项目经费被收回,降级降岗处理。三种处理结果都不会让人好受。

博士毕业的“青椒”老师,绝大多数都属于刚刚踏入社会,面临着很多切实琐碎的生活问题要解决:比如买房、结婚、生子、养老等。另外,学术资历甚浅。这种状况下,面对严苛的科研任务要求,除非你心无旁骛且天分极高,且学界人脉资源雄厚,否则,去完成那么严苛的任务要求,难度大的不是一丁点。

基于以上,选择低收益低要求,放弃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


孙卫华


高校看起来待遇低,每月工资才四千,但是这都是表象,水深着来…

本人大学老师,为你解答。

现在博士毕业去向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单位!这其中高校是最多的,全国高校数量好几千所,需要量也是比较大的。为什么选择高校呢,有一下几点:

1.大学工作稳定

中国现在的大学基本都是公立的,都属于事业编制,不跟企业似的,进入大学后就等于吃国家的铁饭碗了。

并且大学目前没有压力,每天上完自己的课就可以回家了,大部分都不需要坐班,有的老师一周就一两节课,你想想有多爽。并且也没有cpl考核,周末不用加班!还有寒暑假两个大的假期,可以出去旅游,陪家人。

2.大学工作环境好

大学环境比较舒适,现在大学建设的都很漂亮,每所大学都是城市里的一座花园,环境很好,绿树成荫。在这里面工作之余可以闲庭信步,多潇洒…

并且大学里面大部分时候人事关系比较简单,跟学生一起也很快乐,老师想进步,考察指标也是发文章课题啥的,评价指标单一。

3.大学是实现自己科研价值的最好场所。

相对于有能力有科研理想的博士,在大学里可以纵横驰骋,稳定的环境,充足的时间,稳定的收入,可以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周围有很多博士教授可以一起探讨科研,形成一种好的科研氛围。并且国家省市的自然科学课题倾向于大学。

再就是钱的问题了,大学老师时间充足,除了拿学校工资在,课外在学校外面搞课题:有跟企业合作的课题,博士都是高端知识分子,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称为横向课题,会有很高的报酬的。

还有有国家的课题,这些都是很多钱的,很多老师申请下来课题之后这些钱就可以想方法报出来。

只要拿到课题就是几十万的收入,你想想,博士为啥进大学了吧



教育界的小仙女


题主你也说啦,众多博士...17年,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毕业的博士都超过1000人,每年毕业的985高校博士近2万人...可是,17年985高校的新招教职数量不足2000人。在这部分教职中,占比超过50%的都是名校海归博士,大部分都是回硕士母校。最终,大部分博士选择去平台更低、待遇稍差的学校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我自己就是博士,求职过不少高校,想说的是不是想去待遇更低的高校,而是自己只能去这些院校。在博士阶段,自己比较普遍,不算刻苦,期间买房、装修、结婚,精力分散很多。在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不算都,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在求职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当时应该更努力。以我读博的985大学为例,Sci论文中科院一区、二区没几篇就别想来,年招收的30多个博士在毕业时可留下的仅有1-2人。本校的博士很难留的原因是毕业时的成果无法满足教职的基本条件。在学院18年引进的几个新教职中,大部分是海归博士,在国外名校或顶尖实验室读博,学术论文比较多,而且更刻苦。

不过,有机会去211院校、双非院校做教职,待遇和福利也不算差。比如大部分双非院校都有提供30万左右安家费和30-50万的科研启动费,少量学校还提供住房一套,甚至还可以解决配偶工作。待遇和福利不是博士毕业最看中的部分,双非院校最大的难题是平台低,后期申请项目时很难,缺少项目支撑,退学的时候也许还是个讲师...

读博需慎重,一旦选择,就拼命努力吧。我的导师常说,你们读博太轻松,都没脱层皮,去新单位你们确定可以做好工作吗?以我个人而言,的确没有,小小的后悔,只能继续边做边学,希望可以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帅小西De


不知道题主所谓待遇低的高校是啥意思?

现在博士也如过江之鲫,太多,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曾经为工作而彷徨。我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北至吉林,南至广西都去过,最终选择到洛阳。

大致说来,博士择业有这么几种情况:

选调生和公务员。选调生一般是学生会的干部、党员,他们去省市的机关当公务员的,一般一去就给副处级待遇,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有一校友下到中部地区某市某局当副局长,工资待遇很低。但人年轻,以后还是有无限多种可能性。

一线城市高校。我想一线城市高校与题主说的比较符合。一线城市高校的工资待遇不算很高。

由于一线城市资源汇集,平台高,所以留在一线城市成为很多博士的首选。但是,一线城市最头疼的首先就是房价、房租太高,居大不易。一个人还好说,可以将就,但结婚生子了就不一样了。虽说一线城市平台高,但其生存压力也大,除了生活压力,还有各种科研、教学压力。

二、三线城市高校,特别是三线城市,生活压力没有一线城市大,比较悠闲。有的地方高校这几年给优秀博士开出的条件很优厚,力度很大。有的博士入校没多久就买房买车了。二、三线城市高校也有压力,但比一线城市要小得多。所以是去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看个人的状况。如果你想平台高,你就选择一线城市,如果你想找个悠闲的工作,那就去二、三线城市。

国有大企业。理工科博士一般去国有大企业,有的企业发展态势较好,给这些博士以发展空间,再之待遇也好


元和拾一年


不是他们想去待遇更低的高校,而是迫不得己。

你只是不知道中国的高校有多难进罢了,人人都挤破脑袋想要进去,门槛高得不得了,更令人无奈的是,高校系统是存在鄙视链的,第一学历很重要,如果本科的学校不好,一辈子都洗不白,其次是最高学历毕业的学校要比招聘的学校还要牛,就连本硕博都在自己学校读的都不行。

我们来分985院校和非985院校讨论。

985院校

鄙视全中国所有高校培养的博士,包括自己培养的,也包括清华北大的,一定得要海归博士,而且得是世界top 100学校毕业,是否感觉到一股讽刺的味道。

如果你在海外留学,而且想回国进高校系统,建议你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再回来,能够有项目更好。

非985院校

不管是普通211大学还是几乎垫底的二本院校,在招聘老师这一条上都要求高起点,至少得985高校毕业博士,而且本科也不能比招聘的这所学校差。

比如本科是肇庆学院毕业的,哪怕是中山大学博士毕业,毕业留校也无望,去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当老师也不可能。

沿海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我一同学本科是某双非一本毕业,硕博都是华南理工大学读的,进广东工业大学还坎坷万分,以为一起来竞争的还有很多海归。

当然,这些都不是100%绝对,如果科研很厉害也可以破格录取。所以说本科学校不好,不代表以后真的没希望。

总之,进高校当老师的竞争是非激烈的,毕竟僧多粥少,只能退而求其次。985博士是最低要求。普通驾驶证想要靠学术来弥补也处于天然劣势,因为非985院校也争取不到985院校那么多科研资源。


史蒂芬的专栏


说实话吧,大部分还是因为没什么选择。

博士毕业,就业未必像大家想的那么好,因为就业面狭窄啊。

很多专业,博士毕业去企业的话,其实并不是那么合适,人家没有这样的要求。

比如管理学,你一直读书,拿一个管理学博士,也不可能跑去企业就当管理者或是领导呀。

实际上,除了少部分研发类、技术类博士,会有少部分高科技企业或是研发岗位,

其他大多数专业你读到博士再去企业没什么用。

不但没什么用,还可能会有阻碍。

要经验没经验,要技术没技术,年龄还大,真的没优势啊。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选择去待遇更低的高校,而是没有办法啊。

当然,也有些是选择去高校的,那么,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

首先,高校的待遇虽然相对外面的高薪岗位更低,但其实多半也还是中上水平,小康吧还是有的。

其次,除了工资待遇外,还有其他福利啊,比如寒暑假,比如空闲时间,比如工作稳定、相对轻松、以及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跑出去相亲都很有面子对吧。

再次,有些人真的就喜欢这样的工作和环境啊,而且人家不差钱的,这种高校就是非常好的选择了。

所以,情况有两种:

第一种,是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去高校,哪怕待遇更低些;

第二种,是除了待遇,人家还考虑其他的各种福利、兴趣和发展,等等。


冯起升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头条号里写过一篇“延迟满足,让学术生涯不平庸”的文章。里面就特别提到博士毕业生择业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我认为,博士毕业生择业,首先选择平台,其次才是待遇,最后是稳定因素。举个例,一个是清华大学博士后岗位、待遇一般且有淘汰,但可以在大牛团队工作;一个是非211大学固定教职,入事业编,有安家费(一般非211大学工资不会特别高,除非是年薪制),但去了以后单干。我个人更推荐选择前一个职位。当然,针对每个人我可能会有不同的建议,比如年龄比较大、有家庭的博士,那当然是第二种更好。

对选择学术为职业的博士毕业生来说,择业有其独有的特点,尤其是在目前人才流动性加大的大环境下,优秀的学术人才往往不再满足在一个岗位工作一辈子了,而第一份工作显得既重要又不重要。

说不重要就是第一份工作是否稳定是否高收入并不重要。对普通博士来说,去任何一个学校只要不是高聘为副教授教授,收入差距都不会超过20%。至于稳定,只是相对而言,做的好就稳定,做的不好就不稳定。

说重要就是指平台重要。我一直强调刚毕业或刚回国的博士们不要着急自己单打独斗,尽量进入到优秀团队里去。我们常说,学术延续性非常重要,通常一个人在博士后期才会开窍,会有很多东西,很多想法在博士期间没法完成,这就需要毕业后继续做。如果能直接去一个成熟团队,有现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使用(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被课题组单独占有),大老板可以及时指导,还可以把你带进更牛的圈子,你就可以尽快把想法转化为成果,成为同龄人中的领先者。

相反,如果去一个没有平台的学校,即便给你一定的科研经费,你也需要购买设备,自己建设实验室,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在为学校建设服务,另外,招研究生组学术团队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这些时间上的延误可能就耽误了你的学术生涯。

需要补充的是,我认为目前国内盛行的人才低龄化是一种严重的急功近利,并不赞同。但博士毕业生作为学术主力军,正值学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大家应该充分重视刚毕业的这几年,一定不要有将就的心理,最好是咬咬牙拼搏几年,一步到位,让自己尽快先达到某个人才层次,这样在国内高教体制内才能占到先机,也终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高校人才真经


待遇好,平台高的学校压力大。

第一种情况,许多毕业的博士,第一学历很一般,这样毕业以后,如果不是科研成果极为出色,很难找到一个平台很高的学校,只能选择稍微一般的高校。这种情况多半是有无奈,也有理性。

第二种情况,不少博士出身很好,本硕博至少211以上,选择普通高校,在于待遇不错,可能有不少安家费,解决配偶工作,或者没有六年非升即走的硬杠,生活会从容一些,这是一个主动选择。第三种情况,一些博士由于个人条件等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一个工作就不错了,也谈不上挑三拣四。就业形势严峻,大家的选择空间都很有限。

总之,读博士确实对自我有提升,但是也得考虑之后的发展。文科博士,非技术行业,社会需求少,应用价值也几乎为无,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家里条件如果一般,得理性考虑。早点工作,进入生活的行列,未必是坏事。

慎重读博。我就后悔一条道走到黑。


秦右史


博士,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些人了。他们有很高的学历,不错的待遇。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一些待遇较低的高校任职,却拒绝了一些社会上的私人企业丰厚的薪资条件,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发展前景好、在其领域执牛耳者的企业,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单位,很多都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大多都坐落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香港这些城市。而这些城市和这些新毕业的博士生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的。


第一,工作环境压力大。像百度,网易,阿里巴巴这些顶级企业,对于职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们毕业后,如果进入这些公司,虽然薪资待遇很高,但是巨大的压力会作用在每个人身上。要用更短的时间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这种压力会把人压的喘不过气来,同时,这种先进领域的新陈代谢也是非常快的,你不能想出新的创意,不能掌握新的技术,很快就会被同辈超越,最终结果就是淘汰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博士们自然也就选择了放弃。

第二,中国人的思乡情结。这当然不是贬义了,作为中国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地方,那是属于自己永远的家。可能只是个破砖瓦房,但是那仍是每个中国人的归宿。“落叶归根”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所以即使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更想离家近一点。并不是所有博士生都在北上广长大,绝大多数都是从较为落后的地方出来,学业有成。而且能离家近一点,方便孝顺父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第三,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了。以众多顶级企业所在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例。那里的生存环境,如果说是舒适,那只能是对那些富人以及本地人说的。那里的生存环境对于外来者而言,可以说是及其的不友好和恶劣。拥挤的道路、密集的人群、高昂的消费水平、户口、空气质量、房价等等等等。

一大堆的因素吓跑了许多博士生。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北京上海,即使是一毕业就当教授,不用熬资历、评职称、写论文,要想买房子成家,都得先熬个五六年,甚至更长。这种生活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一个“北漂”身上。而只有少数人,能等到机遇。

所以,综合来看,虽然那些待遇比较低的大学给不了博士们那么高的地位,但是这些大学却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最起码的期望:平静的生活,适当的压力,幸福的家庭。如果是我,我也宁愿选择这些待遇较低的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