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柔沢十


一句话,李世民等不及了,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标,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渊,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过是手段,迫使李渊退位才是目的。

长期以来,玄武门之变被认为是“兄弟阋墙”的典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早就的血雨腥风,但实际上,这是一桩“父子反目”的戏码。

李渊的地位和贡献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如秦始皇嬴政、如汉高祖刘邦、如光武帝刘秀、如隋文帝杨坚、如宋太祖赵匡胤、如明太祖朱元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无不鼎鼎大名。

然而,作为盛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毫无存在感。

这并非李渊没有能力,没有贡献,如果真是这样,他也当不了开国皇帝。

因为在史学家的“春秋笔法”下,李渊的地位和贡献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史学家为什么要淡化李渊的地位和贡献呢?这一点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是出身贵族门阀,祖上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时被追封为世袭唐国公,李渊靠着祖上的荫庇,7岁就袭封为唐国公,后来隋代北周,李渊因为独孤皇后是她的姨母,又成了皇亲国戚,比如隋炀帝杨广跟李渊就是姨表兄弟。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开启了统一全国之路。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的原因,后世的史书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清一色地都说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倡议并且鼓动李渊下定决心,表明李世民立下“社稷第一功”。

1,《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2,《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3,《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实际上,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只有19岁,即便他卓有见识,影响力跟李渊也没法比,不可能直接决定晋阳起兵这样的惊天大事。合理的推测是,李世民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但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和决策者,只要李渊不反,李世民成不了气候。

统一天下的功劳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被认为是大唐统一天下的首功之臣,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皇帝,李渊只是一个优柔寡断的老爹,哥哥李建成只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太子,弟弟李元吉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莽夫,只有李世民征战四方,披荆斩棘,为天下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晋阳起兵主要是李世民的谋略,因此李渊曾口头承诺将来得了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当然是很谦虚地推辞了。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

后来李渊晋阳起兵,自称“唐王”,准备兑现承诺,立李世民为世子,武将们跟李世民关系密切,也很支持,但李世民“固辞而止”,坚决推辞不干。


李渊是个实在人,把李世民的推辞当了真,所以他后来当皇帝后,没再征求李世民的意见,直接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应该说,李渊这个决定没毛病,完全符合规则和惯例。

但李世民不高兴了,他虽然表面推辞了,可谁不想当太子,他之所以卖力打仗,就是希望用实力和战功征服所有人,堂而皇之当上太子,可老爹居然把自己的虚伪客套当了真。

很不巧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有显著缺陷,并且两人有一个共同毛病——妒贤嫉能,李世民的抢眼表现让李建成感受到威胁,于是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可怜的李世民就这样成为老爹说话不算数的牺牲品,哥哥弟弟联合欺压的对象。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不管是谁先挑事谁的锅,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大股势力的明争暗斗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明争暗斗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后人常把玄武门之变归咎于李渊,认为是李渊的优柔寡断让儿子们兵戎相见。

实际上,李渊绝不像人们想象地那样无能,一方面把李建成立为太子,另一方面却抬高李世民的地位,甚至不时表现出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意图,这些都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

狡猾的李渊知道这三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相信不论自己的儿子无论怎么样明争暗斗,都不至于上升到刀兵相见的地步,更不可能对自己这个老爹动粗。相反,儿子们的争斗对李渊的皇位最为有利,他可以让儿子相互牵制,自己居中调节,始终掌握最高决策权。

只是李渊失算了,他被李世民的谦虚迷惑了,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迅速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把两兄弟的十个儿子无论大小全部诛杀,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安危反击,何必要制造灭门惨案?

玄武门之变发生太过突然,完全出乎李渊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毫无预备,正不知如何应对时,而李世民已派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率精兵以保护的名义,控制了李渊的人身自由。

李渊这才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一个环节,他真正的目标是将自己取而代之,只好当众说了一句极其违心的话,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

“善!此吾之夙心也。”

事已至此,李渊无力反击,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宣称:

“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这回李世民不客气了,开开心心当起了太子。

此时的李渊表面是皇帝,实际上是傀儡,他深知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烫屁股的位子,所以过了几个月,李渊很自觉地宣布退位当太上皇,让太子继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目标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渊;不是太子位置,而是皇帝宝座。当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不可能甘心情愿等着李渊死后才接班,而李渊也深知与其等着被儿子赶下台,还不如主动禅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李世民等不及也不能等啊!等的话就是等死!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在长安城太极宫北宫门玄武门发动了针对其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政变,政变中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李世民还派人屠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秦兵还想着杀了他们的亲信,尉迟恭竭力反对才作罢。虽然连司马迁都怀疑玄武门之变有改动嫌疑,但是留下来的史书中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阴冷刺骨的杀气。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正在后宫海池泛舟游玩,突见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李渊惊慌之下立李世民为太子,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两个月后,李渊禅让退位,李世民登基。


如果是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是为了自保,那么连他们的儿子都杀了,也太绝情了!李渊看到李世民今日可以如此对待自己的亲兄弟,毫无疑问明日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只是已经失去两个儿子,又不能再杀了李世民,纵然之前偏爱太子李建成,但是不可否认李世民的军功战绩和支持李世民的大股势力。所以对李渊来说,他懂得只有禅位对自己对江山才最有好处!

李建成既是哥哥又是太子,李世民杀了他已然背上了弑兄弑君的大罪,如果就这样任凭李渊处置,即便李渊顾念亲情留他性命,难保将来太子余党撺掇对他不利。既然已经先发制人,又怎能继续受制于人,但是弑父确是大逆不道,不能以自保为由了,所以逼李渊退位自己当皇帝才是绝后患又不落人口舌之计。

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曾经几次要求看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被褚遂良拒绝,又央求房玄龄,后来房玄龄和许敬宗删订《高祖实录》、《金上实录》给李世民看,始终没让李世民看到《起居注》。可见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关注。他曾经要求史官“削去浮,要求直书其事”何尝不是怕史官一支笔让他背上皇帝之位来路不正的骂名呢!



墨梅逸清寒


玄武门之变,是大唐帝国最高层的动荡,政变直接倒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死亡,李世民成了太子。紧接着就是李渊退位,李世民成大唐皇帝。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不等李渊去世再登基呢?答案是,李世民怕夜长梦多再生变故。


一,玄武门之变是突然间发生的变化,而且是最高层的变化。帝国低层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的人基本上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如果,李世民不尽快把这种混乱平息下来,对刚建立的大唐政权始终是一个不安定因素。

二,在政府部门和军界有不少李建成,李元吉的忠实追随者。如果让这些人处在要害部门不妥善处理,对于李世民将来的统治始终是个隐患。如掌有军权的李艺,逃亡在处的东宫卫队的薛万彻,东宫洗马魏征等人。


三,大唐草创阶段,李渊为了牢牢地掌握政权,分封了许多李氏家族中的人为王。李世民将来的统治也要依靠这些人,而这些人如何站队,对李世民的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李渊对政变的态度肯定持否定态度,如果,还让李渊执政一段时间,一但李渊反悔,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唐政局将再起波澜,其结局如何,还真未可知。

五,李世民最忠诚的部下,在这次政变过程中都出了力。也必须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些问题,李渊不可能去给李世民善后,即便做了,也不可能会让李世民称心如意。长期拖下去,又恐生变故。所以李世民必须尽快执政。


一叶小舟168521774


李世民对李渊说,“爸爸,听大臣们说,要等你死了我才能继承皇位啊?”

李渊说,“别听他们瞎说,你现在就可以继承皇位了,我提前退休了,不用等我死。”

李渊也怕啊,你以为李世民能等还是觉得李渊能等?

如果李渊不识趣,想翻盘或者有其他想法,想想赵武灵王怎么死的?杨坚不也是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你有这种想法,是把玄武门之变想的太简单了,

看看这张地图

太极宫是李渊生活办公的位子,太极宫北面就是玄武门,

太子李建成住在东宫,太极宫旁边,

李世民住在弘义宫,在太极宫西北面,

李元吉住在太极宫内的武德殿,

大明宫是后来建的。

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针对的是谁呢?

传统的印象中,是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斗争,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然后逼宫李渊,李渊于是立李世民为太子,军国大事由李世民裁决,两个月后传位李世民,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是一场针对李渊本人的政变,顺便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杀了,

第二个问题,太子李建成住在太极宫旁边,有门跟太极宫连着,李元吉住在太极宫里的武德殿,他们俩进太极宫可以直接进去的,根本就不需要经过玄武门。

所以啊,玄武门之变不是那简单的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政变是针对李渊的,目的就是皇位,你说,李渊要是不识趣,赖着位子不走,后果是什么?

政变之后,李渊依旧住在太极宫,而李世民在太子东宫办公,一直到贞观三年,李渊才从太极宫报到大安宫,而大安宫是李世民做秦王的宅邸弘义宫,弘义宫很小,

贞观八年,马周建议给李渊新建宫城,李世民同意,于是建永安宫,刚动工李渊就去世,这个明显是李世民给自己建的,永安宫后来改名叫大明宫。


南朝居士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等来的,比如年龄,有些东西是不能去等的,比如权力。

玄武门之变的9年之后,李渊才去世。如果让李世民再等九年,根本就不现实。到时候陪伴李世民的只有漫漫长夜和连连恶梦。
(李世民画像)

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李世民就将10个侄子全部处死,所以权力已经抓在了手里,李渊眼愁着无可奈何,那可都是自己的亲孙子呀!这也说明李世民已经疯狂了,李渊这个父亲他随时也可以不要,李渊能不识相的让位吗?果不其然,李世民马上又要处死100多名的太子同党,多亏尉迟敬德劝阻,李世民才罢手。这就叫水到渠成,李世民不用等,因为此时受煎熬的是李渊。

如果李世民去等,说明权力还在李渊手里,也许当时李渊接受了现实,不去怪罪李世民。但是就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李渊不高兴,随时都可以引爆,到时候李世民想哭都没有眼泪。再说李渊又不止李世民这么一个儿子,如果李渊想扶持其中之一,李世民还能复制一场玄武门之变吗?显然不可能。

还有一点,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李渊的发妻,已经于公元612年去世,她的皇后的身份还是李渊追谥的,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嫡出的身份。如果李渊重新册封一位皇后的话,李世民的嫡子身份就被洗涮了下去,到时候会更加被动。所以,成大事的人必须当机立断,一气呵成。如果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那么吃亏的永远是自己。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瞬间:

公元626年7月1日,李渊质问李世民太白经天一事,李世民转移目标,说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大怒,传命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当堂对质,李世民悄无声息完成了引蛇出洞之计。

当天晚上,李世民召集人手,紧锣密鼓制定相关计划,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一帮人提前埋伏于玄武门。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到玄武门时,李世民将大哥一箭封喉。李元吉慌张逃走,尉迟敬德拍马摇枪就追,几下结过李元吉性命。

这时东宫兵马赶到,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势力单薄,马上处于弱势。正在这紧要关头,尉迟敬德手起刀落,将太子和齐王人头砍下。然后飞身上了城楼,冲着太子党人大声呼喊:“太子、齐王人头在此,尔等还不住手投降!”

东宫兵士看到太子人头,知道大势已去,哗啦一下全都散去。此时,李世民眼见形势逆转,马上派尉迟敬德挟持李渊。李渊被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吓得魂不附体,然后乖乖交出了军权,并以他的名义下达命令,让东宫人停止打斗,全部听命于李世民。

第二天,李世民斩草除根,将大哥及四弟的所有儿子全部处死。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处理玄武门之变善后事宜。两月后,李渊让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做事干脆利落,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感谢朋友们点选、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在雁门关营救过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秦王。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徳、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之所以逼李渊退位,并不是完完全全出于本意。首先李建成和李世民实力相当,都有自己的文武班底,而且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天下平定后这两个集团的矛盾也越来越突显。而这个时候李渊对李建成全力支持,还把日常朝政事物交给李建成处理。而追随李世民的那些功臣们,显然不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一旦李建成登基,那么这些人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所以,李世民的部下不停营造李世民有天子像,希望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但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才怂恿李世民以暴力的方式达成目的,才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而除掉李建成后就面临李渊的处罚,而且李渊本来就更爱李建成,因此对李世民杀兄长很是不满,为了自保李世民也得逼李渊退位。







爱上哑巴兔


李世民是靠发动政变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发动政变以后,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也把自己的老爸李渊逼迫退位。自己顺利的登上了皇位。那李世民既然消灭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为什么不等李渊死了以后再登基称帝呢?


首先是不敢等。李世民发动政变以后,整个朝廷就处于混乱状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势力还非常强大,如果这些人联合起来,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发动兵变,后果就不堪设想,所有的努力,也讲付诸东流。


李渊也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皇位就这样被别人抢走了,就算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来的太突然了,让李渊一时措手不及,如果这时李世民不逼迫李渊退位的话,给了他缓冲的时间,李世民在牛,也只是一个太子,李渊才是真正的掌权人,李渊在掌权以后很有可能会打压甚至会杀死他,任哪一个皇帝也不愿意在身边留着这样一颗炸弹,还是那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的那种。


还有就是不能等,发动政变以后,弄得整个朝廷人心惶惶,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人出来主持工作的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趁机作乱,必须要趁着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完成了皇位的交接,这样一来对朝廷的各项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不会节外生枝,另生事端。

李世民发动政变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只有自己掌权以后,才能将事件的影响压缩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对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有好处,剧历史记载,李世民即位以后就曾经多次修改国史,以掩盖自己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总之,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第一时间掌权,不论是对自己的安全,国家的安定,和稳定朝纲都是利大于弊。


菜乡老苏vlog


宫廷政变,要的就是兵贵神速

玄武门之变是一次宫廷政变,是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的孤注一掷,一刻钟都不能等的,实际上李渊在京城的势力才是最大的。

李世民是突然集结了军队,守在玄武门快刀斩乱麻直接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即使如此玄武门之变也是非常凶险的,李建成的部队是和李世民的军队开战了的,只不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先一步被尉迟恭杀了,还将人头丢到李建成军队的阵前,导致李建成军队崩溃,这才顺利控制玄武门。

然后才直接杀入皇城,控制了李渊。

地方上李渊的势力和人脉是李世民所不能完全掌握的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斩首行动,李渊作为开国之君,并不像很多演义和篡改的史料中的窝囊。相反,李渊绝对是在地方和军队有非常高的声望和权利的。

李世民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掌握了李渊本人,不赶紧逼迫李渊交出权利,名正言顺的登基做皇帝,夜长梦更多。

李渊年富力强会甘心放弃权利吗?久必生变。

李世民杀掉兄弟不仅仅是为了当太子,而是目标只有一个当皇帝

开弓没有回头箭,原本玄武门之变原本就不仅仅是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直接夺取最高统治权,一劳永逸才是最好的办法。

不然既不利于李世民集团的利益和安危,也不利于国家的安定。要知道李世民虽然杀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但是如果李渊继续当皇帝,那么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呢?

李渊会放心这样一个杀了兄弟的儿子当继承人吗?如果李渊缓过来,重新掌握大权,李渊可以选择李建成的儿子当继承人。

在皇位面前,亲儿子拦路,也一样会六亲不认,更何况李世民已经有前车之鉴,两人已经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权利之争。

即使李世民有能力将李渊控制成一个傀儡,但有必要吗?要知道汉献帝也是傀儡,但也造成了好几次谋杀,更何况李渊作为开国的君主,其势力不比汉献帝要强太多。

李世民已经杀了兄弟,何必还要假惺惺的再让李渊做皇帝,除非李世民甘愿放弃权利,因此李世民必然要逼迫李渊退位的。


尘子渝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就十二个字:欲望所至、形势所逼、旧部劝进。

一、形势所逼。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属突然袭击,射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又由尉迟恭拎出建成、元吉人头,惊退东宫卫队翊卫府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谢叔方所率太子、齐王卫队,李世民又让尉迟恭穿戴盔甲、手执长矛,强行接管宫中的戒备和警卫。尉迟恭一直跑到皇帝所在地方,直言:秦王因为太子、齐王作乱,已诛杀他们,今派臣来护驾。(护驾是假,逼宫是真!)李渊问裴寂:计将安出?萧瑀、陈叔达差点尿了裤子说:天下是秦王打的,陛下让他当太子,交付国家大事,就没事啦!李渊无奈,说道:这是我早已有的心愿哪!敬德请求皇帝下诏:各军受秦王指挥,内斗结束。皇帝召见李世民,上演了一出表演秀。李渊抚摸着世民的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最近几天以来,我几乎像曾参老妈那样,被很多谣言动摇了对亲生儿子的信任。)李世民跪下来吮皇帝父亲的乳头,大哭了很久。这一天,皇帝赦免全国罪犯,只定建成、元吉为叛逆元凶,余不问罪。国家大事,由李世民定夺。

李渊虽交权,但仍是正统皇帝,李渊不像唐书黑他这般不堪,(三个儿子及女儿都这般牛,父亲会弱?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父视其子,世民神射,就有李渊神射基因!),李渊当家多年,仍有旧臣,李渊也可能被人裹挟当一面大旗,说白了李渊多在位一天,对世民都是威胁!不如自己名正言顺地即位!

世民杀死亲哥、亲弟、亲侄(十个左右),又对李渊逼宫,父子已行同陌路,李渊被世民挟持,对世民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李渊对世民来讲,始终是颗定时炸弹!

二、欲望所至。

玄武门之变,是场豪赌。如失败,世民和手下文臣武将都将死无葬身之地!他革建成的命、逼了李渊的宫,目的无非是荣登九'五之尊。迟上位,不如早上位。道理至简,无须赘言。

秦王府文臣武将劝进。

秦王即便为太子,手下官职仍升不太上去。此番情景如刘备得汉中,孔明等诸臣要劝左将军进汉中王,进汉中王后又劝进皇帝,道理相同。只有主子地位高,从龙之臣才能水涨船高。早一天高升,早一天高官厚禄,除非是傻子,谁人不喜欢?



文臣武将更怕夜长梦多,李渊和李世民势同水火,万一冲突,鹿死谁手真不好说。不如逼李渊退位,当太上皇,秦王上位,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悉数稳住,何乐而不为,何必朝夕忧愁呢?


苍茫大地顾炜斌


鄙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就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贱人;

先回答问题,鄙人以为,李世民兵变两个月之后就登上了帝位,很有可能是李渊“主动”给他的;诸君莫急,且听我分析。

故事得从李建成说起,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认为:“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与太宗各领一军。及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来佐成贞观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为才智之人。”意思是陈老先生认为,李建成是有才能有功劳的人。鄙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受李世民这个改史专业户影响,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李建成就是一个庸才。

细数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李建成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并且他在反隋的过程中功劳并不比李世民小。

首先,李建成是反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其父李渊是个谨慎的人,历史记载李渊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就开始密谋反隋,一直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一直运作了四年,他的主要手下甚至都不知道他准备谋反,那么在这期间谁和李渊商量呢?肯定是长子建成啊!因为大业九年,太子建成21岁,而次子李世民才12岁,找谁商量一目了然。另外,李渊起兵时有两个根据地,一个是太原老家,一个是河东地区,太原老家是他和次子李世民一起执掌,而河东地区是由建成独自执掌。可见李渊对其能力的信任程度。

其次,我们来看看李建成的主要军功。讲真李建成的军功真没李世民多,但是每一项军功基本都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件:西河之战,西河是进军关中的第一个关口,而且防御极强,此战属于起兵初战,此战不胜,估计以后就没有以后了。李建成仅用九天就拿下了。第二件:霍邑之战,其实李渊起兵的位置并不好,属于四面环敌,刚开始基本每一个相邻敌人都会来搞一搞,建成使用诱敌之计以少量兵斩杀霍邑精兵两万人,一举震慑四方,稳定了形式。第三件:潼关防守战,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最主要的军功莫过于攻下长安,但是,大家却忽略了,李世民之所以能顺利攻打长安,就是因为李建成守在潼关,扼住了李密等人的咽喉,保障了后方稳定。所以李建成军功不亚于李世民。

最后,我们来看下治国;建唐初始,李建成作为太子协助处理政务,以致后来李渊有什么事都是听过他的建议才下决定,也是他提出了先固本再扩张的策略。对内广罗人才,例如之后在贞观年间颇有建树的魏征,宰相韦挺都是李建成招募来的。

综上可以看出,李建成此人颇有能力。只不过为人和善,心机远不如弟弟李世民。武德九年,李世民自觉夺嫡无望,于是买通皇宫卫士,带领家臣和八百死士将前来早朝的李建成杀死,同时被杀死的还有弟弟李元吉和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到死估计李建成都没想到,同父同母的弟弟会杀他。

我们再来重点讲一下此时李渊的心态,一大早上朝,发现无端多了好多卫士,屁股还没坐稳,就听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大儿子被自己的二儿子杀死了。已年过六十的李渊怎么能承受住这样的打击,最关键的是,当他要制裁那个凶手的时候,突然发现,满屋的卫士竟无一人听从他的指示了,于是伤心之余的李渊变得心灰意冷了。而此时的李世民却也是忧心忡忡,第一:虽然他把他哥给杀了,但是他哥的势力还在,万一这群人要为李建成报仇,他可是毫无还手之力。另外,李世民是个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这种逆天之事一定要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于是,他看中了旁边目光呆滞的李渊,开始一顿软磨硬泡,估计也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了,难过是没有用滴”“都怪你,你不偏心我俩能这样吗?”“别哭了,再哭把你也宰了”“你看看,你就我这么一个能干的儿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李渊一想也是,反正也都这样了,不如就给他了吧,怎么说也是自己儿子。另外,得赶快给他,万一他哪天不高兴,这没良心的畜生估计把我也杀了。于是,两个月后,李世民顺利登基为帝!


金总之前发文好写错别字且发文不经校正,经好心网友提醒后决心改正,如再遇错别字,请直言坦率批评,感谢!-----此发文已校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