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养老金并轨,所有人的养老金会按照统一标准发放吗?

弥撒气球开始燃烧CP魂


楼主您好,养老金并轨首先这个做法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轨,它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过渡的,虽然说机关事业单位从2014年开始缴纳这个基本养老保险,但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在2014年之前参加工作的人群,他还是沿用以前老的退休办法来执行的,所以说退休金待遇和企业单位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而且我们的这个养老保险目前来说是两种养老保险,一种养老保险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另外一种养老保险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两种养老保险参保的人群,他最终退休以后获得的养老金待遇都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因为本身它的这个养老保险的缴费就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退休以后的养老金是有很大的差距。

那么也就是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养老金的并轨,但是这个养老金的待遇不可能是统一的标准,因为它根据你的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和当地的一个社会平均工资等,多种因素来考量你的这个,养老金待遇能够拿到多少钱,实际上这种计算办法也是相对比较公平的,如果说大家都发放一样的养老金待遇,那么对于那些交纳养老保险多的人相对是很不公平的,所以说也不可能这样做。


懂社保


有人说,国家正在逐步推动养老金并轨,所有人的养老金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发放吗?

养老金双轨制

过去有人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双轨制。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高,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发发,退休后收入跟在职时差异不大,能够实现完全的养老保障。

企业退休人员是有养老保险基金供养,待遇比较低。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0%~50%,很难满足退休后的生活。

后来,国家决定从2014年10月开始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享受养老金待遇,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供养。

这说明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正在逐渐并轨,并轨之后的待遇是如何计算的呢?

退休待遇计算公式的统一

按照国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是跟企业退休人员完全一样的。

目前,我们只要实施社会保险缴费,退休待遇都会形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而且这两种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全国统一的。不管是哪个省市,也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基础养老金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有关。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余额实际上是统一按照每个月的缴费基数的8%进行划入的,缴费基数越高,划入余额越多。

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是全国统一的,2016年开始有国家统一公布,目前每年算7%~8%之间。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根据统一的人社部公布的退休年龄计发月数表查找的。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计算公式统一,养老金待遇就统一吗?

其实分析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的养老金主要还是跟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有关系。

1.缴费基数

缴费基数越高,决定了缴费指数越高,也决定了划入个人账户的钱数越多。因此,养老金会越高。

机关事业当中的缴费基数都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一般在当地社会平均缴费基数之上。而不少企业职工由于工资较低,缴费基数也较低,这样也会产生养老金差异。

比如,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按照150%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1.2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3以上。

个人账户养老金更是这样,由于退休年龄相同划入的金额一个是60%基数乘以8%,一个是150%基数乘以8%,后者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前者的2.5倍。

2.缴费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因为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普遍缴费年限较长。在企业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反应到了年纪大了之后,就会面临着失业下岗风险。因此,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普遍长于企业职工。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基本上缴费15年,只有缴费30年退休待遇的一半;缴费30年,只有缴费40年退休待遇的75%。

其他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因素

除了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之外,实际上还有两个影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低的因素。

1.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机制,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这属于国家统一给建立的。但是相应的企业年金制度,国家并不是强制性。

职业年金的缴费比例是本人4%,用人单位8%,合计12%。基本上相当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1.5倍,按照制度规划,未来职业年金将提供大约20%~30%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

2.过渡性养老金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是2014年10月才开始养老保险缴费的,在此之前由于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国家规定是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

过渡性养老金则是按照企业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通过跟社会平均工资、过渡系数等因素挂钩。

由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视同缴费指数一般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确定的,因此,2014年10月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产生的过渡性养老金非常高,远远超过了基础养老金的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虽然在逐渐并轨,但是养老金差距并不是简单就可以消除的。不过在退休以后,国家会通过不断的调整基本养老金,慢慢缩小大家之间的比例差距。


暖心人社


养老金双轨制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和普通企业职工实行不同的养老制度,其资金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的,而企业职工养老金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分别承担一部分来筹集的,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差距过大。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都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者基本养老金均由三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年金(部分人员还有过渡性养老金,如机关事业单位2014年10月前参加工作的,企业职工1992年前参加工作的),并轨后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政策如下:

但是由于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个人工资、缴费年限和年金制度不同,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并轨前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水平变化

当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缴费35年时,男性替代率超过55%,能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女性基本保持在50%以上,男女职工的替代率分别为66%和61%,均超过了58%的制度性目标。当缴费年限为30年时,男女员工退休金替代率分别为59%和54%。如果缴费年限为15年,男女职工退休金替代率分别为34%和30%,只能保吃饭,而不是保基本的生活需要。由此可见,并轨后与并轨前相比,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均有所下降,同一缴费年限下工资水平越高,降幅就越大。

二、企业员工养老金水平及内部差距

从保障水平来看,企业职工如果没有企业年金,即使缴费35年,除最低工资群体外,大部分员工退休金替代率都低于50%,男女替代率分别48%和45%,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退休金替代率,而且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较退休前有大幅下降。如果企业职工缴费 15年,则男女替代率分别为23%和21%,最高替代率为28%,均只能达到满足保吃饭的水平。此外,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没有企业年金,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缴费15年的退休金替代率,男女分别为17%和16%,每月养老金还不到1000元,保吃饭都有困难,因为灵活就业人员往往选择最低缴费年限,部分人员甚至因缴费困难而中断缴费,进而降低养老水平。

三、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差距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异也体现在年金缴费率上,企业年金缴费率低于20%,当企业不为职工缴纳年金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距达到最大值。以缴费 35年为例,两类群体目标替代率绝对差距,男性为18.5%、女性为15.1%,这个差距与工资水平无关。

除了企业年金外,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退休金差距还体现在个人缴费指数、工资增长率和缴费年费等因素上,由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按照工人实际工资缴费,一般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工资高,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就高,同时每年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工资增长率高、而且大部分职员从工作起始就开始缴费,使得缴费年限基本保持在30年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差距,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个人缴费指数、工资增长率和缴费年费的增加,其退休金的替代率上升幅度也会更大,使得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扩大。

因此,养老金并轨并不是说所有人的养老金会按照统一标准发放,只是说大家按照相同的公式计算退休金,但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退在个人缴费指数、工资增长率、缴费年费、年金和退休年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不会完全相同,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只是减轻了财政负担而已。


才华有限菇娘


养老金不可能真正意义的并轨,差距会长期存在,起码二十五年内不可能彻底改变。


之所以会这样下结论,有三个原因:

1、退休年龄不一样;

2、不同的人缴纳的社保基数和年限不一样;

3、工人和农民绝大多数都不会有职业年金;


在过去我们实际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人、农民三轨制,前者最多,高的能达到七八千元一个月,工人一个月两三千元,农民一个月百十元。


我们所讲的养老金并轨,只是自2014年之后10月1日起参加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计算方式与企业一致。至于在此之前参加的工作的“中人”,则新老办法结合,实际养老金并不会出现大幅降低。


按照法律规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工龄满30年即可退休,2014年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依然可以享受并不比原来低多少的养老金,2014年参加的工作的人也要在2044年之后才会与工人养老金真正并轨,但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原因并不会发生改变,真正意义上的并轨很难实现。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为什么二十五年内养老金差距还会依然存在。


一、退休年龄不一样

不管延迟退休是否实施,男性工人起码要60周岁才能退休。具体到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工龄满30年就可以退休,或者满25年就可以提前五年退休。如果是22周岁参加工作,那么到52周岁就可以退休,到60周岁时已经领了8年的养老金,一年5万元也能有40万元。

一些事业单位也有可以提前内退的传统,50多岁后就可以时来时不来,或者工作非常轻松自由,甚至还可以为年轻人腾岗位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但是并不影响工资发放,实际何时退休已经没有意义。


二、不同的人缴纳的社保基数和年限不一样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都会按很低的工资基数缴纳社保,比如按2000元。假如要求按实际工资所得额缴纳社保,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又会普遍选择降薪裁员,造成大量失业,这种矛盾很难解决。

对于企业上班的工人来说,不要说到60岁退休了,过了45岁可能就找不到工作了。多数中小企业并不会给自己缴纳社保,60岁之前能交满15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行政事业,不管是从工资里面扣一部分,还是财政资金,起码可以在退休前一直有,并且按照实际工资缴纳社保。缴纳基数高,缴纳年限长,最后养老金依然会是普通工人养老金的两倍左右甚至更高。



三、工人和农民绝大多数都不会有职业年金

随着社保并轨,行政事业单位又新增了一项职业年金,这又是一项福利,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并轨后养老金有可能降低带来的损失。

对于绝大多数工人和农民来说,生活压力大,收入不稳定,社保缴纳15年已经不易,职业年金那是想都不要想。


结论,25年内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金依然会比普通工人多得多,只是差距有可能小幅缩小;25年后,估计还是这样吧。


财智成功


养老金“并轨”: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目的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双轨制——企业养老金和事业养老金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现在的事业养老金比企业养老金高出3倍左右,人们的呼声很高一致要双轨制并轨)。

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需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单位缴纳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这意味着养老金双轨制在制度上被终结。新规仅实现了制度上的并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养老待遇差距还将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但新规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中“老人”“中人”养老待遇将不会降低,而“新人”养老待遇或将微降。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基础养老金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有关。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余额实际上是统一按照每个月的缴费基数的8%进行划入的,缴费基数越高,划入余额越多。

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是全国统一的,2016年开始有国家统一公布,目前每年算7%~8%之间。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根据统一的人社部公布的退休年龄计发月数表查找的。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计算公式统一,养老金待遇就统一吗?

其实分析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的养老金主要还是跟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有关系。

1.缴费基数

缴费基数越高,决定了缴费指数越高,也决定了划入个人账户的钱数越多。因此,养老金会越高。

机关事业当中的缴费基数都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一般在当地社会平均缴费基数之上。而不少企业职工由于工资较低,缴费基数也较低,这样也会产生养老金差异。

比如,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按照150%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1.2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3以上。

个人账户养老金更是这样,由于退休年龄相同划入的金额一个是60%基数乘以8%,一个是150%基数乘以8%,后者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前者的2.5倍。


其他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因素

除了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之外,实际上还有两个影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低的因素。

1.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机制,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这属于国家统一给建立的。但是相应的企业年金制度,国家并不是强制性。

职业年金的缴费比例是本人4%,用人单位8%,合计12%。基本上相当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1.5倍,按照制度规划,未来职业年金将提供大约20%~30%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

2.过渡性养老金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是2014年10月才开始养老保险缴费的,在此之前由于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国家规定是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

过渡性养老金则是按照企业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通过跟社会平均工资、过渡系数等因素挂钩。

由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视同缴费指数一般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确定的,因此,2014年10月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产生的过渡性养老金非常高,远远超过了基础养老金的水平。


慧算账


养老金并轨,这是进步,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养老金都统一了。

大家好,我是社保专家思之想之,2014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改革,从此以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告别免缴费的福利时代,开始跟企业职工一样,自己也要缴费了。

这就是所谓的养老金并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每月跟企业职工一样也要缴纳8%的养老保险费,同时还要缴纳4%的职业年金,这是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

养老金并轨后,原则上所有人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是一样的,然而目前来看还是有差异的。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来说,也就是2014年10月1日前退休的人,适用的还是老办法。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来说,设置有10年过渡期,采取的是新老办法对比的方式。

老办法高就用老办法,新办法高就实施保底控高,在10年过渡期内第一年发放高出养老金的10%,第二年发20%,以此类推,直到2024年补发100%。

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统一,至少也要到2024年了。

另外,所有人员的养老金更不可能统一,因为养老金的发放并不是大锅饭,而是遵循着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的原则。

由于每个人的缴费年限、缴费水平、退休年龄、所属地区不尽一致,养老金待遇自然也不是一致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总体上来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缩小待遇差距是企业退休人员的一个渴望。

好在,2019年养老金调整中,诸如江苏、宁夏、天津等省份都要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涨幅高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其中江苏、宁夏要求企退涨5.5%,事退不超4%,天津要求企退涨5.59%,事退涨3.91%。

这样做是有助于缩小养老金差距的,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如果你也支持让企退多涨养老金,请点赞转发吧。

更多社保问题,关注思之想之。


思之想之


有人说,国家正在逐步推动养老金并轨,所有人的养老金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发放吗?

养老金双轨制

过去有人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双轨制。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高,过去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发发,退休后收入跟在职时差异不多,完全能够实现的养老保障。

企业退休人员是有养老保险基金供养,待遇比较低。养老金替代率低很多,较难满足退休后的生活。

后来,国家决定从2014年10月开始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需要缴纳养老保险,享受养老金待遇,逐步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供养。

这说明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正在逐渐并轨,并轨之后的待遇是如何计算的呢?

退休待遇计算公式的统一

按照国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参加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是跟企业退休人员完全一样的。

目前,我们只要实施社会保险缴费,退休待遇都会形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而且这两种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全国统一的。不管是哪个省市,也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基础养老金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等因素有关。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余额实际上是统一按照每个月的缴费基数的8%进行划入的,缴费基数越高,划入余额越多。

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是全国统一的,2016年开始有国家统一公布,目前每年算7%~8%之间。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根据统一的人社部公布的退休年龄计发月数表查找的。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计算公式统一,养老金待遇就统一吗?

其实分析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的养老金主要还是跟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有关系。

1.缴费基数

缴费基数越高,决定了缴费指数越高,也决定了划入个人账户的钱数越多。因此,养老金会越高。

机关事业当中的缴费基数都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一般在当地社会平均缴费基数之上。而不少企业职工由于工资较低,缴费基数也较低,这样也会产生养老金差异。

比如,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按照150%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1.2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3以上。

个人账户养老金更是这样,由于退休年龄相同划入的金额一个是60%基数乘以8%,一个是150%基数乘以8%,后者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前者的2.5倍。

2.缴费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因为工作比较稳定,所以普遍缴费年限较长。在企业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反应到了年纪大了之后,就会面临着失业下岗风险。因此,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普遍长于企业职工。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基本上缴费15年,只有缴费30年退休待遇的一半;缴费30年退休,只有缴费40年退休待遇的75%。

其他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因素

除了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之外,实际上还有两个影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低的因素。

1.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机制,伴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这属于国家统一给建立的。但是相应的企业年金制度,国家并不是强制性。

职业年金的缴费比例是本人4%,用人单位8%,合计12%。基本上相当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1.5倍,按照制度规划,未来职业年金将提供大约20%~30%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

2.过渡性养老金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是2014年10月才开始养老保险缴费的,在此之前由于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国家规定是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

过渡性养老金则是按照企业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通过跟社会平均工资、过渡系数等因素挂钩。

由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视同缴费指数一般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确定的,因此,2014年10月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产生的过渡性养老金非常高,远远超过了基础养老金的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虽然在逐渐并轨,但是养老金差距并不是简单就可以消除的。不过在退休以后,国家会通过不断的调整基本养老金,慢慢缩小大家之间的比例差距。


董师爷说


2014年10月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养老金都会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发放!

在2014年10月以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体系与企业是分开的,也就是俗称的“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职的时候不需要缴纳社保,退休以后的退休费由财政供给,而企业人员则需要在职的时候每个月缴纳社保,退休以后才能够从社保基金中按月领取养老金。这就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人员之间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复杂,因此人员之间的流动也比较困难。

并且两者退休后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也不同,机关事业单位职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而企业人员,则是根据社平工资、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等参数,按照一定公式计算养老金。这造成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同等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会明显高于企业人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公。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家从2009年开始在广东、浙江等省份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并于2014年10月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改革以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实行的也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但是,这种改革并不是实行“大锅饭”,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每个人的养老金水平都和多种因素相关联,并不会完全一样。

目前,养老金主要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它们都有自己的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可以看出,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与养老金是成正比关系的,而即便是两个人这两项完全一样,如果在不同的省份,因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不同,养老金也是不同的。

所以,在养老金并轨以后,所有人的养老金也不会按照统一标准发放。而从社会公平性的角度来看,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也并不合理,为社保基金贡献更大的人理应得到更好的待遇,才符合多缴多得的原则,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用简单的回答让您了解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下方评论留言探讨!

流雷电


给老农民老人的钱吧,农民老头人的确受罪,战争年代以农村保卫城市,解放后以粮为钢,以农养工,到现工业发达了忙农村生你养你的毋亲,给点吧,给点吧,那把生病了等死,活的能吃饱一行


用户8121010182026


这样理解有偏差。

实际工资可能不同,缴费基数可能不同,退休后的养老金就可能会不同,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之后,退休金水平是有落差的。

因为退休金水平不同,就会引发人们对规则是否一样的关注。规则基本是一样,不过其中有一部分人群,遵循兼顾历史兼顾现在的原则,有一个计算方式上的过渡期。

养老金并轨,就是把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职工,同样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金并轨的改革不断推进中,最终实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规则一致,而此前由财政拨付养老金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也将和企业退休人员一样,实现养老的社会化管理。

企业职工养老社会化管理,就是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保费由单位与个人各缴一部分,退休之后就是社会化发放,养老金每年调整,也是按地方制定的调整方案执行。而在2014年养老金并轨之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是由财政承担,退休金按照工龄不同有的可以是原来工资的八成到九成。一个社会化发放,一个由财政包干,这里面退休金计算方式并不相同,实际拿到手的退休金也相差很大,有的差距会达到3倍。

2014年10月1日企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算分为“老人”、“中人”、“新人”,其中老人为2014年10月1日前退休的人员,中人为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新人为2014年10月1日后工作的人员。企业与事业单位并轨改革,老人执行原有的退休标准,新人执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是比较明晰的,比较复杂的是中人。中人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是这样的:养老金=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这里面是含有一个过渡性养老金,这是因为并轨改革设定有一个为期10年的过渡期。

2014年10月后,事业单位缴养老保险与企业是一样,单位缴一定的比例的,个人也要缴8%的比例。5月1日起,社保降费,事业单位跟企业一样也同时降费,这也是二者首次同步降费。

社保降费方案实施后,月平均工作的计算方式也有改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的上限与下限也会下降,下限更低,上限也会更低,以往事业单位部分工资高的人员会受上限封顶的影响。而企事业在养老金水平上的落差,也会随着社会化放发的深入,逐步缩小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