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为何一个抑郁自杀一个幸福美满,差别在哪里?

记者李满


三毛和席慕容,出生在同一年代,同为有名的作家。但为什么两人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呢?

一、一生率性、真性情的奇女子三毛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三毛出生在战时的陪都重庆。原名陈懋平。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 一月二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一月三日,进行手术。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肉色丝袜绕颈窒息身亡。终年四十八岁。

三毛的去世,却一直是个迷,各种揣测都有。作为一个活得率性,真实的人,我不太相信三毛会自杀。但作为一个只在乎生命是否痛快活过的人,我想,三毛会做出这样的惊人举动。

三毛是一个敏感而忧郁的人,她的童年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三毛自小就有些与众不同,喜欢去坟地玩耍,敢眼睁睁的看完整个屠宰过程,被老师怀疑考试作弊当众羞辱,三毛因此,自闭多年。这些童年的经历,让三毛形成了敏感的特性。

而三毛的爱情路上一直都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三毛对待爱情,是用尽心力的爱。但爱情对她,似乎又过于的吝啬。没有一段爱情是长久的。

她两次赴西班牙,都是因为情殇。第一次,是因为初恋舒凡不愿意与她结婚,悲伤之下,三毛割腕自杀,被救回后,去了西班牙。也是在这时,遇到了十八岁的荷西。

回国后,三毛又经历了两段坎坷的情伤。一次爱上了有妇之夫的画家,一次已经谈婚论嫁了,未婚夫却突发疾病去世,三毛再次自杀未遂。

为了逃开这个悲伤之地,三毛再次返回了马德里。

而在这里,三毛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了。荷西的痴情让三毛感动,1973年,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

自此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多少年来深受大家喜爱的《撒哈拉沙漠》就出在这个时候。

这段时光,是三毛一生里最幸福的时光。她把每一天与荷西在一起的日子,都记录了下来。艰难的日子也因有了两人的爱情,而活得快乐而幸福。

然而,老天并没给予三毛长久的幸福,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再次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疼。之后的三毛,虽然不乏追求她的优秀男人,但三毛的心似乎再没动过。或许是经历的太多,对爱情的期待反而少了,没了。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

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三毛做到了,她的灵魂永远是自由的。

二、《家有名妻》席慕容

席慕容,一九四三年农历十月十五日生于四川重庆城郊金刚坡,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席慕蓉是一位现代诗人、作家。

童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养成了从不服输的柔韧性。她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童年:“我不断成为转学生,于是性格中很惶恐,常常觉得被别人排斥。生命的难关有的很早来,有的很晚来。我的难关是在从香港到台湾读书的那段时间来的。因为一直在转学,可能脸皮也就渐渐厚了,无所谓了。有过小时候感受到敌意和陌生感的经历,那样的童年,其实不容易过来。”

然而,虽然不容易,但席慕容是幸运的,也是善于从点滴中感受温暖的人。老师给她的微笑,都可以让她感到安心。

她用稚嫩的笔,写下心里的寂寞,孤独。

“知道不能再去打扰父母,父母已经够辛苦了。这些跟别人说不清楚,说不出来的话我说给日记听。日记是世界上不会离开我的朋友。它是我写作的开始。”写作成了席慕容的倾诉之地。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写得极美,淡淡的忧愁里更多的饱含着对生命的热爱。

而席慕容更为幸运的,是遇到丈夫刘海北。两人相识于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这位典型的工科男生用他的博学和善良打动了席慕容,虽然刘海北不懂诗歌,但他永远是席慕容的第一个读者。

刘海北曾写过《家有名妻》,讲述了家里的这位“著名女诗人”烧的饭让大家尝了一口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想说一句话,或者是每个月的电话费账单到了之后,“名妻”总是把因为自己爱煲电话粥而产生的巨额账单藏起来……“我有时候出去参加一些活动,别人会叫我‘席先生’,我只好纠正他说‘敝姓刘’。”

席慕容也总说:“我有一个自信心很强的伴侣,我有时候晚上写诗的时候会流泪,他看着我流泪,就说‘让她自己慢慢写吧,我们不打扰她了’,这是我的幸运。”

两人的恩爱幸福,在刘先生的调侃里可窥探一番。2009年,陪伴了席慕容40年的刘海北因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在席慕容新的作品集中,为已逝的刘海北写了很多诗。她说:“对我来说,爱情和时间一样,永远都只能追悔。

我年轻的时候可能追悔爱情,现在追悔的是40年的婚姻,我怎么没有更多地去爱这个人,怎么没有更加去珍惜这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我错过的不是只有我的青春,我错过的是我唯一仅有的、整整的一生。”

三毛和席慕容两人的感情之路迥然不同,或许也是她们人生结局不同的原因。亦或许,三毛活得太过用力,而席慕容如涓涓细流,温暖而从容。

但无论是怎样的人生态度,她们都活出了生命里最精彩的一面。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野马在外游荡,自生自灭。喜欢的是另一匹脱缰的野马。家马在家和男主人温柔相待,同进同出,幸福无比。所以性格决定命运。你让野马待家也拴不住。找不到兴奋点,会抑郁,一出去狂奔就活了。年轻的时候这性格还可到处找到男朋友。三毛见过荷西后也找过几年男友,心不肯为谁停留。后来两个流浪汉结伴去浪而己。一生动荡。年老了没积蓄,青春己逝,人财两空。娘家也无人过问。空有一腔热情找老头王洛宾。老头吓得避而不见。连王老头喜欢的也是有家产的羞答答的放羊女孩,而不是只有三毛钱的迁徒候鸟。王老头是迫于生计,为了生活迎合创作,把记者都招来采访三毛,让自己知名度升级。无爱就无能源的野马,己无力创作前行,心力交瘁,用精神力量追忆而去。其实和荷西之间也是穷人普通的生活,在什么都没有的沙漠里没得吃没得玩,三毛还没工作,荷西为了生活多次下海捕鱼,要不然他下去干什么?欣赏风景?只是写回忆录时加了爱的光芒。现在说是秀恩爱而己。荷西穷小子没文化没家产也难找到本地老婆,现在有个送上门的外国作家老婆,又不介意财产,比自己年龄大一点也无所谓。三毛是自私的,父母不养,儿女不生,一辈子喜乐只为自己,三毛是幸运的,找到了裸婚的真爱,她让肉体消亡才能让精神去追爱。所以她觉得是换了一种形态去赴约,荷西在另一个世界接她去过幸福的生活,跟卖火柴的小女孩想法是一样样的。世人认为的不幸,而当事人认为是自己最好的选择。从小群居生活在蒙古的诗人习慕蓉,外婆是蒙古公主,家庭富裕豪爽,自幼到香港上学作诗画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些爱好让自己心胸舒畅,心胸开阔,所以做的都是爱意满满的诗画。正是这朵含苞待放的莲让人怜爱,哪怕她并不美丽。她有的只是乡愁,象金匠一样将痛苦反复硾练升华。从刺棘川天山下开始到等待开花的树,从绽放的莲到早生的华发,习慕容一直勤奋创作,开画展无数次,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家人爱人温柔相待,子孙后代齐乐融融。培养一项爱好可成为谋生的职业,幸福生活的基石。而性格也能决定人生的命运。子孙幸不幸福也在于前辈们的培养和指点。祖上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子孙后代才能在不缺钱不缺爱的家庭健康发展。


真喜爱44118635


在这个问题上,就我个人的认知来说,最显著的区别,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包括为人,包括态度,也包括处世。

三毛是一个真实的诗人,真实到悲哀。诗人的情怀其实在很多时候是都是悲剧的,所以有时候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情,也是依赖,是懂得,是包容。

而席慕蓉虽然也是,但她很幸运,因为她有一位能完全接纳她的伴侣。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毛所有的观念就一点,爱情。她曾说过,她的写作生活,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荷西给她自由,给她爱和信心,那么一本书都写不出来。

由此可见,爱情主宰了她的全部,那么也不难看出,在荷西发生意外后,她的悲伤里,除了伤痛还有惶恐。这也是她悲剧最深的根源。

席慕蓉的经历也许不算平坦,但在她大半的人生里,她的价值得到了尊重和欣赏,她所需求的也得到了满足,这很重要。诗人的情绪是灵感的源泉,心灵的平静,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

即便是在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以后,哪种温暖的回忆依旧在她身边。席慕蓉的一颗诗心完全源于一个温柔的爱人,这一点,难等可贵。

我不太赞同把她们俩作比较,就好像你是不可能分辨得出到底悲剧好一点,还是喜剧好一点。谁都有自己的人生,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吧,愿每个人都能幸福。




夕雾凝语


三毛与席慕蓉,同是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们出生于同一年(1943年)。但同年不同命,她们二人的人生结局却完全不同。三毛,在1991年,在丈夫荷西死后不久因为抑郁症用丝袜结束了自己年仅47岁的生命。而席慕蓉,一直和她的诗歌一样:幸福美满,她如今健在,读她的作品如沐春风。

三毛和席慕容,有相同之处:同一年出生,幼时跟随父母去了台湾,儿时家境良好,父母同为知识分子,两人都接受过良好教育,又同因为女作家身份,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大陆读者熟知……

不同的是:三毛敏感,自由奔放,而内心孤独;席慕容呢,平和,温暖,即使也有忧愁,却不钻牛角尖,能够与世界和解。

从小时候的三毛,就是一个敏感、忧郁,有些孤僻的女孩。她太过注重内心感受,心灵玲珑脆弱,很容易夸大外界对她的任何评价,更在意外界的评价,而忽略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家人呢,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注意,忽略了对她负面情绪的释放,或者说是不允许这种释放,太过小心翼翼的保护,让她更是放大了自我的负面感受,反而适得其反,这或许就是造成三毛日后的作品和经历的负面感受更多的原因,忧郁而阴沉。

而席慕容,则接近于我们普通人,在温暖平和中长大,能够经受成长中的挫折,也不过分夸大生活里的喜和忧。相貌平常,所以能接受一个普通的命运,不过分强调自我的孤独和感受,更加阳光的看待一些问题,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处理。这样的性格,反而能更好的和人交往,成长生活。
幼年的一些成长经历可能造就了不同,这需要我们注重孩子幼年的心灵营养的呵护,注重情绪和情感的梳理,这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加阳光。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佟新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作为女作家,三毛和席慕容,都曾影响过许多文艺青年。她们生于同年,1943年动荡的时代,后来辗转去了台湾,儿时的经历也表现于作品,写出了"行走的诗",拥有恋恋不忘的乡愁。


她们都具备女性独特的视角,渴望爱,敏感细腻,三毛有《橄榄树》,席慕容有《一棵开花的树》,经典传诵。并且多才多艺,诗歌散文绘画都不在话下。席更是水粉油画素描样样精通为专业画家。

有着相似经历的俩人,有无交集不知,大抵应惺惺相惜的,为何一个自杀,一个幸福美满?

要说命运因果,有以下原因罢:

席慕容和她的诗

席慕容是蒙古人,她骨子里有先人的豁达奔放。(当年多少人读她的《七里香》,以为柔弱婉约的才女,见了诗人女汉子的尊容,根本不相信她居然最爱吃肉!)

席慕容和丈夫刘海北

她博学多才,视野广阔,89年她回到草原,终于找到自己真实的出生地和心灵的故乡。丈夫刘海北温柔敦厚,二人相知相惜,有孩子和温暖的家。她是知足而幸福的,同青霞一样,优雅地老去。


但三毛的运气不太好,荷西早早离去,余年同王洛宾的情事,大约也仅是传说,而非传奇。三毛曾说她姐姐,活在别人期望的角色里,而她要做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然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三毛,内心在流浪的路上,无人收留,她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荷西走了,她的心也空了,又加上生病住院,情绪低落。


三毛和荷西

那个特立独行,心气很高的女子,变得脆弱。她走不出那个,她臆造出来的美好幻境,便执意去天国寻他去了。(无怪乎那些热血英雄,受了伤,总会被小护士的温柔打动柔肠。)


性格即命运,三毛终是格局太小,其作品困宥于个人的情感经历,无外撒上几捧异国的黄沙,难以掩盖她内心的孤独柔弱。

倘若真的如《说给自己》诗中那样,不惧不忧,她一定会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吧。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

伊人已逝,愿她和所爱的人在橄榄树旁轻唱……

爱书的元元,感谢阅读。

元元的天下


偶然翻到这个问题,一时非常感慨,有些美好的人总是命运多舛。这里我将两位做一些比较:

生理比较:

由于生活质量差异,三毛健康状况较差,身体不怎么健康的人负面情绪都比较多,即使有些人伪装愉快,内心深处由于对生命危险的担忧也是悲观的。三毛激素分泌紊乱,不稳定,有时雄激素高就使其想冒险和勇敢。席慕容日常生活中饮食营养比较稳定,处于健康女性指标范围,对生命安全没有担忧。

心理比较:

1.教育影响:三毛很可能由于原生家庭隐秘变故,或者由于父母教育欠缺科学方法,过于放任,使其叛逆期战胜了控制,个性上具有我行我素的极端体现。席慕容的家庭教育比较传统,在父母的保护下顺利成长。

2.心理问题:三毛的抑郁症是从小就有的,其教育的失败之处就是这个人从小看待任何事物都是主要只看到负面的强大。

她内心对于幸福美好的期待都是处于较高奢望程度的,而现实却不能满足,因此她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抑郁症加重。尤其是荷西的离世,使她又遭到创伤后症候群的折磨,然后她寄希望于王洛宾,这是她对理想父亲之爱的回归,她渴望有力量的人帮助她活下去,但是又一次破灭,这是第四重伤害,她最终走到尽头了。(四重伤害主要是对爱情的向往都落空,它们是 原生家教失控,青春爱情无缘,荷西,王洛宾)。从心理疾病来说,她连续遭遇的失败使抑郁症逐渐加重。

席慕容比较顺利,遇到的事情都不属于较大伤害性的,她没有心理疾病,这里不用多说。

精神状态来说,三毛其实是具有双重人格特征的,其隐性的躁郁精神问题也是毁灭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精神世界是一切都要顺着自我的,基本没有利他和分享主义,其思维格局是比较封闭的。她虽然信仰基督教,但从言行分析她对教义中的积极部份是没有多少领悟的。她的文章中体现的欢乐,多数只能说是属于文学加工,不能代表那就是她的真实生活,她把美好给了读者,她自己很可能是没有那些美好的。席慕容女士信仰佛教,沐浴了中华传统的主流思想影响,从资料和作品中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

第二点已经说了情感,这一条我还是单独说说两人情感比较。一个是一直爱而不得,一个是一直有人爱护。三毛在世俗的现实里过于纯粹,而席慕容能适应世俗,这就是区别。

三观比较:世界观来说:三毛是平等主义,席是资本主义。人生观来说,三毛追求灿烂火花,渴望猛烈燃烧,后来熄灭。席慕容是一团稳定的火苗,追求稳定性,能一直照亮前行之路。价值观比较:三毛的价值观比较迷茫,写作是生存的随意性工具而已。到最后她也不知为什么活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很大的非现实主义偏差。席慕容是有明确目标的,把写作作为主要手段,她是有具体想法的人。

没有见过她们,只能根据道听途说的资料进行大致的猜测,在此绝没有对二位不尊敬,内心对二位其实是非常敬仰的。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见,请直接留言批评,我愿意接受。这里也谢谢提问者给了一个好问题。祝三毛在天国里很幸福,天堂里没有抑郁症。阿门阿弥陀佛!



一个是身体不健康 ,一个身体健康

不健康的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健康的人的世界是精彩绝伦的

不健康的人的世界是黑暗的,健康的人的世界是光明灿烂的

不健康的人往往都是阴险的,健康的人都是光明正大的

不健康的人痛苦不堪,健康的人幸福满满

不健康的人在诅咒,健康的人在赞美

不健康的人度日如年,健康的人还想再活五百年

不健康的人成天叽叽歪歪到处找茬,健康的人安静镇定自若与人为善

不健康的人怼天怼地怼世界好像整个世界都欠了他的,健康的人赞美一切无比满足

不健康的人心理阴暗,健康的人正能量满满

不健康的人是魔鬼👿缠身,健康的人是菩萨再世

不健康的人有病呻吟,健康的人无病一身轻

这个就是她俩的差别,就这么简单


太素老道


有的人不屑于尘世,只为走一糟,而有的人却在苦涩的人间活出精彩,前者三毛,后者席慕蓉。

1 生活:脱俗与世俗

三毛要的是与人不同,不能惊艳,也要醒目。

她爱阅读,喜诗词,好绘画,尤其是写作,

喜欢《红楼梦》,爱不释手,初中几乎看完所有市面上的世界名著。文学的世界影响了她的世界观,感性浪漫偏执,更欣赏林黛玉的人格独立,叛逆脱俗,而不喜薛宝钗的聪明世故,八面玲珑。

她的理想是做个拾荒者,可以满足她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好奇心。

她一生经历好几次恋爱,可以与小六岁的荷西远赴撒哈拉,可以远赴乌鲁木齐,与大她将近三十岁的王骆宾恋爱,她要的是纯粹的爱情,而不计后果,更不在意如何生活!

追求完美与纯粹,便飞蛾扑火,一旦失去,就是是致命的伤与痛!

席慕蓉似乎与之相反,习惯于世俗,努力脱颖而出。

她也爱阅读,爱写作,是因动乱年代,举家迁往香港,人生地不熟,唯有书能让她摆脱孤独,感受美好。

席慕蓉的履历很励志,她写作,绘画,旅行,出版作品,开个人画展,屡次获奖,蜚声中外。

与大多数人一样,为梦想努力,做杰出者。

席慕蓉的爱情也世俗,遇到爱的人,便一起过日子,在城市在乡下,柴米油盐,相濡以沫。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细水长流。

甘于平淡,便热爱生活,不甘于平庸,便活出自我!2 爱情: 逃避与面对

对三毛而言,爱情是她的所有!

图片上这个长着络腮胡并不怎么帅的男人便是荷西,

从第一次见面到荷西溺亡,总共十几年的时间,却是三毛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写作最辉煌的时期。

《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等。

“我爱你,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你。”(三毛)

爱情出问题,便是逃避,这个词是始终追随三毛。

学生时代的爱情出问题,便出走异国。

“三毛逃回你们身边去了,我事先实在不知道她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荷西写给岳母的信)

荷西去世,她又逃避回家乡。

当无路可逃时,她便生无可恋了。

席慕蓉的爱情更为朴实寻常。

网上搜不到她丈夫刘海北的照片,他为妻子写过一本书《家有名妻》,

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也没有多少文字可查证,无非普通人家柴米油盐,相互扶持的生活。

作为名人的丈夫,如此低调,一定很有学识与气度的。

刘海北因病离世,席慕蓉写诗“愿天长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

席慕蓉依旧在忙着创作。

在爱情里,三毛更像个小女人,她的作品更像是情绪化的产物,喜怒哀乐,从不掩饰,而席慕蓉更像是生活的智者,她的作品感性的感受,却理性的思考。被爱情左右的人,注定死在爱情里,

左右生活的人,注定是生活的强者。

性格即命运,任性而活,迟早殉葬于生活,只有被生活所磨练,越来越掌控生活的人,才是强者。


一绿浮芳


每个人要走的路都是不同的,即使不同,但都一样精彩。年纪相仿的两位作家却有着不同的过程与结局,根本原因在于两人不同的性格。

为了说明她们的差别,我会用一组比喻:方与圆。三毛如方,棱角分明,性格鲜明,奔放大胆,敢爱敢恨,而分明棱角却易折断,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绷断。席慕容圆融,不会太强不会太弱,心态平和,遇事波澜不惊。而且二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表里不一,一个是表里如一。三毛外表的凌厉下却是一颗孤独而敏感的内心,也容易从一个极强的性格走向一个极弱的性格,容易走极端。席慕容则表里一致,不是不敏感,不然也不会写出那么美的诗,只是不走极端。只要找到一组二人经典照片,从面相就可以看出二人性格的差别,也会知道二人会做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结局。你的一切都写在脸上。


性格本无好坏,只是看你是否欣赏。三毛虽然结局在多数人眼里是悲剧,其实我倒是欣赏她与众不同的一生,感觉如此的精彩如此的畅快淋漓,即使结局自杀也是好过安安稳稳的所谓的幸福美满。这就像是《红楼梦》里黛玉与宝钗的区别,如果我是宝玉,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黛玉。

其实我之所以会有上述的说法,还是性格使然,可以在三毛黛玉身上找到共鸣。共鸣是一种极其微妙极其美好的体验。


心灵安莫师


三毛和席慕容,都出生在大陆,她们同岁。她们后来都随父母去了台湾,她们都接受过良好教育,都是知名女作家。

润杨知道三毛,是在八十年代,阅读大量三毛作品也是在八十年代。

知道席慕容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是在那个年代读了许多席慕容的作品。



润杨觉得三毛就像撒哈拉沙漠的风,炙热灼人,呼啸而来,席卷而去。虽然有大漠的沧桑,但总是积极的,乐观的。她似乎总在流浪,但从未从绝望。始终认为她是一个大气,豁达的人,从没想过三毛经历过什么。

直到传出三毛爱上了王洛宾的传闻,润杨才关注了三毛的生活,而不是她的文字。为三毛的爱情扼腕叹息。

原来三毛是一个脆弱的人,她用乐观的文字掩饰自己的软弱。

三毛是一个勇敢的人,她勇敢的追求爱情,可是每次都失败了。不是遇人不淑,就是对方英年早逝。

三毛是一个痴情的人,因为情殇,她几次自杀!

最后读三毛的书是她的《万水千山走遍》,这本书透露了三毛的羸弱,和她强打精神的坚强。以为是病痛的原因,实则是自己建设的防线出现了崩塌的迹象。这本书让润杨读出了活着,是很辛苦的事!

1991年,三毛在医院里再次自杀,这一次,她成功了,她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活着了。

三毛像焰火一样熄灭了……



与三毛同龄的席慕容如娟娟流水一样活在幸福的小家里。

席慕容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恋爱故事,只有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好丈夫和温暖平和的家。

席慕容过的是平常人的日子,没有挫折,没有大悲大喜。她仿佛是《红楼梦》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吃穿不愁,幸福美满。平日里画画,写诗,煲电话粥。

席慕容与他的丈夫刘海北过的是神仙眷属般温馨从容的日子。

丈夫对她极宽容,为她打理好一切。她只去写诗就好了。

席慕容的文字也是唯美的,轻快的,有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淡淡的忧伤。

席慕容的幸福持续到2009年,照顾她40年的刘海北因病去世。 席慕容与三毛一样失去了挚爱!

席慕容用写作来缅怀爱人和婚姻。她说:“我年轻的时候可能追悔爱情,现在追悔的是40年的婚姻……原来我错过的不是只有我的青春,我错过的是我唯一仅有的、整整的一生。”

三毛和席慕容两人的爱情婚姻经历不同;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同。不过她们对丈夫的感情是一致的,爱到骨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