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荷蘭的農業技術拿到中國應用,只會“血本無歸”?

說起荷蘭,大多數人可能會有很多的讚美之詞,浪漫、美麗、溫柔,這些形容詞也挺符合荷蘭這個國家的,而這些詞的起源與荷蘭的農業構成有很大的關係。去除佔據50%的畜牧業,園藝就佔了38%,剩下的12%是農田作物。說起荷蘭的農業,更值得一說的是荷蘭的農業技術,屬於很典型的小國大業,高科技農業,那如果把這些技術引進到我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夥伴們,討論的很激烈!

荷蘭的農業技術拿到中國應用,只會“血本無歸”?

為什麼說荷蘭農業是高科技農業呢?跟他們的國情有關係!

第一,國土面積少,且貧瘠。荷蘭的國土共有4萬平方公里,有50%以上的土地資源都用於了農業,但仍然是不能保證國民的溫飽;第二,光照不足,荷蘭是一個多雨的國家,全年能見到太陽的時間不超過70天,在這土地又少,光照又不足的國家,要想吃得飽,那就要想辦法另闢蹊徑。

這些問題不但沒有成為荷蘭農業發展的絆腳石,還極大的促進了荷蘭農業發展的腳步,並且因為國情的原因,政府對於農業投入了極大了精力與金錢。所以荷蘭的溫室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到現在為止技術也已經很成熟了,有很多人很願意去荷蘭看看他們的溫室,希望能夠學習與借鑑一下。所以我們就以荷蘭的溫室大棚技術為例,看看如果我們想要拿來應用的話,是否能夠成功呢?

荷蘭的農業技術拿到中國應用,只會“血本無歸”?

第一、成本問題。在荷蘭本土,如果想要建造一個1000平方米左右的溫室大棚需要將近兩百萬,政府會給予一部分的補貼,而我國對於溫室大棚的補貼幾乎沒有什麼。所以這樣的價格放在中國來看,90%以上的農民都建不起,我們也只能空看別人好了。

第二、技術問題。荷蘭是一個重視科技創新的國家,並且是他們很明顯的競爭優勢。他們的技術不僅在溫室大棚上,還有檢測技術等。在荷蘭我們能夠看到,農民田間所有防治都是建立在大數據分析之上的。衛星識別、分子識別甚至是DNA識別都應用在了農業上。荷蘭有80%的農民已經使用GPS系統,由荷蘭政府提供衛星支持,利用其捕捉農田信息,對農田情況進行科學分析。這些技術先不說農民,國家目前恐怕也做不到的,所以即使我們把他們的溫室建造學回來了,花了大價錢建起來了,也不會像他們那樣工業化、智能化,所以產量和品質還是會有質的區別的。

第三、國情問題。我國農業土地的面積並不小,人們對於土壤的珍惜並沒有荷蘭高,所以我們排除一些外在的的因素後,再來看,其實還是很難學習成功的。畢竟人們對於他們的高效,敬仰多,真正想要改變的卻不多。

荷蘭的農業技術拿到中國應用,只會“血本無歸”?

所以,總結來說,荷蘭的農業技術很強大,既能提升國土的利用率,又能減少人工成本,但還是不適宜我國大面積使用。如果我們真的借鑑成功了,那那些富餘出來的勞動力要怎麼進行安排呢?畢竟中國的農民佔到了中國人口的一半以上,還多,動盪就真的控制不住了。所以是否會血本無歸我可能不能確定,但是真正能夠成功的卻不會有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